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清朝台湾名宦———曹谨□李成仁陈良善曹谨(1787—1849),又名瑾,字怀朴,号定庵,河南省怀庆府河内(今沁阳)人。清道光年间曾任台湾凤山知县,后又擢升淡水厅同知,在台前后共8年。曹谨所处的时代,正是满清王朝日趋没落的时期,皇帝昏庸,政治腐败,民不...  相似文献   

2.
河南与台湾有着深厚的渊源,台湾人民和中原儿女人缘相亲、文缘相近、史缘相通,台湾的“河洛郎”是历史上三次大迁徙中由河南经福建再到台湾的。历史上有很多在台湾的河南乡亲,如清朝台北知府陈星聚、凤山知县曹谨等,生前身后都享有盛誉。“中原河洛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根文化,也是台湾的“根文化”。  相似文献   

3.
鸦片战争期间,英国军舰于1840年6月18日、1841年8月16日、1841年9月13日和1842年1月30日四次侵犯台湾。当时在台湾活动的诗人有姚莹(时在台湾兵备道任上)、熊一本(时在台湾知府任上)、郑用锡(时以“在籍礼部员外郎”在新竹县居住)、林占梅(时以贡生在新竹县居住)和曹谨(时先后在凤山县令、淡水同知任上)等,都在直接参与抗击英国侵略者的战事中受奖。姚莹(1785-1853年),字石甫,一字明叔,号展和,晚号幸翁,安徽桐城人,嘉庆戊辰进士。姚莹系清石文大家姚鼐之侄孙,家学渊源,“于书无…  相似文献   

4.
去年七八月。台湾省高雄县凤邑赤 山文史工作室和负责曹公庙的高雄农田水利会、曹公农业水利研究发展基金会一起,组成”清朝道光凤山县知县曹谨公河南省故园参访团”,一行26人二度踏上曹谨公的故乡──河南省沁阳市。 他们第一次来是寻根的,此次则是祭祖──联合举行祭拜曹谨公典礼。 曹谨公本名曹谨( 1786── 1849).怀庆府河内县(今沁阳市)人,为清朝在台湾最有政绩的官员。曹谨公是台湾人对他的尊称。道光十六年至二十一年( 1837── 1841)曹谨任职凤山县《今高雄县)知县刚上任,全县”发生大旱灾。饥民遍…  相似文献   

5.
20世纪90年代初,祖籍四川省岳池县的台湾黄埔同学朱经模回乡探亲。他对其40多年未见的朋友说:“当我离开这里时,这里还是一座无人问津的山丘,现在这里居然依山凿崖,建成一座精巧别致的凤山公园。而这凤山又与台湾的凤山同名,是巧合呢,还是炎黄子孙灵犀的一脉相通呢……”他不由地发出感慨。回台后,他发动同乡集资,在公园修建了一座亭子,并寄来“怀乡亭”三个大字。岳池人民在该亭旁一侧立碑,以志其事,并祝福远方亲人平安如意。怀乡亭里乡情浓@梁海泉 @戴祝万  相似文献   

6.
张沁山 《协商论坛》2014,(10):33-34
2013年10月14日,河南省台办在沁阳怀朴园设立“河南省对台交流基地”;2013年10月25口,南国台办《两岸关系》杂志社、河南省台办联袂主办,焦作市台办与沁阳市政府共同承办的“海峡两岸曹谨学术研讨会”顺利举行;2014年3月20日,台湾凤邑赤山文史工作室组织台湾客商到沁阳考察高效生态农业发展;2014年6月10日,省长谢伏瞻率团赴台开展“中原情·一家亲”经贸文化交流参访活动,沁阳市曹谨研究会,与高雄市曹公小学缔结成姊妹学校的沁阳市实验小学师生随团参访;2014年6月19日,台湾高雄曹公农业水利研究发展基金会董事长李清福率团到沁阳市祭拜“一代循吏”曾谨公,考察水利设施建设;……随着曹谨墓同——“怀朴园”的建成和对外开放,以曹谨为主题的豫台文化经贸交流日益频繁,这与沁阳市政协建言出力、倾情助推有着密切相关的联系。  相似文献   

7.
王亮 《两岸关系》2013,(11):50-52
10月26日,2013海峡两岸曹谨学术研讨会暨怀朴园落成典礼在河南沁阳市举行。本次研讨会由国台办《两岸关系》杂志社、河南省台办主办.焦作市台办、沁阳市人民政府承办,旨在纪念海峡两岸共同推崇的一代循吏曹谨,探讨他为台湾中南部同胞办实事、谋福祉的历史功绩以及对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8.
“高雄河南近又远,曹公架桥紧相连。南岸有庙香火盛,北岸有墓坚碑赞。岁月越久情越浓,藕断丝连砍不断。”这是台湾省高雄县风邑赤山文史工作室“清朝凤山县(今高雄县)知县曹谨公故乡寻根之旅团”团长、高雄县观光协会创办人、名誉理事长林运臣先生1999年8月27日至9月3日在河南省沁阳市访问期间写的一首诗。诗中的“曹公”,指的是台湾凤山县(今高雄县)知县、河南省河内县(今沁阳市)人曹谨;“庙”指高雄县凤山市曹公庙;“墓”指沁阳市曹谨墓。和林运臣先生一起到沁阳市访问的还有高雄县风邑赤山文史工作室总干事郑温乾,高雄县观…  相似文献   

9.
康熙时期,清政府对台湾的农业经济采取了一系列的政策和措施。它一方面有力地促进台湾的开发和经济的发展,另一方面也存在一些弊病,本文拟就这一问题作一初步的探讨。一、垦荒的政策和措施郑氏集团在台湾经营了二十余年的时间,对开发台湾作出了贡献。但是,其开发范围主要在于南部的台湾县周围,就全台来说,开垦十无二、三。清政府在台湾设治之初,管辖实“止府治百余里,凤山、诸罗皆毒恶瘴地,令其邑者尚不敢至。”凤山县  相似文献   

10.
正1月28日,来豫参加第一届"面向未来——河南省两岸基础教育研讨会"的34名台湾中小学校负责人和教育界人士到焦作参访交流。参访团一行来到沁阳市实验小学,参观了曹谨文化长廊、学生手工剪纸和书法活动室,剪纸社团的小学生向台湾同胞赠送了精心准备的剪纸作品。台湾同安  相似文献   

11.
清末基督教在台湾广为传播。由于中西文化的冲突,台湾人民反洋教斗争十分活跃,教案接连不断地发生,较有影响的有凤山教案、白水溪教案、三重埔教案和艋■教案等等。这些教案的爆发大致有五个方面的原因。风起云涌的台湾人民反洋教斗争,对于台湾社会的历史发展起到了一定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2.
杨大昆 《黄埔》2010,(2):58-59
台湾有海、陆、空三军军官学校。在陆军方面,《黄埔》杂志2002年第6期曾介绍过位于高雄凤山的陆军军官学校。此外,还有工兵学校、化学兵学校、炮兵导弹学校、陆军通信学校、装甲兵学校等。这些专业兵种学校都按凤山陆军官校的学制和期别,招收的学生都要送到凤山的陆军官校入伍生总队进行入伍训练,然后在各兵种学校实施专业训练。本文向读者介绍台湾的装甲兵学校历史沿革。  相似文献   

13.
凤山,一处位于台湾高雄县西南端的古城。由于开发甚早,因此市区内有多处颇负盛名的古迹。最著名的二级古迹双慈亭、凤仪书院及曹公庙等均居于此。凤山,这个名词给人的印象似乎除了古迹,还是古迹,一股淳朴  相似文献   

14.
在一次两岸作家聚会的机会,我认识了来自台湾高雄县凤山市的杨义富老先生。 当时,我和妻子从贵州乘火车赶到北京,一进会场,刚好碰到这位热情洋溢的老人。杨老先生年近七旬,个头不高,身体康健,只是有些秃顶。会议的主办者为我们相互介绍后,他主动说明他是四川人,热情地称我为老乡。我也接着说明我妻子也是四川人,我是四川女婿。他听了非常高兴:“太难得了!怎么样,我们四川妹子能干吧?”短短的几句交谈,一老一少素昧平生的两颗心便一下子贴近了。  相似文献   

15.
肖军 《台声》2010,(9):23-23
河南省地处中原腹地,山川秀美,人杰地灵。焦作市则位于豫西北,地理承东启西,交通连南贯北,自古就是中原地区重要的物资集散地。还是清朝台湾“一代循吏”曹谨的故里。目前全市在台人员1-7万人,台属1万户计8万人。焦作与台湾联系日益紧密,去年成功承办了2009年豫台经贸洽谈会暨台企联会员大会,并组团赴台湾招商引资和推介旅游,均取得了很好效果。  相似文献   

16.
凤山,一处位于台湾高雄县西南端的古城.由于开发甚早,因此市区内有多处颇负盛名的古迹.最著名的二级古迹双慈亭、凤仪书院及曹公庙等均居于此.凤山,这个名词给人的印象似乎除了古迹,还是古迹,一股淳朴的古意似乎总是与它紧密的结合在一起.然而,实际走访凤山一遭,纵使古城意象依然萦绕,但其热闹的商业行为,逐渐便捷的交通建设,新兴的住宅小区及街道景观的改造,却不难让人发现:凤山新貌正在形成.  相似文献   

17.
王琳 《两岸关系》2007,(4):53-54
凤山,一处位于台湾高雄县西南端的古城。由于开发甚早,因此市区内有多处颇负盛名的古迹。最著名的二级古迹双慈亭、凤仪书院及曹公庙等均居于此。凤山,这个名词给人的印象似乎除了古迹,还是古迹,一股淳朴的古意似乎总是与它紧密的结合在一起。然而,实际走访凤山一遭,纵使古城意象依然萦绕,但其热闹的商业行为,逐渐便捷的交通建设,新兴的住宅小区及街道景观的改造,却不难让人发现:凤山新貌正在形成。  相似文献   

18.
正2016年11月5日至9日,我到台湾探访了大叔一家。回想此次历程,心情久久不能平静:既有遭遇挫折的颓丧,又有喜事终圆的喜悦,更有得到无私帮助的感动。难以割舍的亲情1949年大叔初中毕业后就参加国民党军队,当时年仅16岁。从广西柳州经越南到达台湾,随后考入台湾凤山陆军官校,继续在军队服役,直至1970年结婚。大婶是祖籍福建  相似文献   

19.
正"怒潮澎湃,党旗飞舞,这是革命的黄埔……"这首黄埔军校的校歌,被同学们从广州黄埔岛唱到南京、成都,最后唱到了今天的台湾凤山,已经整整唱了九十年了!大陆毕业的黄埔同学发扬黄埔精神,艰苦奋斗,取得了东征、北伐和抗日战争的伟大胜利。今天,我诚恳地希望海峡两岸的黄埔同学和亲属,携起手为促进两岸关系和平发展出主意、想办法,为实现  相似文献   

20.
在清代台湾许多“民变”事件中,乾隆三十三年(1768年)以黄教为首的武装暴动。是一次观模较小、影响不大、情况却比较特殊的事件。对于这个事件尚未见有专门的论述,一些论著或称之为反清运动,或称人民起义,还有的说是民变、匪乱或作扰。本文主要根据档案资料,结合当时凤山、台湾、诸罗等地的情况,谈谈对这个事件的特点和性质的一些看法。一、事件的经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