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郁达夫(一八九六——一九四五年)名文,字达夫,幼名荫生,浙江富阳人,我国著名现代作家、诗人。一九一四年东渡留日,和郭沫若、成仿吾成为好友。我国著名的文艺社团创造社,即由他们发起成立,是为中国左翼文艺的一支劲军。郁达夫因在南洋从事文化工作和抗日活动,一九四五年八月二十九日在印尼巴爷公务(镇)「失迹」,遭日本宪兵杀害。一九五一年十二月,中央人民政府追认郁达夫为革命烈士。今年是郁达夫先生牺牲四十周年,本刊特发此文纪念。  相似文献   

2.
苏枫 《小康》2011,(4):58-60
在中国发展的日本演员矢野浩二或许可作为一个切口,从他身上,可以看到日本人所具有的忍耐、坚持等民族性格——当年有日本人骂他"卖国贼",有中国人骂他"日本鬼子"时,他静等时间证明一切;如今谈及日本地震,他说:"只要破釜沉舟,一切还来得及。"  相似文献   

3.
张孝萍 《友声》2014,(4):37-38
<正>有这样一群人,他们小时候因为战争而被遗弃在异国他乡,却被善良的中国人民养大;他们是如假包换的日本人,却说着一口地道的东北话;他们回到自己的祖国生活,却时刻都记挂着那个中国的家……他们就是故事的主人公——日本遗孤。日本遗孤,这个名词大家可能并不陌生。可他们到底是怎样一个人群?到底过着什么样的生活?又到底有着怎么离奇的人生和故事?可能大多数人都并不了解。直到2009年11月,一个叫做"日本遗孤感谢中国人民养育之恩"的代表  相似文献   

4.
中国现代文学中一直有一种冲动、破坏力,一种反现代性的蛮力,郁达夫的颓废是其代表。他对颓废文学某些方面的兴趣,与"五四"时期的主调是如此的不一致。然而,郁达夫的颓废是表达他的革命情绪的一种形式,在他身上,颓废与革命是一体的。这种与革命相关联的颓废,是他在个人的生命体验中得到的,可堪称"现代性"的另一面。  相似文献   

5.
《春秋》2007,(5)
被称为"中国最后一个儒家"的梁漱溟先生,是一位学识渊博、著作等身的国学大师。然而他的大名为世人所熟知,却不完全在于他学术上的成就,而是因为上世纪他同毛泽东之间有着一段非同寻常的交往。  相似文献   

6.
郁达夫在评价苏曼殊时说,他的译诗比他写的诗好,他的诗比他的画好,他的画比他的小说好,而他的浪漫气质,及由此而来的行动风度,比他的一切都要好。我以为,作为人的郁达夫,也要比他的小说、散文、旧体诗更加丰富,更为生动,有着更大的魅力。  相似文献   

7.
杨雄琨 《长白学刊》2008,(2):123-125
梁启超不仅是中国近代史上著名的思想家,同时也是一名出色的翻译家。他在翻译方面的成就,可以概括为:大声疾呼,倡导翻译;译介政治小说第一人;提出"翻译强国"的著名论点;确立译书"当首立三义;"主张由日文转译西文;通过译介倡导"小说界革命;对佛经的翻译与研究;阐述翻译文学对中国文学之影响。因此,他不愧是中国近代翻译文学的倡导者和先驱者。  相似文献   

8.
郑蕴侠,1933年以后先后任国民政府中央司法院法制专员、军法执行总监部司法长、"中统"少将专员,解放后在四川和贵州潜伏长达8年之久。他逃亡期间,周恩来曾就缉拿他作出指示:"生要见人,死要见尸。"1958年郑蕴侠落网,是最后被捕归案的国民  相似文献   

9.
沙平 《传承》2010,(19):42-44
一1922年,大理白族之子周保中进入云南讲武堂,1924年毕业后便踏上北伐征程:1926年攻打南昌之役,他立下大功晋升为副团长;1927年攻打南京雨花台他再立奇功,晋升为团长、少将副师长,成为北伐军中著名的"铁狮将军"。  相似文献   

10.
夏衍先生曾说“:达夫是一个伟大的爱国者,爱国是他毕生的精神支柱。”现代著名作家郁达夫远赴南洋7年多,以笔为枪,为抗日救国奔走呼号,表现出强烈的爱国情怀和民族精神,最后被日本宪兵残忍杀害,英年碧血与南洋波涛同在。“火一般的生命力”1938年12月18日,郁达夫接受新加坡《星  相似文献   

11.
寻梦姑苏城     
林肖  凌影 《福建乡土》2011,(1):53-54
对苏州的憧憬,早先缘于郁达夫的《苏州烟雨记》。在他看来,苏州城内密布的环桥河水和狭小的街衢,乃至街上的石块,园林式的建筑,无一不在夸示着"过去的中国民族的悠悠态度"。这是一种很让人着迷的描写,一座有着2500多年历史的古城似乎就应该略带几分“颓废美”,  相似文献   

12.
于倩  孙书平 《青年论坛》2006,(6):125-128
郁达夫以反封建斗士的姿态登上“五四”文坛,但是作为一个处于新旧转型期的作家,他的身上仍然有着很深的传统文化烙印。他的小说交织着出世与入世、颓废与守礼的矛盾,并着意于诗情与诗境的艺术追求,这体现出郁达夫独特的传统文人气质。在他颓废的外表下,有着一颗深具传统知识分子人文关怀的心。  相似文献   

13.
谷崎润一郎是日本唯美派文学巨匠,其作品早在民国时期就被田汉等人介绍到中国,是最早被中国所熟知的外国作家之一。谷崎从小接受汉学和西学教育,有着深厚的西学和汉学素养,是集和、汉、西学于一身的博学多才的日本近代作家。纵观他的创作生涯,他常通过文学形式诠释中国古代哲学思想的价值,这种思想价值虽源于中国传统文化,同时也成了日本文化内核的重要组成部分。特别是在日本近代化过程中,作为新型知识分子的谷崎对中国古代哲学的文学演绎,不仅体现了传统和近代,亦体现了东洋与西洋的内在关联。谷崎只是日本近代作家的一个代表,近代日本文化人无不与中国古代哲学思想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而这种关系正好佐证了中国古代哲学在日本近代化进程中的重要价值和意义。  相似文献   

14.
师小玲  蒋晓丽 《传承》2006,(10):29-33
对广西人来说,张云逸这个名字是再熟悉不过了——中国人民解放军高级将领,杰出军事家,曾任广西第一届省委书记、省人民政府主席,1955年被授予大将军衔。大将励精图治,为广西遍洒心血,广西的历史铭刻着他的功绩,广西人民也铭记着他的风范;而张云逸大将之子,原石家庄陆军指挥学院副院长张光东少将,更有着浓浓的广西情结,来广西的次数多于回自己真正的故乡,他说父亲也是如此。7月26日,他随“情系长征路——开国元勋子女重走长征路”活动团来到湘江战役的主战场兴安时,记者采访了他及其夫人曹莉冬。少将豪迈的军人气概、高远的学养识见、忧国爱民的情怀深深地感染了我们,采访气氛因此异常愉快活跃,话题就围绕张老主政广西和老一辈革命家的革命理想及风范展开。  相似文献   

15.
《台声》2010,(3)
<正> 他出生在台湾省台南县新化镇,17岁离开台湾东渡扶桑求学,毕业后直奔祖国大陆抗日第一线。52年后才第一次返回故乡,此时他已是72岁的老人。 1979年,中国第一家医药合资企业开始谈判,因为他的一次意外腿部骨折,当时又无人敢"顶雷"接手被骂作"汉奸"的谈判,谈判被迫搁浅半年。从投奔太行山区任八路军野战总部卫生材料厂的研究部主任兼技师,到接管日本人留下的北平制药厂,到主持新中国首批5家医药合资企业谈判,他把一  相似文献   

16.
陈芳 《北京观察》2022,(2):74-76
1929年陈寅恪在南院2号写就《王观堂先生纪念碑铭》,提倡晚清以来的现代学术应有"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这一主张后来他一再强调。世人称王国维和陈寅恪为"学术双峰"。陈寅恪,字鹤寿,江西修水人。祖父陈宝箴为晚清戊戌时期著名维新人士,曾任湖南巡抚,积极推行新政。1902年,12岁的他即开始长达23年的游学历程,足迹至日本、德国、瑞士、法国、美国等,研习各国语言30余种,在此期间大致奠定了"为不古不今之学"的学术研究根底,为后来成就一代学术大师打下了坚实基础。  相似文献   

17.
<正>2004年,世界银行前行长沃尔芬森曾评价说,中国有2.2亿人摆脱了贫困,中国扶贫的成就之大是"人类历史上无与伦比的"。自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政府和中国社会在减贫方面作出的努力及取得的成就是举世瞩目的。2004年,世界银行前行长沃尔芬森曾评价说,中国有2.2亿人摆脱了贫困,中国扶贫的成就之大是"人类历史上无与伦比的"。以下,从社会救助和农村扶贫两个方面分别加以叙述:  相似文献   

18.
祝林华 《今日民族》2006,(10):34-37
他是一名少数民族上层爱国人士,曾受到过毛泽东、周恩来、江泽民、李瑞环、乌兰夫等党和国家领导人的接见;他是一位学者,有着撰写200万字出版100多篇(本)文章书籍的学术成就;他是一个民族文化工作者和传播者,是他第一次把傈僳族的文化传播到日本,并倡导建立了云南省傈僳族研究委员会;他从事民族语言文字研究近半个世纪,是傈僳族第一个荣获中国“资深翻译家”称号的翻译家;他是一名政协委员,所提提案达70多个,涉及民族团结、边疆地区的经济发展、文化教育等诸多方面,获得过云南省政协颁发的参政议政贡献奖。他还是傈僳族的作家、诗人,他被傈僳族的学者称为本民族的活字典,他被傈僳族的群众称为“马扒达吗”(大智者)……他来自怒江。2005年8月,这位有着不凡经历的傈僳族耄耋老人站到了云南省民族团结进步表彰大会的领奖台上。  相似文献   

19.
<正>人们都说,张自忠将军没有泪。日本人说,他是中国第一位男子汉。就是当他最后死在日本人手中的时候,杀死他的人仍然整整齐齐地列队向他的遗体敬礼,并像护送自己将军的尸体一样护送他离开战场。战胜的日本军队从一个市镇通过,百姓们得知那具蒙着白布的尸体就是张自忠时,不约而同地涌到街道上,跪倒失声痛哭。一位被俘的国民党军师长也走在行列中,见状大怒,喝道:"自忠将军没有泪,他也不愿意看见眼泪!"  相似文献   

20.
本期导读     
《春秋》2014,(3):1-1
正他的堂祖父是虎门销烟的民族英雄林则徐,父亲曾参加中日甲午海战,他从小对海军情有独钟,曾考入烟台海军学校。他历任国民党海军重要官职,日本投降后,率舰接收了南沙群岛。他是渡江战役前夕备受重视的人物,他的率舰起义成为解放战争期间国民党海军最大规模的舰艇集群起义;他是毛泽东人民海军建设的着力推动者,为建设强大海军贡献了毕生的精力。他就是林遵。《毛泽东与林则徐的侄孙林遵》详细介绍了毛泽东如何隐忍待机、林遵如何由国民党海军少将成为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