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31 毫秒
1.
卢少俊 《各界》2008,(2):52-54
空海,是日本文化的奠基人,他在文学、书法、诗歌、佛学、教育,以及水利方面为日本所作出的贡献,已载入日本史册.然而,他更是一位中日友好交往的使者.……  相似文献   

2.
《瞭望》1992,(15)
江泽民接受日本记者采访 中共中央总书记江泽民4月1日上午在钓鱼台接受日本驻华记者的采访,就他即将对日本的访问、中日关系、中国的内外政策等问题回答了记者的提问。他指出,访日的目的在于着眼于未来,进一步推动中日关系的发展。  相似文献   

3.
日本江户时期儒学发达,国学兴旺.狄生徂徕是江户时期日本古文辞学派的创始人,他从比较语言学的视角出发,指出汉语和日语是本质不同的两种语言.基于此,他对自古以来传统的汉文训读法提出质疑,从而引发了他对翻译的思考.他提出的翻译观可以说是现代日本翻译理论的源流之一.  相似文献   

4.
日本一桥大学加藤哲郎教授长期致力于日本国内政党尤其是共产党的研究,作者曾对他进行过访谈,在参阅他在《日本-亚洲季刊》2000年第二期发表文章《从阶级政党到大众政党》,以及他为2002年1月在北京召开的"冷战后的世界社会主义运动"国际研讨会提交的论文《日本当前的社会主义运动》的基础上,作者将其关于冷战后日本共产党的现状及其发展前景的主要观点整理如下。  相似文献   

5.
一九八五年七月下旬,一位留学日本的中国科学工作者从东京国际机场启程回国。回国之前,他没有更多为自己购置生活用品,只是把日本友人赠送他作实验用的两根不锈钢高压液相色谱柱的一些特殊化学试剂珍重地装进了行囊。 这位身材颀长、精力充沛的中年人,就是武汉大学的杜予民。两年多来,他结合祖国需要,在日本专  相似文献   

6.
今年十一月十二日,是孙中山先生诞辰一百一十八周年纪念日。中山先生是我国伟大的民主革命的先行者,他的伟大业绩,不仅在中国人民中家喻户晓,妇孺皆知,而且在世界各国人民中也拥有崇高的威望。中山先生致力于民主革命的四十年间,在海外居住和流亡多年,得到各国人民特别是日本人民和华侨的有力支持。 中山先生先后十五次到过日本,在日本居留时间累计达九年零十个月。他领导的中国国民党的前身——“中国同盟会”,就是一九○五年八月二十日在日本东京正式成立的。他在日本从事革命活动,得到许多日本朋友的热情支持和帮助,和日本人民结下了深厚革命情谊。这在中日两国人民交往史上可谓一段佳话。  相似文献   

7.
军刀     
《侨园》2016,(12)
正父亲曾珍藏过一把日本军刀,他说是解放军一位团长送给他的纪念品。说起这把军刀,还有一段鲜为人知的故事哩!那是解放前夕,解放军的一位团长因为在战斗中腿部负伤,部队转移时留在我家里养伤。这位团长随身佩带一把军刀,他非常爱惜,每天都要擦拭一遍。有一天,他见父亲喜欢这把军刀,就拿出来让父亲玩,并讲了关于军刀的故事。那是他当连长时,在同日本"鬼子"的一次战斗中,他带人袭击了日本  相似文献   

8.
2003年5月,33岁的台湾青年林振铭只身飞到大连市,他是来等待爱情的——(一)林振铭是台湾彰化人,家境殷实。大学毕业后,他考取了日本东京农业大学学习景观设计(硕士),第三年他结识了刚到日本留学的沈阳姑娘祝丹。林振铭得知,这个小师妹当年在大连外国语学院风头很劲。祝丹学的是英语,日语也很娴熟。大四那年,当时的大连市长薄熙来邀请日本濑户内造林株式会社专家搞城市规划,祝丹被选为翻译。因工作出色,日本两位专家唐渡弘史和樱木保建议她到日本学习造林专业,并同意做她  相似文献   

9.
《党政论坛》2005,(5):24-25
一位台湾大学教授曾担忧地说,日本对台湾的渗透"达到令人震惊的地步"。这一说法很快得到了证实。12月底,日本一个亲台组织的成员露骨地表示,日本已经"控制"了台湾的两代领导人。此话虽有些危言耸听,却不无道理。首先是李登辉。1994年,他公然宣称自己"22岁以前是日本人";2004年,他又为日本首相小泉  相似文献   

10.
“如果有时间,我真想坐下来,写一本关于日本的书,书名都想好了,叫《樱花树下的回忆》。”26岁去日本,今年46岁的李宝瑞,经过20年的奋斗,已经成了大富商。回忆20年的奋斗史,他很感慨,说:“我26岁以后的大好时光,都扔在了日本,对日本东京,我比沈阳还熟!” 1956年,李宝瑞出生于沈阳近郊姚千户一个农民家庭。小时候,家中很贫穷,不过他天生有一副好嗓子,14岁时,他到沈阳一个样板戏班学习并登台演出。4年后,他下乡,回城后到沈阳电业局上班,后又到辽宁电力设计院搞预算。那个时代的人,经历的多,对社会有比较冷峻的认识,李宝瑞对自己前途思考的最后结果是,他想出国。巧得很,日本一个电力团组来沈阳考察,考察团的一位老者在沈阳期间生了一场病,李宝瑞给了他很多关照。考察团回日本后,  相似文献   

11.
蒋苇苇 《学理论》2012,(29):158-160
《一握之砂》、《悲哀的玩具》是日本明治时代诗歌天才石川啄木的代表作,是石川啄木的生活回忆录,也是他心灵的写照。从诗集中还可以看到他从浪漫主义到现实主义的变化。这两部诗集是他的诗歌艺术的缩影,展示了明治时期短歌的优美,对我们了解日本明治时期的文化发展、深层次地了解日本文化具有深远的意义。  相似文献   

12.
张东亮 《侨园》2015,(4):18-19
听到"鬼子军歌"父亲突发心脏病今年51岁的李缨是广东人,去日本之前,他是中央电视台的纪录片导演。1989年3月他辞职到东京留学,并与在那里工作的妻子团聚。东京都千代田区九段北,有一处著名的景点,每到初春樱花盛开时总是游人如织。李缨刚到日本时也曾到这里赏花,后来他才知道,原来这就是靖国神社。1993年,他成立了龙影电影公司。公司除了制作一些小影片外,也代理一些纪录片在日本发行。租好房子才发现,竟然住在了靖国神社旁边。在周边日本人眼里,靖国神社、大相扑、  相似文献   

13.
自就任以来,小泉已四拜靖国。面对来自国内外的抗议时,他总是搬出文化和传统做借口,好像批评他的人不知尊重日本的文化传统。那么,参拜靖国神社是不是日本的“特殊文化”,小泉经常引为挡箭牌的日本神道究竟真意何在?溯本求源,我们会惊奇地发现,两者竟南辕北辙。靖国神社虽然叫做神社,实际上却与传统的日本神道毫无关系。《古事记》是日本神道的奠基之作,解读它有助于人们理解神道的原本  相似文献   

14.
东京专电 日本国民经济研究协会会长竹中一雄先生最近在接受本刊记者专访时说,日元升值促使日本经济战略进行调整,就从出口主导型经济转变为内需主导型经济而言,确实是战后40余年来最大的转折。他不同意有人称日本克服这次“日元升值萧条”是“奇迹”,认为日本经济只不过是在走它应该走的道路。 国民经济研究协会是日本经济预测和研究权威机构之一。竹中一雄是协会的第五代会长。他早年在东京大学专攻日本经济、产业组织和经济政策,1952年毕业于经济系。  相似文献   

15.
读传记常常会有意想不到的发现,哪怕是坏蛋的传记也不例外。最近读了当年大汉奸陈公博的传记,就有了一点有趣的发现,那就是他并不是一开始就铁了心想当汉奸。他不但顾虑重重,还劝汪精卫暂时不要与日本人来往。汪精卫与日本人勾结他并不赞成,发“艳电”向日本示好更不赞成,但又说服不了汪精卫,因为汪精卫地位比他高,资历比他老。到香港以后,他以侍奉老母为名,隐居起来,闭门不出。他早年丧父,母亲多年守寡,现在尽孝,谁也说不出什么。  相似文献   

16.
桢淳 《侨园》2001,(3):44-45
“震东机”寓言振兴东方工业之意 19世纪末、20世纪初,在广州市针织工业的发展中,旅日华侨杨高臣先生做出了重要贡献。他是广东省惠阳县良井人,年少家贫,十多岁时在淡水一间学校里当炊事员,后来到广州做工。这期间,正赶上清政府派人去日本学技术,他被选上。在日本学习的多年里,他专门研习针织机械和针织品的生产。清朝末年,杨高臣从日本带回川龟牌、川长牌手摇织袜机,到广州开办纺织作坊,命名“震动”。后来,他发现仅仅用日本的机器生产,受制于人,振兴东方工业之意难以实现。于是,他大胆仿造了日本手摇机并出售,从而使“震东机”成为广州市第一批自造织袜机。这是辛亥革命前后的事了。  相似文献   

17.
感恩中国     
一个日本人58岁的时候开始创业,在日本成立了一自己的金属加工制造公司,接纳了大量来自中国的研修生,并将其视如己出;3年后,为了让这些研修生学以致用,他飘洋过海来到中国,在济南和天津成立了两家公司;而今,68岁的他又一心扑到中国的养老事业上,想在中国兴建一座设施齐备、管理现代的养老院,用以回报曾经帮助过他的中国人.他就是福田武士,一个对中国心怀感恩之心的日本人.  相似文献   

18.
在日本电视连续剧《血疑》中扮演大岛茂的宇津井健,做为访华的日本三千青年中的一员,于九月二十九日至十月二日在北京参观访问。尽管他在北京时间很短,但在三天的时间内,曾两次与胡耀邦总书记相见,使他十分感动。  相似文献   

19.
最近,在海外媒体刊登了一则令人震惊的消息:日本大分县一位被称为“中国留学生之父”的日本人于今年1月18日在自己的寓所中被人砍死。凶手却是他生前为之担保并悉心照料的年仅19岁和21岁的中国留学生!动机则是谋财害命!更让我难以置信的就是这位惨遭不幸的日本老人,竟是我近20年前结识的日本大分县山香町建设会会长吉野谕先生,他的夫人也被砍伤。吉野谕君是中国人民的好朋友,长期以来为中日友好积极奔走。他曾因先后为30多个中国留学生作担保  相似文献   

20.
曾飞 《侨园》2007,(1):26-27
61年前,一个日本遗孤在抗日战争胜利后留在了中国,被一对普通的中国家庭收养,并隐名埋姓几十年。后来在中日两国政府的帮助下,他找到了日本亲人,并写下了浸透着血和泪的《望乡孤雁》一书.他就是邹立国,日本名字叫渡边浩充。(一) 1945年的一个风雪之夜,一个小孩嘶哑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