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傣族历史上曾运用过五种文字,即西双版纳傣文、德宏傣文、傣绷文、金平傣文和新平傣文。西双版纳傣文一般称为傣泐文。关于傣泐文产生的年代,历史上无准确记载。张公瑾教授在《傣族文化研究》一书中曾谈到:傣语中干支的名称基本上保留了汉语上古音秦汉音的特点,由此证明早在汉代时期,傣族先民就已吸收了汉族的干支纪时法。这一点也同时证明,汉代以前傣族先民已经使用自己的文字,因为采用干支纪时需要有一个换算过程,如果没有文字,这个换算过程是无法进行的。傣文古籍《阿卡拉  相似文献   

2.
钟情鸟     
从美丽的西双版纳归来,那种被人们称之为钟情鸟的犀鸟常常在睡梦中鸣叫,只要一想起热带雨林常绿的风光,犀鸟的羽翅便在眼前飞翔。在西双版纳神奇的土地上,我的心一直被导游的介绍感染着美丽的傣家小卜e对爱坚贞不移早有耳闻,但连一只鸟也会对爱情那样坚贞却从未听说过。导游说:犀鸟也叫钟情鸟,属佛法增科,在西双版纳的热带雨林中生活,分为冠斑、双角、棕颈和白喉四种。尽管四种犀鸟的毛色、体形各不相同,但他们对爱情的态度有惊人的相同之处那就是有福同享有难同当,忠贞不移白头到老。当雄犀鸟从窝里飞出,在莽莽苍苍的密林中找…  相似文献   

3.
正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西双版纳集聚了13个世居民族,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独具魅力的民族文化。"傣族章哈""基诺太阳鼓""布朗弹唱""傣族医药"等各民族文化都在当地拥有丰厚的文化资源和肥沃的文化土壤。可以说,到西双版纳的游客既是冲着当地的美景,也是冲着浓郁的少数民族文化而去的。而当地人面对纷至沓来的游客,又是怎么想的呢?在西双版纳,无论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傣医院的医生,还是一般的演职人员,从他们的言谈中,  相似文献   

4.
在中国人的语汇中,城市往往是和繁华、文明、富庶联系在一起,它似乎代表着一种现代化的生活方式。所以,"能过上城里人的日子"就成了一代又一代农民的梦想。甚至从某种程度上说,改革开放三十多年的历史,就是一部亿万中国农民进城脱贫致富的创业史。为了实现广大农民的城市梦,让他们和城里人享受着相同的生活条件,从根本上提高他们的生活质量,党和国家提出要积极稳妥推进城镇化,这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题中应有之义,也是现代化的必由之路。  相似文献   

5.
州市     
《创造》2009,(11):18-18
西双版纳:首个傣文网站 中国第一个傣文新闻网站——西双版纳傣文新闻网建成开通,在为国内外傣族同胞提供一个现代化交流平台的同时,也标志着长期以来依靠贝叶传承、口传笔录的傣文和傣族文化,在继承、发展和创新的征程中翻开了新的一页。  相似文献   

6.
赞哈是傣族的民间歌手,他们遍布西双版纳的每个村寨。每逢民族节日,或者结婚、贺新房等喜庆日子,他们就用自己的歌声,给乡亲们带来祝福和欢乐。赞哈的演唱,成了傣族人民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据粗略统计,西双版纳就有一千三百多个赞哈。他们在宣传  相似文献   

7.
1993年以来,西双版纳军分区所属部队认真落实军委领导关于驻民族地区部队官兵要学习民族语言的指示,根据当地实际制订学习计划,自觉地学习运用民族语言,给军政军民团结和“双拥”工作注入了新的活力。西双版纳军分区驻地聚居着傣、哈尼、瑶、苗等多种少数民族群众,各民族语言、文字、风俗习惯各不相同,语言障碍给部队的群众工作及边防执勤等带来不便。学习民族语言,既是部队自身工作的需要,也是加强军政军民团结、稳定边防的需要。经过一段时间的探索,军分区官兵探索出了一套学习民族语言的路子。他们首先组织军地专业人员编印了傣…  相似文献   

8.
云南少数民族语言多样性现状云南是个多民族、多语言、多文化的边疆省份,云南的25个少数民族中,除回、水、满三个民族转用汉语外,其余22个民族使用着26种语言,其中怒族3种(怒苏语、啊侬语、柔若语)、景颇族2种(景颇语、载瓦语),瑶族2种(勉语、布努语)。有14个民族使用着22种文字:彝族使用云南规范彝文、凉山规范彝文,傣族使用西双版纳新傣文、西双版纳老傣文、德宏傣文,  相似文献   

9.
象脚鼓、葫芦笙伴着傣家儿女柔婉的清歌从水边竹楼里荡出,西双版纳的夜总是充满音乐歌舞。对于45岁的傣族女子玉光来说,这种飘浮着乐符的夜晚是十分忙碌的,有时要为慕名而来的游客唱几首傣歌,有时应邀到附近的村寨唱上一个通宵。虽然很累,但玉光喜欢这样的生活,谁让她是一位大名鼎鼎的傣族“赞哈”呢?“赞哈”在傣语中意为“善唱的人”。傣族人常说:“没有赞哈,就像菜里没有放盐巴。”一个出色的“赞哈”,会用歌谣记载傣族历史,也即兴诵唱新事物,深受傣族群众的欢迎和尊敬。现有100多万人口的傣族,主要聚居在云南西双版纳傣族…  相似文献   

10.
张庆行 《今日民族》2006,(10):44-46
“有森林才会有水,有水才会有田地,有田地才会有粮食,有粮食才会有人的生命”。这是千百年来流传在西双版纳傣族民间的一句富有哲理的谚语,也是傣家人远古至今所尊崇并致力践行的生态观。凡到过西双版纳傣族村寨的人,没有一个不被那迷人的田园、庭院园林风景所打动、所陶醉。的确,西双版纳傣族村寨除了她那错落有致、别具一格的傣家竹楼和色彩艳丽、婀娜多姿的傣家服饰之外,给人印象最深的就是这生机盎然、青翠欲滴的村寨周围的林木、凤尾竹及各家傣楼四周的花草、果木了。这些花、木和傣楼经过傣家人的巧妙搭建、精心组合,构成了一幅幅鸟语…  相似文献   

11.
<正> 曾看过一部外国片《上帝之手》,它讲述的是波西米亚人的故事。生活在沙漠上的波西米亚人过着原始的自由自在的日子,他们和睦相处,从来没有争斗。可自从天上掉下一只汽水瓶后,他们的生活便发生了变化。男人们拿瓶子当榔头使,女人们用瓶子做洗衣棒,于是乎一直过着平静日子的波西米亚人为了拥有瓶子发生争执。他们的部落首领为了平息争端,决定把这天上掉下来的礼物还给老天爷,  相似文献   

12.
雨安居     
这期推介的摄影作品,是孟涛涛先生近10年来跟拍云南和东南亚各国僧侣在"雨安居"期间的修行所得,通过这种日常生活的记录,我们对发生在雨季的这一独特的修行方式和期间信众的生活,有了全新的认识。对云南读者来说,雨安居并不陌生。傣族地区重要的节日"结雨安居节"(当地俗称"关门节")就与此有关。从"结雨安居节"("关门节")到"解雨安居节"(当地俗称"开门节")之间的三个月,正是当地僧侣的雨安居,而这两个节日,大体上就标志这段僧侣修行期的开始和结束。不过,雨安居对傣族信众而言,其内涵不仅仅是宗教的。这期间也是他们的农闲,除了去寺庙礼佛,他们"不出门工作或拆盖房屋,亦不婚嫁",在民国的西双版纳,"各猛的头人升降进黜都在这天决定",所以,也是政治上重要的日子。  相似文献   

13.
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境内居住着彝、哈尼、苗、傣、瑶等多个少数民族,这些民族在生产、生活中创造了多姿多彩的民族文化。  相似文献   

14.
正民生在勤,勤则不匮。中华民族向来是勤于劳动、善于创造的民族。正是因为劳动创造,我们摆脱贫困,全面建成小康的日子就在眼前;也正是因为劳动创造,"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接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崇尚劳动、致敬劳动者,这是一个鲜明的时代主题。从劳动人民中间走出来的习近平总书记,深深知道,"我们的根扎  相似文献   

15.
<正>热带季风,摇曳着佛塔的风铃,吹过佛堂,倾听梵音千年绕梁,吹过"古茶树王"的枝杆,品味着茶王千年的沧桑。热情好客的布朗人,在竹楼的火塘边为客人煮茶,奉献一竹杯清香的茶水,以示对客人的尊重。这是布朗人的礼节,也是章朗古村的传承。"章朗"是傣语,"章"即"大象","朗"为"冻僵",直译为:大象冻僵的地方。据说布朗族定居在这里已有2000多年,称这里为"祖先曾居住的地方"。  相似文献   

16.
马创 《今日民族》2013,(7):23-26
通过进教仪式,嫁入或入赘的其他民族青年,才能真正获得帕西傣的认可和接纳。在接下来的日子,通过对生活习俗、宗教活动、婚丧嫁娶等活动,进一步了解掌握伊斯兰教的宗教文化,从而与帕西傣的生活习俗、宗教信仰保持一致。  相似文献   

17.
正江河边的人家,或许一辈、或许数辈、或许祖辈生活在江河边上,饮江中之水、耕江边之地、育江边子孙。"我住长江头,君住长江尾。"江水悠悠,大江大河是江河人家血液中流淌的根基,承载着千百年来对美好日子最坚定的渴望。2006年,"江河十年行"在第一次出行的途中,随机走进了江河边十户普通的人家。之后,每年都来探访。十年过去,他们中有的还生活在祖祖辈辈繁衍生息的土地上,有  相似文献   

18.
他们在25岁到30岁左右,标准的白领模样,工作稳定,月薪数千却入不敷出。在下个月的工资没到手之前,他们不得不过着节衣缩食的日子,甚至伸手向亲朋好友要"救济"。他们是信用卡消费的忠实拥护者,崇尚超前消费,享受生活。他们对奢侈品具有高度热情.为了购买名牌而不惜负债消费。近年来.舆论对这庞大而年轻的群体开始见怪不怪。他们被称为"月光族"或者"负翁"。  相似文献   

19.
马喜梅 《创造》2021,29(7):81-83
在祖国西南边陲大地之上,傣族各部落世代在此生息繁衍,他们推选最大的首领为"召片领",作为"广大土地之王",俗称"傣王"."傣王"在这片土地上拥有着广阔的土地、无上的财富、显赫的地位和至高的权威,在臣属元朝之后,授封"车里军民宣慰司",成为云南最大的土司之一,子孙世袭.  相似文献   

20.
傣族的"干栏"式竹楼西双版纳各民族的住宅,除了拉枯族、瑶族、苗族住平房以外,傣族、哈尼族、基诺族和其他少数民族,都住"干栏"式的竹楼,只是结构不同而已。傣族人民居住的竹楼,傣语通称为"很"。"很"这个名词是由"烘哼"一语演变而来的,烘哼是傣语,凤凰展翅的意思。传说,在远古时代,傣家人并没有房子居住,他们住在山洞里或大树上。有一个名叫帕雅桑目蒂的人,看到树叶能遮挡雨滴,从中受到启发,便开始试着用树叶、山草建盖住室。起初,他用树叶盖了一间平顶草房,可是一下雨这房子就漏得无法住人。后来,帕雅桑目蒂看到一条狗前腿立地,坐在地上淋雨,雨水顺着陡坡形的狗身流到地上,狗身上面滴雨不漏。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