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社会思想意识是一定社会存在和利益关系的反映,它既是社会发展状况的必然反映,也是一定思想文化传统的延续。分析社会思想意识,不是了解社会成员个体或某些人群对一些政策、事件或问题的具体认识和看法,而是对决定这些认识和看法的深层次的观念形态的把握。社会思想意识是社会发展的晴雨表和风向标,它的现状和走势将影响着经济社会的发展。  相似文献   

2.
人民警察执法观念是人民警察对执法活动、执法价值的反映和认识,决定着人民警察执法行为选择、取舍的意向和态度。实现“立警为公、执法为民”的要求,有赖于对人民警察执法观念进行重新建构。从警察执法观念的表层结构角度对执法观念进行建构,警察执法观念应该包括执法信念、执法信仰、执法理想三个方面的内容。从警察执法观念的深层结构角度对执法观念进行建构,警察执法观念应该包括执法心理、执法认知、执法观念形态三个方面的内容。  相似文献   

3.
辩证唯物主义认为,认识是人们的意识对于客观事物的反映。认识包含着正确和错误,真理也就是正确的认识,谬误也就是错误的认识,它们二者是相对立的。谬误是人们的意识对于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歪曲反映,而真理则是人们的意识对于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真理表明人们的意识同客观事物相符合、一致。真理在形式上是主观的,即是说,它是以认识、思想、观念的形式存在的,而它包含的内容却是客观的,是不依人们的意志为转移的。如“水是氢和氧最普遍的化合物”,“燃烧一般是指物质剧烈的氧化”,“人民群众是历史  相似文献   

4.
观念,作为心理现象,决定着人们行为的许多特点.所以,现代城市区街青年职工打算怎样完成自身的社会化,怎样为社会的发展作贡献,是受他们的意识观念支配的.恩格斯指出:"人们的观念,观点和概念,一句话,人们的意识,随着人们的生活条件,人们的社会关系,人们的社会存在的改  相似文献   

5.
<正> 在发展商品经济的条件下,如何始终保持共产党员的先进性?这是当前党建工作中亟待回答的现实问题。历史唯物主义告诉我们,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制约着整个社会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的过程。不是人们的意识决定人们的存在,相反,是人们的社会存在决定人们的意识。我国目前实行的是有计划的商品经济,商品经济的原则通行于社会再生产的生产、交换、分配、消费等各个领域。这一普遍存在的经济现象必然要反映到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其中包括党内生活。  相似文献   

6.
宁健 《桂海论丛》2006,22(6):14-16
思想观念是对社会存在的反映,对社会存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在当前社会经济形式、组织形式、就业方式、分配方式日益多样化,人们的思想观念也复杂多变的情况下,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特别需要以人为本观念、包容观念、共赢观念、协调观念、整合观念的支撑和引领,才能有效化解社会矛盾,实现社会和谐。  相似文献   

7.
一、思想政治工作实效性的逻辑起点 思想政治工作的基本范畴是思想。它包括人们基本的思维过程、社会发展过程中形成的意识概念和理性思想成果,还包括人们在社会政治活动中形成的政治思想。任何思想的演进无不受社会物质生活条件的决定;同时,思想所具有的相对独立性,对社会存在产生相应的促进或者阻碍作用。人们在社会实践中对客观事物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过程,就是思想形成的过程。正确的思想一旦为群众所掌握,就会变成改造社会的巨大物质力量。  相似文献   

8.
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的反映,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反作用。我国实行改革开放政策以来,许多城市和地区发生了巨大变化。经济发展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促进了人们思想观念的转变。就中学生的思想观念来说,比较突出的有以下一些变化:一是就业观念的变化。过去的中学生,就业的“铁饭碗”观念是比较牢固的。在他们看来,大学毕业一出来,国家便给工作,给工资,给住房。为了拿到这个“铁饭碗”,关键是要升上大学。于是出现了“千军万马争过独木桥”的状况。现在不同了,随着个体经济、私营经济、“三资”…  相似文献   

9.
一、关于社会意识社会意识是历史唯物主义最基本的范畴之一,与社会存在相对应。社会意识归根到底是社会物质生活过程及其条件在观念上的反映。它总括了人的一切意识要素和观念形态以及人类社会的全部精神现象及其过程。作为社会生活  相似文献   

10.
黄顺君 《求索》2013,(3):89-92
马克思科学的实践观认为,对社会的理解不能从实体的角度上理解,而是应该从实践角度上理解。马克思扬弃了实体社会观,确立了实践社会观。感性对象性关系表达了人与社会的原初关联。在马克思实践社会观视域中,唯物主义社会历史观的实质在于: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所谓的社会存在就是人的物质生产实践活动和物质生产社会关系;社会意识就是社会存在的化身和对它的反映。  相似文献   

11.
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应该是历史唯物主义认识论,它与历史唯物主义基本原理融为一体,不可分离。认识的本质是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能动反映,人类认识的发展与人类社会基本矛盾的运动是直接统一的,社会基本矛盾运动是认识的基础、来源、动力,认识的过程是社会意识与社会存在的相互作用、永恒演进。  相似文献   

12.
马克思主义解决了哲学的根本问题:存在与意识的关系问题。即存在决定意识,意识反作用于存在。人的思想是社会存在的反映。这些论断是整个社会科学的理论基础。在马克思主义的哲学著作中,思想、观念、心理、思维、意识、理性认识等词语有  相似文献   

13.
<正>根据《辞海》阐述,思想亦称"观念",它是指思维活动的结果,属于理性认识。人们的社会存在,决定人们的思想。思想具有相对独立性,对社会存在具有反作用。解放思想是指解除教条主义、旧的习惯势力和主观偏见对思想的束缚,使思想得到自  相似文献   

14.
当代公共精神生活是一个由当代经济生活、社会生活决定的,反映当代社会心理、个人意识、群体意识等发生、演变的内在规律的概念。它内部包含着总体的集权统一性和个体的分化多样性的矛盾。人类对它的认识和把握的方式在不断地发展。从认识精神世界到管理公共精神生活就是一个从抽象到具体的把握“精神”方式的巨大进步。  相似文献   

15.
社会思潮一般来讲是指在一定历史阶段.反映一定阶级、阶层和社会群体的利益诉求、情感需要和思想愿望.并有一定的社会理论作指导的社会意识形态和社会心理的思想潮流。社会思潮属于社会意识层面.是社会生活的“晴雨表”.社会变迁的风向标。它通过影响人们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进而影响人们的牛活观念和行为方式.达到对社会存在的调控、改造和导向作用。  相似文献   

16.
历史观是人们对于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的认识和理解。在历史观问题上,费尔巴哈是个十足的唯心主义者。他抽象地理解人及其本质,认为社会意识决定社会存在,并将人类社会的历史看作是宗教变迁的历史。马克思"新唯物主义"以人的感性实践活动为出发点,在社会本质问题、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关系、对人类社会历史发展规律的认识等方面全面超越了费尔巴哈,创立了唯物史观。  相似文献   

17.
舒远招 《求索》2010,(1):85-88
马克思所说的社会存在指人们的社会存在,即人们在社会关系之中展开的现实生活过程。该过程是由人们的物质生产活动生产出来的,因此,物质生产活动被理解为人们的存在,物质生产方式被理解为人们的存在方式。在这样一种社会存在即能动的活动过程中,内在地包含了意识要素。在国内哲学界,人们总是把马克思所说的“人们的社会存在”,误解为“社会的存在”,即把“社会”而不是“人”当作了社会存在的真正“主体”,人们还总把人们的社会存在,归结为“物质生活条件”,试图把它物质化、客观化,并取消其中所包含的意识因素。对马克思社会存在概念的误解,表明人们并未准确把握马克思的“存在即生活”的哲学洞见,因而未能把人们的社会存在当作一个真正的总体概念来看待。在理解马克思的社会存在概念时,海德格尔对存在与存在者所作的区分具有重大方法论启迪。  相似文献   

18.
杨思基 《湖湘论坛》2010,23(6):53-58
广松涉通过对马克思的唯物史观、拜物教理论和现代西方哲学有益成果的析取和借鉴(如认知心理学和海德格尔的"常人"思想),力图对日常意识的构成机制和局限做出历史唯物主义的解释与说明,以人类实践的历史性、文化性构造来说明人的认知关系构造及主客观的关联统一,从而科学解释日常意识的"分节"状态、认识局限和意义。但他并没有清醒地意识到:主体的身份角色、"四肢结构"认知框架和日常意识的视野,总体上仍然是由人们物质生活发展的历史条件所规定和制约的,在归根到底的意义上,是人们的物质性社会存在决定人们的观念和意识,而绝不是相反。  相似文献   

19.
观念是客观现实在人们意识上的反映,又支配和影响着人们的实践活动。这二十多年来,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市场经济的发展,社会存在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相应地必然引起人们思想观念的变化。如今,人们的思想很活跃,各种观念大量涌现出来,其中有正确的也有错误的,有进步的也有落后  相似文献   

20.
马克思主义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不可移易的原则,就是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但是社会意识并不是完全被动的、孤立的。它既可以促进社会存在的发展,也可以延缓甚至破坏生产力的发展。凡是能促进社会进步发展的意识、思想,就是先进文化。江总书记在“七一”讲话中指出:“发展社会主义文化,必须继承和发扬一切优秀的文化,必须充分体现时代精神和创造精神,必须具有世界眼光,增强感召力。”纵观我国几千年历史,留存了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