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77 毫秒
1.
哈贝马斯师承马尔库塞科学技术导致劳动合理化、科学技术直接决定生产关系的理论 ,把劳动的合理化、交往关系的合理化视为科学技术造成的 ,这就使得哈贝马斯把现代西方社会存在的人的本质的异化归因于科学技术。由于哈贝马斯否定了生产关系的作用 ,因而他对科学技术的批判是不结果实的批判。  相似文献   

2.
魏俊雄 《求索》2012,(9):127-129
马尔库塞的思想并非如有的学者所言,时刻处于极其矛盾的状态中,纵观其思想变迁的历程可看出其发展逻辑的连续一贯性,这尤其体现在他学术探索的根本问题———主体解放思想上。马尔库塞主体解放思想的理论逻辑是:人的本质是感性的实践活动———劳动,但在资本主义社会,科学技术成为控制一切的意识形态,技术(工具)理性排斥了价值(批判)理性,劳动成为歪曲人的本质的异化存在。克服异化的关键点在于重新实现传统的技术理性和价值(批判)理性的统一,实现感性与理性的统一,恢复个体否定、超越、批判的主体理性能力。而实现主体解放的现实路径是树立新感性和进行艺术革命,因为感性是人的最真实最具体的存在,也是理性的源泉和基础,艺术则是使感性与理性协调的中介。  相似文献   

3.
黄岩 《前沿》2011,(19):70-72
马尔库塞是西方马克思主义者,他的技术异化思想受到包括马克思在内的多位思想家的影响。其技术异化思想的核心重在批判科学技术成为意识形态而对人造成的奴役与统治。本文从技术异化的涵义及外在表现、技术异化的根源、扬弃技术异化的途径三个方面对马尔库塞的技术异化思想进行了探讨,试图在对其思想进行深入解读的基础上获得一些启示。  相似文献   

4.
石文学 《人民论坛》2015,(8):204-206
马尔库塞的著作《单向度的人》把"单向度"作为发达工业社会的根本特征来进行揭示和批判,在现实层面上深化了霍克海默和阿多诺对西方理性文化内核的批判。文章围绕"单向度"问题展开对马尔库塞社会批判理论的分析,同时结合海德格尔的哲学形而上学批判和马克思的社会制度批判进行对比理解,并揭示他们批判的一致性。  相似文献   

5.
王鹏伟 《前沿》2014,(7):57-61
马尔库塞的《单向度的人》对发达工业社会的意识形态进行了批判性研究,描述了由于科技进步及其异化和政治谋划,发达工业社会成为一个新型的极权主义的单向度发展的社会,人成了没有否定和批判精神的人即单向度的人。马尔库塞对单向度社会和单向度人的形成、表现及其原因的揭示和批判是深刻的,然而他关于科学技术意识形态性的论断却是不充分的,他给出的回归双向度发展的对策是乏力的,特别是基于异化的批判是不成功的。  相似文献   

6.
谭沧海 《前沿》2007,(6):178-180
马尔库塞的“单向度的思想”极其深刻地揭示和批判了西方发达工业社会中的异化现象,探索了发达工业社会中的哲学和社会问题,这些对于我们今天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重大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7.
《单向度的人》是马尔库塞极富盛名的一部著作,在著作中他提出并阐述了"单向度的人"这一理论,认为在发达工业社会中,人逐渐丧失了否定、批评、想象和超越的能力。该著作又是他分析和批评发达工业社会的代表作,通过批判他提出了总体革命的理论。他的思想虽有很多缺陷,但对我们仍有一定的启发和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8.
论马尔库塞对消费社会的批判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郑春生  ;李宏图 《求索》2008,(3):85-87
本文首先梳理马尔库塞对消费社会概念的理解;然后剖析他对异化、单向度、封闭的消费社会的批判;再解读他试图通过用真实的需求代替虚假的需求,放弃压制性的满足。通过技术进步和劳动合理化、艺术革命等方式来建构一个未来社会;最后,阐释马尔库塞对消费社会批判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9.
李爱军 《求索》2013,(4):235-237
马克思恩格斯社会建设思想是建立马克思主义批判理论和社会发展理论基础之上的"宏大叙事"性的理论构划。这些思想为社会主义社会的社会建设提供了坚实的理论支点,也是当下中国进行社会建设的理论基础性来源,尽管其只是一些具有指导原则意义的科学设想。因此,对马克思恩格斯社会建设思想进行辩护和澄明,有助于廓清其思想上的迷雾,彰显其当代价值意蕴。  相似文献   

10.
现代性的共时态内涵始于现代西方哲学的空间转向,逐渐发展并形成与历时态内涵相对的现代性内涵。梳理现代性的共时态内涵的派生路径可见,其雏形可以追溯到韦伯及法兰克福学派在科学技术批判中的创新视角,反映出共时态的研究视域和思维方式在现代性批判中的初步形成。受韦伯社会分化理论的方法论启发,法兰克福学派的科学技术现代性批判涉及社会政治、经济、文化、意识形态等多重社会现代化过程,奠定了现代性的共时态基础。针对现代社会各领域的分化及其相互影响,针对现代性的科学技术批判初步具有了共时态特征,为推进现代性概念由历时态维度向共时态维度的拓展奠定了思维和方法论基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