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北京是全国乃至世界公认的智力最密集的城市之一.据《中国城市竞争力报告2003》蓝皮书对中国200个城市综合竞争力进行的分析和评估,北京综合竞争力排名仅次于香港、上海、深圳;而北京的人才竞争力、科技创新能力均居全国首位.这是与北京市远郊区县经济社会发展直接有关的科技资源状况.  相似文献   

2.
陈超 《楚天主人》2010,(2):35-37
湖北科教资源具有比较优势,综合科教实力位居全国前列。数据显示,到目前为止我省拥有各类科研机构1300多家,从事科技活动人员近20万人,居全国前5位,在校大学生118万人,进入国家"211工程"建设的重点高校,均居全国前3位;在鄂两院院士54名。2008年我省综合科技进步水平指数达48.68,排名全国第11位,居中部六省之首。  相似文献   

3.
青年科技人才学习动力强、知识更新快、成长空间大。为了进一步推动青年科技人才成长,应遵循人才成长规律,构建良好创新生态,为青年科技人才“挑大梁”“当主角”给予更多的信任、更好的帮助、更有力的支持。营造促进青年科技人才创新的良好生态,应以科学家精神为指引,以资源的平衡、协调及共享为核心,以解决青年科技人才实际问题为着力点,强化系统的精神谱系引领,创设有利于青年科技人才成长的制度环境,形成有利于青年科技人才创新的社会环境。  相似文献   

4.
发展文化产业对于加快我国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充分发挥文化产业在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中的优势,通过深化文化产业管理体制机制的改革和创新、建立健全多元化的文化产业投融资体系、加快文化产业园区和产业基地建设、加大文化创意人才的培养造就力度、以科技创新引领文化产业发展、扩大文化消费等路径,实现文化大国向文化强国转变,加快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  相似文献   

5.
比较优势是由比较成本优势、特殊资源禀赋和区位条件所形成的。当代比较优势论强调地区的比较优势是可变的和动态发展的。科学地判定与把握比较优势及其结构对制定区域的产业政策和发展战略具有深远意义,其关键是在产业结构层次较高层面上形成比较优势和创造竞争优势。  相似文献   

6.
论企业竞争优势理论的演化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企业竞争优势理论的发展经历了一个由外生到内生 ,再到与外部环境相适应的动态能力的演化历程。波特的竞争力理论认为企业的竞争优势是外生的 ;而基于资源的企业观、企业核心能力理论、企业动态能力理论等强调通过企业层面的效率优势确立竞争优势及获取资源与能力租金 ,认为企业的竞争优势来自于它们所特有的具有无形性和知识性的稀缺资源 ,同时这种内生的优势存在路径依赖 ;企业确立以发展能力为基点的战略至关重要。  相似文献   

7.
李佳欣 《长白学刊》2013,(3):157-158
一、吉林省科技创新中存在的主要问题1.综合排名提升较快,但距科技强省还有差距吉林省是2011年创新能力综合排名上升最多的地区之一,由2010年的第21位上升到第16位,主要原因是知识获取能力、企业创新能力、创新环境和创新绩效的排名均有不同程度的提升,  相似文献   

8.
我省技术工人紧缺的现状、原因及对策思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技术工人是人才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人才是社会发展过程中的关键性资源,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必须由人才起基础性的支撑作用。人才不仅包括管理人才、科技人才,同时也包括大量的技能人才。技术工人肩负着将科技优势和科学技术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重要任务。但是, 在当前的我省现代化建设进程中,很多地区却出现了“技  相似文献   

9.
西部地区物质基础薄弱,经济欠发达,其自身的积累能力和投资能力有限,所以,不能盲目追求跳跃式发展,应选择循序渐进式的发展路径由低到高逐步形成竞争优势。这有利于西部地区的产业在发展过程中形成真正的竞争优势,也有利于西部地区获得长久的竞争优势。  相似文献   

10.
《政策》2006,(6):1-1
走创新型发展道路,是顺应时代潮流、把握世界经济和科技发展大势的重大决策,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快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必然要求,是把科技优势转变为竞争优势、把湖北建成促进中部地区崛起的重要战略支点的现实选择。要实现湖北发展走在中西部前列、建成促进中部地区崛起的重要战略支点的奋斗目标,要全面完成“十一五”规划,关键在于充分发掘和利用我省的科技  相似文献   

11.
秦诗立 《今日浙江》2013,(10):50-51
浙江生态环境状况指数居全国第二位。以"美丽浙江"建设为契机和统领,重估生态价值,大力发展生态产业,把生态环境转化为发展新优势,应成为保障全省经济社会高品质、可持续发展的战略选择与路径。从战略高度重估生态价值随着优质生态资源稀缺性的凸显、居民对生态品需求的增加,区域生态共建共享的探索实践也取得一定成效,以  相似文献   

12.
女性科技人才是我省人才队伍重要力量,也是最具开发潜力的资源。为正确研判我省女性科技人才工作形势,推进女性科技人才队伍建设,省妇联联合相关部门,以科技、教育、农业、卫生等领域为重点,对全省女性科技人才发展状况进行了调研。  相似文献   

13.
《新东方》2016,(2)
我国的家庭农场作为一种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尚处于培育和发展阶段。基于我国东、中西部地区的区域差异,根据波特的竞争优势理论,家庭农场的发展必须根据区域资源禀赋来选择具有竞争优势的不同发展战略。中西部地区可以采取低成本战略来启动家庭农场的发展,东部地区则可采取差异化战略来推动家庭农场快速成长。  相似文献   

14.
作为民族地区乡村产业振兴的创新驱动因素,涉农科技人才队伍的建设对于实现民族地区乡村振兴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在剖析涉农科技人才与乡村产业振兴互动发展机制的基础上,文章通过对阿坝州涉农科技人才队伍建设和乡村主要产业发展现状的分析,以及现行涉农科技人才助推乡村产业发展模式及成效的研究,发现阿坝州涉农科技人才助推乡村产业振兴面临人才队伍结构不合理影响产业衔接能力、难外引轻内培影响产业发展动力、缺乏创新支撑影响产业创新活力、政策效率不高影响产业拓展能力等问题,认为只有抓住关键问题,立足创新驱动,构建阿坝州涉农科技人才助推乡村产业振兴长效机制,才有助于阿坝州稳步推进乡村振兴战略,补齐阿坝州乡村产业振兴涉农科技人才缺乏这一短板,打造民族地区乡村产业振兴样板。  相似文献   

15.
从全国省区间比较来看,广西目前属于较后进行列,科技实力排名第20位,处于全国的中下游水平;从广西本区域内来看,各市的科技实力也有着较大差异,科技实力发展很不平衡。由于广西整体的科技实力是由各市科技实力水平决定的,广西各市的科技实力必然会影响到广西整体的科技实力。所以,我们应该在对广西各市科技实力进行综合评价与分析的基础上,根据科技发展的规律和广西具体的客观条件,制订切实可行的方针政策,来协调全区科技发展,增强全区科技实力,促进地区科技分层次发展。1.不断增强科技意识,切实加强党和政府对科技工作的领导。政府首先要转变职能、创新机制,健全宏观管理各项方针政策,构建新型创新支撑体系,以市场调控为导向,对科  相似文献   

16.
<正>党中央和国家层面不断加大对青年科技人才的关注和重视,通过政策“组合拳”,在体制机制、学术环境、科技奖励与资助等多方面为青年科技人才发展提供良好的外部环境,全方位扶持青年科技人才成长成才。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加快建设国家战略人才力量,努力培养造就更多大师、战略科学家、一流科技领军人才和创新团队、青年科技人才……为新时代青年科技人才队伍建设指明了方向和要求。从中央、  相似文献   

17.
熊伟 《湖湘论坛》2006,19(3):54-56
中国具有多类型企业、多层次产业、多方位外交的大国综合优势.中国要利用这种独特优势,规划好对外直接投资的主体、产业与地区的发展战略,总的原则是多元发展,突出重点.  相似文献   

18.
湖北经济要实现弯道超越,就是要拥有一批具有高层次竞争优势的企业和产业。企业创造高层次竞争优势的关键和重中之重是研发投入和科技创新。但是有真才实学的科技人才严重匮乏、企业领导科技创新管理经验不足、科技人员指标式职称评定制度等主观、客观及制度原因,严重制约了湖北科技创新对湖北经济的支撑作用。为了让科技有力地支撑湖北经济弯道超越,建议严格制度标准、毫不手软地推进“诚信湖北”和“绿色湖北”的工程建设;着力打造国际一流的“科技创新共享平台”,减少企业研发风险和成本;建立对国有大型企业领导人科技创新积极性考核的长效机制;出台鼓励企业科技创新的机制和政策等等。  相似文献   

19.
《浙江人事》2009,(1):37-37
培养和拥有一批高素质的青年科技人才关系着一个科研单位的发展和未来。为确保科技创新人才队伍的稳定和可持续发展,浙江省农业科学院按照科技创新活动规律和科技人才成长规律,在培养科技创新人才的有效途径和模式,构建科学、合理、行之有效的人才培养体系上进行了积极的探索。自2006年开始,实施了“人才奔腾计划”。近三年时间里,己选拔86名青年科技人员进行培养,对加强青年科技人员的科研修为、提高科技创新能力和水平起到了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20.
应对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实现我国科技自立自强发展,亟须一批具有旺盛科研精力和高度创新力的青年科技人才。本文梳理了我国青年科技人才培养的总体战略和政策措施,针对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进一步优化的系统性思路。建议继续坚持党对青年科技人才工作的全面领导、强化政策顶层设计、探索与国家战略相适应的选拔与激励制度、完善多元评价体系、构建符合青年科技人才成长规律的创新平台与制度环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