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46 毫秒
1.
哈贝马斯是当代社会理论领域最为著名的思想家之一,“交往行为理论”的提出者.“交往行为理论”认为,“交往行为”是最具合理性的行为,会在交往的向度内实现社会的合理化.选择恰当的语言进行对话、遵守共同的规范标准、达到生活世界与系统间的一致协调,则是实现“合理化”的途径.  相似文献   

2.
谢友倩 《唯实》2011,(1):48-52
哈贝马斯对意识哲学的批判反映了西方哲学史上认识论哲学与语言分析哲学错综复杂的关系。哈贝马斯用他的交往理论中最核心的两个范畴—~交往理性和生活世界批判意识哲学中的先验主体与对象世界的两极对抗。虽然作为新意识哲学的现象学也提出过交互主体性与生活世界概念,但其在本质上有别于哈贝马斯基于交往行为理论之上的交往理性与生活世界概念。  相似文献   

3.
哈贝马斯是当代最著名的社会理论家之一,在他的批判理论研究中存在着一以贯之的内在逻辑。通过对哈贝马斯一系列的批判研究作品,即《公共领域的结构转型》、《社会科学的逻辑》、《知识和人类旨趣》、《合法性危机》、《改造历史唯物主义》以及《交往行动理论》等的考察,作者发现从这些研究中所浮现出的"公共领域"图景深刻地影响了哈贝马斯关于"交往行动理论"的论述。同时,哈贝马斯的社会学著述始终关注两个基本问题,即对于重组公共领域可能性的探寻,以及对于现代社会中人最终获得解放的关切。  相似文献   

4.
生活世界理论已经成为现代西方思想的中心议题与主题形态,许多当代著名的哲学家和思想家都积极探讨生活世界理论,并将其作为哲学本身的前提基础与反思对象加以认真考察。事实上,正如张汝伦先生所言:“哲学不可能将生活世界悬置起来,试图悬置生活世界的哲学必然会被生活世界悬置。”对于生活世界的立场和态度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着其哲学本身的思维范式、研究路径和解释空间。哈贝马斯批判性地继承了胡塞尔的现象学方法,从“体系——生活世界”的二元架构出发,用交往行动理论充实和改造了胡塞尔的生活世界理论。哈贝马斯的生活世界观,直接的思想…  相似文献   

5.
哈贝马斯是当代西方马克思主义的主要代表人物.他积极倡导一种具有自我反思性、能够提出批判尺度的社会理论.作为法兰克福学派第二代的著名代表,他半生致力于交往行动理论的构建,试图为"病理性"的现代社会提供正常的社会评论标准,用他的交往行动理论作为一种现代社会的改造方案.认识和探讨哈贝马斯的交往行动理论,不仅可以开拓视野,而且对于我们所提出的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也有一定的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6.
在哈贝马斯的交往行为理论中,用交谈组织起来的生活世界,以及普通语用学建构起来的理想的交往行为环境,对于网络学习共同体中师生关系的影响日益凸显。哈贝马斯交往行为理论,重视主体之间交往行动的合理性,这一思想有利于分析我国目前网络学习共同体中的师生关系的构建。针对当代社会交往中的异化现象,哈贝马斯持批判性观点。我国大学师生交往同样存在异化现象,需要我们构建自由交往,打造相互尊重、和谐交往的师生关系,对此,哈贝马斯交往行为理论有着一定的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7.
生活世界是哈贝马斯建构交往行为理论的前提与基础。他认为,社会行为主体都是处于交往活动中的主体,任何个体的行为都可以归结到交往层面上。生活世界是交往行为得以进行的境域,交往活动深度根植于“生活世界”之中。他在著名的《交往行为理论》一书中说:“在生活世界之中,他们能够交互地提出要求,以致他们的表达和世界(客观世界、社会世界和主观世界)相协调;在其中他们能够批判和证实这些有效性要求,排除他们的不一致并取得认同。”简言之,生活世界就是交往行为活动的背景,交往行为在生活世界中进行沟通﹑对话和协商以达成共识的世界。正如…  相似文献   

8.
以现代西方主体间性理论推进思想政治教育转型,成为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研究领域的主导方向之一,研究成果众多,值得借鉴,但也亟须认真反思。哈贝马斯的主体间性理论迎合了众多人的口味,但与马克思相比较,显得黯然失色。马克思的交往实践思想立足人的现实生活过程,把交往行为奠定在人的实践活动当中,衬托出主体间性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方向,必将成为引领主体间性思想政治教育发展的指导理论。  相似文献   

9.
当代西方政治发展理论,按照其演进的脉络大致可以分为三个时期:即20世纪50年代末和60年代;20世纪70年代:20世纪80年代之后。由于每个时期政治发展理论所受的理论影响和时代背景不同,因此,每个时期的政治发展理论所反映的价值取向和路径选择也不同.而当代西方政治发展理论正是在不同的价值取向和路径选择的变换中不断发展的。  相似文献   

10.
阳海音 《世纪桥》2011,(1):36-38
哈贝马斯指出晚期资本主义危机表现为经济危机、合理性危机、合法化危机、动机危机四种形式,合法化危机是晚期资本主义危机的主要特征,以交往合理性取代单一的工具合理性,建立话语民主的社会是克服晚期资本主义合法化危机的根本途径。哈贝马斯的合法化危机理论对于当代中国民主政治的建设具有诸多重要启示,但他的合法化危机理论夸大了语言的作用,具有浓厚的乌托邦色彩。  相似文献   

11.
赫门·杜伊威尔(Herman Dooyeweerd,1894-1977),20世纪荷兰最具盛名的哲学家,他的代表作主要有《理论思想新批判》(三卷本,1935年)、《暮色中的西方思想》(1960年)和《西方文化之源》(1979年)等,这些著作涉及本体论、社会哲学、政治哲学等诸多哲学领域,构成一个庞大的理论体系。在这个体系中,杜伊威尔最具原创性的思想之一就是他对国家哲学的重新建构。他的核心观点是:对国家的研究不能仅仅停留在实证层面,还必须探究隐藏在国家可变形式背后的稳定持久的结构性准则。  相似文献   

12.
王诗露 《学习月刊》2013,(22):13-15
一、公共领域的概念 “公共领域”概念一般认为最早由美籍德裔女思想家汉娜·阿伦特提出.由德国著名社会学家哈贝马斯继承并使之风靡全球.掀起一股探讨“公共领域”的热潮。对于什么是公共领域,我们很难从现有的研究中找到一个明确的界定.就连阿伦特与哈贝马斯.以及之后的著名学者也并没能给公共领域下一个明确的定义。  相似文献   

13.
《湘潮》2020,(8)
正李达,生于1890年10月,湖南永州市冷水滩区岚角山镇油榨头村灌塘李家人。他是传播马克思主义的先驱之一、中国共产党的创始人之一、中国共产党早期领导人之一和中国最有影响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家之一。他毕生从事马克思主义的研究、著述和宣传,在哲学、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法学理论等诸多领域都有开拓性贡献。2016年5月17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中指出,"当代中国哲学  相似文献   

14.
李可心 《世纪桥》2012,(17):37-38
瓦尔特·本雅明是德国著名思想家,他在二十世纪西方文艺学、美学领域中是一位极其重要的人物也是法兰克福学派重要的代表人物之一。在法兰克福学派中,他的理论特别而另类,他的思想深邃而复杂,而他的文字晦涩零落,充满了神秘气息  相似文献   

15.
哈贝马斯区分交往理性与工具理性,借助生活世界重建历史唯物主义.这一尝试以黑格尔的相互承认观念为思想来源,以群体性自我同一性即"我们"的确立为理论基础之一,以建构性视角取代批判性视角为思维取向,是在西方福利国家这一现实背景上做出的一种有别于马克思思想及早期批判理论的理论表述.  相似文献   

16.
《新长征》2000,(3)
邢贲思在2000年1月3日《学习时报》撰文指出,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的21世纪走向必须立足于当前中国社会发展的实践格局,直面中国改革和中国社会发展现实。中国哲学的走向取决于中国历史的走向和中国社会的末来发展。中国的改革和社会发展是20世纪最复杂的现代化过程,不论从空间范围还是社会转型角度,研究中国当前所面临的矛盾及其解决都具有重大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 21世纪的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必须以建构社会价值观念体系为导向。21世纪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走向必须立定于当代人类生存与发展的客观实际以及当代世界科…  相似文献   

17.
哈贝马斯主张将他的交往行为理论和话语伦理学运用于处理不同文化传统和政治、宗教信仰的相互关系,在各种文化价值之间实现符合交往理性的话语平等与和谐共处。哈贝马斯对亨廷顿等提出的“文明冲突”理论进行了尖锐的批评,反对西方文明把自己的价值观强加给其它文明的做法,抨击了妄自尊大的自我价值至上的狭隘文明观。在全球化进程中,西方文化不能凭借其优势地位凌驾于其它文化之上,不同类型文化之间应平等地相互交流以达到共同生存、发展。  相似文献   

18.
交往权力是哈贝马斯在建构审议民主理论过程中引入的一个重要概念。它因其非实体性而与行政权力等政治权力相区别,在理论上被哈贝马斯赋予既能实现民主、又可体现法治的政治意蕴,在实践中则被赋予解决当代资本主义国家合法性危机的政治功用。同样,由于交往权力的非实体性,导致其政治功用的实现取决于其他因素而非它自身。  相似文献   

19.
山西大学郭贵春教授的《后现代科学实在论》(下简称《后》)一书近期由知识出版社出版。这是他继《当代科学实在论》一书之后在当代科学哲学的前沿领域——科学实在论领域中不断开拓的又一力作。 随着当代自然科学越来越远离经验的发展,科学理论的构造、解释和评价问题在科学哲学研究中愈来愈具有了突出的地位。人们对逻辑经验主义“统治”的拒弃及其衰落,使得科学实在论作为当代科学唯物主义的一种表现形态,逐渐成为西方科学哲学运动中最有  相似文献   

20.
马克思和哈贝马斯都从主客体和主体间的双重关系角度来理解和把握交往发展的阶段性问题,但马克思从研究人类征服自然能力(生产力)和人类社会经济关系(生产关系)这一宏观角度入手,而哈贝马斯以皮亚杰等人的认知心理学为基础,侧重于微观考察个体儿童心理世界和道德意识的形成和成熟过程。在马克思的交往观中,物质交往是任何其他交往的基础,人在进行物质交往时,不仅产生了人与自然的关系,而且产生了人与人的社会关系。哈贝马斯力图以交往的一般理论为基础实现历史唯物主义的重建,他把达到理解为目的的行为看作是最根本的东西。哈贝马斯的“交往行为”是以语言为媒介,以人与人之间的相五“理解”和“一致”为核心心,以确立统一、有效的社会规范为归宿。哈贝马斯注重的精神沟通等交往关系最终都要受到生产力的制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