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认同视角下的土耳其对外政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国家行为由国家利益决定,国家利益源于国家认同。土耳其持有突厥、伊斯兰、西方和外来者等多重身份认同并推崇西方价值观,这些身份认同和观念对土耳其对外政策均发挥不同程度的影响,但西方文明成员和欧洲国家是土耳其的核心身份,整体上决定着土耳其以西方为导向的对外政策,尽管这些身份发生冲突时,国家利益偏好和对外政策导向会受到不同程度的冲击。  相似文献   

2.
赫鲁晓夫执政后,在对外政策上重申执行和平共处原则,外交实践中主动对西方国家采取了一系列和解行动,在一定程度上打破了苏联与西方国家关系停滞不前的状态。但是,由于对形势认识的偏差、体制固有的弊端、理论上的缺陷以及外部因素的影响,其对外政策也有许多失误。因此,科学考察和客观评析赫鲁晓夫时期苏联对外政策对于我们今天制定对外政策和处理对外关系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3.
本文认为,对戈尔巴乔夫时期苏联外交政策的评价,既要联系到当时的国际环境和苏联的处境,也要联系到苏联十月革命后对外政策的成败.在对外政策理论上,戈尔巴乔夫提出了许多不同以往的新见解,大体上是与世界发展潮流相吻合的,他的对外政策调整与收缩有许多也是不得已的,其中有成功亦有失败,其最大的问题是弯子转得过急,对西方存有幻想,对西方国家不再设防,把改革成功的希望寄托在西方国家的援助上.  相似文献   

4.
古巴是个小岛国,自然资源有限,经济结构单一,主要依靠蔗糖生产和出口,从国外换取燃料、机械设备、原材料和各种消费品。因此,如何发展对外经济关系,制定什么样的对外经济政策,直接关系到古巴国计民生和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古巴执行的基本上是以发展同苏联和东欧国家的经济关系为主、同西方国家的经济关系为辅的对外经济政策。七十年代以来,古巴同苏联和经互会其他成员国实行经济一体化,把加强同这些国家的经济关系作为国民经济发展的基本支柱,把同西方国家发展  相似文献   

5.
俄独立后,对外政策不断调整,俄与西方关系一波三折。 车臣危机爆发后,西方国家反应谨慎。西方担心车臣独立行为一旦蔓延,可能会使俄中央失控,动荡不定的俄罗斯必将殃及欧洲;西方也不希望欧洲东部建立一个新的伊斯兰国家,更不愿车臣危机而刺激俄与西方的紧张关系。车臣事件久拖不决,西方开始指责俄违反了它对欧洲安全承担的义务,强调它们既要维护俄的领土完整,也要尊重人权。西方在车臣问题上的政策立场,也同俄罗斯开始推行以重振世界大国地位为目标的强硬对外政策紧密相联。 今后一个时期,俄同西方的关系仍为既竞争又合作的态势。  相似文献   

6.
瑞典新政府对外政策的变化主要表现在:声言放弃中立,积极谋求加入欧共体;转变对外援助方针,强调对那些实施“民主和市场经济国家的支持”;积极发展瑞美关系. 对外政策调整的主要原因是:冷战结束,欧洲两大对抗集团消失,使瑞典的中立政策失去意义;政府更迭导致瑞典政治右转,偏向西方;严重依赖对外贸易,与欧共体经济关系密切. 瑞典调整对外政策也面临一些现实和潜在的问题.今后的发展值得注意.  相似文献   

7.
去年12月选举以来,俄罗斯政府强调发挥强大国家的作用,对内维护联邦统一、减少经济改革引起的社会振荡、打击犯罪活动;对外强调俄罗斯国家利益第一,在“近邻外国”起主导作用,力求在中东欧地区恢复过去的影响,对西方国家表现出近年少见的独立性和强硬态度。西方国家为俄内外政策的新调整而忧心忡忡,再次把俄视作最大的麻烦,双方关系进入不确定时期。西方已加强同中东欧国家的安全和经济联系。俄罗斯形势的变化给冷战后的国际关系注入了若干新的因素。  相似文献   

8.
美国“战略与国际问题研究中心”1998年出版了该中心中东问题专家希琳·T·亨特新作《未来伊斯兰国家与西方关系》。该书从抽象和历史观的角度论证亨廷顿的“文明冲突论”是以偏概全,夸大意识形态在国家对外政策中的作用,并据此揭示出穆斯林国家与西方国家冲突的真正根源,这对我们了解阿拉伯国家有一定启示。译编如下:  相似文献   

9.
李超 《现代国际关系》2022,(6):12-19+60
近期德国大范围调整安全政策,推动“再军事化”,加大对外军事干预和海外行动力度,采取措施维护其包括能源、供应链、意识形态等领域在内的综合安全。从外部看,这直接缘于俄乌冲突带来的热战威胁,德国原先倚重的规则和秩序日益失效,自身硬实力又严重不足,加之与非西方国家制度竞争趋于激烈,其不安全感急剧上升;从内部看,这一调整是默克尔时代德国对外政策转型的延续,新的执政联盟特别是绿党大力推动,民众高度支持。未来,德国军事力量可能进一步正常化,与非西方国家的对抗力度也将进一步加大,并采取更为多元的手段维护自身综合安全。但也应看到,安全政策调整是个长期过程,投入不会立即生效。德国有务实平衡的政策传统,也不会追求军事霸权,而将在西方联盟内部承担更多安全责任。  相似文献   

10.
卡扎菲外交思想与利比亚外交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卡扎菲的外交思想是指导利比亚外交实践的重要依据。它来源于利比亚的历史、伊斯兰教传统的熏陶和纳赛尔主义的影响 ,其基本内容是追求阿拉伯世界的统一、反对西方强权和传播伊斯兰教。卡扎菲的外交思想具有理想主义和激进主义的特征。在这一思想指导下 ,利比亚对外政策既取得了重要成就 ,又存在许多问题。近年来 ,国际局势的变化和利比亚的困境促使卡扎菲从理想主义向现实主义转变 ,逐步趋向于务实、温和的外交政策 ,谋求在现存国际秩序框架内维护利比亚国家利益 ,缓和与西方国家的外交关系 ,并把非洲作为对外政策的重点。卡扎菲外交思想的变化是基于其理性判断的结果 ,而非权宜之计。  相似文献   

11.
乌克兰对外政策中的能源因素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以个案研究和实证研究的形式 ,分析了能源这一特定因素对乌克兰对外政策的影响。乌克兰能源短缺及其在相当长时期内仍将依赖俄罗斯能源供给的现实 ,使得乌克兰在实施“回归”欧洲政策的过程中 ,不得不为保障能源安全而顾及俄罗斯的利益和立场 ,因此在相当大程度上制约了乌克兰对外政策的自主性和有效性。正是由于诸多类似于能源的因素的存在 ,致使恢复独立以来乌克兰一直奉行的“回归欧洲”、疏远俄罗斯的对外政策鲜有成效 ,并使乌克兰不得不在俄罗斯和西方之间开展平衡外交 ,以最大限度地维护国家在政治独立和经济发展等方面的利益。  相似文献   

12.
美国对外政策中的文化规范功能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冷战结束后 ,文化在国际关系和对外政策中的作用受到学者们的普遍关注。本文从文化的规范功能的角度出发 ,分析美国对外政策中的道义与利益及其关系。作者认为 ,文化的规范功能在对外政策中表现为文化限定了国家对外政策可选择的范围 ,只有符合或至少不悖于国家文化价值观的对外政策才会被社会民众所接受。对于美国这样一个既有浓厚的宗教信仰传统 ,又具有讲求实效的务实精神的国家 ,文化的规范功能在美国对外政策中体现为理想主义与现实主义的结合。理想主义为美国的对外政策赋予道义上的目标和意义 ,现实主义使道义目标在实施中符合美国的现实利益 ,美国历史上最成功的对外政策就是道义与利益的完美结合。  相似文献   

13.
韩璐 《现代国际关系》2023,(3):62-80+150
俄罗斯保守主义思想的政治实质是在尊重历史传统基础上,走符合俄罗斯国情的发展道路。普京执政以来,保守主义逐渐发展为主流官方意识形态,成为当前俄罗斯内外政策的核心理念。保守主义既是俄罗斯国家对外政策的指导原则,以巩固和加强大国地位、成为世界一极为目标,又是俄罗斯外交中的道义旗帜,体现了其对外认知和价值体系。在保守主义思想指导下,俄罗斯外交政策具有鲜明的进攻性,加大了反击西方主导的自由主义国际秩序的力度。乌克兰危机再升级后,保守主义作为俄罗斯国家主流意识形态的地位进一步巩固,对外交政策产生全面影响。在美西方极限制裁和孤立的背景下,俄罗斯将外交目光转向非西方国家,欲以此为基础打造新的国际秩序。  相似文献   

14.
乌克兰是一个"具有两种文化的割裂的国家",东部乌克兰属于东正教文明,而西部属于西方天主教-新教文明。在乌克兰与俄罗斯关系中,东正教文明和西方天主教-新教文明同时在起作用,两种文明博弈的结果决定了乌克兰对外政策的制定,也决定了乌俄关系的走向。乌克兰最大可能仍将是一个统一的、充满裂痕的、独立的国家,乌俄关系总体上仍将保持密切合作。  相似文献   

15.
钟悦 《国际观察》2002,(1):43-46
文章从"角色转换"的视角来对俄罗斯对外政策的走势进行分析,并且指出,最近俄罗斯外交之所以能在对西方国家的关系上摆脱僵局,呈现比较活跃和积极的态势,是因为借助了一个国际合作的背景.  相似文献   

16.
影响美国对外援助政策决策的三个要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外援助政策既是美国外交政策的核心内容之一,也是美国实现国家战略的重要工具。国家利益是美国对外援助的首要驱动力,但利益集团因素以及决策者的个人认知、能力、价值观、背景、个性和党派特征影响国家利益的取向,进而影响国家对外援助政策。只有综合国家、社会、个人三方面的因素.才能对美国对外援助政策进行全面考察。  相似文献   

17.
俄罗斯对外政策智囊库与外交决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冷战结束后后,俄罗斯对外政策智囊库国家对外政策决策中发挥了令人瞩目的作用.本文在研究10年来俄罗斯对外政策智囊库的发展演变轨迹的基础上,分析了对外政策智囊库在当代俄罗斯外交决策中的功能、作用,及施加影响的途径与方式.  相似文献   

18.
国际体系和中国国际定位的历史性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与国际体系的关系是一个国家对外关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新中国成立以来,与国际体系的关系经历了从反对西方体系和两超控制的冷战体系,到积极参与现行国际体系并在其中发挥负责任大国作用的历史性变化.这是中国实行改革开放政策的需要,也是中国调整国际理念和外交政策的结果,对中国拓展对外关系有重大意义.  相似文献   

19.
进入新世纪以来,东亚地区格局正处于重大而深刻的转型和变化之中,尤其是日本对外政策的保守化趋向令人注目。自小泉执政以来,日本为实现其"正常国家"和政治军事大国化的战略目标,推行了一系列保守化的对外政策,否认侵略历史、推行价值观外交、实施"新安保法"、解禁集体自卫权等,日本对外政策不断走向保守化。本文尝试以建构主义国际关系理论为支撑,凝练身份、规范、认知三个变量因素,试图对小泉政府以来日本对外政策保守化演变的成因进行分析论证。总的来看,重塑国家"身份"是日本对外政策保守化的根本成因;"规范"是日本对外政策保守化的主要成因;决策者的"认知"转变是日本对外政策保守化的关键成因。  相似文献   

20.
本世纪以来俄罗斯推行"国家资本主义"经济发展路径,俄罗斯国内对此存在分歧。在对内经济政策方面,俄罗斯高层的主要分歧是关于市场经济主体——国有公司还是私营经济在俄市场经济中的地位及其出路问题;对外政策上的分歧是关于俄经济发展是否需要依赖西方。"新普京时代"是俄罗斯发展与变革的时期,普京提出的俄罗斯新经济政策要点是以创新带动俄罗斯经济发展,俄罗斯既定的"国家资本主义"经济发展路径能否发生变化,普京的新经济政策能否得以实施,需要给予进一步观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