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2 毫秒
1.
饮食民俗是整个民俗系统的物质基础,也是民俗系统内部与自然生态系统关联最为密切的层面之一.饮食民俗是在特定的地理区位与气候条件限定下,人们对食物资源与种类进行智慧性地认知、利用与选择的结果.辽宁满族人在长期的生产生活中对本区域生态位建立了正确的认知,并形成生态特征非常明显的饮食习俗.尤其在春节饮食中,人们更是追求节日饮食的精、细、全,无论是春节食品的材料准备,抑或是制作工艺、食用方法等皆是日常饮食技艺的提升与精化.在饮食民俗的建构中,辽宁满族人逐渐形成了饮食偏好的因地制宜、节日食品的粗粮细作以及营养均衡的应时而做等饮食特点,充分体现了饮食习俗的生态意蕴与生存智慧.  相似文献   

2.
姚新园 《世纪桥》2014,(3):67-68
唐朝由于北方民族大量内迁与南方文化相融合,形成了独特的饮食习俗。唐宋时期是封建社会的高峰阶段,北方民族与中原随着政治发展及商业的交往日益密切,饮食文化得以传播,对中原饮食文化产生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3.
赵书 《前线》2010,(1):58-59
<正>满族是祖国民族大家庭中的光荣一员。他们的祖先肃慎人在唐代开拓了东北,建立了渤海国;女真人在宋代建立金朝,建中都于北京地区;满洲人建立的清朝,延续了中华民族的历史。但是,由于历史的原  相似文献   

4.
荆克迪  刘李青 《奋斗》2006,(6):62-63
饮食文化,实际上是指人在一定历史或社会条件下形成的饮食生活方式以及在此基础上的思想精神范畴。各个国家和民族在历史发展过程中,由于自然条件和社会环境不同。形成各自不同的行为规律和生活方式,这就是人们常说的风俗习惯。从社会考察和文化研究的角度去看.一个民族的饮食文化能够充分体现这个民族的心理、志趣、信仰和历史发展。因而也是这个民族具有典型意义的文化特征。饮食文化的发展和变化,往往反映了社会的演变和进步。通过中外饮食文化的差异比较,研究中外文化交流的现状、趋势、发展规律与原理,对于制定或调整国家的文化战略和外交战略。是切实而必要的。  相似文献   

5.
唐家玮  秦学  刘凤之 《奋斗》2004,(6):48-49
黑龙江省历史文化的地域特色十分鲜明,且文化积淀厚重,文化资源丰富。远古人类文化遗产遍布全省各地,如哈尔滨的阎家岗、阿城小岭、尚志的蚂蜒河等地,都有众多的考古发现。密山的新开流文化,距今6000年的新石器时代,作为肃慎人的先祖,就与中原地区同步发展。其  相似文献   

6.
伊通是吉林省唯一的满族自治县和距省会长春最近的半山区县份,发展旅游业有着明显的优势。一是人文历史优势。伊通是满族的发祥地之一,有悠久的满族历史和传统文化,满族先人留下了许多独特的民族习俗和动人的传说,积淀了丰富的旅游资源。伊通有印证历史变迁的柳条边、御围场、古驿道等10余处古迹,有展示满族的渊源、生产、生活、文化、礼仪习俗的全国第一家满族民俗馆,有反映满族风情的绿色山庄等人文景观。二是自然景观优势。伊通  相似文献   

7.
老轩 《奋斗》2023,(9):72-76
<正>一在我国最古老的地理学著作《山海经》中就出现了“大荒北”的地理概念,书中的“大荒北经”讲:大荒之中,有山名曰不咸,有肃慎氏之国。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后汉书》中也有说明:肃慎先民在商、周时居不咸山北。不咸山即今天的长白山,不咸山北即今天的老爷岭和完达山,“大荒北”是满族的祖先肃慎人生活和居住的地方。这里所说的“大荒北”,与后来所说的“北大荒”的地理区域相吻合,而后者所指的范围更广,它包括了大兴安岭北部和东北部的黑龙江谷地、嫩江流域和三江平原广大荒芜地区。  相似文献   

8.
饮食是旅游六要素中的首要素,在文化旅游高度发展的今天,饮食文化与文化旅游的结合,即以饮食文化为主题的饮食文化旅游是一个新兴的旅游发展方向,也是一个值得深入研究的问题。成都是享誉世界的美食之都,也是三国之一蜀汉故都,历代以来留下了丰富的三国文化遗迹,三国文化历来是成都旅游的一张名片。基于成都丰厚的饮食文化底蕴,将三国文化与饮食文化结合起来,打造成都独有的三国饮食文化旅游,并注意处理好开发中的诸多问题,是成都旅游未来发展的可行方向之一。  相似文献   

9.
李伟 《世纪桥》2013,(15):79-80
俄罗斯的饮食习惯受到俄罗斯政治、经济、文化、宗教、自然环境以及周边诸国的影响,加以时间的积累,逐渐形成今天俄罗斯别具一格的饮食文化,成为俄罗斯人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爱情来了又走了,但饭什么时候都要吃",俄罗斯人用他们天生的幽默来诠释饮食对俄罗斯人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10.
章永俊 《前线》2023,(6):86-88
<正>元明清时期,京杭大运河是中国南北经济交流的一条大动脉。由于气候、物产以及人们生活习俗的差异,中国南北各地产生了丰富多彩的饮食文化。大运河横贯南北,串联起沿线不同地域的饮食,在食物结构、烹饪方法、餐饮习惯、饮食礼仪等方面,都显示出各自的独特性。特别是汇集到北京的各地饮食,经过长时间的融合与发展,最终演化成别具特色的京味饮食文化。  相似文献   

11.
中国的饮食文化十分发达。全国有鲁、川、粤、闽、苏、浙、湘、徽等八大菜系就是例证。俗话说:“开门七件事。柴米油盐酱醋茶”,饮食与人们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涉及人的生存需求,不能不予重视。但是。仅仅重视饮食是不够的,也不能把人从自然界区分开来。人之所以为人。就在于人有理性、有思想。反映到饮食上就是文化。这说明人们的饮食是要受思想节制的,  相似文献   

12.
金云江 《唯实》2023,(10):92-96
常州是一座拥有着3000多年历史的文化古城,并形成了独特的区域文化和饮食文化特征。早在春秋时期,江南地区的吴地先民已种植水稻,开始了饭稻饮食生活。司马迁在《史记·货殖列传》中提到的“饭稻羹鱼”,就是对吴地饮食文化的高度概括。可以说,常州是吴文化重要发祥地之一,而常州味道则是吴地饮食文化根系上生长出的一朵奇葩。  相似文献   

13.
自辽金开始,北京成为全国政治和经济中心,城内居住着汉、女真、契丹、奚、渤海、回鹘、突厥、室韦等众多部族,饮食呈现多民族的风味特点,与其他大都市迥然有别.蒙古族将燕京定为大都以后,北京饮食文化的游牧民族特色更加鲜明.明朝时,北京饮食已演进得相当成熟,特色风味已基本确立.有清一代,北京饮食具备了宫廷、少数民族、官府和市井四大风味特色,饮食格局完全定型.尽管民国是一个动荡的年代,但北京饮食仍在发展.西式饮食的引进促使北京饮食习俗发生了较大变化,丰富了北京人的日常饮食生活.  相似文献   

14.
正先秦时期,黑龙江西部、中部、东部地区主要生活着东胡、秽貊、肃慎等三大具有代表性的古代民族。一、肃慎族肃慎一名,由于中原古书记载不同,又有"息慎""稷慎"等异写,很可能是本族自称。"肃慎"的含义,目前说法不一,有的学者认为在通古斯语中是人的意思,而更多的学者认为其意为东方之鹰即海东青。肃慎族是黑龙江地区东部的古代民族,大体分布于长白山以北,西至松嫩平原、北至黑龙江中下  相似文献   

15.
近年来,国内外食品安全事故频发,引发了人们对饮食安全的高度关注。清真食品以其"绿色、纯净、无污染"的优良品质和富有特色的饮食文化内涵,迎合了现代人对健康食品的新需求,清真食品不仅是穆斯林的食品,已成为一切追求绿色、环保、有机、安全、健康饮食人士的选择。  相似文献   

16.
王建润 《唯实》2012,(3):55-58
人与自然的对立在我们日常生活中最为常见、也是影响最为重大的领域在于饮食方面。人类饮食生活在尽情欢娱的另一面亦不断浮现出种种弊端和问题:食品消费中的浪费现象日趋严重,各类食品安全事件层出不穷,饮食不当造成的生活方式疾病越来越普遍。其背景原因,一是生活方式的变化,二是食品添加剂的盛行,三是中国传统饮食文化的弊端。应在尊重自然生态基础上,按照回归自然、戒绝奢华、提倡素食、自己动手诸原则,恢复中华饮食注重健康养生优长,重建当代中国饮食文化精神和饮食行为规范。  相似文献   

17.
毛泽东同志曾对他身边的工作人员说:“我看中国有两样东西对世界是有贡献的,一个是中医中药,一个是中国饭菜。饮食也是文化。”传统文化中的许多特征都在饮食文化中有所反映,如“天人合一”说,“阴阳五行”说,“中和为美”说,以及重“道”轻“器”、注重领悟、忽视实证、不确定性等等,都渗透在饮食心态、进食习俗、烹饪原则之中。一个异质文化的人通过饮食、甚至通过与中国人一起进食,持之日久都会对中国文化有些感悟。  相似文献   

18.
毛泽东同志曾对他身边的工作人员说:“我看中国有两样东西对世界是有贡献的,一个是中医中药,一个是中国饭菜。饮食也是文化。”传统文化中的许多特征都在饮食文化中有所反映,如“天人合一”说,“阴阳五行”说,“中和为美”说,以及重“道”轻“器”、注重领悟、忽视实证、不确定性等等,都渗透在饮食心态、进食习俗、烹饪原则之中。一个异质文化的人通过饮食、甚至通过与中国人一起进食,持之日久都会对中国文化有些感悟。  相似文献   

19.
“晋江经验”内涵十分丰富并随着改革开放进程不断深化,包括观念创新先人一步、机制创新高人一筹、服务创新优人一着、科技创新快人一拍、民生创新胜人一举等.它对发展县域经济的借鉴意义在于,晋江坚持走市场化道路,并充分发挥了劳动者、自然资源禀赋、资本形成、技术变革与创新等几大因素的作用.“十二五”,创新晋江经验,弘须从战略高度因地制宜地发展县域经济.  相似文献   

20.
正满族刺绣是我国古老的传统手工技艺之一,种类繁多,内容丰富,寓意深刻,从满族人民的生活中发展而来,凝聚了满族民间风俗文化的精华。满族刺绣色彩明艳大方,造型粗犷、不拘小节,凸显了满族人民率真豪迈的性格和大巧若拙的审美情趣,反映了满族人民崇尚自然的朴素意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