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统筹区域发展是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为了实现我国经济社会又快又好发展提出的一个总体战略。这一战略的提出,对于我们紧紧抓住21世纪头二十年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重大的意义。贯彻好这一总体战略,必须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把统筹区域发展、推动东中西部良性互动建立在对客观规律的正确认识和把握的基础之上,正确处理实践中带有全局性的几个重大关系,从而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更好地推向前进。  相似文献   

2.
区域发展差异是经济学、政治学、社会学研究的热点问题 ,也是经典作家非常关注的问题。中国共产党人秉承经典作家统筹区域发展思想的合理内核 ,积极借鉴西方最新区域发展研究成果 ,形成了独具特色的统筹区域发展思想。认真研究中国共产党人统筹区域发展的理论与实践问题 ,对于坚决贯彻和落实科学发展观 ,正确看待和妥善处理区域发展差距问题 ,有着极其重要的现实意义。一、中国共产党人统筹区域发展的理论和实践(一 )第一代领导集体统筹区域发展的初步探索建国后我们的生产力布局思想主要来自苏联的“社会主义生产布局理论” ,该理论的核心…  相似文献   

3.
马克思恩格斯分析了资本主义生产条件下盲目性生产所导致的国民经济不均衡发展,及其空间表现形式——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提出了产业部门分工、地域分工、社会生产协调发展、生产力平衡布局等区域经济思想,并坚信社会主义国家应当而且可以有计划地配置生产力,逐步消灭地区差别和城乡差别.马克思恩格斯的这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思想,对于解决当前我国改革发展进程遇到的区域发展不平衡问题,统筹区域协调发展,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4.
曹海军  张毅 《探索》2013,(1):76-80
区域统筹发展是世界各国特别是超大型国家现代化发展进程中的必由之路和阶段性特征.近年来,统筹区域发展问题也逐渐成为了我国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主要推动力,而统筹区域发展的重要途径之一便是实现有效而充分的跨域治理.因此,从统筹区域发展的视域来认识和理解跨域治理的相关理论、方法和模式,对我国统筹区域发展将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5.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从区域发展的角度来看,还存在许多发展不协调的问题。构建和谐社会必须夯实区域协调发展的经济基础。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必须充分发挥政府的协调和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6.
张玲玉  彭勇 《当代贵州》2008,(15):14-15
“一圈二区一带”的区域经济新布局体现科学发展观和统筹区域发展的指导思想,更有利于促进全省区域经济的全面协调发展,达到缩小地区差别的目的。  相似文献   

7.
统筹区域发展战略的三维视角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李国平  刘健 《学习论坛》2004,20(7):41-43
统筹区域发展战略是我国在新的历史时期缩小区域差距、兼顾“两个大局”的现实选择。在这一战略框架内形成的西部开发、中部“隆起”、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以及由此形成的与东部沿海地区之间新的联动关系 ,将使我国经济增长的动力向多极化方向发展 ,更加有力地推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实现。  相似文献   

8.
那丹丹 《奋斗》2020,(1):13-15
2019年第24期《求是》杂志上刊发了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文章《推动形成优势互补高质量发展的区域经济布局》,文章回顾了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区域经济发展经历的三个历史阶段,分析了当前我国区域经济发展出现一些新情况新问题,提出了新形势下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的思路、举措和东北振兴的战略部署,是新时代推进区域协调发展的根本遵循和行动指南,对我省发展具有重大现实意义,为立足新方位、找准新坐标、展现新作为指明了前进方向。  相似文献   

9.
对区域经济发展的几点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图雅 《实践》2004,(3):12-13
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五个统筹“,其中之一是“统筹区域经济协调发展“.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对我国区域经济协调发展作出了重大部署,即积极推进西部大开发,有效发挥中部地区综合优势,支持中西部地区加快改革发展,振兴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鼓励有条件的东部地区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逐步形成东、中、西部经济互联互动、优势互补、协调发展的新格局.这一决策对于推动经济协调发展,逐步消除城乡差别,打破地区分割,发挥地区经济优势,促进生产要素合理流动,发展市场经济,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0.
新中国60年区域经济发展战略,经历了从追求平衡发展、非均衡发展、协调发展到统筹发展四个阶段。各阶段的区域发展战略对我国现代化建设均起到了积极作用,同时也不可避免地存在一些问题,它们之间既存在明显的承袭关系,同时也是随着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实际情况的变化而做出必要调整和完善的结果。  相似文献   

11.
区域协调发展要健全区域互动机制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实现区域协调发展是落实科学发展观、建设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本文介绍了区域协调发展战略提出的背景和意义,诠释了区域协调发展的内涵和目标,提出健全区域发展互动机制是实现我国区域协调发展的基本途径。  相似文献   

12.
我国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战略选择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促进区域协调发展是全面、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必然要求,也是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支撑。当前,我国区域协调发展过程中还存在着诸多问题,深入探讨制约我国区域协调发展的各种因素以及提出相应的对策,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本文从我国区域经济发展的现状出发,分析我国区域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并提出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的对策。  相似文献   

13.
区域协调发展是社会进步的重要标志.也是一个国家、一个地区社会经济展的重要战略.本文以现阶段我国区域协调发展中比较有代表性的泛珠三角经济区例,从经济、政治等方面的视角,论述泛珠三角区域协调发展在我国社会经济发展中重要战略意义.  相似文献   

14.
推动区域协调发展是解决我国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的基本路径之一。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高度关注区域协调发展问题,对这一问题的认识不断深化,在特殊区域发展、经济带发展、城镇化带动、陆海统筹、生态安全等方面不断开展理论和实践探索。要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推动区域协调发展既是题中之义,又是必然要求。同时,推动区域协调发展有助于补齐发展短板,保障如期完成脱贫攻坚任务。区域协调发展对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同样具有重要意义,要以区域协调发展促进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构建新发展格局,促进共同富裕取得更为明显的实质性进展,巩固拓展脱贫成果,推动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  相似文献   

15.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区域发展战略经历了区域非均衡发展战略、区域非均衡协调发展战略以及统筹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区域非均衡发展战略将区域发展的战略重心东移,强调“效率优先”和优先发展东部地区,但区域发展差距相应地开始逐渐拉大;区域非均衡协调发展战略试图在“效率优先、兼顾公平”中解决区域发展差距的问题,而将战略重点转向了“东西部经济协调发展”;统筹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则更加注重公平,突出解决区域发展中的公平性问题。  相似文献   

16.
区域经济一体化和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成为中国区域经济发展的新趋势,文章系统阐述了区域一体化与协调发展的理论及其发展,具体来说,区域一体化理论的演进可概括为区域一体化的传统理论、理论的拓展以及理论的新进展三个阶段,区域协调发展的理论包括区域均衡增长论、区域非均衡增长论、区域阶段发展论以及区域分工合作及可持续发展等理论。总结这些理论,对新世纪中国积极参与国际区域经济一体化和发展国内区域经济一体化,提高我国经济实力和国际竞争力,实现区域经济的分工协作和联动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7.
刘树燕 《理论学刊》2006,(12):22-25
新中国区域经济体系关系的确立、调整与发展是社会主义建设的重要内容。当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进入和谐社会建设新时期,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任务愈显其重。文章结合五十多年来中国共产党对区域经济发展道路的探索历程,总结出中国共产党探索区域经济发展道路的三条基本经验,以求实现对中国区域经济良性协调发展的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18.
区域经济政策是区域经济学研究的一个主要内容,中国的区域经济政策经历了均衡发展战略导向的经济政策、非均衡发展战略导向的经济政策,再到兼顾效率和公平的协调发展导向的经济政策三个阶段.目前我国的区域经济政策的导向仍然不尽合理,制约着经济效益的进一步提高.  相似文献   

19.
镇域经济是我国区域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对镇域经济的定义、内涵、区域性特点、意义等作了一些分析,在国内外研究综述的基础上提出镇域经济统筹发展要走共享式道路的观点,并且分析了镇域经济统筹发展走共享式道路的可行性,最后从资源共享、市场共享、利益共享和政策共享四个方面阐述了实现镇域经济统筹发展的共享式道路选择。  相似文献   

20.
临空经济是推动区域协调发展、统筹城乡发展、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平台,是临空指向性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必然要求,是我国大城市加强与全球经济联系的必然趋势。湖北发展临空经济,有利于产业结构调整,提高对外开放水平,提升区域和城乡经济发展质量,是抢抓武汉城市圈“两型社会”建设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机遇、实现科学发展的重要战略举措,特别是对于发挥比较优势、促进中部崛起战略支点尽快形成有着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