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正> 随着公民法律意识的增强,因新闻侵害名誉权而提起的诉讼越来越多。据初步统计,上海市已起诉到法院的这类案件就有45件,其中立案审理的有13件。在这些案件的审理过程中,遇到了一些新的法律问题。本文拟就这些新出现的几个法律问题谈些浅见,与司法实际工作者共商。一、新闻侵害名誉权诉讼中的被告与原告新闻侵害名誉,系指新闻机构或新闻工作者通过新闻传播工具(报纸、期刊、广播、电视等)向公众传播不真实的事实或虽然真实但法律禁止传播的事实(如隐私等),从而破坏他人名誉,降低社会对他们评价的行为。在新闻侵害名誉权诉讼中,首先遇到的就是诉讼中的被告与原告的有关法律问题。关于新闻侵害名誉权的被告,有二个方面的法律问题。其一,被告是从事新闻事业的法人,还是新闻工作者或新闻采编部?还是三者都成为被告呢?从起诉到法  相似文献   

2.
如何认定新闻媒介侵害名誉权诉讼中的诉讼主体——原告和被告当前是个比较疑难和突出的问题。笔者拟结合中外有关新闻司法理论与实践,试加探究。一、新闻侵害名誉权诉讼原告的认定问题新闻侵害名誉权诉讼,按其性质可分为行政、民事和刑事诉讼三种类型。一般情况下,其原告(广义上包括居于康告地位的刑事自诉人、公诉人,分别由我国行政诉讼法、民事诉讼法和刑事诉讼法等  相似文献   

3.
从我院受理的几起侵犯公民名誉权案件来看,大致可分为三种情况。 第一种,被告方确有过错的案件。如赵有芝诉赵桂珍侵犯名誉权一案。经查,原、被告人均系贩卖水果个体户,由于原告经常同被告的丈夫等结伙采购水果,被告赵桂珍听信别人传言,一天在水果市场上当众辱骂、诽谤原告与其丈夫有不正当男女关系,不仅使原告的名誉权受到侵害,在社会上造成了不良影响,原告丈夫因此怀疑她生活作风有问题。并将其撵出家门。  相似文献   

4.
《法人》2005,(4):120-121
原告朱江洪与被告仲大军名誉权纠纷一案,法院判决已经发生法律效力,判令仲大军在《民营经济报》上以相同篇幅刊登消除2003年12月18日失实评论影响、向原告赔礼道歉的文章.但仲大军拒不履行判决书确定的义务,依照《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名誉权案件若干问题的解答》第十一项的规定,现将判决的主要内容及有关情况予以公布.  相似文献   

5.
近日,池州市贵池区法院审理一起名誉权纠纷案件,一审判决被告朱某自判决生效之日起停止对原告鲍某名誉权的侵害,并向原告公开赔礼道歉,自判决生效之日起10日内,赔偿原告精神抚慰金人民币1元。被告朱某原系池州市某企业职工,2003年6月因企业改制,被置换身份,离开该企业。原告原系企业法定代表人。由于朱某误认为自己下岗工龄买断价款低是原告所为,多次在公开场所辱骂原告。原告认为,被告朱某的行为给自己的身心造成了影响,客观上降低了原告的社会评价,请求法院判令被告停止侵害,公开赔礼道歉,赔偿精神抚慰金人民币1元。法院一审认为,被告因企…  相似文献   

6.
徐军 《中国律师》2008,(3):69-71
目前,我国法律对新闻媒体侵犯名誉权行为缺乏直接规定。根据1993年《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名誉权案件若干问题的解答》(以下简称《解答》)、1998年《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名誉权案件若干问题的解释》(以下简称《解释》)及侵权法基本原理的规定,通常认定新闻侵害名誉权须满足以下四个构成要件:损害行为人主观上有过错、新闻损害名誉权行为、当事人名誉受损害的事实、新闻损害名誉权行为与当事人名誉受到损害之间存在因果关系。  相似文献   

7.
商业秘密纠纷通常是审理难度较大的案件,对秘密性要件的举证责任分配是其中一个难题.美国法院在长期的商业秘密案件审理过程中形成了较为体系化的举证责任分配规则.在秘密性的举证责任问题上不应适用举证责任倒置规则,而应当适用“谁主张,谁举证”原则,由原告首先承担举证责任.待其阐明争议信息内容以及对争议信息的获取所投入的努力后,举证责任转移至被告,被告可就原告所主张的信息是否已为公众知悉或者容易获得进行抗辩.  相似文献   

8.
近日,广德县人民法院审结一起名誉权纠纷案,依法判令被告郑某立即停止对原告冯某名誉权的侵害,并在原、被告村民组范围内张贴向原告赔礼道歉的道教书,另赔偿原告冯某的精神抚慰金1500元。  相似文献   

9.
近几年来,我院受理的侵害名誉权案件日益增多,并有继续上升的趋势.由于名誉权案件是较新型的案件,法律规定不尽完善,如何审理这类案件,谈点我的看法. 首先必须掌握侵害名誉权的构成条件.(一)具有侵权行为认定,即有违法性和特定的指向性,这是审理这类案件的中心问题:(二)行为人主观上有过错(既包括故意也包括过失);(三)在客观方面形成了侵害事  相似文献   

10.
所谓无独立请求权的第三人(以下简称第三人)直接承担民事责任是指人民法院在审理民事纠纷诉讼中,判令与本案在法律上有利害关系的第三人向本案原告或被告承担民事民责任。这种做法在经济审判实  相似文献   

11.
《法人》2005,(4):121-121
2005年3月11日,珠海市香洲区人民法院在《民营经济报》上刊登了一份引人瞩目的大篇幅公告.公告称,原告朱江洪与被告仲大军名誉权纠纷一案,法院判决判令仲大军在《民营经济报》上以相同篇幅刊登消除2003年12月8日失实评论影响、向原告赔礼道歉的文章,已经发生了法律效力.但仲大军拒不履行判决书确定的义务,依照"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名誉权案件若干问题的解答》的规定,将判决书的主要内容及有关情况予以公布.  相似文献   

12.
当前,我国各地法院审理商业秘密侵权案件,形成了一种判断模式,即"相似 接触原则"。所谓"接触 相似",指法院在审理商业秘密侵权案件中,如果原告可以证明:原告有商业秘密;被告的技术或经营信息与自己的商业秘密相同或实质相同;被告接触过自己的商业秘密;同时被告对其技术或经营信息,不能证明有合法来源。在这样的情况下,法院就判决被告侵犯了原告的商业秘密。这一原则还可以进一步限定为"接触 实质性相似一合法来源"。为适直商业秘密侵权行为隐蔽性的特点,国家工  相似文献   

13.
专利侵权诉讼中的被告,从行为意义上来说是处于被动地位的。而且在专利侵权纠纷审理中,不少国家作出的判决往往是有利于专利权人的,如日本、法国、英国、意大利等国家。我国在专利申请审批、复审、无效程序审查和专利侵权纠纷审理的实践中,当处在可能与可否的情况下时,也有兼顾专利权人利益的迹象。我国实行专利制度的时间不长;为提高全民的专利意识,加强专利保护,鼓励发明创造,恰当地采取上述作法也是必要的。这样,对本来出于被动地位的被告来说就更被动了。面对这些,被告该怎么办?由于专利诉讼案件既涉及较深的技术内容,又涉及多个法律部门的法律.因此,被告应认真对待诉讼中的各项法律事宜,依法对原告提出的事实和理由进行充分分析和研究,找出抗辩的事实和理由,在做出初步判别后采取积极态度。  相似文献   

14.
《法学》1989,(6)
近年来,公民和法人投诉人民法院指控新闻单位和记者(作者)侵害名誉权的日益增多,并有继续上升之势。新闻侵害名誉权的情况较为复杂,影响也大,而法律上有关规定比较原则,司法实践中也缺乏经验。因此,探索新闻侵害名誉权案件的有关法律问题,为司法界和法学理论界所关注。本文结合司法实践,试谈谈新闻侵害名誉权的有关法律问题,求教于专家、学者。  相似文献   

15.
肖印海 《法制与社会》2013,(19):134-136
在民事诉讼中,被告往往会针对原告的诉讼请求从程序和实体等方面提出抗辩意见以否定原告的主张或提出减轻、免除其承担民事责任的理由,或对原告提出反请求从而形成反诉。在实务处理中,由于法律对反诉和抗辩并没有作明确的界定和区分,从而导致有的法官混淆了抗辩与反诉应有的界线,有的将应作为抗辩对待的问题作为反诉处理,或者将应作为反诉合并审理的问题而分开审理,一定程度上牺牲了当事人的程序利益,导致当事人合法权益无法得到有效的保护,影响了程序公正和审判效率,这种情况在合同纠纷案件中较为常见本文仅从狭义的角度对合同中涉及实体部分的抗辩和反诉问题,从民事程序选择权保护角度进行探讨,以期对合同纠纷案件审理提供一个新的视角。  相似文献   

16.
如今,新闻侵权案件屡见不鲜。其中,新闻侵害名誉权是新闻侵权中最常见的一种。但是由于新闻侵权所具有的传播范围广、侵害后果严重等特殊性,再加上各类新闻侵权的性质不尽相同。因此,本文从法学的角度,分析了新闻侵害名誉权的责任认定应该特别注意的问题。  相似文献   

17.
民事侵权案件有时与行政机关有一定的联系.原告可能将行政机关与其他侵权的民事主体列为案件的共同被告.行政机关能否做此类民事案件共同被告成为争议的焦点之一.本文从一起民事案件切入,首先时我国民事争议与行政争议并存案件的审理程序进行梳理,然后就行政机关承担不作为侵权责任的前提条件、行政机关成为此类民事案件的共同被告的资格、《民事诉讼法》第121条的法律适用等相关问题作进一步探讨.  相似文献   

18.
一、“悖论”的出现新闻侵害名誉权与新闻侵害隐私权是新闻侵权行为的两种最为主要的方式,其中新闻侵害名誉权行为又可分为新闻诽谤与新闻侮辱。从最高人民法院1993年《关于审理名誉权案件若干问题的决定》将“因新闻报道严重失实,致他人名誉遭到损害”作为新闻诽谤的定义来看,我国现行民事侵权法与我国《刑法》一样,都将“散布虚假事实”作为诽谤行为的构成要件。这样,依据民事诉讼法上的“谁主张,谁举证”原则,新闻中的被报道方如果要主张新闻诽谤的存在,就应当证明“新闻失实”。1988年北京市高级人民法院规定,对于起诉报刊侵害…  相似文献   

19.
刑事自诉案件中最主要的是自诉伤害案件,审查、受理、审理该类案件时,笔者认为应当把握以下问题。一、把握自诉伤害案件的法律特征。根据1993年9月24日最高人民法院发布的《关于刑事自诉案件审查立案的规定》(以下简称《规定》),人民法院管辖刑法第一百三十四条第一款中有原告和被告,明显属于轻伤害,因果关系清楚,不需要进行侦查的伤害案。这一法律规定概涵了自诉伤害案件的法律特征。其一,应有明确的原告和被告。就是说原告确属自诉伤害的被害人而不是其他人,被告也必须是实施伤害行为的被告人。在司法实践中为避免原告不当或给…  相似文献   

20.
日本最高法院2009年2月5日就南京大屠杀幸存者夏淑琴状告<南京大屠杀的彻底检证>一书作者和出版社侵害名誉权一案作出终审判决,判定原告胜诉,判令被告赔偿原告400万日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