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王松苗 《天津人大》2009,(11):48-48
“没有法制,就不成为一个国家”,建国伊始,董必武就在党内最早提出了“按法律办事”的思想。1949年9月通过《共同纲领》,1950年颁布《婚姻法》,在第一波立法高潮中,毛泽东等领导人民于1954年制定了《宪法》。  相似文献   

2.
建立一个高度民主、法制完备的国家,是中国人民长期致力达到的目标之一。1949年10月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即着手建立一套新的法律规范,并取得了初步成效。但由于种种原因,这一工作在后来被忽视,在"文化大革命"中甚至被中断。"文化大革命"结束后,中国的立法工作重新焕发出生机。1982年12月4日,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审议通过了现行《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这部宪法对法制建设给予了高度重视,提出要"发展社会主义民主,健全社会主义法制",要"维护社会主义法制的统一和尊严",树立了法制的权威。这部宪法的颁布施  相似文献   

3.
1996年春,江泽民同志提出要"加强社会主义法制,依法治国",随后,八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批准的《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九五"计划和2010年远景目标纲要》中,又确定了实行"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制国家"的治国方针。同年8月,中共广东省委作出《关于进一步加强依法治省工作的决定》,随后,全省各地认真贯彻《决定》精神,做了不少工作,依法治省工作有了一个良好的开端。但总的来  相似文献   

4.
近年来,随着立法步伐的加快,在立法过程中也出现了某些"无序"的现象。如超越规定权限立法,立法位阶错乱等(参见郭道晖《立法无序现象及其对策》一文,原载《法律学习与研究》,1990年第5期)。尽管这种现象还不突出,但它却给我们提出了一个警示,如不引起注意,并采取措施加以制止,将会有损于宪法和法律的尊严,甚至破坏法制的统一,进而影响我们的经济建设和改革开放的大业。我国是单一制的人民共和国,维护中央权威,做到令行禁止是十分重要的,特别是在我国由计划经济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过渡的现阶段,加强立法监督,维护法制统一,有着更加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5.
"反革命分子"、"指令性计划"、"投机倒把"……倘若这些依附于特殊而遥远年代的陌生词汇出现在法律、法规语言中,倘若一些"年龄"已有半个世纪以上的"古董法律"、"超龄法规"依然"现行有效",是否令人不可思议? 2009年6月下旬和8月下旬,随着两份废止和修改部分法律的议案进入立法机关的审议程序,在我国法制体系中潜伏已久的"硬伤"纷纷浮出水面,"法律清理"亦成为公共视野中的焦点话题。立法滞后、立法冲突等弊端对我国法制体系有何危害?法律清理、法规清理等活动有何意义?走过了怎样的历史轨迹,又具有怎样的未来图景?本刊相关系列报道将提供全景式的解读和分析。  相似文献   

6.
"法律需要被信仰,否则它形同虚设",但综观我们的现实,有很大部分的法律条款却成了"摆设条款",不发挥法应有的作用。特别是地方性法规所设置的制度或者规则,更是有很大一个数量,或是未能有效实行,或是未能较好实行,或是全然未能实行。这固然有执法环境等外在原因,但立法本身的问题是无法回避的,特别是立法中对可操作原则的贯彻不到位、不彻底更是关键所在。因此,为了实现"良法之治",提高地方立法质量,就非常有必要对地方立法中的可操作原则进行一番探讨。  相似文献   

7.
列入八届全国人大常委会五年立法规划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立法法》的起草工作已经正式起步。这是我国法制建设的一件大事。现就这一法律的起草提出若干建议。一、关于立法法的立法宗旨、调整范围和基本原则立法法应该是一部规范我国立法的指导思想、宗旨和原则、立法的权力分配、立法的程序和体例以及立法解释和立法监督等一系列问题的内容较为全面的基本法律。制定立法法的宗旨应该是通过规范立法活动,达到维护国家法制统一,提高立法效率,保证立法质量,降低立法成本的目的。维护国家法制的统一,首先应理解为,在立法时,必须高度重视国家法律体系内部的和谐  相似文献   

8.
用法律来保护自己是每个公民的权利。但有些人面对不法侵害,却放弃了法律这个武器。他们不是依法让国家司法机关出面处理有关刑事案件,而是采取与犯罪分子"私了",即由双方当事人或中间牵线人担保的方式,私下达成某种协议来解决问题,使少数犯罪分子逍遥法外,助长了社会上歪风邪气和丑恶现象的滋生蔓延,上演了一幕幕令人咋舌的悲剧。《人民日报》最近载文指出,据有关犯罪学专家估算,我国目前刑事案件中被"私了"的竟达30%之多。由此可见,"私了",已形成一股不可忽视的浊流,正在严重地侵蚀着共和国神圣的法制大堤。  相似文献   

9.
十八届四中全会“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决定》,描绘了由立法、执法、司法、守法等诸多法治要素构成的未来图案。其中,“有法可依”无疑是依法治国的前提。 法律既是治国之重器,又是法治之源头。立法的意义在于,通过架构制度化的治国方案和普适全社会的公共规则,为法治在实施等层面上的后续展开奠定基础。追溯20世纪80年代以来的国家史志,法制重建正是启动、推进改革的时代标记。从昔日一片法制废墟,到当下成功构建现代法律体系,绵延至今的立法进程所内含的制度设计和价值追求,不仅为国家治理现代化指明了路径,也是1997年正式提出依法治国目标的先声。  相似文献   

10.
有人说,社会的发展是由法制的脚步来丈量的。新世纪之初,在我省九届人大四次会议上,荆楚人民的代表正在审议自己立法的“规矩”——《湖北省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立法条例(草案)》(简称《立法条例》)。这个条例,是我省第四部由省人民代表大会制定的法规,她的诞生,揭开了我省依法治省的新一页。立法呼唤“规矩”法律,是将社会关系纳入有序状态的规矩,  相似文献   

11.
中国共产党第十五次全国代表大会提出,要"进一步扩大社会主义民主,健全社会主义法制,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实行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有法可依是前提,因此,必须进一步加强和改善立法工作。党的十五大报告十分强调立法,明确指出,要"加强立法工作,提高立法质量,到二○一○年形成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这就对立法工作提出了新的任务和更高的要求。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包括什么,怎么样才算形成?一个国家的法律是很多的,从国家的法律体系来看,宪法是国家的根本大法,是法制的基础。以宪法为核心而制定的国家机构和公民基  相似文献   

12.
正"地方特色"在地方立法中具有重要的价值,其根本任务就是实现地方立法真正融入地方、解决地方问题。地方立法能否行得通、站得住、管上用,关键就在于"地方特色"。全面依法治国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和重要保障,而加强地方法治建设正是实现依法治国的必经之路。2015年《立法法》修改,明确规定设区的市可以在"城乡建设与管理""环境保护""历史文化保护"三项范围内制定地方性法规。2018年3月11日,《宪法修正案》审议通过,基于《立法法》明确赋予设区的市地方立法权限,首次在宪法中明确了设区的市的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可以在不抵触宪法、法律、行政法规的前提下,制定地方性法规。地方立法的存在归根于两点:一是在中央的统一领导下,发挥中央和地方双层的积极性;二是涉及全国普遍性事务由中央立法,但是在实践中要靠地方予以具体化。这就要求地方在立法中要体现"地方特色",在法律授权的范围内充分结合地方实际情况,发挥地方特色。而实践中,"地方特色"是否在地方立法中充分体现,如果没有,其背后的诱因又是什么,这是在设区的市行使立法权四年后的当下需要考察和研究的重要问题。  相似文献   

13.
1979年,《中外合资经营企业法》在对外开放的焦虑中诞生了。它和《外资企业法》、《中外合作经营企业法》等外资企业法律共同引领了我国外资企业三十年的飞速发展。当下的外资企业立法面临着诸多困境,亟待实现三大转变,即:规制重心需由组织转变为行为;规制重点需由"绿地投资"变替为外资并购;外资企业立法应摆脱"双轨制",与《公司法》实现并轨,并另行制定《外国投资法》规制外商投资行为。唯有如此,才能在外资企业立法三十周年之际,实现我国外资企业立法的重生。  相似文献   

14.
2007年年底进入全国人大常委会初审程序的社会保险法草案,已成为全社会热议的焦点。2007年以来,劳动合同法、就业促进法等关涉劳动者权益的法律相继诞生,而在年底浮出水面的社会保险法草案,既是有"劳动和社会保障立法年"之称的2007年的收官之作,又是社会保障法制的开山之作。这种不断向民生倾斜的立法努  相似文献   

15.
《人民政坛》2010,(12):40-40
汪全胜、陈光在《民主与法制》2010年第5期上载文《立法后评估的回应滞阻析论》认为,立法后评估的最终目标是通过“立法回头看”进一步完善法律,即立法后评估结果应得到立法机关的回应,从而真正实现法律的“立、改、废”。然而,  相似文献   

16.
近年来,随着《物权法》、《劳动合同法》、《食品安全法》、《社会保险法》等重要法律草案向社会公布并征求全民意见,"立法民主"已成为公共话题。再往前追溯,一系列标志性事件已经在中国立法进程中烙下日趋鲜明的民意痕迹、显出日益强大的民意力量。在民意力量日益强大的年代,更为本质的问题是,如何在民意诉求和法制理性之间作出适当的取舍?如何在"大众立法"和"精英立法"之间作出合理的平衡?  相似文献   

17.
古代商鞅曾以重法制、重农战、严刑厚赏的政治主张,辅佐秦孝公实行变法,使秦"民以殷盛,国以富强"。《商君书·修权》是他提出以法治国,反对以私害法的文学名篇。其中一些关于法治的思想主张,仍值得我们吸收和借鉴。一、为公任法是治国的根本。《修权》提出,"国之所以治者三:一曰法,二曰信,三曰权","惟明主爱权、重信而不以私害法"。《修权》又指出,"人主失守则危,君臣释法任私必乱,立法明分而不以私害法则治";"世之为治者,多释法而任私议,此国之所以乱也","故公私之交,存亡之本"。  相似文献   

18.
2008年5月1日起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信息公开条例》是我国行政公开法制发展的一个里程碑和新起点。尽管它体现了一系列现代行政法治理念、原则和制度创新,但通过1年多的实施情况来看,该条例本身的内在缺陷日渐暴露出来。本文拟通过对该条例相关条文的模糊性规定入手,从立法原则、法律位阶、公开内容以及申请人权利保障等方面层层对其立法缺陷进行评说,以期政府信息公开领域法制之完善。  相似文献   

19.
如何加快地方立法步伐,提高地方立法质量,是新的历史条件下有立法权的地方人大及其常委会所面临的一个重要课题。这里我结合福建省近几年的地方立法实践谈点个人思考。一、正确处理地方立法速度与质量的辩证关系八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审议通过的《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九五"计划和2010年远景目标纲要》明确规定:"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制国家"。这是指导我国现代化建设和各方面工作的一条十分重要的方针,也是对立法机关和立法工作者提出的一个新的要求。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法制经济,没有法律规范的  相似文献   

20.
2000年3月立法法颁布以来,重庆市人大法制委员会分别于2002年8月和2004年11月。就《重庆市物业管理条例》和《重庆市市容环境卫生管理条例》的立法,先后进行了两次听证。重庆市法制办公室在起草《重庆市土地房屋权属登记管理条例》等法规的过程中也举行了立法听证。在听证中,由于注意发挥立法听证在立法民主的实现形式上易于调动公民参与立法的主动性和积极性的特点,加强其论辩性的,收到了较好效果。回头总结一下,似可用一句话加以概括:论辩性乃立法听证之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