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人民调解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有助于以调解促"和谐",以"和谐"的理念引领和推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基层人民调解组织是社会主义和谐新农村建设的"稳定器";建构我国特色的新农村人民调解信息网络能确保在第一时间提供预警信息;社会主义新农村多元化大调解工作机制促进了党的执政基础巩固。  相似文献   

2.
中国共产党执政50多年来,经受住了三次大的考验,一是经受"进城"的考验,跳出"历史周期率";二是经受改革开放的考验,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三是经受国际政治斗争的考验,建设社会主义,保卫国家利益;并不断总结经验,提高执政水平和执政能力.  相似文献   

3.
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作出了<关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决定>,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作为社会主义建设的任务和目标,与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并列,第一次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能力"作为党的执政能力.这是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丰富和发展,反映了中国共产党对执政问题的全新认识,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科学的理论基础和内在的现实依据.  相似文献   

4.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性贡献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的创新上,实现了政党执政本质以及共产党由革命政党到执政政党的根本转变;二是对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的创新上,实现了由传统社会主义理论到现代社会主义理论的根本性转变;三是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创新上,实现了"西方道路"到"中国道路"的根本性转变。我们深入研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性贡献,可以增强对我们的道路自信、制度自信和理论自信。  相似文献   

5.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性贡献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的创新上,实现了政党执政本质以及共产党由革命政党到执政政党的根本转变;二是对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的创新上,实现了由传统社会主义理论到现代社会主义理论的根本性转变;三是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创新上,实现了"西方道路"到"中国道路"的根本性转变。我们深入研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性贡献,可以增强对我们的道路自信、制度自信和理论自信。  相似文献   

6.
在一般的意义上,社会主义荣辱观明确了当代中国社会最基本的价值取向和行为准则。从政治伦理的高度来解读,社会主义荣辱观体现了社会主义政治道德和执政党伦理追求的基本要求。"八荣八耻"凸显"立党为公、执政为民、以人为本"的执政伦理理念,蕴涵了我党的执政制度伦理,是新时期我党执政主体德性的重要组成部分。当前我党执政伦理建设的重要内容之一就在于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  相似文献   

7.
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是党领导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要求。如何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是党的建设的重中之重,为此要强化用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武装全党;改进党的建设,建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相适应的党内民主机制;改善党的领导,促进党的领导方式和执政方式的现代化;加快改革步伐,以改革的发展促进党的建设的改进和加强。  相似文献   

8.
科学发展观遵循了马克思主义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反映了我们党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拓展深化和发展创新。从共产党执政规律层面来看,科学发展观的理论创新重点体现在对党执政宗旨、执政本领、执政方式、执政权力制约的新认识;从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层面来看,科学发展观的理论创新主要表现为对社会主义本质、发展阶段、发展动力、事业总体布局、建设基本方法的新思考;从人类社会发展规律层面来看,科学发展观的理论创新主要通过对人类社会发展模式、人类社会发展主体以及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之间的关系的再认识来进行的。科学发展观对"三大规律"的新认识、新观点是相铺相成、内在统一的。科学发展观彰显了其强大的理论生命力,对当前以及未来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都有着长期且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9.
为了加强统一领导,便于协调各方,克服分散主义,中国共产党在革命战争年代就确立了"一元化"的领导体制。这种领导体制在革命战争年代和新中国成立初期,曾经发挥了重大作用。由于多方面的原因,在社会主义改造完成后的执政建设时期,这种领导体制被不断强化,弊端不断显露出来,使社会主义建设遭到了重大挫折。"一元化"领导体制的历史实践为我们今天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提供了重要的经验和启示。  相似文献   

10.
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五位一体"总布局的确立,反映了中国共产党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认识的突破和升华,对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的理性把握,对党执政规律的科学认识。"五位一体"总布局的形成和确立是个历史过程、探讨过程。"五位一体"总布局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的实现,奠定了坚实的道路基础,提供了广阔的道路平台,展示了中国共产党的道路自信。  相似文献   

11.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我们党作为执政党必须坚持科学执政,探索和谐社会建设的规律;坚持民主执政,增强和谐社会建设的动力;坚持依法执政,提供和谐社会建设的保证。  相似文献   

12.
"人民至上"是中国共产党的执政理念和价值追求,是中国共产党能够长期执政且能够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持续快速推向前进的"最重要经验"。现阶段,切实做到"人民至上",就必须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大力发展生产力;坚持人民民主专政,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制度;坚持"二为"方向,大力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  相似文献   

13.
胡锦涛总书记在十七大报告中明确指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关系党的建设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全局,必须把提高领导水平和执政能力作为各级领导班子建设的核心内容抓紧抓好"。只有以改革创新精神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才能更好地适应新的历史条件下的执政环境,巩固党的执政地位,不断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局面。  相似文献   

14.
从中国共产党的执政历程来考察,我们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探索和研究可追溯到上个世纪二十年代.随着共产党的政权建设和新中国的成立到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以毛泽东同志为核心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带领全党进行不懈努力和积极探索;以邓小平为核心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在带领全党完成从"革命党"到"执政党"的历史性转变中对提高党的执政能力提出了新的要求;以江泽民为核心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在新的历史时期引人瞩目地提出"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提高领导水平和执政能力"开创了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新局面;以胡锦涛为核心的新的中央领导集体在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通过了《关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决定》对党的执政能力建设进行了新的研究,提出了主要的指导原则,作出了新的探索.  相似文献   

15.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准确把握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和人类社会发展规律,适应新时代新要求新任务,提出"四个伟大",即进行伟大斗争、建设伟大工程、推进伟大事业、实现伟大梦想。"四个伟大"辩证统一、相互贯通,是深化对"三大规律"的科学认识:建设伟大工程是深化共产党执政规律认识;推进伟大事业、实现伟大梦想是深化社会主义建设规律认识;进行伟大斗争是深化人类历史发展规律认识。  相似文献   

16.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历史任务和“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目标。要完成这一光荣而艰巨的任务,就必须增强执政意识、进取意识,充分认识加强基层党组织执政能力建设的重要性,积极深化拓展基层党组织执政能力建设的内涵,全面提高基层党组织的领导水平和执政水平,为更快更好地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提供坚强的组织保证。一、积极深化拓展基层党组织执政能力建设的内涵。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就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提出了“五大能力”:不断提高驾驭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能力、发展社会主义…  相似文献   

17.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党的执政基础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党的执政基础,决定党的执政地位;巩固党的执政地位,必须加强党的执政基础.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党的执政地位的巩固和加强,决定于党的执政基础的巩固和加强.本文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思想为指导,论述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党的执政基础提出的背景和研究的依据,初步探析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党的执政基础的概念、内涵及其发展变化的趋势.  相似文献   

18.
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关系党的建设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全局,必须把提高领导水平和执政能力作为各级领导班子建设的核心内容抓好。"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深刻反映了我们党顺应时代和人民的要求,执政为民,立党为公的本质,表明了我们党对执政规律的认识  相似文献   

19.
本文通过对我们党执政历史和世界社会主义运动历史的回顾,从六个方面论证了"加强执政能力建设是党的建设的重中之重"这一主题,本文提出通过加强执政能力建设,带动党的各方面建设,带动国家政权建设,进而带动整个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这就是《决定》的要领,也是打开《决定》之门的一把钥匙。  相似文献   

20.
十六届四中全会作出了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重要决定,这是党对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和人类社会发展规律认识深化的重要成果。从加强党执政能力的角度把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作为党执政的重要目标,是新时期党建思想的鲜明特色。中国共产党是人民利益的忠实代表,适时地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不仅充分说明党对群众利益的高度关注;而且表明党把创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作为提高执政能力的重要途径、作为检验党的执政能力的重要标尺。创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已经成为党在新世纪新阶段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时代内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