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61 毫秒
1.
刑法修正案八(草案)涉及到交通肇事罪的相关重要问题,但此修正案并没有对交通肇事罪立法和司法解释的诸多悖论进行全面的完善。除了醉驾和飙车行为值得重新定位外,本罪的主体也需要进一步探究。此问题亦涉及到罪与非罪、此罪与彼罪,是一个具有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的问题。从1979年刑法到1997年刑法,交通肇事罪的主体从特殊主体变为一般主体,尤其2000年相关司法解释,进一步扩大了该罪的主体。但一般主体是否意味着所有人,包括行人、乘客以及非机动车辆驾驶人等也能够成为交通肇事罪主体,这需要从交通肇事罪的客体出发,看行为是否侵犯了交通运输安全,从而判断是否构成交通肇事罪。  相似文献   

2.
交通肇事罪逃逸行为定性之检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立足现行刑法 ,在分析有关司法解释的基础上指出 ,对于交通肇事罪逃逸行为的双重定性 ,有悖于刑法的基本原理 ,应予以澄清 ,进而认为交通肇事罪中逃逸行为只能作为该罪的基本犯罪的加重量刑情节 ,而不应视为定罪情节  相似文献   

3.
交通肇事后逃逸是实践中存在的一个严重问题,最高人民法院的司法解释对指使肇事人逃逸的人以交通肇事罪的共犯论处的规定值得质疑.交通肇事逃逸致人死亡不构成结果加重犯.肇事人因其先行行为负有救助被害人的义务,若肇事人不履行该义务则可能构成其他犯罪.单位主管人员,机动车辆所有人、承包人或者乘车人并不构成交通肇事罪的共犯,而会因自己的教唆行为构成故意杀人罪或者过失致人死亡罪的共犯.  相似文献   

4.
最高人民法院在司法解释中,将指使交通肇事逃逸致人死亡的行为人,以交通肇事罪的共犯论处,这一规定存在不足.因为交通肇事罪是典型的过失犯罪,而我国刑法对共同过失犯罪规定不以共同犯罪论处.司法解释虽然间接承认了共同过失犯罪,但对指使逃逸的行为人以交通肇事罪的共犯论处还是有失妥当的,且没有考虑二者构成间接故意杀人共犯的情况.  相似文献   

5.
客观归责理论是实质的构成要件理论,不允许性风险的实现原则是对构成要件结果的判断,因此,栖息于不允许性风险原则之下的注意规范保护目的理论机能亦是对构成要件结果的检验.过失犯的认定中,尤其像发案率较高的交通肇事罪,必须核实结果是否属于特定注意规范的保护目的之内的结果,以妥当认定相关犯罪.  相似文献   

6.
近些年来,因醉酒驾车、严重超速驾驶车辆以及无视交通信号灯而引发的交通事故数量在逐年上升。部分案件引发了社会的广泛关注和讨论,也在学界引发了一场对于交通肇事罪认定的刑法反思。利用刑法解释的方法,从交通肇事罪法益、构成要件的角度分析交通肇事罪与以危险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罪和故意杀人罪之间的界线,有利于为一些疑难案件的司法处理提...  相似文献   

7.
交通肇事罪中的交通运输管理法规应当包括航空运输管理法规和铁路运输管理法规。此外基本犯的法定刑较低,也没有区分一般过失与业务过失设置不同的法定刑,再者司法解释修改立法规定的构成要件,有超越立法之嫌。  相似文献   

8.
危险驾驶罪在很大程度上是一个"半截子"罪名,其罪刑设置只有明确的上文而没有确定的下文,因而其诠释与适用比较特殊。对于"在道路上"、"机动车"、"醉酒驾驶"、"追逐竞驶"等法律用语均应作出实质性解释。关于"有前款行为,同时构成其他犯罪的,依照处罚较重的规定定罪处罚"的诠释,通过观察总结刑法修正案和现行刑法规定的内在逻辑、已有的相关司法解释和实践做法,可以归纳出两点带有规律性的刑法解释论结论:对于危险驾驶行为仅发生一次交通事故的情形,以交通肇事罪定性处理为原则,以危险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罪定性处理为例外;对于危险驾驶行为连续发生第二次乃至多次交通事故的情形,以以危险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罪定性处理为原则,以交通肇事罪定性处理为例外。  相似文献   

9.
我国刑法典中规定的交通肇事罪,由于罪状叙述过于简单,难以在司法实务中全面准确的认定和处理相关的罪与非罪的问题,因此,最高人民法院一再就交通肇事罪的认定和处理问题发布司法解释.但是,司法解释超越权限,危及权利保护需要予以关注.最高法院的司法解释在对交通肇事罪主体和责任认定标准的确定以及解释的逻辑、语言技术方面存在着失当性.  相似文献   

10.
现行刑法没有限定交通肇事罪的主体,由此产生许多争议,其中包括行人是否能够构成交通肇事罪的问题。认真分析关于交通肇事罪的立法表述的细微变化,会发现理论界将行人纳入交通肇事罪的主体违背立法原意,无论是从外国立法考察,还是从法哲学进行分析,行人都不是交通肇事罪的主体。  相似文献   

11.
本文主要通过比较犯罪学和刑法学在看待犯罪主观心态上的差别,推导出犯罪学特有的研究侧重,即在故意和过失、直接故意和间接故意、目的和动机等方面上的研究重点,进而重申犯罪学学科的独立性。  相似文献   

12.
随着互联网的迅猛发展,互联网信息在给人们生活工作带来便利快捷的同时,也对互联网管理部门的管理提出了系列问题与挑战。为应对挑战必须有效开展互联网信息的三级巡控,这对于管理部门加强虚拟社会和现实社会的管理具有重要意义。但目前管理部门对于推行互联网信息三级巡控的应对不足,存在诸多问题,急需从理念、机制、管理、制度、措施、保障等多方面去系统科学地建立健全互联网信息的三级巡控体系。  相似文献   

13.
党群关系是执政党建设的一个基本命题。新时期党群关系面临着利益结构调整和治理模式变迁的影响,并在发展中形成新的特点。注重多元主体中的利益协调和社会发展,实现制度对社会发展的推动,将有助于形成政党协调社会的有效机制。  相似文献   

14.
发挥思想政治教育功能促进高校统战工作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高校统战工作是中国共产党统一战线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一项复杂而系统的工程。在新世纪,高校统战工作面临新的形势和问题。本文试图通过创新和发挥思想政治教育优势,确保高校统战工作的正确方向和各项政策的落实,并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调动一切积极因素,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统一祖国、振兴中华培养大量人才服务。  相似文献   

15.
“同心”思想涵盖了从思想观念、价值目标到具体行为的具体原则和求。“同心”思想的根本求在于谋求理念信念、价值取向、行为准则以及目标追求的一致性。政治性、群众性和包容性是“同心”思想的显著特征。和谐哲学是“同心”思想的深层内核、哲学基础。“同心”思想的功能在于:增强共识,为统一战线奠定思想基础;明确方向,为统一战线奠定政治基础;统一行动,为统一战线奠定实践基础。为贯彻科学发展观对巩固壮大统一战线的时代求,必须全面落实“同心”思想。这是推进新时期统一战线理论和实践的迫切需。为此,必须努力做到:把握“同心”思想的精神实质,提高统战文化建设水平;领会“同心”思想的重特征,把握好统战工作中“多样性”与“一致性”的关系;明确“同心”思想的具体求,深入推进“同心”行动。  相似文献   

16.
纪检监察作为一项监督管理活动,在构建两带两圈产业体系的过程中,应立足其职责使命,并根据自身特点,找准切入点,发挥教育、监督、保护和惩处职能作用,为构建两带两圈产业体系营造良好的环境。  相似文献   

17.
自吴文英词问世以来,人们就对其风格特征争论不休。从其词作的艺术表现来看,吴文英词具有秾挚绵丽和超逸沉郁双重风格。秾挚绵丽风格是对温庭筠、周邦彦的继承与发展,而超逸沉郁的风格则是南宋大环境影响的结果。此外,吴文英词还兼具有流丽疏快的异彩。  相似文献   

18.
《关于办理利用信息网络实施诽谤等刑事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将网络虚假言论纳入寻衅滋事罪进行规制颇受争议。具体而言,对寻衅滋事罪的信任感、信息网络化时代罪刑法定原则的理解,以及对言论自由的认识上的差异构成了寻衅滋事罪认定的观念障碍,在运用本解释的过程中,对"虚假信息"、"公共场所"的理解则存在较大的分歧。事实上,寻衅滋事罪自身的明确性,罪刑法定原则在网络时代的自我救赎,以及对言论相对自由的坚持,能够消除解释适用中的观念障碍。基于"信息差"的客观性,强调"虚假信息"中言论本身的恶性;回溯公共场所的社会功能,承认网络空间的公共性亦能消除其中的技术障碍。  相似文献   

19.
论中国特色的反腐机制建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腐败问题,其实质是权力的异变,核心是权力的滥用。要有效地控制和治理腐败问题,必须加强反腐机制建设,强化和完善“以预警教育机制为前提、以监督制约机制为重点、以打击惩治机制为后盾、以激励保障机制为辅助”四位一体的反腐败工作机制。  相似文献   

20.
以人为本是从复杂社会关系中体现出来的一种发展理念,因此对以人为本的理解不能是单一层面的。以人为本的内涵内在地包含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三个基本的关系层次。把以人为本的理念落实到社会主义建设的方方面面,就是要处理好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以及人与人的关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