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正2013年、2014年,奉化连续举办两届海峡两岸人本主义心理学与弥勒文化研讨会,邀请海峡两岸著名心理学专家、知名学者、佛教界法师、儒家文化专家学者,探寻中国本土化的"宽心之道",架构佛学与心理学的桥梁。与会专家学者认为,中西方文化存在着诸多交汇点,弥勒文化与人本主义心理学就是求同的典范。弥勒文化蕴含的包容、和善、智慧、幽默、乐观等精神展示了丰富的人生智慧,与"和谐和乐、开明开拓"的新时期奉化精神息息相通。而人本主义心理学作为新兴的学科,立足于现代人的心理健康和心理疗愈,推崇由己及人的社会  相似文献   

2.
政治文化是控制和消解政治冲突的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时下,我国政治文化呈现出传统政治文化、社会主义政治文化、西方政治文化三驾并驱的态势,特点是:政治认知的主导性与杂糅性、博弈性与互动性并存;政治文化与政治体系的总体协调与局部不协调、总体均衡与局部不均衡并存。为此,从政治冲突治理的视角看,政治文化的创新性建设和转向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努力:政治立场,"革命观念"到"执政观念";政治思路,"国家观念"到"社会观念";政治观念,"人民观念"到"公民观念";政治意识,"被动参与"到"主动参与";政治评价,"非理性"到"理性"。  相似文献   

3.
"以人为本"的渊源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春雷 《前沿》2006,(5):176-178
党中央提出的"以人为本"的发展观,是在总结社会主义建设实践经验基础上,对新时期社会主义建设做出的重要的战略指导思想."以人为本"体现了人类优秀传统思想,它既是对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继承发展,又是对"人本主义"思想合理因素的吸收."以人为本"与"人本主义"又有着本质的区别.  相似文献   

4.
“全民阅读活动”看省图书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杰民  齐正军 《政策》2013,(8):60-61
公共图书馆是社会主义公共文化服务体系重要组成部分,是传播优秀文化的重要阵地,是"没有围墙的大学"。近年来,湖北省图书馆积极贯彻省委、省政府《关于开展全民阅读活动建设学习型湖北的意见》精神,以"书香荆楚·文化湖北"为活动主线,积极参与全民阅读"十进一创"、争创"青年书香号"等活动,努力探索推动全民阅读新路子,先后被文化部评为"国家一级图书馆",被中国  相似文献   

5.
吴玲 《人民论坛》2012,(8):90-91
高校图书馆作为收集、整理、传递文化信息的教育机构,在和谐文化建设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提高图书馆管理水平是和谐文化建设的助推器和有力保障。因此,我们要明确树立服务理念,不断提高高校图书馆管理水平,创新高校图书馆管理思路,让高校图书馆管理工作在推进和谐文化建设中发挥更大作用。  相似文献   

6.
朱立新 《乡音》2012,(8):16
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提供公共文化服务,满足人民群众基本公共文化需求,是省第八次党代会对文化建设提出的明确要求。而加强公共文化设施建设,让人民群众广泛享有免费或优惠的基本公共文化服务,是落实省委要求的重要载体。建议:1.省政府应把设区市图书馆、博物馆、群艺馆"三馆"建设作为提升河北公共文化服务载体的主要抓手,争取在二至三年内,按照国家标准,重点搞好设区市一级的"三馆"基础设施建设,让文化强省战略首先在"硬件"发展上实现重大突破。2."三馆"建设作为公共文化服务设施的专项工程,要纳  相似文献   

7.
图书馆是学术性的服务机构,其基本职能是为社会提供优质的文化服务.图书馆服务文化是图书馆在服务过程中形成的价值观念、群体意识、思维方式和行为准则的总和.本文阐述了图书馆服务文化的概念特征,分析了新时期图书馆服务文化建设的意义,明确了新时期图书馆服务文化建设的必要性,最后提出了构建图书馆服务文化的对策.  相似文献   

8.
培养与打造更多的"儒警",是当前公安队伍建设的重要课题."儒警"的文化内涵应当涵盖中国传统文化的有益成分与现代警察自身的职业特征两个方面.人本主义为其核心,儒雅、端庄为其外表,丰富的知识为其内在素养,沉着果敢与勇猛为其作风,优良的道德品质为其立身之本."儒警"的培养也必须从多层次、全方位入手,经过长期的磨练而成.  相似文献   

9.
李荣英 《前沿》2007,(5):247-248
本文论述了人文精神与图书馆文化建设的内涵,分析人文精神在图书馆文化中的表现以及在图书馆文化建设中如何体现人文精神。  相似文献   

10.
姚林青 《人民论坛》2020,(5):132-133
70年来,从"文化事业"到"文化产业",我国文化产业观念和运行机制不断取得新突破,文化产业集聚理论、文化金融理论、文化消费理论等不断涌现。可以说,文化产业理论的不断创新,为我国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1.
社区图书馆在构建和谐社会中的作用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赵芬 《理论月刊》2007,(9):187-188
构建和谐社会需要高度的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支撑。其中,精神文明源于强大的文化建设和积累。在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中图书馆和文化建设的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本文通过图书馆参入社区图书馆的建设及实践经验,从四个方面论述了社区图书馆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2.
中国传统治理模式中的"人治"、"礼治"、"法治",在不同的社会时期占据的主导地位不同,对传统社会产生的影响各有差异。现代中国法治建设是对未来的探索,应基于中国的本土资源和传统文化。对中国传统治理模式的分析和价值挖掘,对现代中国法治建设有着重大意义。存续两千多年的"礼治",久经王朝更迭而不衰,其人本主义思想和追求和谐价值的理念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人治"与传统法治思想对现代法治建设有一定的警示和启发,权力的监督和制度设计之本土化亦是法治建设不可或缺的要素。  相似文献   

13.
原创文化的智慧性在希腊神话中的体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求索》2007,(8)
作为原创文化的主要组成部分,古老的希腊神话在物质层面、制度层面和精神层面等各个领域之中,都以其神祗的人性,深刻隽永的哲理性以及悲剧式的浪漫精神等体现了人类早期原创文化的智慧性光芒。本文从希腊神话的神学观念、人本主义精神以及其独特的生存哲学等三方面分析了作为原创文化其体现的一种原创文化的智慧性,并简要分析了其对后世文化产生的深远影响。  相似文献   

14.
钟馨 《理论月刊》2007,(12):75-78
全球化使经济文化一体化趋势强劲,争取文化竞争的主动权,必须实施文化"走出去"的战略。目前,丰富的湖北文化在国内和国际市场都没能"走出去,"针对其不同原因,促进"湖北文化走出去"可以采取以下对策:更新观念、文化交流与宣传活动、发展文化产业、建立信息平台、发展文化中介机构、科技创新、人才队伍建设等。  相似文献   

15.
图书馆在文化强省建设中的角色与使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图书馆作为国家事业类文化教育机构和重要的文化基础设施,在文化强省建设中,属于政府和社会重点建设和广泛支持的文化主体之一;同时,图书馆的文化功能,决定了图书馆文化建设急先锋和文化传播媒介与使者的重要角色,并担负着推动区域文化发展与繁荣的神圣使命。  相似文献   

16.
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公安院校图书馆馆藏建设及其客观环境均发生了显著的变化。文章对在网络环境下,公安院校图书馆馆藏建设受到的影响以及馆藏建设现代化的原则、观念和策略等进行了初步的探讨。  相似文献   

17.
发展观是指导人类社会发展的认识论基础。不同的历史时期有着不同的发展观,不同发展观下的发展目标和模式各不相同,对文化建设的态度也明显不同。当代中国的科学发展观从理论上消除了传统发展观中经济与文化的对立和疏离,还原了文化的价值、功能与意义,使可持续发展理论的"发展"观念和"以人为本"的思想得到更高度、更明确的阐述。新时期,党和政府关于文化建设的一系列新论断、新观点,正是科学发展观在文化建设领域的集中体现。  相似文献   

18.
林蓝 《人民论坛》2011,(8):234-235
公共图书馆服务方式和手段的创新是实现图书馆功能的途径和桥梁,也是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重要内容。各个图书馆因具体情况不同,在服务方式和手段创新的内容上也存在差异。深圳市福田区图书馆在创立总分馆体制、举办"大家讲坛"以及开展特色服务等方面进行了积极尝试,为我们提供了有益借鉴。  相似文献   

19.
实施"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战略,完成新时代文化建设任务,要求把生态文明建设融入文化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这是加强文化建设,向文化强国迈进的必然选择。生态文明建设融入文化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的落脚点是大力发展生态文化。为此,必须牢固树立生态文明观念,把生态文明融入和贯穿文化建设,大力发展生态文化产业和事业,发展生态哲学、生态伦理学、生态经济学、生态法学、生态文艺学等,推进它们在实施生态文明战略中的实际应用,不断提高全社会的生态意识、生态价值观念、生态思维和生态生产的创造力,使我国文化整体实力和竞争力显著增强。  相似文献   

20.
正文化是民族的灵魂,也是国家的软实力所在。迄今为止,我们在城市文化建设中更多关注的是博物馆、大剧院、图书馆等大型商业性公共文化设施建设,而对于非营利性的、分散在大街小巷、百姓身边、承载着城市历史文化积淀的"街巷文化"建设,还未给予应有的重视。街巷是城市的基本元素,承载着城市最为细腻、广阔而深厚的文化,更是百姓生活与工作的聚集地,这里有市民最直接的存在感、获得感和自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