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孙百亮 《党史文苑》2009,(7):59-60,66
全球化背景下,增强高校民族精神教育是非常重要的问题,其有效途径主要有: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创新民族精神的内容;转变观念,构建科学的课程体系;创新教育方法,综合利用多种策略手段;提高教师和管理者的综合素质;把发挥课堂教学主渠道和社会实践结合起来;构建传承民族精神的校园文化,发挥校园文化在民族精神教育中的辐射作用.  相似文献   

2.
当前的高校和谐校园文化建设存在着校园文化功能的教育缺位、校园文化活动的价值缺失、校园文化精神的记忆断层等问题。建设和谐校园文化,必须牢牢把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提炼学校精神的核心价值观念,提升校园文化的内涵品位,发挥校园文化的创造力和辐射力,不断丰富和谐文化内涵,从而为构建和谐社会做出应有的贡献。  相似文献   

3.
和谐校园的构建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基础性组成部分,和谐社会的构建离不开和谐校园的构建.和谐的校园文化是和谐校团的根本特征,和谐的校园文化的根本特征是和谐校园伦理.和谐校园是具有和谐伦理精神的校园,它具有校园政治伦理、校园文化伦理、校园人际伦理、校园生态伦理等方面丰富的伦理意蕴.和谐校园伦理特征具体体现为:公平正义性、真诚关怀性、创新有序性、绿色生态性等.构建和谐校园,应以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指导,坚持教育人道与和谐协调发展等基本伦理原则;加强校园人文道德精神教育与先进伦理文化建设;加强校因制度和管理的伦理建设;发挥师生在建构和谐校园中的主体性;全社会的广泛参与等.  相似文献   

4.
和谐校园的构建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基础性组成部分,和谐社会的构建离不开和谐校园的构建.和谐的校园文化是和谐校园的根本特征,和谐的校园文化的根本特征是和谐校园伦理.和谐校园是具有和谐伦理精神的校园,它具有校园政治伦理、校园文化伦理、校园人际伦理、校园生态伦理等方面丰富的伦理意蕴.和谐校园伦理特征吴体体现为:公平正义性、真诚关怀性、创新有序性、绿色生态性等.构建和谐校园,应以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指导,坚持教育人道与和谐协调发展等基本伦理原则;加强校园人文道德精神教育与先进伦理文化建设;加强校园制度和管理的伦理建设;发挥师生在建构和谐校园中的主体性;全社会的广泛参与等.  相似文献   

5.
民族精神培育:大学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使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精神支撑,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是大学校园文化建设的一项基本使命。大学校园文化建设中,民族精神培养要抓好主阵地建设,要以和谐为基本价值取向,把握校园文化活动的主旋律,充分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主渠道作用,深入开展社会实践活动,注重发挥大学生社团的平台作用,利用好各类主题教育活动。  相似文献   

6.
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精神支撑,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是大学校园文化建设的一项基本使命。大学校园文化建设中,民族精神培养要抓好主阵地建设,要以和谐为基本价值取向,把握校园文化活动的主旋律,充分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主渠道作用,深入开展社会实践活动,注重发挥大学生社团的平台作用,利用好各类主题教育活动。  相似文献   

7.
加强大学生民族精神教育,对于培养合格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具有重要意义。当前,强化大学生民族精神教育,一要创新教育内容,实现民族精神教育时代化;二要创新教育途径,提高民族精神教育水平;三要创新教育因素,形成民族精神教育合力。  相似文献   

8.
蒋大力 《世纪桥》2008,(11):60-60,62
和谐校园的构建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基础性组成部分,和谐社会的构建离不开和谐校园的构建。和谐的校园文化是和谐校园的根本特征,和谐的校园文化的根本特征是和谐校园伦理。和谐校园是具有和谐伦理精神的校园,它具有校园政治伦理、校园文化伦理、校园人际伦理、校园生态伦理等方面丰富的伦理意蕴。和谐校园伦理特征具体体现为:公平正义性、真诚关怀性、创新有序性、绿色生态性等。构建和谐校园,应以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指导,坚持教育人道与和谐协调发展等基本伦理原则;加强校园人文道德精神教育与先进伦理文化建设;加强校园制度和管理的伦理建设;发挥师生在建构和谐校园中的主体性;全社会的广泛参与等。  相似文献   

9.
论大学生的民族精神教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大学生肩负着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使命。高等学校应对大学生进行以爱国主义、艰苦奋斗、热爱和平、自强不息、创新精神为主要内容的民族精神教育 ,并通过“两课”教学的主渠道作用、校园文化的育人作用、社会实践的强化作用等途径 ,弘扬和培育大学生的民族精神  相似文献   

10.
大学生党员是民族院校青年学生中的先进分子,是民族地区未来发展的骨干先锋.加强和改进大学生党员思想政治教育的对策:建立健全学生党员思想政治教育长效机制;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主渠道作用;强化网络管理;加强校园文化建设.  相似文献   

11.
王皎 《党史纵横》2010,(5):11-11
校园文化是具有时代特点和学校特色的一种群体文化和精神氛围,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学校生存和可持续发展。校园文化建设要从构建优美环境文化、建设和谐精神文化、营造人本制度文化和活跃特色行为文化等方面构建校园文化,逐渐形成浓郁的校园文化氛围,使校园文化在学校各项工作中发挥应有的作用。  相似文献   

12.
本研究选取了海南800名大学生为调查对象,研究当前海南高校民族精神教育的现状,结果表明:当代大学生具有接受和认同民族精神教育的文化心理基础,但对"中华民族精神"的具体定位却较为模糊,潜意识中还是认为民族精神并不能解决自己所面临的实际问题,民族精神教育显得过于口号化和形式化,教育效果一般。高校民族精神教育应积极更新教育理念,综合利用"两微一端"及社会热点,创新民族精神教育的内容,构建民族精神教育大课程体系,让民族精神教育充满活力。  相似文献   

13.
提倡"和谐教育",构建和谐校园文化,是高校肩负的特殊历史使命。要从宏观的视角构建高校和谐校园文化,提炼大学精神,是构建和谐校园文化的灵魂,彰显办学特色是构建和谐校园文化的基础,加强制度建设是构建和谐校园文化的保证,优化校园环境是构建和谐校园文化的关键。  相似文献   

14.
塑造精品校园文化 建设和谐大学校园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历史表明,大学总是和国家、民族的命运联系在一起的,是继承和弘扬民族精神的重要载体,总是以改革和创新为己任的,成为倡导和引领时代精神的前沿阵地。塑造精品校园文化,建设和谐校园,是科学发展观理论的重要表现。本文从精品校园文化的基本内涵、精品校园文化的载体、精品校园文化的塑造论述了高等学校如何进行精品校园文化建设。  相似文献   

15.
曾永红 《世纪桥》2012,(15):141-142
校园文化是大学的核心和灵魂。高职院校要获得长远发展,必须构建自身独特的校园文化。本文以广东农工商职业技术学院为例,探索高职院校建构特色校园文化,需立足本地,融入地域文化特点;提炼校园文化精神;将校园文化建设纳入学校发展的整体规划,统筹协调;校企合作,凸显现代职业教育文化特色;创新制度文化,体现人文关怀;开展内涵丰富的校园文化活动。  相似文献   

16.
经济全球化背景下大学生民族精神培育途径探索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刘成荣 《党史文苑》2004,(10):78-79
中华民族精神是中华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精神支撑。在经济全球化对传统民族精神产生一定冲击的背景下,如何培育大学生的民族精神已成为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任务。当前,高等学校应以先进文化为基石,以历史教育为重点,以校园文化为载体,以学生为主体,努力探索出培育大学生民族精神的新途径。  相似文献   

17.
以人为本.和谐发展,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内在要求。近年来,东宝区牌楼中学以办人民满意教育为宗旨,以培养人文精神、创新精神和提高综合素质为目标,重建校园文化,重构师生关系,重塑教育氛围,构建起科学性、规范性、人文性相统一的校园文化体系,提高教育质量,提升办学品位,有力推动学校发展步人新的境界。  相似文献   

18.
八一精神是我们党宝贵的精神财富,是激励我们不忘初心、继续前行的动力之源。八一精神具有丰富内涵,蕴涵着对当代大学生创新创业的教育因子。高校应将八一精神融入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以八一精神为引领开拓双创教育新思路;将八一精神融入校园文化建设,形成良好的创新创业氛围,培养学生的创新创业素质;化八一精神为动力,积极开展创新创业实践,让大学生走在创新创业的时代前列。  相似文献   

19.
孙丽红 《奋斗》2004,(7):8-9
党的十六大明确指出:“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精神支柱。一个民族,没有振奋的精神和高贵的品格,不可能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高校作为承担高层次国民教育的主体,应该积极主动担负起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的崇高职责和神圣使命。作为社会文化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高校校园文化应该在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的进程中发挥生力军和策源地的作用。  相似文献   

20.
培养创新型人才是高校的基本教育目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在培养学生创新素质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在价值引领、精神动力和良好环境等方面发挥着积极作用。同时,由于传统思想政治教育模式的一些偏差,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对大学生创新素质的培养也会产生制约作用。必须进一步改革思想政治教育教学模式,在创新教育理念,更新教育者知识体系,创新教学方法与手段,创新考核评价机制,创新校园文化环境等方面,充分发挥思想政治教育在培养学生创新素质方面的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