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59 毫秒
1.
公众参与制度是环境保护的重要制度之一。本文通过对公众意见表达及被听取的状况的分析,旨在从收集、听取单位入手。采取措施保障公众意见充分表达并被听取,使公众参与落到实处。  相似文献   

2.
听证会有两个基本功能:   一是体现民主.听证会能广泛听取利害关系人的意见,包括代表不同利益的少数人的意见,拓宽了普通公众参与决策的渠道.……  相似文献   

3.
王平 《法律适用》2015,(2):96-100
司法公信力建设离不开公众的参与,人民陪审是公众参与司法、监督司法的基本路径。当前,人民陪审制度由于功能定位不清、运用规则缺失、人员结构偏差,导致制度实施过程中存在着诸多问题,"陪而不审"、陪审意见缺乏代表性、公众认可度不足等长期为人所诟病。而当下司法公信力不足的一个重要原因恰恰就是司法审判与公众的沟通不足。因此,人民陪审制度需要着眼于陪审制度的功能本源,适应新形势要求。本文从人民陪审员的功能定位、选任机制、参审方式、意见表达和规范管理5个方面提出了一些改革设想。  相似文献   

4.
汪劲 《法学评论》2004,22(2):107-118
环境影响评价是当今世界各国为预防和减轻拟从事的开发行为对环境可能造成的不良影响而实施的一项环境法律制度。在该制度中 ,公众参与贯穿于环境影响评价的全过程 ,是行政决策民主化的重要体现。本文从环境影响评价制度的历史发展出发 ,通过对美国、日本、中国以及我国台湾和香港地区环境影响评价立法有关公众参与规定的比较 ,就公众参与环境影响评价的程序、介入时机、如何参与等问题进行了探讨 ,并对我国《环境影响评价法》有关公众参与条款的实施提出了立法意见和建议  相似文献   

5.
朱芒 《中国法学》2004,(3):50-56
听证会作为一种制度近来正不断被涉及城市规划过程的各类立法所采用。听证会作为一种行政机关听取意见的方式、同时也成为公众参与行政过程的一种保障装置。本文通过对现行的城市规划听证会的内涵、参与者及其基础以及适用范围的粗略分析,归纳出"听取-参与"、"技术-利益"和"法定-裁量"等决定该听证会实际作用的基本关系。  相似文献   

6.
最高检、公安部《关于审查逮捕阶段讯问犯罪嫌疑人的规定》确立了审查逮捕听取律师意见制度,2012年3月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对该制度予以了确认.通过实证分析,当前听取律师意见工作存在比率过低、律师意见发挥作用不够充分、工作制度不够健全等问题,建议健全刑事侦查阶段的律师援助制度、强化保障律师执业刑事辩护的工作力度、从听取程序、核实证据、反馈意见等方面着力完善听取制度.  相似文献   

7.
刘超 《政法论丛》2013,(2):28-34
环境公众参与被定位为实现环境民主的具体制度,对其制度现状的审视与制度完善的建议应纳入民主理论框架内。协商民主理论与环境公众参与具有内在关联,完整的协商民主程序应包括公众参与结构性的社会学习和政策制定这两个阶段构成的“二元协商”框架模型,该模型对于完善环境公众参与制度具有借鉴意义。社会学习阶段的审慎民意调查、网络公共论坛和民主恳谈会等形式为公众真正参与环境公共事务进行知识准备和程序训练;公众可以通过公民陪审团和社区环境活动等形式正式参与环境公共政策的制定过程。  相似文献   

8.
《中国司法》2011,(8):6-6
取得公众信任的公共政策、政府行为等应该是政府与公众“双向互动”的结果,尤其是在制定与公众利益密切相关的公共政策时必须提高公众参与度,听取公众意见。  相似文献   

9.
新刑诉法把审查逮捕阶段听取律师意见制度正式纳入诉讼程序中。该制度有利于维护犯罪嫌疑人在审查逮捕阶段的合法权利,确保审查批准逮捕案件的质量。但不可否认,听取律师意见也增加了审查批辅工作的难度,在实践中,就该制度的建立仍不免存在诸多值得探讨的问题。本文结合基层检察院侦查监督工作的实际,在现有法律规定的基础上对听取律师意见制度进行构想,以期能构建一个切实可行的听取律师意见制度。  相似文献   

10.
论我国公众参与环境保护法律制度的完善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我国环境保护立法关于公众参与的规定过于原则和抽象,没有形成一系列的公众参与环境保护的法律制度,不利于公众对环境保护事务的有效参与。要改变公众参与的原则性规定,建立和完善我国公众参与环境保护的法律制度,必须完善环境信息公开制度,建立以公众权利为本位的公众参与环境保护法律制度,实现公众参与国家环境保护的全过程管理,建立公众参与和政府行政管理相结合的环境保护制衡机制,建立和完善环境诉讼机制。  相似文献   

11.
树立以人为本的生态法理念--从公众参与制度出发的考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彰显“以人为本”的价值取向,生态法必须完成的任务之一应是建立和完善公众参与制度。本文从公众参与制度的法理依据、目前我国公众参与制度现状以及公众参与环境保护的路径设计等几个方面对公众参与制度进行了阐释。  相似文献   

12.
论公众参与下的专家理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公众参与在社会领域的升华,被称为"新公共运动",对于公众而言,参与的有效性还有赖于政府和公众之外的力量介入,否则就会在与政府的博弈中处于全面劣势,甚至丧失博弈资格或者沦为无序"参与"的乌合之众。在公众参与之下的专家理性如何很好地发挥作用还有赖于制度的设计,否则,公众理性有被专家理性淹没的危险,而专家理性也有被政府收买的可能。本文在对专家理性、政府决策、公众参与关系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一些可行性建议。  相似文献   

13.
论城市房屋拆迁的公众参与程序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前,我国备受争议的《城市房屋拆迁管理条例》正在修订当中,在各方利益角逐和胶着的情境下,修订稿迟迟未能出台。但是从国务院法制办公室公布的征求意见稿来看,政府对《城市房屋拆迁管理条例》的修改仍然局限于公共利益界定等法律技术层面,而没有引入公众参与等制度。没有公众参与形成的民意压力,就难以推进真正对被拆迁人有利的主张,拆迁制度改革本身就难以打破既得利益僵局。在城市房屋拆迁管理中,必须引入公众参与程序,及时听取并疏导被拆迁人的诉求,在协商中将矛盾化解,防止暴力事件的再度发生,实现共赢、和谐的良好局面。  相似文献   

14.
我国环境保护法律制度中的公众参与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下载免费PDF全文
公众参与是环境法的基本原则。我国环境保护立法中关于公众参与的规定过于原则和抽象,没有形成一系列的公众参与环境保护的法律制度,不利于公众全过程参与环境保护。要改变公众参与的原则性规定,从国情出发,借鉴国外先进制度,通过立法建立和完善我国公众参与环境保护的法律制度,保证公众对环境保护事务的有效参与。  相似文献   

15.
公众舆论是公众以内心深处的政治文化价值体系为标准,并经一定渠道由公众自主表达的对当前政治事务和公共政策的意见。公众舆论关注的焦点是公共政策的制定和执行。公众关注的程度越高.表明公众参与的热情越高,对公共政策的影响也就越大。公众舆论对公共政策的影响主要体现在内容、形式、功能和实践四个方面。  相似文献   

16.
公众参与制度是环境保护的重要制度之一,是法律赋予公民的权利,对弥补国家在环境保护工作中的不足,实现可持续发展目标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从环境保护公众参与制度的理论基础出发,借鉴国外环境保护公众参与的立法特点,从公众参与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出发,对健全我国环境保护公众参与制度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17.
环境法公众参与制度是环境保护中的重要制度,对推动人与自然和谐,实现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有重要意义。我国环境法公众参与制度发展起步较晚,立法和制度建设取得了一定成绩的同时尚存一定的不足,导致公众参与程度不高,引起一系列公众参与环境管理、执法的冲突和矛盾,导致环境保护社会性并未完全体现。文章从环境公众参与制度界定入手,对我国环境法公众参与制度立法现状和不足进行分析,在此基础上,从专项立法、信息公开制度和公益诉讼制度角度提出了完善建议。  相似文献   

18.
中国行政法上的公众参与制度发展至今还存在着诸如制度适用的不统一、形式单调、对单行法重视程度不够等问题。而日本行政法上的公众参与制度,即日本《行政程序法》中的公众参与制度、单行法的代表——《都市计划法》中的公众参与制度以及地方公共团体自己发展出来的公众参与制度,可以为解决中国的上述问题提供有益的参考。  相似文献   

19.
公众判意的法理解析——对许霆案的延伸思考   总被引:21,自引:0,他引:21  
本文把社会公众对于司法个案处置的主流性、主导性意见表述为公众判意。公众判意不仅体现了公众对司法个案处置的评价与期待,更蕴含着公众复杂的社会愿望和社会诉求。表达判意已成为公众参与政治、参与社会管理,实施对司法社会监督的一种形式。正确认识公众判意的特性及形成的社会条件,揭示公众判意的合理性与偏失,赋予公众判意以恰当的地位,是我国推进法治,尤其是深化司法改革的一项有益实践。  相似文献   

20.
自《中华人民共和国立法法》颁布以后,国家在立法过程中开始注重吸收社会公众的意见与建议。尤其在地方立法工作中,许多省市针对本地区实际,纷纷出台了相关法规规定本地方立法中的公众参与。这些举措将公众参与地方立法的制度建设推向了高峰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是,公众参与地方立法机制中仍存在一些不完善之处,使得该机制的运行实效跟预期存在差异。本文通过对公众参与地方立法的现状进行分析,指出其缺陷并对此提出了相应对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