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75 毫秒
1.
张惠言《词选》:“碧山咏物诸篇,并有君国之忧,”这话过于绝对,运用到具体作品的分析上,难免有穿凿牵强之处,王碧山咏物词所寄托的主要是君国之忧,但也还有身世飘零之感,这二首虽有联系,但并不全是一回事。他另有一些咏物词,如《露华·碧桃》二首,赞美碧桃“铅轻黛浅”、“玉奴标格”的清雅神韵,与君国之忧、身世之感都没有什么联系。倒是其集中一些非咏物词,如赠别、题画之类,亦往往寄托着君国之忧和身世之感。  相似文献   

2.
辛弃疾词体创作的题材类型多达30类,为两宋词体创作题材类型最多的作家.伴随其宦海浮沉,取材也表现出比较明显的阶段性特征.仕宦期的主要题材为交游、祝颂、咏怀等,闲退期的主要题材为交游、隐逸、咏物等;可见仕宦期多取社会性较强的题材,而闲退期多取社会性较弱的题材.至于两期均居第一的交游题材,则表明豪放派词人投身社会人生的恒久热情与不懈努力.传统文化的浸润渗透,当代政治的激荡震刷,个人修养的组运熔铸,是影响辛词题材构成的几个主要方面.  相似文献   

3.
政之所兴,在顺民心;民为邦本,本固邦宁。得民之心,乃得天下;君舟民水,民贵君轻。怨不在大,可畏惟人;载舟覆舟,所宜深慎。广开言路,耳聪目明;上下一体,社稷安定。贤和于朝,物和于野;箫韶九成,凤凰来仪。山不厌高,水不厌深;周公吐哺,天下归心。诚实恭谨,荐贤让能;圣人之道,为而不争。仁之所在,天下归之;义之所在,天下赴之。官无常贵,民无常贱;有能举之,无能下之。为政之道,在得贤人;知人善用,政之宝也。国之需才,犹鱼需水;得之则生,失之则死。贤多国安,佞多国危;任人唯贤,咸以康宁。求贤若渴,德才相兼;…  相似文献   

4.
冯建格 《中国公证》2010,(12):60-60
丰由俭朴败由奢。俭朴作为一种美德一直被人们提倡并遵行。在社会保障机制不是很完备的情况下,储财积物以备不时之需已成为国人的生活习惯,小有积蓄之后,有的人把钱用来投资,用来经商,但大部分人还是把钱存入银行甚至加密保存,惟恐到手的钱还会失落;也有一些人把贵重物品、金银细软之物租用银行的保险箱来保管。  相似文献   

5.
《判例法》刍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判例法是判例具体应用的法规。在我国,判例属于案例,是指适用法律所产生的法律文件,只对法院审理同一类案件具有参加价值。案例尚未提升为《判例法》意义上的判例。 当今世界上,判例法国家与成文法国家之间互相借鉴、融合已成为一种趋势。如实行判例法的美国制定了统一的商法典、商标专利法;实行成文法的法、日等国,则越来越注重判例的作用。本文从法的渊源切入,探讨判例法在我国的适用价值,与法学界同仁共商磋。 一、判例探源 (一)判例是法源 法,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的产物,用以调整人与人、人与社会乃至人与自然关系…  相似文献   

6.
余兴辉 《江淮法治》2010,(16):14-14
有网友爆料,在南京某国有大行网银转账2万元,竟被收了35元转账费,而以前该行只收3元。记者调查发现,近半年以来,南京已有多家银行上调了网银转账费,其中,工行同城跨行网银转账费最高已涨至45元,中行最高涨至10.5元,建行最高涨至25元,交行最高涨至20元。仅有招行、兴业、广发、民生、深发和中信等银行仍保持原收费水平。  相似文献   

7.
哈金新近之作《移民作家》通过对旅居海外移民作家的讨论,重在指出移民作家应该成为本民族的代言人;他们在用他国语言创作时应汲取本民族语言之精华,将其融入自己的书写之中,从而形成移民作家自己独特的风格;移民作家应该用笔在故土之外构建一个属于自己的精神家园。纵观哈金的作品,"家"之主题总是贯穿其中,这一情结的产生与作者特殊的移民身份不无关系。  相似文献   

8.
一个13岁的女孩,带着9岁的弟弟寄居在大姑家。她恨她的母亲,她认为是母亲的不辞而别让父亲成为杀人犯,让她和弟弟成为孤儿。母亲走后,他们便没有了家。  相似文献   

9.
翻开历史,古今中外,治国的方略无非有两种,一为人治,一为法治。人治,指统治者一个或少数人之统治,是一种统治者高度集权的专制统治方式;法治,则是指一国依据法律进行统治。这二者的根本区别在于前者的权力归结点在人(所谓“其人存,则其政举;其人亡,则其政息”),后者的权力立足在法。法治是保持社会稳定和长治久安的基础,也是维系社会进步,保障人民福祉,促进经济繁荣的关键所在。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法治应成为我国社会所追求的目标。 在我国,“法制”一词产生很早,在一些古代文献和春秋战国时期法家人物的言论、著作…  相似文献   

10.
必须尽快扭转反倾销案应诉不力的局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年来,随着我国出口贸易的迅猛发展,我国出口商品在欧美等国被提起反倾销诉讼的案件急剧增多。其涉及的商品种类之广、国家之多,被征收的反倾销税税率之高,在我国乃至世界外贸史上都是极为罕见的。1993年4月,墨西哥工商部采取突然袭击的方式,宣布对我国10大类4000多种产品进行反倾销调查,并征收最高税率高达1105%的临时反倾销税,这一案件已成为迄今为止世界上最大的反倾销案。1995年2月,欧盟委员会正式立案,对涉及三个税则号的中国出口鞋类提起反倾销诉讼。涉诉的中国出口企业近2000家,出口金额近5亿美元。43家企业被迫应诉,该案已成为目  相似文献   

11.
南北诗风的融合是南北朝诗歌向唐代诗歌发展的总趋势 ,而隋诗则是该阶段的重要一环。隋前期北方诗人的崛起 ,使得南北朝以来北方诗歌首次在诗坛占据主导地位。更值得注意的是 ,这时的诗歌创作在刚健厚重中融入了南方诗歌的精巧流丽。隋后期由于大批南人北上 ,因而出现了南朝诗风的复归。但这并不是简单的重复 ,而是在保持浮靡清丽本色的同时也融入了北方诗歌的阔大沉厚。“北人学南”、“南人学北”,正是这种双向交流 ,推动着诗歌朝着南北诗风融合的方向发展  相似文献   

12.
明代末年以研讨八股文兼及诗文创作的文社大量兴起,明末文学家大多经过文社的培养而享誉文坛,社团文人成为文坛的主要文人群体.作为备科举考试的社团文人,在社团内接受科举考试训练和八股文创作的学习,同时又从事诗文创作.社团文人的科举思维对他们的诗文创作具有深刻影响,形成明末文坛以六经为根柢的儒者古文.社团文人创作往往借鉴时文法入古文,或者借鉴古文法入时文,使明末文学创作与理论批评具有不同以往的鲜明特色.  相似文献   

13.
汉魏六朝诗坛的显著特征是新变,这也是它在中国诗歌史上重要意义所在.具体表现为,诗歌作品记名的普遍化、诗歌地位下移并保持平凡身份、注重形式创造、实现从歌诗到诗歌的转变.该时期诗风更迭频繁而较多个人色彩,"教化"意识相对薄弱而审美追求异常活跃,皆是以上新变诸气象的反映.以前正统诗论视六朝诗歌为代降的过程,并以梁陈两朝为诗歌史上最低谷时期,这种见解至今仍有一定的影响.因此,认识汉魏六朝的新变特征和意义,有助于完善诗歌史的发展观念.  相似文献   

14.
梁朝后期出现的宫体诗,与南朝以来的新变思潮、社会流行的重色风气和梁代的好文之风密不可分.受新变思潮的影响,宫体诗在题材上大胆描写女性,并以此寄托作者的审美理想和追求.社会上流行的重色风气则对宫体诗抒情模式的形成有潜在的影响,因此宫体诗表达了一定审美规范下的程式化感情.同时梁朝兴起的好文之风,与现实政治形势息息相关,有利于文学集团的形成.此外受萧梁君主审美趣味的影响,文坛上以俗为胜,使得宫体诗具有世俗化的一面.  相似文献   

15.
自明代诗学将汉魏分论,到清人选诗有"汉音"、"魏响"之谈,至今影响甚巨.对"三曹"及邺下文人集团诗歌创作的定位,已经成为汉魏诗歌分期及其"自觉时代"确定的焦点.从理论上讲,诗歌自觉的标志,应以其作为语言艺术而独立之时为起点.据此而论:曹操的作品仍是诗歌语言与音乐旋律之美的综合体,属于汉代"歌诗"的范畴;曹丕与曹植的诗歌,则由于创作心态与观念的新变,逐渐表现出语言艺术与音乐艺术的分离,从而走上了诗歌自觉的道路.  相似文献   

16.
南宋李壁笺注的<王荆文公诗注>是宋代重要的一部诗歌笺注本.李壁在<文选>式的传统笺释方法基础上,发展了前代的注释之学,主要有三方面的贡献:以史证诗,借注王诗以显史;探求诗歌旨意;从文学角度来评论诗歌的艺术特征和审美价值.这对后代诗歌笺释之学的发展有着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17.
在有清一代乃至整个词学史上,真正建立起词统并对后代产生深远影响的莫过于常州词派。从张惠言、董士锡到周济,经过几十年的探索,以周济编的《宋四家词选》为标志,正式提出了一个体现词派特色的词统,在给学词指出一条途径的同时,也张扬了词派的理论主张及其形成过程,即从张氏的“比兴寄托”到周济的“穷高极深”之趣,再到“有寄托”与“无寄托”相统一的发展历程。  相似文献   

18.
词发展到北宋中期,苏轼及其弟子对词诸方面进行了新的诠释,其突出点是表现在词的同体异用,主要点是对词之传统性的反动,有意识地破坏词体的固有特点,更多的是引导词体对诗体的认同.以诗为词,古今均有探讨,多是从创作手法、艺术风格、文体递变等处比照分析,在词的文本方面用功甚深.而词的同体异用现象的产生,是与苏、黄等人对词体定位、有意识地引导和创作分不开的,是他们促使词体的雅化和开放,以及回避诗歌创作诸种因素合成作用的结果,具有一定的时效性.  相似文献   

19.
纳兰成德的词论反映了崛起中的饮水词派的词学追求,具有极强的现实针对性,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一、推尊词体,缘于清初词体不尊;二、注重比兴寄托,缘于清初词作因缺乏比兴而导致的寡淡乏味;三、以性情为本,反对逞才使学,缘于阳羡词派、浙西词派因使气逞才而导致率直与晦涩的流弊;四、主张转益多师,反对模拟因袭,缘于词坛宗唐、宗宋各执一端的倾向。它集中反映了饮水词派对17世纪70年代词学创作现状的反思,代表着词学发展的正确方向,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认识意义。  相似文献   

20.
吕志兴 《法学研究》2011,(4):183-195
南朝法制继承了晋律令的内容和体例,但从刘宋时起即开始形成一些新规定。梁、陈二代都制定了律令法典;梁律令在法典编纂体例方面有重要创新,特别是对《晋令》篇目的删修,开后世令典30篇(卷)体例之先河;梁、陈在重要法律制度上亦有许多创新。南朝法制对北周、隋、唐有深刻影响,是隋唐法制的主要渊源之一,在编纂体例和重要制度创新、文明程度及对后世的影响上均不在北朝之下,学界流行的“南北朝诸律,北优于南”说与历史事实不符,不能成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