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人是道德的动物.用理性控制欲望,构筑人生,创造和事受人生幸福,是人之为人的特点,也是人的美好追求。亚里士多德的“德性幸福论”。主张欲望意志受理性支配,快乐与德性相融合,提出“幸福就是符舍德性的现实活动”.道德是人追求幸福生活的必要条件。对于我们今天追求幸福有着重要的现实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2.
幸福是古希腊伦理学的重要范畴。亚里士多德在前人基础上,形成了一个比较完整的"幸福观"体系,主张幸福是最高善,幸福是合乎德性的现实活动,幸福还需要外在的善,强调公民个体幸福与城邦幸福的一致性。德性伦理视野下的亚里士多德的幸福观对于建构当代幸福观具有借鉴和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3.
在快乐主义幸福观和德性论幸福观的理论背景下,亚里士多德提出了自己的幸福观.亚里士多德认为,幸福是最高的善,是灵魂合乎德性的现实活动,思辨是最高的幸福.幸福的实现需要以外在的善为补充,贯彻中道原则,以及将个人幸福与城邦幸福统一起来.亚里士多德的幸福观仍然具有十分重要的现代意义.  相似文献   

4.
亚里士多德的"德性伦理学"强调道德行为者的品质特征一面.近年来,人们在反省西方近现代"规范伦理学"一些流弊时,提出要重新推介亚氏伦理学的价值.本文指出,亚氏的"德性论"与种种后起的"规范说"固然论题各异,但其中又显现着理路上的脉络贯通之处,这就是长期左右着西方伦理学研究方法的那条普遍主义形式化的认识路线.为对亚氏理论的实质有一个较准确的判断,文中以孟子的哲学立场为据,分三个层次对两种"德性"观的不同特点做了分析.进而认为,在"德性"问题上亚氏和孟子各自持有的"理论旨趣"或"实践感"值得人们深思;对亚氏伦理学及其对西方人感悟道德的方式所具的深刻影响,更有必要引发一种清醒认识.  相似文献   

5.
企业伦理往往以综合社会契约论等规范伦理学理论作为自身进行道德推理的理论支撑,而德性论这一伦理学的核心理论在企业伦理研究中却没有得到相应的重视,本文从德性论的视角出发,介绍了德性论研究的中心议题,探讨了德性论的特征,并以此为基础分析了德性论与企业伦理之间的契舍性和德性论在企业伦理研究中的理论地位,以期完善企业伦理的理论建设。  相似文献   

6.
亚里士多德在其《尼各马科伦理学》中首先指出公正是一切德性之大成,是德性的完美体现和总汇。在此基础之,他进一步阐述了"公正"范畴的具体内涵,即合法、平等和中庸。批判继承亚里士多德公正观,对于我国坚持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的战略方针,正确认识和处理效率与公平的辩证关系具有积极的意义。  相似文献   

7.
在合作中成就个体德性——合作学习的伦理审思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伦理学自身的学科性质和本质来看合作学习是一种教育活动。合作学习基本的伦理使命就是使个体在合作中更好地生活。而在合作中寻求知识与德性的统一、成就个体德性,无疑是合作学习的最终伦理使命。  相似文献   

8.
论人的德性     
人的德性包括智德和伦理德性,人的智德在经济发展中是“增长引擎”,人的伦理德性能使人实现科技进步的同时实现道德进步,人的德性是必要的,而且在科技和经济发展与道德水平的提高严重相悖的今天,人的德性是重要的。但是,德性是一种选择,要使主体的选择指向社会福利,必须依赖主体的“觉解”与社会正式制度双管齐下对主体的选择加以约束。  相似文献   

9.
加强制度德性建设是我们党和国家在新形势下深化改革的内在要求。加强制度德性建设是复杂的系统工程,保障人权是制度德性建设的逻辑起点,促进平等与自由的和谐是制度德性建设的灵魂,民主与法治是制度德性建设的必由之路。  相似文献   

10.
功利主义伦理学以"最大多数人的最大幸福"为最高道德原则,密尔对此作了详细的论证.密尔在其论证中论述了有关"什么是幸福"、"什么人可以获得幸福"、"怎样获得幸福"以及"个人幸福与公共幸福的关系"等问题,具有一定的合理性,在今天对我们仍有诸多的借鉴和启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