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张丽  董增川 《中国减灾》2001,11(3):54-57
多少年来,人类为了自己的利益,过度开发江河、征服江河,并取得了胜利,获得了可观的效益。但同时也破坏了人与江河以及人与自然本应自然和谐的关系。正如恩格斯在他的《自然辩证法》中写到:“对于每一次这样的胜利,自然界都报复了我们”。无数事实也告诉我们,以牺牲大自然为代价的经济发展已经给人类带来了危  相似文献   

2.
《前进》2020,(3)
正"疫情是魔鬼,我们不能让魔鬼藏匿。"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集中统一领导下,在全党全军全国人民的齐心协力下,我们坚信终能取得新冠肺炎疫情防控阻击战的胜利。然而正如恩格斯所说,人类不要过分陶醉于对自然界的胜利,每一次这样的胜利过后,都会遭到来自自然界的报复。某种程度上,本次疫情就是自然界对于我们人类  相似文献   

3.
论创造     
创造是人类所特有的。人类的创造活动与整个世界一样 ,它的运行、它的力量、它的成果已经成为不可否认的客观存在物 ,成为人类存在和发展的基础 ,成为现实世界发展的基础 ,也必然成为哲学的基本范畴。自然界给予了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本条件 ,但不是所有条件。自有人类历史以来 ,人类根据自己的需要不断地改变自然界 ,创造自身生存发展的条件和空间 ,从而在世界上已经形成了两个世界 :一个是未被人改造的世界 (简称“自在世界”) ,一个是被人类改造过的世界 (简称“自觉世界”)。我们虽然肯定人类改造过的世界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 ,但同时…  相似文献   

4.
马克思恩格斯认为,人与自然二者之间是密不可分的,人是自然界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的产物,人本身就是自然的存在物,是自然界中的一部分。劳动是人与自然的中介,是联结双方的纽带。人们不能过分地陶醉于人对自然的胜利。马克思恩格斯关于人应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思想既强调自然界的优先地位及其客观制约性,又强调人对自然界的了解,通过人作为社会个体的存在对自然界实行统治。强调人的能动性和受动性的统一,要求人在处理其自身与自然的关系中要采取辩证的方法,人类作为自然生态系统中的子系统,也要像其他生物一样与其自然环境既斗争又合作。只有这样,人类的生存资源才能不断扩充,生存条件才能不断改善。  相似文献   

5.
王现伟  李全喜 《前沿》2009,(2):102-104
近年来,在人和自然关系上无论学术界还是社会都存在“自然报复论”的思想,把生态环境问题看成自然时人类的报复。文章分析了自然报复论的思想内涵,反思了自然报复论引发的现实问题。认为所谓的自然报复是人类行为后果的表现形式。  相似文献   

6.
在人类不同的社会历史文明时期,对应着不同的文明观。人类社会的早期,人们改造自然的能力很低,人类作为自然界的一部分,基本上是以顺应自然的方式进行生产和生活的。人们视天为畏物、为神,畏天、敬天。在中国古代老子哲学中,称为“天道自然”。在古希腊哲学中,赫拉克利特则称之为“逻各斯”,认为人的本性就是顺应自然,服从自然。这个时期是人类顺应自然生活的阶段。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人对自然界认识和改造的能力加强,人类的自我意识观念也不断强化。这时,开始了人与自然的对立状态。人为了自身的生存与发展,开始改造和利用自…  相似文献   

7.
恩格斯 《群众》2014,(9):1-1
我们不要过分陶醉于我们对自然界的胜利。对于每一次这样的胜利,自然界都对我们进行报复。美索不达米亚、希腊、小亚细亚以及其他各地的居民,为了得到耕地,毁灭了森林,但是他们做梦也想不到,这些地方今天竟因此而成为不毛之地。  相似文献   

8.
本文从人类可持续发展的视角出发,探讨了自然的报复和人的报复对人类过去和未来发展的灾难性影响,分析了报复产生的原因,阐述了自然的报复与人的报复之间的辩证关系。如果我们无视人与自然的平等,就会遭到自然的报复;如果我们无视人与人的平等,就会遭到人的报复;如果我们同时无视人与自然的平等和人与人的平等,那么,我们就会遭到来自自然和人的双重报复。  相似文献   

9.
马秀明 《前沿》2001,1(11):35-37
“精神胜利法”这一名词源于鲁迅的小说《阿 Q正传》,从“精神胜利法”这一名词的提出到现在还不到 1 0 0年的历史 ,但这一心理现象的产生可追溯到人类社会的早期 ,可以说它是人类社会共有的一种心理现象。本文试从“精神胜利法”的萌芽、产生、发展说明“精神胜利法”这种心理现象的实质。精神胜利法作为一种心理活动无疑也是一种意识 ,任何一种意识和心理的产生都源于人们的物质和社会存在。列宁精辟地指出 ,人的心理是“头脑的机能 ,是外部世界的反映”(1 ) 所以 ,研究精神胜利法首先要探讨自古以来人与自然界的关系。马克思说 :“自然…  相似文献   

10.
一、关于“自然界客观性”的说明,为什么要强调“人类产生之后……”那几段的论述?教材按照逻辑与历史相统一的思维要求,首先论述“自然界先于人和人的意识而存在”,其次论述“人类产生之后,自然界的存在和发展也不依人的意识为转移”,但重点是“人类产生之后”的论述。之所以这样来论述,主要原因是:第一,从理论上说,把唯物主义同辩证法统一起来、把自然现和历史现统一起来进行讲述,能更充分地表明自然界的客观性。人类产生之前的那个自然界,其客观性对一般人来说几乎是“不证自明”的。而人类产生之后,人类存在和发展的历史就…  相似文献   

11.
文建奇 《求索》2011,(1):131-132
几百年来,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所倡导的"科学主义","技术主义","工具理性万能"的思想在疯狂地掠夺自然的同时,得到了自然界的无情报复。"工具理性"改变了自然界的原有面貌,自然资源的高度利用使生态严重失衡。一方面,人类在所谓的科学技术带来的丰厚物质生活面前自我陶醉;另一方面是人类生活在毁灭性武器与自然灾害阴影之中。面对西方哲学思想在探索这些问题时所遭遇的困境,有识之士纷纷把求助的目光投向东方文明。老子哲学思想成为重点与热点也就不言而喻了。  相似文献   

12.
一般认为,人工自然是指人类实践活动的产物,是人类将天然形成的自然材料予以变革、加工、创造出的自然界原先根本不存在的各种自然物。科学技术是人工自然最具有决定意义的内容。人工自然在不同的历史时期表现出不同的特点,并可以主要地由“人与自然”的关系状况来表征。我们可以大致地将“人与自然”的关系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在人类社会产生近代科学技术以前,这是人依附自然,受自然界的奴役的阶段。由于仅能制造、使用极为简单的工具,对自然只能进行极微小的改变,故而基本上保持了自然的环境,这一阶段的人工自然属于原始型;第…  相似文献   

13.
生命与环境     
纵观人类的历史,是人类生存同自然界和自身抗争的历史,社会的发展,科学的进步,文明的升华,物质生活的基础满足,人类开始探索自身的健康。人是大自然发展和演变的产物,自然界存在着人类赖以生存的必要条件,是事物发展和变化的结果,自然界的变化必定影响人体的生化,所以我们要同自然界沟通信息,“人与天调,然后天地美生”(《管子》),同宇宙融为一体,要与天体保持同步维护身体健康,促成生命科学的发展。一、人类与大自然的关系“天人合一”的核心是顺应自然环境规律运行,《庄子·齐物论》说:“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  相似文献   

14.
张昕 《创造》1999,(11)
可持续发展观的提出,是在经济领域,而其最初的着眼点却在于自然环境的保护,最终的关怀是人类社会的生存和发展。从历史的角度看,人类与自然的关系曾走过了主客不分、浑然一体的时代。不论是西方的“自然神论”,还是古代中国的“天人合一”思想,这些观念与其理解为对人与自然合谐共融的自觉反映,倒不如说成是主体意识的缺乏更为恰当。十五世纪下半叶,以牛顿力学为代表的第一次科学革命,使人类真正得以以“主体”的自觉意识,全方位地———从局部的、细节的、整体的———对自然界进行革命性的征服与改造,由此推动社会发展。二战后…  相似文献   

15.
在人类发展的历史长河中,变革带来人类的文明与进步。人类在不断地向自然界索取自然资源的同时,对人类的生存与发展带来不可避免的诸多问题。世界环境的可持续发展也是随着人类的这种变革和进步而逐步认识、启迪、推动。世界可持续发展历程是人类认识自然、敬重自然、与自然和谐共处的过程。从工业化到信息化时代,无处不在探索发展的途径,科学进步给人类带来前所未有的利益,推动发展,但是,也带来前所未有的困难,那就是环境问题。  相似文献   

16.
民族地区的生态环境与经济发展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人与自然生态环境的关系,是对立统一的辩证关系。人来自自然,是自然界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它必须要依赖于自然界,受自然生态环境的影响和制约。同时作为“社会化的动物”的人,又是自然界的主人,它能利用自己的智慧和双手制造工具、使用工具,并在劳动的实践中,不断地认识自然、改造自然、支配自然,使自然界不断改变,为人类自身的生存、繁衍的需要服务。所以说,人口──态──经济──文化是互为因果的循环圈。从生态学的角度讲,自然生态环境是人类生存发展的空间。这个空间,是由光、热、大气、水、土、岩石等无机物质和动…  相似文献   

17.
随着“非典”形势的逐步缓解,社会各界对“非典”的深刻反思正在全面展开。在这场没有硝烟的“战斗”中,人们对于青年群体的整体状况基本是持肯定态度的。这也是改革开放20多年来,对当代青年一次不同寻常的特殊考验。对于“非典”的产生,我们尚不完全掌握其直接的原因,但基本可以肯定是这与人类在物质丰裕状态下,忽视生态环境、缺乏人文创造、甚至有些藐视自然是有着密切关系的。我们在市场经济中,学会了彰显个性、懂得了维护权益,但我们对自然、生态和人类未来所尽的责任却仍然十分有限。从当代历史的演进看,社会危机的产生绝大多数要归因…  相似文献   

18.
马克思以前旧自然观具有非实践性的特征。在马克思看来,关于人与自然的关系问题,离开实践去理解是不能真正解决的。马克思感性自然观是实践的、社会历史的自然观。在马克思看来,自然与历史是辩证统一的,历史是“自然的历史”,历史先行地包含着自然的前提和内容;自然是“历史的自然”,而自然也必须是历史中介了的自然。历史与自然的相互渗透和相互中介构成了人类的现实世界。马克思的感性自然观对自然界诉诸人的感性实践活动的理解时,它内在的同时也是在诉诸一种社会历史性的理解。换言之,实践历史性是马克思感性自然观的理论特质。  相似文献   

19.
从马克思主义立场看,废除资本主义经济势力对人类物质生产所依赖的自然条件的独占权和支配权,归还劳动者的生命存续和生命活动不可或缺的生态环境要素,是人类自由个性得以全面发展的必要物质生活前提。这也意味着自然万物不再充当资本主义剩余价值生产的工具,摆脱了科技滥用和异化消费所带来的生态破坏力,获得了恢复生态平衡的必要时机。就此而言,人类解放成就自然界解放,人类解放就是自然界解放。  相似文献   

20.
一、人与自然的关系是人类生存与发展的基本关系人与自然的关系是人类生存与发展的基本关系,反映着人类文明与自然演化的相互作用。人类的生存发展依赖于自然,同时也影响着自然的结构、功能与演化过程。总体而论,人与自然的关系,体现在两大方面:一方面,人类对自然的影响与作用,包括从自然界索取资源与空间,享受生态系统提供的服务功能,向环境排放废弃物;另一方面,自然对人类的影响与反作用,包括资源环境对人类生存发展的制约,自然灾害、环境污染与生态退化对人类的负面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