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在广大农村特别是西部山区,许多农民工外出打工后,将年幼的孩子或留给父母,或托付给亲戚朋友,甚至让孩子独自留在家中.越来越多的"留守儿童"缺少亲情关爱,厌学孤僻,其健康发展受到严重威胁.而父母监护职责的缺位,以及祖父母(外祖父母)或者其他临时监护人监护的浅层化,使这种隐患愈演愈烈,完善委托监护立法则是解决这个问题的一个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2.
子荷 《中国减灾》2013,(8X):23-24
<正>善待孩子,这是成人世界应承担的责任;孩子的命运也是在考验一个社会的良心。本刊记者搜罗了国外在孤儿监护、校园安全、校车保障等方面的经验做法,或许值得我们借鉴。国家是孤儿的最终监护人从中世纪开始,一些西方国家便开始确立儿童保护"国家家长"的原则,这种理念演变为近代以来"国家亲权"的法律原则,即国家才是儿童的最终监护人,如果父母不能监护好孩子,国家有权力也有责任接管父母的监护权。因此,欧美的孤儿院,不但收留那些被父母遗弃的孤儿;那些因家庭暴力或父母被剥夺监护资格的儿童,也会被政府机构强制带到孤儿院。孤儿院大部分支出由政府拨款,  相似文献   

3.
在欧美国家,孩子们心目中最崇拜、最欣赏的人往往是自己的父母。然而,在我们身边,大多数孩子把明星当成了偶像,却鲜有人会崇拜自己的父母。究其原因,国内的父母缺乏足够的时间来陪伴孩子成长,或就是造成这种圃境的原因。  相似文献   

4.
父母惩戒权的悖论——以预防未成年人犯罪为视角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梁武彬 《青年探索》2004,10(4):52-55
父母惩戒权乃父母对于子女之身体上或精神上予以痛苦,使其改过迁善为目的的权利。一方面通过父母惩戒权的行使来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有其社会学、心理学基础。另一方面父母惩戒权极易异化为体罚教育权,非但无益于预防未成年人犯罪,反而对未成年人犯罪有推波助澜之势。所以基于预防未成年人犯罪考虑,父母惩戒权的行使必须以教育为目的;要有足够的惩戒或教育理由来发动;必须在必要的范围内来行使。  相似文献   

5.
总也长不大     
云溪子 《小康》2013,(7):102-103
儿女在父母眼中总也长不大,原因有二。其一,儿女在父母面前,永远是小辈,自然有几分"孩子气";其二,心理上的"惯性",在父母眼中,儿女是"孩子"的代名词,三四十岁的儿女,仍然是孩子眼下,做儿女难,做父母也难。做儿女难处多多。现在的青年人大多晚婚晚育。人到中年,孩子还只有那么丁点儿大,半点儿离不开大人;父母年迈,需要人照顾;工作上正在爬坡期,职称、职务、项目,一样接着一样……做父母的难处也不少,尚且不说为儿女张罗钱买房子、为儿女的婚事操心、被啃老,仅仅家务活儿就够难的了。  相似文献   

6.
<正>少年强则国强。当孩子父母无力承担责任时,政府必须承担责任,对困境家庭开展早期干预,阻断困境的代际传递。党的十八大以来,各级政府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的部署和要求,高度重视困境儿童问题,不断强化政府责任,出台了一系列保障困境儿童基本权益的政策和措施,大胆探索用政府责任为留守儿童、随迁子女兜底的新做法、新经验。本文系荣获"中国最美社工"称号的作者所写。其对南京市在困境未成年人保  相似文献   

7.
没有教不好的孩子,只有教无良策的父母。这是一对善良可敬的父母在孩子抚养过程中的可悲之处:孩子称雄任性,他们一笑了之;孩子贪占便宜耍流氓,父亲简单粗暴,母亲疼爱护短;孩子盗窃强奸,他们为保面子用金钱遮掩息事;当孩子犯了死罪时,他们……这可怕的结局,不能不说是对溺爱孩子的父母最严历的报应。  相似文献   

8.
(二)、主体外因 1.家庭因素 家庭是社会的细胞,是孩子个体生活、成长的主要场所,是孩子最早接触的“小社会”,父母亲是子女的第一任老师。因此,家庭在孩子心目中的位置应是最为重要的。调查与研究表明,孩子的身心在家庭这一环境中能否得到健康发展,与父母的社会责任感,对子女的教导,自身性格与言行举止有着密切联系。 有的家长对子女亲情过剩。亲情过剩即娇惯、溺爱。据人口普查统计,在我国城镇未成年人绝大  相似文献   

9.
审议同期声     
《中国人大》2014,(18):6-6
能挣会花,既能促进发展,又能兴旺事业,还能改善民生。把钱花在最该花的地方,以发挥财政资金的效益最大化,是财政工作的根本。加强对财政预算依法管理十分必要。 ——吉炳轩副委员长 孩子是家庭的,也是国家的。现在仍然有一些人认为,父母打孩子天经地义。周围邻居即使发现父母存在虐待行为也未必有报案的意识。对不履行监护职责的父母或其他监护人,应进行教育和采取应对的措施。——陈竺副委员长  相似文献   

10.
富有的生活     
小榕 《小康》2008,(2):89-89
美国孩子出生以后,从学说话开始,有一个字被父母反复灌输,从不放松,这个字就是"请"。孩子有什么要求,如果忘记说"请",父母就会提示"PLEASE"让孩子重说一遍。等孩子学会了说"请",其它如"MAY","对不起","很抱歉","没关系"等,差不多都学会了。学会说"请",  相似文献   

11.
"一切为了孩子"这个口号一点都不夸张。为了孩子,妈妈放弃了工作陪读;为了孩子,爸爸放弃了球赛陪着复习功课;为了孩子,全家一起努力,创造最好的学习环境;为了孩子,父母也总是不厌其烦地教诲,喋喋不休,总认为这样才让孩子们"刻骨铭心"。亲爱的父母们,别忘记:  相似文献   

12.
付梵 《中国民政》2020,(5):39-40
"我们也是孤残儿童的母亲,当妈妈的在孩子遇到风险时,哪有不挺身而出的道理。"在防疫主战场,武汉市儿童福利院的党员医护工作者江念,以妈妈朴素的情感写下请战书,要求坚守在防疫一线。"亮身份、走在前、做表率,阻击疫情带好头。"无锡市儿童福利院党支部发布"党员承诺书",单位全体党员积极响应,自觉取消休假,战斗在防控工作最前沿……新冠肺炎疫情袭来,各地儿童福利机构广大党员干部以"舍我其谁"的气概和"铁肩担道义"的胸襟,冲在一线,干在难处。他们也是父母的孩子、孩子的父母,是寻常的丈夫或妻子。  相似文献   

13.
《当代广西》2011,(8):59-59
在德国,孩子生下来后,父母最需要做的是两件事,一是教育孩子学会自立,二是教育孩子从小有爱心,进行“善良教育”。  相似文献   

14.
有许多沉浸在对孩子教育的烦恼之中的父母们,应该常常问自己:什么对孩子重要。如果家长连这一点都未弄清的话,孩子不可能有幸福的将来。我们相信天下所有的父母,如果他们有能力必将是满怀希望地将最理想的计划安排在孩子身上,但在这些努力即将开始的时候,我们必须冷静下来,认真仔细地思考一下,我们为孩子所制定的教育规划是否存在着问题。父母们在不辞辛苦地教育孩子的同时,往往忽略了孩子健康成长的最重要的因素,  相似文献   

15.
《小康》2016,(3)
正不生二胎,父母难受;生了,孩子又难受。当"老大"们对二胎的反应过大时,需要父母仔细地观察,孩子的心结,有时只在一个细节之中全面"二孩"开放,能不能生仍然是个难题。政策限制已经不在,难处居然在于,"老大"们对二胎的反应太大。有报道说,山东青岛一所小学四年级的一位老师发现,班里几个学生搞了个"反弟弟妹妹联盟"。以前常听说孩子  相似文献   

16.
还未成年人一片纯净的网络天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日夜滞留黑网吧,沉溺于网络游戏不能自拔,受网络不良信息侵蚀——网络,使得多少年轻的生命在本应美好的青春起步时便踉跄难行,而不知又有多少父母正为孩子戒不断的“网瘾”而心力交瘁。青少年是社会的未来,决定着今后的社会何去何从。专项整顿网吧,清理校园周边环境,打击淫秽色  相似文献   

17.
声音     
正我们要求"类家庭"的父母有高度责任感,并能把这个家庭稳定下来,最好能陪伴这些孩子直至他们成年。但由于养护楼远离城市中心、"爱心父母"工作压力大等原因,10个月来,仅有6对爱心夫妇入住。——湖北省武汉市儿童福利院龙泉山分院副院长胡琳一脸无奈、难掩失落地说。由于拐卖儿童犯罪的特殊性,当找到这个孩子或  相似文献   

18.
孩子一天天长高 ,当父母的看在眼中 ,喜在心里 ,然而 ,欢喜中隐约又有一种担忧袭上心头 :如果孩子在学校里被高年级的学生欺负怎么办?偷着喝酒甚至吸毒怎么办?怎样避免被坏人拐卖?如果是女孩 ,如何避免性骚扰 ,甚至强奸……一系列的问题如同阳光下的阴影 ,永远也摆脱不掉 ,“我家有子初长成” ,也正是最让父母操心的时候。其实 ,只要父母或孩子采取一些简便易行的措施 ,就可以大幅度地降低被侵害的危险 ,防患于未然。一、如何保护10岁以下儿童1.拒绝。告知孩子 ,在有人试图伤害他们时应当说“不” ,之所以要特别强调这一点 ,是因为大…  相似文献   

19.
正著名心理专家郝滨曾说过:"家庭教育是人生整个教育的基础和起点。"确实,家庭教育对人的一生影响最深,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那就先来看一看如今我们第一任老师对孩子的付出和要求吧:绝大部分家长都会在孩子的择校问题上想尽办法,为孩子找好学校;绝大部分家长周六周日也不放过自己的孩子,在校外帮孩子报一大堆学习课程,如奥数、英语、思维训练或艺体技能类的培训。总之,家长们  相似文献   

20.
近些年,密罐里长大的一代新人经常让人们瞠目结舌,十年寒窗一朝及第,却因生活不能自理而退学,考过了托福准备出国可签证受阻就精神失常,出游妈妈给装好的鸡蛋不知怎么吃又原样带回,甚至出走、自杀、杀人,青少年犯罪率不断上升。他们怎么了?这里不乏学习优异的所谓好学生。望子成龙,望女成凤,天下父母皆如此,可是往往事与愿违,做父母的也一头雾水,千辛万苦一片茫然。实际上无论大事小情都有一个度,超过限度则真理也会变成谬误。孩子是无辜的,是我们的教育出了问题,孩子也是问题教育的受害者。古就有之的“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学而优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