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弗吉尼亚·伍尔夫是二十世纪初英国文坛最重要的一位女性作家,还是现代女性主义文学批评的重要先驱。她的作品《一间自己的房间》体现了伍尔夫独特的女性意识和先进的女权思想。法国女作家西蒙娜·德·波伏娃的《第二性》创作于二十世纪中期女性主义运动蓬勃发展的时期,这本书一出版,即被称为"有史以来讨论女人的最健全、最理智、最充满智慧的一本书",还被称为西方妇女解放运动的"圣经"。本文以《一间自己的房间》和《第二性》这两部女性主义作品为例,旨在研究和比较两位女性作家的女性主义观点之异同,并着重归纳了两者的相似观点,从而为读者分析和了解伍尔夫和波伏娃的女性主义观提供一点帮助。  相似文献   

2.
法国女性主义作家,安妮·埃尔诺,以其首创的"集体性维度"的社会自传进行"自我书写",在女性写作领域实现了全新的突破。她跨越性别和阶层叙事,为社会边缘的"失语"群体铿锵发声。本文通过细读埃尔诺回忆刻画母亲形象的两书:《一个女人》,《我走不出的黑夜》,借助西方女性主义哲学家所构建的理论体系,分析"女儿"视角下,母女纽带在不同的人生时期的发展演化过程,以及最终纽带的重建,以证实后现代女性主义发展浪潮的正确走向和强大生命力。  相似文献   

3.
20世纪,是“众语喧嚣”的时代,女性的声音尤为瞩目,无论在法国还是中国。女性作家透过写作,尝试表达自我、反抗斗争,继而感受生命。本文试图从词汇学与词源学的角度出发,围绕(法国女性主义学者埃莱娜·西苏提出的)“女性写作”这一概念,对女性作品进行文本解读,思索女性自我生命书写的特性。  相似文献   

4.
安妮·埃尔诺是当代法国文坛上有影响的女作家之一.她以一个女性作家独特的视角和简洁细腻的笔触展现了战后法国的平民生活,尤其是那个时代的法国女性的内心世界.  相似文献   

5.
引言 在1990,1992和1994年,法国著名的语言学家Catherine Kerbrat-Orecchioni女士先后发表了三卷题为《话语交际》的论著,这套著作除详细介绍了欧洲和北美地区在该领域的研究成果,同时发表了她本人在该领域的理论贡献。该套著作发表之后,作者被法国政府任命为“法国国家专家”(Institut de France).并在她的研究基础上,创立了“互动语言学”专业,至此该研究领域在法国正式被语言科学界认可。  相似文献   

6.
日本电影<望乡>中的"南洋姐"阿崎婆形象在社会论范畴内一直被解读为批判社会制度的符号,然而这一底层受损害的女性形象在本体论范畴内也同样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阿崎婆曲折的生活经历不仅详细地叙述出女性的自我在权力话语的抑制下不断异化的过程,同时也表明,在底层女性的个体存在中,被压抑的自我依然潜在,并且经过女性主义的人文关照后会破茧重生,展现出它应有的社会价值.  相似文献   

7.
本文以波伏娃的哲学关键词"模糊性的道德"对其女性主义奠基文本《第二性》进行重读,以期找到波伏娃思想中的"总问题",即回到存在主义理论框架来分析女性处境和解决女性问题。主流化阅读只是看到了波伏娃的结论即整个人类史就是女性贬值史,却没有看到她真正关切的问题是模糊性。  相似文献   

8.
随着第二次女性主义浪潮的兴起,女性研究成为新的研究热点,但认知社会语言学视角下的女性研究尚不多见。因此,借助这一视角,分析日本文学中的女性隐喻及其社会文化内涵是一次有益的尝试。研究表明:日本文学中有关女性的隐喻模式主要集中在所有物、商品、植物和食物4种隐喻类型上;这些隐喻模式除了基于身体经验,还与社会文化密切相关。认知语言学的社会转向是未来的一大发展趋势,通过考察特定的隐喻不仅可以洞悉隐匿于语言背后的社会文化内涵,还能为相关领域提供新的研究路径。  相似文献   

9.
现代叙事/叙述学理论被广泛运用于各学科,女性主义批评家以其独特的视点,发现了在女性叙事文本中,传统叙事无以到达的彼岸:叙述声音与女性观点之间的内在联系.本文以越南女性叙事文本为考察研究的对象,借鉴叙事/叙述学和女性主义的相关理论,以叙述者的"声音"为切人点,通过对作品的分析、解读,探讨"在越南的社会环境下,女性作家写作所要表达的观念受叙述者的叙述声音限制"的问题.  相似文献   

10.
正中产阶级是19世纪英国社会的领跑者,中产阶级女性是女性运动的先驱,她们的家庭、社会地位直接反映英国社会权力分配、家庭文化、价值理念和社会的进步与文明的发展。本书在19世纪英国中产阶级文化模式下,系统研究英国中产阶级女性在家庭私人领域和公共领域的活动状况、地位和作用的变迁,分析女性主义理论和女性主义运动的特点和影响,  相似文献   

11.
李实 《法国研究》2021,(2):83-93
女性书写在女性掌握权力的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克里斯蒂娜·德·皮桑的《妇女城》和安娜·德·法兰西的书信集《给女儿的教诲》为考察十五至十六世纪法国的女性摄政制度提供了文本基础。通过解读源自权力核心阶层的女性创作,展现特定历史时期法国女性在政治生活中的角色和困境,揭示其社会政治处境与文本所选择的表达方式和发声策略之间的关系,并进一步探究女性书写中表面文本和隐含文本的双重构建。  相似文献   

12.
作为一种信息的传达机制,话语承担了两种类型的沟通功能:一种是描述外在的事物和种种景象,法国理论家热奈特称之为"显示";另一种是表达说话者的主观态度,热奈特称之为"讲述"。尽管两者不能截然分开和对立,但是,具体的话语活动通常有所侧重。本文试图从微观的话语分析向度和宏观的意识形态向度出发,对法国媒体的具体涉华报道进行述评、分析、探究。进一步了解到新闻话语与意识形态之间的关联:意识形态通过新闻话语表现出来,新闻话语也同样帮助建构了现存的意识形态。  相似文献   

13.
本文从法国历史角度探究和梳理法国核心文化价值。法国国家形成于9世纪,首先,封建社会的骑士文化影响下的贵族精神形成了最初道德准则和对女性的尊重;现代时期的人文精神与理性,以及启蒙运动的"自由、平等、博爱"塑造了法国民族现代主流文化价值;20世纪,怀疑主义促使法国学界对"理性"概念进行新的批判和反抗,而"非理性"大潮究其根源,实质上是一场"理性"的自我进化。这些核心文化价值构成法兰西文化体的主要基因,给法国民族精神提供最丰厚的给养和动力。  相似文献   

14.
赵丛 《法国研究》2015,(1):86-93,63
法国骑士文化时期,女性受到异乎寻常的尊敬,这与当时社会父权的加强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为了探讨其中的缘由和挖掘历史的真实,我们从女性自身及其与社会的关系来寻找合适的视角,而女性魅力及其展示正好符合了这一需求。通过了解法国骑士文化时期的妇女角色以及当时社会对女性的真实看法,我们分析概括出这一时期法国女性魅力的特征,并用《特里斯坦和伊瑟》作为文本例证来近距离观察女性是如何展示其魅力来提升自身价值的,以求破解法国女性的"倾世"之谜。  相似文献   

15.
2017年的法国大选,"国民阵线"的女性领导人玛丽娜·勒庞一度成为热门人物:她不仅创造了"国民阵线"历史上的神话,也引领了一股勒庞"风潮",令传统左右翼人士刮目相看。与此同时,透过女性政治家勒庞,我们发现"第二性"—女性在政坛上的形象也在当代发生了变化:女性参政地位逐步提升,女性参政比例逐年提高,女性首脑使人"眼前一亮",女性亲和力令人"耳目一新"。  相似文献   

16.
20世纪末越南当代文坛上新晋女作家阮氏秋惠、武氏好、依斑的一系列作品塑造了许多具有典型性的女性形象范式,但驰骋政界、商场的成功女性形象却鲜有出现。文学话语作为对意识形态话语的二度加工,自然会渗入更多的虚构和想象成分,但在越南女作家的文学文本中,虚构和想象成分被排除在外。女作家笔下的女性形象范式呈现的是女性对社会文化意识形态的默许和对自身传统角色的被迫认同,同时也揭露了蛰伏于常态(形象范式)下的不合理现象:越南妇女并未获得真正意义上的性别平等与解放。  相似文献   

17.
法国穆兄组织最早产生于20世纪60年代。经过20年的发展,在1983年成立了统一的组织法国伊斯兰联盟UOIF,并在1989年的头巾事件中一跃而成为法国最具影响力的伊斯兰组织之一。UOIF一方面坚持穆兄核心价值观,另一方面进行了意识形态的西方化重构,发展出了适应法国环境和法国穆斯林青年需要的话语和价值观。但它也面临着发展的困境,外部是由于其激进与温和的双重语言而不被法国主流社会所信任;在内部则一方面是由于对其传统价值观的偏离导致了核心支持者的离开,另一方面是其僵化保守的体制导致了青年成员在组织中的上升受阻。  相似文献   

18.
邯郸市公安局控告申诉处设在办公大楼的一楼,负责接待来访群众,任务重且责任大。 在接待大厅,处长武洪涛以女性特有的耐心和细致接待着来访群众:“有哪些不满意的地方,您尽管说。如果我们公安机关在执法中确实存在问题,马上解决。”她诚挚的话语总能让上访群众激动的情绪缓和下来。  相似文献   

19.
在法国女作家莫尼克·威蒂格的叙事作品中,贯穿着一个基本原则和精神:希望。作家希望通过文本实践缔造一个与读者共享的童年记忆空间,希望探寻女性乌托邦社会的内在动力和建构过程,为女性勾勒一个"美好之乡",希望为乌托邦新女性提供理想的精神家园和坚定的价值归宿。希望意识,或者说更好的生活方式成为威蒂格寄予乌托邦新人的美好愿望。希望原则与威蒂格主张的激进姿态、与她宣称的"女人并非生来就是女人"、"女同性恋不是女人"等否定言辞同时存在其文本中,我们试图将这些因素综合起来进行审视,展开对威蒂格小说的另一种阅读。  相似文献   

20.
石芳 《法国研究》2014,(1):31-37
在法国旧制度后期的奢侈时尚消费中,王后玛丽-安托瓦内特一向是中心角色。高耸的塔式发型,是她的典型形象之一。在法国宫廷这座"权力剧场"中,玛丽-安托瓦内特以高耸、新奇甚至政治化的时尚发型增加其公共曝光率并谋求权力实践。然而,这种孕育于十八世纪的消费革命、有悖于法国王权传统"表征"的表演方式,不符合启蒙运动影响下的公众预期。激烈的政治与文化竞争就在她的身体表征上展开,充满了抨击与嘲讽。印象管理的崩溃,造成玛丽-安托瓦内特最终成为时尚的牺牲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