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司法信箱     
已被判处缓刑的被告人有漏罪和新罪的,应采取何种审理程序?编辑同志:被告人项某1999年被本院以销赃罪判处有期徒刑一年,缓刑一年。现公诉机关以项犯有盗窃罪、另外又发现判决前还漏有盗窃犯罪予以起诉。对该案的处理程序有两种意见。第一种意见认为,应具函给公诉机关,建议将项案撤回起诉,由公安机关向本院提出撤销缓刑意见,再由本院按审判监督程序撤销对项某的缓刑判决,公诉机关对项另案起诉,本院对项案再行审判。理由是缓刑判决已发生法律效力,撤销该判决只能适用审监程序。第二种意见认为,可以对本案在接审判,只要在认定事实…  相似文献   

2.
犯罪分子在缓刑考验期内有违法行为,应否撤销缓刑?编辑同志:被告人李某系在缓刑考验期内盗窃一次(价值200元),缓刑考验期满后第二次盗窃(价值1600元)时被抓获。在法院审理时对应否撤销缓刑有二种意见:一种意见认为应撤销缓刑,理由是虽第一起盗窃价值仅2...  相似文献   

3.
缓刑是对于被判处一定刑罚的犯罪分子,在其具备法定条件的情况下.在一定的考验期内,暂缓执行原判刑罚的制度。我国刑法第六十七条和第六十九条对缓刑的适用条件作了具体规定。第六十七条规定,对于被判处拘役.三年以下有期徒刑的犯罪分子,根据犯罪分子的犯罪情节和悔罪表现,认为适用缓刑确实不致再危害社会的,可以宣告缓刑。第六十九条规定.对于反革命犯和累犯,不适用缓刑。同时,刑法第七十条又规定:被宣告缓刑的犯罪分子,在缓刑考验期内,如果没有再犯新罪,缓刑考验期满,原判的刑罚就不再执行;如果再犯新罪撤销缓刑,把前罪…  相似文献   

4.
建立缓刑担保制度的若干设想钟心廉本文所称的缓刑担保制度,是泛指旨在实现对缓刑犯的教育改造,确保缓刑考验有效实施的各项考察、监督、约束制度的总和.我国刑法规定:犯罪分子不致再危害社会的,可宣告缓刑.缓刑犯由所在单位或基层组织于以考察.这实际上就是一种以...  相似文献   

5.
曾志伟 《法制与社会》2011,(18):12-14,16
缓刑是刑罚具体运用的一种制度,它既是刑罚裁量制度的基本内容,也是刑罚执行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缓刑执行处理得好不好,直接影响到对适用缓刑的裁量及对缓刑制度的社会评价。  相似文献   

6.
赵佳 《法庭内外》2010,(11):50-51
2009年11月12日,北京市昌平区法院作出了一份刑事判决,认定未成年被告人李学成(化名)构成故意伤害罪,判处有期徒刑2年,缓刑2年。在昌平区法院每年要审结的故意伤害案多达260多件,而本案只是其中再普通不过的一起案件,但本案背后却隐藏着这样一个发人深省的故事。  相似文献   

7.
一、引文被告人史某及邵某于2004年10月13日22时许,采用持刀威胁等手段,对李某实施抢劫,共劫得钱物合计人民币1470余元。一审法院认为,被告人史某以非法占有为目的,合伙当场使用暴力威胁的方法,强行夺取他人钱财,其行为已经构成抢劫罪。根据本案的情节和被告人史某的悔罪表现,适用缓刑确实不致再危害社会,可以宣告缓刑。故以抢劫罪判处史某有期徒刑三年,缓刑三年。判决生效之后,上级检察机关认为该判决适用缓刑错误,向同级人民法院提出抗诉。上级法院根  相似文献   

8.
英美法系国家缓刑制度起源于英美两国,该项制度的诞生经历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缓刑的雏形出现;第二阶段,正式的缓刑在司法实践中的运用;第三阶段,成文的缓刑法产生。大陆法系国家的缓刑制度首创于比利时。我国的现代缓刑制度则是法律移植的结果。  相似文献   

9.
元冰凌 《天津检察》2010,(3):16-17,20
我国刑法在缓刑适用上对未成年人犯罪和成年人犯罪采取同一的标准,并未体现出未成年人犯罪的特性和应有的适用原则.本文以对未成年人适用缓刑的积极意义着手,以所在单位近年来未成年人犯罪的实证情况为样本,分析了其中存在的问题,认为应当放宽对未成年人犯罪的适用条件,删除“适用缓刑确实不致再危害社会”的主观判定条件,设立专门的未成年犯缓刑监管部门.  相似文献   

10.
近些年来,由于对职务犯罪量刑情节的认定和运用不够规范、严肃,职务犯罪“轻刑化”的问题是愈演愈烈,成为一个严重的法治问题。2003年至2005年,全国共有33519名职务犯罪被告人被宣告缓刑,职务犯罪案件的年均缓刑率高达51.5%,明显高于公安机关侦查案件19.74%的年均缓刑率;  相似文献   

11.
我国香港地区在缓刑制度方面既吸收了西方发达国家缓刑制度的先进经验,又保留自身的鲜明特色.受英国普通法系暂缓宣告和暂缓执行的司法惯例影响,香港刑法中缓刑制度也包含了暂缓监禁和缓刑监督两种类型,对缓刑犯的执行主要由惩教署和社会福利署完成,同时香港缓刑的执行走出了一条行刑社会化的路子,其中,民间团体"善导会"的帮教工作便是一个成功的例子.通过中国内地与香港地区缓刑制度的比较研究,总结内地缓刑制度的特点、不足与对香港地区缓刑制度的应有借鉴,对丰富和完善中国内地的缓刑制度,具有重要而深远的意义.  相似文献   

12.
肇事司机林某最终没有等到他希望的缓刑。5月7日,北京市丰台区法院宣判:林某犯交通肇事罪,判处有期徒刑三年。这本是一起并不复杂的案件:事实清楚。被告人也认罪。但被告人“超额赔偿”100多万元,却让案件“复杂”起来,丰台区法院甚至专门就本案召开专家研讨会,  相似文献   

13.
1997年7月的一天,陈某(系某胶丸厂业主)为改造厂房,请张某为其在厂房二楼的墙壁开一1.5米×1.2米的窟窿,以安装窗户。言明付酬35元。张某为图省事,未采取安全措施,就在屋内二楼,向外敲打。突然一块砖掉下去,正好击中过路的吕某(女)头顶,经抢救无效死亡。吕某之夫以陈某系张某的雇主,雇工的侵权民事责任应由雇主承担为由,向当地法院起诉,要求陈某赔偿经济损失匕万余元。陈某辩称,张某系承揽人,根据法律规定,加工承揽过程中的风险责任应由承揽人承担,其不应承担本案的民事责任。本案焦点:即陈某与张某的关系是雇佣关系…  相似文献   

14.
王文波 《法庭内外》2007,(12):49-52
2007年10月的一天,北京市第一中级法院少年法庭的法官们来到北京市大兴区长子营镇司法所.对被判处缓刑的张立(化名)进行回访。在司法所.法官们向负责对张立进行矫正帮教的工作人员了解小张的表现.听取了小张的个人汇报,并详细询问了张立在缓刑期间的思想、工作、生活等情况。面对法官,  相似文献   

15.
本文对两大法系不同国家关于"缓刑"的理论、立法表述及实践运作情况进行分析并得出"保护观察"、"缓期宣告"、"缓期执行"及"缓刑"之间以及"缓刑"制度不同内涵和不同层面的指代,力图厘清在我国的罪刑语境内缓刑适用的期待与实然,并力图能对实现《刑法修正案(八)》将缓刑与社区矫正对接的现实路径进行有益的探索。  相似文献   

16.
顾淞 《法制与社会》2011,(1):43+59-43,59
缓刑制度诞生于美国,在刑事惩罚方面体现了“惩罚与教育”并重的目标追求,被誉为“当代刑罚制度的宠儿”。自诞生以来.就展现出勃勃生机,在世界各国的刑罚制度中都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本文以缓刑制度的价值分析为起点,浅析了我国缓刑制度所存在的缺陷以及在此基础上的完善建议,以期能够更好的发挥缓刑制度的社会价值。  相似文献   

17.
随着教育刑思想理论的兴起,刑罚经济性原则的普及,缓刑这一刑罚制度自其诞生以来,在西方各国得到了蓬勃发展。而在我国,尽管刑法对缓刑犯在缓刑期间必须遵守的规定作了列举,但这些规定都是针对行为控制方面的规定,而对于促进缓刑犯在社会化方面的规定却没有;加之我国缓刑考察机关———公安机关的任务繁重、工作头绪多、缓刑考察力量薄弱,一些破产企业、农村基层组织的涣散,使得我国目前对缓刑犯的考察实际是一片空白,造成法院判决缓刑后“一缓了之”无人管的现象,缓刑实际成了“免刑”,这样的缓刑,不仅严重损害了司法权威,对…  相似文献   

18.
我国的缓刑制度充分体现了我国实行的是惩办与宽大相结合,惩罚与教育改造相结合的刑事政策。人民法院在刑事审判活动中对符合宣告缓刑的被告人宣告缓刑后,都能取得积极的社会效果。但长期以来,社会上有一种说法,认为对被告人宣告缓刑是“判与不判一个样”,为探讨这一说法产生的原因以及如何加强对缓刑犯的监督管理,帮助其悔过自新,消除社会上对缓刑执行方式的误解,我院于2005年6月底开展了对被宣告缓刑的罪犯的回访考察。  相似文献   

19.
《刑法修正案(八)》对缓刑适用条件作了一定程度的细化,但还存在一些问题,包括没有对缓刑的裁量适用条件进行类型化、缓刑的强制适用条件过于绝对化、缓刑的禁止适用条件范围太小、没有规定适用缓刑的程序条件等。因此,刑法应对缓刑适用条件作进一步细化,以类型化的方式补充缓刑的裁量适用条件,完善缓刑的强制适用条件的规定方式,扩大缓刑的禁止适用条件的范围,增设缓刑适用的程序条件。  相似文献   

20.
判决书应明释适用缓刑的理由冯景合,胡彦昌刑法第六十七条规定:“对于被判处拘役、三年以下有期徒刑的犯罪分子,根据犯罪分子的犯罪情节和悔罪表现,认为适用缓刑确实不致再危害社会的,可以宣告缓刑”。由于适用缓刑的一个重要条件是审判人员“认为不致再危害社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