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28 毫秒
1.
网络政治参与是指政治系统内的团体成员为了维护和实现自己的利益,借助网络来表达自己的政治意愿和利益诉求,以达到影响和监督政治决策等目的而实施的政治活动。网络政治参与为公民实现政治参与活动提供了新的平台与手段,但是作为新生事物又给我国的政治文明建设和社会政治稳定带来了新的问题和新的挑战。  相似文献   

2.
社会主义政治文明植根于公民社会,公民主体性的实现是政治文明建设的最终目标。当前,推进这一进程的现实主体呈现出多重主体复合结构的特点,在这一结构中,基于我国完政体制、中共的领导体制以及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中共是主导政治发展、实现社会主义民主与法治的核心;作为党领导下的群众组织和政治团体,各个制发性政治主体在具有广泛的社会经济职能的同时,也在建设政治文明进程中具有重要的利益表达、利益综合、民主教育、政治录用、政策执行、社会动员、思想政治工作等功能。以党为主导的制度性多重主体复合结构是推进社会主义事业包括政活文明发展的重要保证。  相似文献   

3.
中国公民社会的兴起与应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公民社会是指围绕共同的利益、目的和价值上的非强制性的集体行为。我国的公民社会随着改革开放的进程逐步孕育、发展、壮大。特别是进入新时期新阶段以来,我国公民社会迅速崛起,对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活等方方面面产生了日益重大的影响。一方面,公民社会的发展,有助于确认个人的价值和公民的社会地位,推动中国的社会转型以及实现社会自治;但另一方面,公民社会的兴起,也给中国社会发展、党的执政建设等多个方面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挑战。如何正确认识和积极应对公民社会在中国的兴起和发展,已成为当代中国现代化建设中的一个重大现实课题。  相似文献   

4.
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本质上要求扩大公民政治参与,为党提供丰富的政治资源,增强党长期执政的合法性;而公民主动、有序地政治参与则会保证党的政策、主张更能体现公民的意志和利益,党的政治意图能更好地贯彻、实现。扩大公民的政治参与必须在党的领导下有序进行,实现公民政治参与的规范化、制度化。  相似文献   

5.
公共政策是对社会利益的权威性分配,利益表达是人们通过社会关系表现出来的不同需要,完善的社会利益表达机制是实现科学民主决策的重要前提。当前我国公民的利益表达机制存在不足,表现为利益主体的权利意识缺乏,利益表达的非均衡性。利益表达体制不完善,非制度性利益表达增多。艇决的路径是积极发展社会主义民主,实现政治生活的现代化;积极培育公民社会,加快民间组织发展步伐;积极培育公民文化,增强利益主体表达意识;积极完善表达机制,拓宽利益主体表达渠道;积极推进权利平等,实现利益表达方式理性化。  相似文献   

6.
基层协商民主对深化基层社会治理、完善基层民主政治建设具有重要意义。我国基层协商民主探索已取得一定进展,公民是基层协商的主体,在协商实践中仍存在公民认知与协商能力有限、利益诉求难以转化为公共决策、协商程序有待完善等问题。推进基层协商民主发展要着力培育公民的参与能力、整合公民的利益诉求、规范协商程序、加快协商民主制度建设。  相似文献   

7.
基于对政治共识内涵与结构的梳理,简要分析了当代中国政治共识的历史演进、基本内容及现实挑战,论述统一战线凝聚政治共识的内在机理,总结出建构包容性政治与实现差异性团结是统一战线凝聚政治共识的有益探索。依循“结构—过程—功能”的分析框架,着力探讨统一战线凝聚政治共识的系统结构、运行过程与治理功能,得出统一战线凝聚政治共识结构的调适和功能的优化在于机制的畅通。由此,提出新时代广泛凝聚多元社会的政治共识,需要实现协同型组织领导机制、复合型政治整合机制、发展型理论创新机制、制度化利益协调机制和协商型政治沟通机制的多维互嵌。  相似文献   

8.
政治社会化对于公民政治素质的提高具有重要的作用。在政治社会化的实现途径中,社区政治组织具有塑造公民政治角色、促进公民政治参与和增强公民政治认同的特定职能,是公民政治社会化的重要保障条件。为此,应当通过强化社区意识、优化社区体系、下放政府权力和扩大基层民主等措施来加强社区政治建设,促进公民政治社会化的实现。  相似文献   

9.
公共政策是民主国家治理社会的主要工具,公民参与则是当今世界政治发展的基本趋势。我国公共政策公民参与面临"内输入"公共决策系统、"附属物"社会利益团体、"官本位"政治参与文化、"残缺化"制度保障机制、"喉舌论"大众传媒体系等问题,要改善我国公民参与公共政策,还需从还原利益团体的政治本色,构建以民为本的参与文化,增强大众传媒的公共话语权,完善公民参与的制度框架等方面着手。  相似文献   

10.
协商民主:中国公民社会发展的必然诉求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协商民主是20世纪90年代以来在西方政治学界兴起的一种民主理论,随着政治文明建设的推进,我国民主政治的发展历程已逐渐显现出协商民主的某些特征和趋势。本文结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国传统政治文化、利益分化、繁荣发展的科技和网络,地方民主实践等情况,进一步分析公民社会的兴起、发展和壮大,进而指出协商民主在现代中国社会产生的经济、文化、社会基础及技术支持和制度保障,公民社会的实际存在成为协商民主产生的最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