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84 毫秒
1.
市场经济必然推动社会权利结构的优化,促进国家权力和公民权利的平衡,促使法治理念由义务本位转向权利本位,这正是实现法治的基础。  相似文献   

2.
政治制度是表达自由的根本保障.现代国家建立后,通过宪法和法律对表达自由予以确认和规定,但要使完法和法律文本上的权利真正成为现实可行的公民权利,离不开"宪政"建设的过程:以人民主权为合法性基础,以对权力的有效监督和制约为规制原则,以法治为治理方式.人民主权的民主制度是表达自由赖以生存的沃土;合理有效的权力规制原则有助于建立良秩表达自由渠道;法治的治理方式则为表达自由提供坚实的基础.  相似文献   

3.
自由秩序 --解读哈耶克的普通法法治观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哈耶克认为,法治是一种自由秩序,法治之法即自由的法律是真正的法律,这是一项为人们普遍接受的原则,是元法律规则.法治之法的原则要素为法的一般性与抽象性,法的公知性和确定性及法的平等性.他认为,导致拥有如此属性规则的所有原因和因素不可能为人所知,但我们能够作到的应当是努力去发现和理解其实际的一般性功用和一般性目的.法治所处理的是个体自由与社会秩序的关系问题,二者的进化过程及其相互关系主要受制于不断开放和演进的市场秩序,而不断扩展的市场交换和不断演进的传统秩序又推动了法治化进程.进而言之,"自生自发"的社会秩序在本质上是一自由秩序,这一本质上自由的社会秩序在其进化过程中型构了法治,同时,法治在其型构过程中为其相伴的自发的自由社会秩序提供了必要的制度条件和秩序保障.他认为,人和组织与规则体系在社会互动中相互影响制约,普通法法治秩序就是这样成就的.其法治观为自由主义的、进化论的普通法法治观,是形式法治与实质法治相结合的模式.  相似文献   

4.
饶世权 《前沿》2013,(13):58-61
法治政府形象是公众对政府法治行为的认同和肯定评价,其以自身权利的承认和实现为评价标准.因此,只有权力与权利相互尊重才可实现公众的权利,从而塑造法治政府形象.而权力与权利相互尊重是指政府承认公民的合法权利,公民承认政府合法的公共权力,并彼此确保对方合法权利和权力实现的法律制度、理念和行为.实践中,成都市的“模拟拆迁案”“城管执法冲突案”分别代表了权力与权利相互尊重、相互冲突的两种形态,对塑造法治政府形象产生了不同影响.因此,应当坚持协商民主、公众参与等基本原则,运用公开征求意见、模拟执法等具体行为方式,在改变观念、加强制度建设等保障条件支持下,构建实现权力与权利相互尊重的协商——合作机制,塑造法治政府形象.  相似文献   

5.
产生于17世纪英国的近代自由主义思潮和思想体系在西方社会流传最广、影响最深,已成为西方文化的一种很重要的传统.本文在西方自由主义发展的大背景下试着解读密尔的传世名著<论自由>,探究它在自由主义思潮源流中的地位和意义,并联系我国法治的实际谈了自由主义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6.
厘清法治的对象问题是当前我国推动全面依法治国面临的紧迫问题。在"法治国"的概念中,"国家"是法治的当然对象,在当代中国全面依法治国提出的国家、政府、社会三大对象中,法治"国家"是关系全局的重中之重。分析"国家"的本质可知,权力是"国家"的真正核心。作为法治对象的"国家",根本任务是将来自于人民的权力经由人民制定的法律实现权力的法治化,即:将权力的设定、赋予、行使、监督等权力运行全过程都纳入法治之下,以法治思维、法治方法、法治程序治理权力及与权力相关的事务和问题。  相似文献   

7.
陆昱 《前沿》2009,(10):41-44
迄今为止,以权力制约权力、以法制制约权力、以社会制约 权力和以道德制约权力这四种权力制约模式并没有解决权力的滥用问题,其本质原因在于没有认识到国家(政府)权力的"权利"只是一种特殊的权利,是基于公民权利的部分出让(让渡)并以订立契约的形式进而形成的。国家(政府)权力的"权利"之目的和归宿仅在于保障公民权利,并促进公民权利的充分实现。因此,公民权利的"权力"对于国家(政府)权力的"权利"具有无可置疑的优先性,只有以制度的方式承认、维护、彰显和落实公民权利的"权力",才能最终解决如何有效制约国家(政府)权力这一理论和实践难题。  相似文献   

8.
保证人民依法享有广泛权利和自由.这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民主的重要战略任务和发展目标。 我们党确立的科学发展观,其核心是以人为本.致力于实现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促进保障社会公平正义。保证人民依法享有广泛权利和自由.已成为当前中国政治发展的重大的、紧迫的任务.需要我们更加重视.认真思考、深入研究如何顺应人民群众对民主法治建设的新期待,切实维护国家法治的统一、尊严、权威.保障社会公平正义,保证人民依法享有广泛权利和自由。  相似文献   

9.
庄少绒 《理论月刊》2007,(11):109-112
本文从法律文化的视角,分析中国近代金融法治演进的特点及其影响因素:由于家国一体、以国家为本位的观念影响,近代金融法治的演进是由政府利益推动的;传统法律是权力的附庸而不是权力的约束使得政府权力不受约束并凌驾于权利之上;近代政治强权与经济实力悬殊造成国内外金融机构的不平等及政府垄断金融造成的官僚资本与民间商业资本金融机构的不平等,使得金融机构渐渐丧失自由与独立的地位。以此加深对金融法治的理解。  相似文献   

10.
权力和权利之间的矛盾成为制约我国改革进一步深化的内在障碍。马克思主义权力观(权利观)的核心在于,权利决定权力,国家的权力来源于人民的权利,一切权力属于人民。国家权力向公民权利的回归是权力发展的内在规律和必然逻辑,但国家权力和公民权利的二元性对立在社会总发展过程中是一个不可逾越的阶段,国家权力和公民权利的统一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当前,寻求政府权力和公民权利的健全互动,一方面,必须促进公民文化的发展,另一方面必须进行政治体制改革,打破权利和利益勾结的格局,建立合理的权力制衡机制,依靠法律制约政府权力。  相似文献   

11.
《人民政坛》2014,(11):1-1
<正>举世瞩目的中国共产党十八届四中全会是我们党首次以依法治国为主题的中央全会,把法治中国提升到前所未有的高度,同样也把保障人民权利提升到前所未有的高度。经过改革开放30多年发展,我国已经建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尤其是先后四次对宪法作了部分修改和补充,为公民权利和自由的实现提供了更加坚实的基础和强有力的法律保障。但时至今日,一部分公民的基本权利仍然还停留在宪法文本上;一些地方公权力被滥用,肆意践踏、侵害公民正当权益的案件仍时有发生。以法治保障人民的权利依然任重道远。  相似文献   

12.
陈建新 《桂海论丛》2005,21(2):35-37
规范权力运行,既需要权力制约,又需要权利制衡.必须着力于构建"以权力制约权力"+"以权利制衡权力"的模式,通过公共权力与公民权利的合力进取,使公共权力和公民权利统一于社会整体利益,从而实现公共权力逐渐向公民权利的转化或回归.具体途径为建立健全公民参与的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机制,以及先行完善党内权力制约和权利制衡机制.  相似文献   

13.
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迈进法治体系,是法治进路的内在规律,是法治国家的历史必然,是法治中国的现实任务。宪法至尊、民主政治、立法科学、法律权威、保障人权、依法行政、司法公正构成法治体系的核心要素。推进法治体系,必须系统把握法律规范与多元社会规则、权力与权利、权利与义务、法律效果与社会效果的衡平。  相似文献   

14.
自由、秩序与法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自由和秩序都是法治的基本价值取向。法对自由和秩序的追求源于人类的本性,人的个体性表现为对自由的向往,人的社会性则通过秩序予以表达。由于作为社会主体的人自身价值需求、价值期望的多层次性及社会生活的复杂性,法治的自由与秩序价值的冲突频繁。于是,积极、适时地化解法的自由与秩序价值之间的冲突,协调冲突各方的利益,是建设法治国家应有之义。  相似文献   

15.
这些年来中国社会的最大变化之一,就是公民权利意识的觉醒。毫无疑问,这是一个走向权利的时代。从主张经济、社会、文化和消费者权利,到捍卫政治、环境、食品安全和纳税人权利,"权利意识"从未像今天这样,如此深入人心、影响社会、改变国家。与此同时,时代的洪流往往泥沙俱下,在极短时期内高涨的权利意识,也呈现出某种"初级  相似文献   

16.
在处理政治国家与市民社会的关系问题上,历来有国家优位论和社会优位论两种截然相反的理念。社会优位理念是我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基本理念,要树立这一理念,应当从两个方面着眼:一是形成权力制约的观念,二是形成权利至上的观念。  相似文献   

17.
论行政主导对我国走向法治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行政主导的政治传统造就国家社会一体化社会结构和行政化法律形态 ,不是权利制衡权力 ,而是权力支配权利 ,法律不但不具有制衡行政权保障公民权的法治功能 ,反而成为侵害公民权的工具。整个社会对行政权的依赖 ,导致公民权利意识和自主意识的缺失。这些既是走向法治的障碍 ,也是我们改革的方向。  相似文献   

18.
李斌 《人民论坛》2020,(16):82-83
应急法治建设重在提升政府应急能力,最大程度地保障公民权益。我们不仅要完善相关法律体系,还要加强针对突发事件的应急法治建设。加强突发事件的应急法治建设,应当坚持"一体化"思维,合理调整突发事件中国家权力与公民权利之间的社会关系,从而打通各环节和要素之间联系和转化的障碍,有效提升政府应急治理能力。  相似文献   

19.
马克思认为自由是人的本质,也是每个人的应有权利。自由具有历史性、阶级性,与人的社会属性密不可分。自由的实现依赖于法律的保障,但是自由并非无所约束,法律保护自由但也是自由的界限。马克思认为,只有在消灭了阶级对立的社会主义社会中才能实现真正的自由。马克思关于自由与法的思想对于当代法治建设具有重要启示,即人民自由权利的实现是法治建设的重要内容;具有阶级性的自由是相对的而不是绝对的;法治建设是不断发展完善的长期过程。  相似文献   

20.
论法治国家理论中的"小政府"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现代法治理论关注的核心是国家权力,是对国家权力的制约,尤其是对政府权力的制约;权力受到制约的政府就是有限政府,"小政府"之"小",当是法治精神的体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