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3 毫秒
1.
激进建构主义知识观的偏激性,在教育实践过程中就不免会遭到阻抗,同时也引发了一系列新的教学问题。树立正确的知识观教学观,"建构"和谐的教育理念,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因此,认真分析激进建构主义知识观的特点就十分必要。  相似文献   

2.
后现代主义认识论颠覆了传统的知识观:知识不是被展现出的而是被建构出的.后现代主义的杰出代表社会建构主义着重强调了知识建构的社会性.儿童观是认知主体以儿童为对象建构出的一种社会知识,随"儿童形象"的诞生而形成,并影响着"儿童形象"的塑造.儿童观的社会建构属性使得儿童观随着社会的发展变迁、认识论的演变而不断更替,直至引发一场范式的转型,然后在新范式的指导下进行新一轮的建构.儿童观建构取向从聚焦于尺有所短的劣势视角转变到聚焦于寸有所长的优势视角标志着儿童观范式的转型,这一转型颠覆了儿童的传统形象,开启了一种全新的儿童成长空间.  相似文献   

3.
我们应当确立什么样的课程知识观?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在历史上曾形成了几种不同的课程知识观,如把课程知识作为制度化知识,作为化资本,作为法定化等等。制度化的教育必然要求一种制度化知识与之相适应,课程作为一种象征符号性资源和化资本,成为人们增强支配性地位和获得权威的途径。课程作为法定化,它代表统治集团的利益,是统治阶级的权力、意志、价值观念、意识形态的体现和象征。当代人们更寺地把知识理解为价值性的、个体性的、情境性的与过程性的,而不是客观的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真理,从而确立了建构性的课程知识观。  相似文献   

4.
俞吾金先生认为传统的哲学教科书坚执于抽象的物质观,马克思物质观则强调物质不过是人的生存实践活动中的一个基本的、历史的要素,它的根本宗旨是批判拜物教或物化(异化)观念。本文则认为,抽象的物质观不是传统的哲学教科书的观点,也不是一般唯物主义的观点;物质并非都是人的生存实践活动中的一个基本的、历史的要素;马克思物质观的根本宗旨不是导向对拜物教的批判,而是诉诸对资本主义社会的根本改造  相似文献   

5.
刑法制度只有嵌入社会,才有社会回应性可言,进而在社会回应性中获得实践性以形成实践刑法观,而法外知识是刑法制度的“社会嵌口”.只有从法外知识“嵌入”社会生活,实践刑法观才能实现刑法权威性和刑法公信力的功能担当.为更好地落实实践刑法观,诸如刑法司法解释制度、量刑规范化制度、刑事证据制度、人民陪审员制度、法律工作者招录制度和法律职业培训制度都应立于法外知识予以完善和落实.  相似文献   

6.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困惑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在知识观、学生观、学习观和情境观等方面令教育工作者存在着诸多困惑,在教育实践指导中也可能出现诸多问题,我们要预防该理论在教学目标设置、教学过程实施以及教学评价等方面偏差的发生,强调知识的个体性但更应追求其普遍性,发挥学生主体作用但不该轻视教师指导,强调"意义建构"但不应排斥"意义接受",强调"情境创设"但不应排除"抽象概括",惟有如此,才能确保和促进教育改革沿着正确的轨道前进.  相似文献   

7.
论现代认知心理学的知识测量与评价观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现代认知心理学的测量与评价观以不同类型的知识为基础,依据知识建构过程和知识结构的特点设计测验来测量与评价知识的获得。这一现代认知心理学的观点将有助于改变学习、教学与测量和评价相分离的现象,使我们认识到教学与测量和评价是相互促进的关系  相似文献   

8.
研究是获取新的可靠知识的系统方法,这意味着研究必须采用学界公认的研究方法与研究路径来进行。法学研究也不例外,它是为获取有关法律的新颖性、可靠性知识,采取系统的、有规则的方法进行的一种智力创造活动。法学是人学,法学必须以人为逻辑起点,通过对“人的模式”的建构,提炼出“法律人”这一核心假定,从而就人的行为所引发的法律问题予以研究。在研究目标上,一是要强调法律知识的新颖性,即通过法学研究所产生的新知识能够占领制高点、填补空白点、深化聚焦点;二是要强调法律知识的可靠性,即相关的新知识能够言之成理、言之有据。对于法学研究结论的检验,可采取以理论检验理论、以事实检验理论、以规范检验理论、以逻辑检验理论等检验手段来予以完成。  相似文献   

9.
刑法知识体系,是指刑法知识的全面性、整体性、系统性和体系化存在.就刑法学科而言,从建设完整的法学知识体系对话平台和沟通渠道这一立场出发,刑法知识体系(整体)应当包括刑法哲学、刑法政策学(刑法政治学)、刑法规范学以及由此三部分所形成的复杂巨系统刑法知识体系.刑法知识体系论的基础范畴有刑法知识体系、刑法哲学、刑法政策学、刑法规范学四个.刑法知识体系的学术意义包括其对于刑法学科的知识论意义和方法论价值两个方面.  相似文献   

10.
现在高校全面开始的"两课"已将原《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合并为《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这样《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就承担着非法律专业大学生法治观教育的主渠道作用。由于各种原因当代大学生法律意识淡薄,因此必须大力加强大学生法律知识教学,为此高校应改革当前的《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教学模式。  相似文献   

11.
姜涛 《法律科学》2010,(5):3-14
在全球化语境中的当代中国这一客观场景中,任何关涉中国法学知识谱系建构的努力都超越不了"历史的镜像"、"身份的守望"、"话语的审慎"这三个至关重要的主题词,它们簇生性地构成中国法学建构性的知识谱系。中国法学只有融入并超越这种知识权力与价值守护,才能获得自我存在的确认,完成中国法学主体性建构的时代使命。由此也自然而然地展现了马克思主义法学、西方法学和中国近代法学这三个维度之精神空间的交融与对立在中国法学知识谱系建构中的积极价值。  相似文献   

12.
法律发展与法律知识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姜涛 《法律科学》2008,26(4):11-22
法律发展首先必须面对合法化与价值诉求问题,而这一切又无不与作为基础的法律主体的知识立场密切相关。如何谋求“法律知识化”、话语合法化以及法律主体的价值立场的有效运作,是法律文明、有效发展的必要途径,也是法律发展话语摒弃规则主义弊端制约而建构自我所不可回避的挑战。从西方国家的经验看,现代法治的确立与以理性化为核心的法律知识化过程密不可分,法律知识化由知识对法律的关系提升、扩展为一种法律观,再由一种法律观落实为一种价值观、方法论,并由此引导法律主体追求和建设一种新的法律文明。更为重要的是,“法律知识化”使法治成为近代法律发展的本质性,把知识化原则导入法律发展领域,从而实现了法律发展的革命性变革。  相似文献   

13.
关系精神分析是精神分析的一种新取向,包括整合性元理论、社会建构理论和主体间性理论等三种主要理论形态。这三种理论形态都以关系为理论基础,它们是关系精神分析学家一致认可和共同遵循的学科规范。整合性元理论强调各关系模式理论内含的关系核心,将各种理论都纳入关系性理论框架之中。社会建构理论引入社会建构主义哲学思想,将精神分析过程和个体心理发展过程视为个体的主动建构过程,强调个体与他人及环境的互动。主体间性理论在精神分析理论基础上加入了主体间性理论思想,认为母婴关系与分析关系都是一种主体间性关系。  相似文献   

14.
传统犯罪构成理论在方法论上有三个基本理论缺陷,即行为观、构成观和静止观。行为观不能反映犯罪本质,不适合作为犯罪构成的理论基础;构成观使犯罪构成成为一个封闭体系,不能充分反映犯罪的全部内容;静止观使犯罪构成不能把犯罪的内部千盾及其发展运动过程表现出来。三大缺陷造成犯罪构成只是定罪的工具,因而其在刑法体系中的作用有限,影响了刑法理论发展。上述缺陷最根本的原因是行为观造成的,只有超越行为观才能为犯罪构成研究走出一条新路。  相似文献   

15.
教学过程中知识的社会建构—一种知识社会学的观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知识是一个不断生成着的概念。人的知识是在社会中不断建构起来的,它具体存在于人与人之间的活动和交往过程中。教学过程中的知识是由教师和学生共同建构起来的。知识的建构过程充满着矛盾和斗争,即作为合法化的教科书知识与建立在个人生活经验基础上的教师和学生的个人知识之间的矛盾和斗争,充斥着整个教育教学过程。在看似客观公正的知识传输背后隐藏着不同权力和利益之间的斗争。  相似文献   

16.
历史主义是构建、识别、塑造宪法学知识的体系性、自主性与中国性的重要途径。中国宪法学自主知识体系的建构端赖于宪法学研究的历史转向。通过对百年来宪法学文献的全面梳理,可以发现中国宪法学沿着知识发生学的演进脉络,逐渐形成了以学术体系、学科体系与话语体系为主干的知识框架。其中,学术体系是知识体系的核心,包括以“宪法”为起点的概念体系,以“立宪主义”为内核的原理体系和以“解释学”为根基的方法体系。学科体系是知识体系的根本依托,由中国宪法学等传统学科,部门宪法学等法学内部交叉学科,以及科技宪法等新兴交叉学科共同构成。话语体系则代表了知识体系的价值凝练与传播,已基本形成了以社会主义为内核的价值共识,但在国际话语权方面尚显薄弱。随着中国宪法学自主知识框架的基本形成,如何在此基础上扎实推进宪法学基础理论研究,积累中国自主的宪法学知识将成为未来宪法学研究的重要课题。  相似文献   

17.
马克思主义是以历史唯物主义为框架、历史性和科学性为一体哲学系统,具有本源性与创造性、实践性与哲学性辩证统一的特点,而在其中,实践观更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重要支撑。在人文学科理论普遍存在不确定性的时代,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实践观实际上迈出了重要的一步,它用事实而非猜测、臆想研究历史,研究认识,运用实践的方法叩问这个世界,改造这个世界。我们只有在充分理解马克思主义实践观的基础上,才有可能理解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实践,发展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实践。  相似文献   

18.
边沁的功利主义刑罚观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边沁的功利主义刑法思想在近代西方刑法学说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尤其是他的功利主义刑罚观,对近现代刑罚思潮影响极大。本文从剖析边沁功利主义刑罚观的哲学基础入手,探讨边沁关于刑罚权的根据,刑罚的目的,刑罚的适用以及死刑存废等刑罚理论的思想,从而为我国刑法改革事业的顺利发展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9.
彭中礼 《时代法学》2008,6(3):40-48
社群主义是在批判以罗尔斯为代表的新自由主义的基础上蓬勃发展起来的。社群主义对罗尔斯正义论的逻辑起点、价值取向和终极目的等方面进行了全面的批判。在逻辑起点上,罗尔斯建立起了个人——社群观,而社群主义建构的是社群一个人观;在价值取向上,罗尔斯认为“权利优先于善”,个人权利是正义的价值取向;而社群主义建构的“善优先于权利”的观念,强调个人权利必须在社群中去实现。在终极目的上,罗尔斯追求正义作为社会制度的首要美德;而社群主义者认为正义只是美德之一,并强调公益及将其作为社群的终极关怀。社群主义的批判立场是一种不具有建设性的理论挑战。但社群主义理论对我国法治建设存在可能的启示。  相似文献   

20.
知识的本质新论——一种认知心理学的观点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对知识本质的认识一直受哲学认识论影响,七十年代兴起的认知心理学为我们研究知识的本质开辟了新的途径。认知心理学研究认为知识的本质是两类知识(即陈述性知识和程序性知识)具有不同的表征。近年来知识网络概念的提出进一步加深了对这一问题的认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