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崔永东 《传承》2011,(13):83
司法平衡问题是中西古代思想家共同关注的问题,他们在此方面多有论述。司法平衡的理念在中西司法传统中占有重要地位。司法平衡的理念又与中西哲学传统中的"中庸之道"有密切关系。中国古代的儒家与古希腊思想家亚里士多德都讲"中庸之道",中庸之道是一种寻求平衡的方法,它可以适用于各领域。在司法层面上,它既是一种平衡不同利益的方法,也是一种平衡不同审判依据的方法。  相似文献   

2.
李熙 《求索》2011,(2):186-188
中国古代存在着丰富的阐释学资源。通过运用和融合西方现代阐释学与儒家经典的理论观点,本文试图论证中国古代固有的阐释多元化传统。通过论证"知人论世"、"以意逆志"等阐释方法的不足,本文强调,重视阐释者历史性和读者反应的观点是一种具有理论价值的方法策略,普遍存在于古代的实际阐释活动中。具体剖析历代注疏家对儒家经典文本的阐释,亦可印证阐释多元化现象的合理性。本文还引用古代评论家对诗歌文本的不同阐释,分析了阐释多元化现象存在的各种原因,以此证明这种现象所具有的必然性。  相似文献   

3.
《中国传统司法思想史论》一书是司法思想史这一"叙述"方式的首次写作实践,有着学科体系及方法论上的启示,提供了解读传统司法思想并加诸于现代法治实践的诉求。《中国传统司法思想史论》以仁道、中道及和谐三观来概括中国传统司法思想的意蕴,并以此统领"史论"全书。"清华简"等史料(新材料)、"非人物为中心的多线并行写作"(新方法)、"中国传统司法思想"(新问题)三者结合是本书最大特色之所在。  相似文献   

4.
恢复性司法是近几十年来国际上兴起的一场方兴未艾的刑事司法改革运动,它在日本被称作“修复性司法”。“恢复”也好,“修复”也罢,其实都是为了表示一种与传统的刑事司法模式相区别的理念:传统的刑事司法主要还是报应刑,只一味地强调打击和惩罚犯罪人,没有关注被害人和社区的利益,  相似文献   

5.
在中西方古代社会,分别出现了两种法治论:中国古代法家的"以法治国"法治论;古希腊雅典的思想家的"法治优于一人之治"的法治论。通过对貌似相同两种"法治论"的解析,可以发现中西"法治论"在内容和精神实质上存在着很大差异,这正是中西走上两条不同的"法治"之路主要原因。研究中西法治理论起源的差异,可以为当代我国法治建设提供有益的借鉴和思考。  相似文献   

6.
何良安 《湖湘论坛》2008,21(3):110-112
作为中西传统伦理的共同信条,中庸被古代贤哲置于伦理德性核心的地位,因为,人类社会的和谐有序以及个体心身的和谐本身就是一种中庸的状态。就其本真含义而言,孔子中庸之道的内含和实质与亚里士多德的中道德性有诸多共同之处,都含有适中、恰到好处、凡事不过头之意。其深刻的辩证性作为人类共同思想智慧的理论价值,对当代人德性修养与和谐社会构建无疑具有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7.
左秋明 《前沿》2010,(13):13-16
从中国历史的宏观角度看,中国政治可以划分为三个大的阶段:父权政治阶段、道德政治阶段和准法治政治阶段。这一历史发展脉络体现了中国政治和法治理念的重大演进与发展,是中国和平崛起的政治因素。在世界法制现代化大潮中,中国的和平崛起是在继承与借鉴的基础上实现的,它摈弃了"左"、"右"两极——"左"导致中国的停滞,"右"导致中国的变质,因此是一种中庸之道,中国崛起的秘密也就在此。作者以社会主义法治理念为切入点,分析了60年来中国和平崛起的政治维度即政治和法治理念的演进与发展。  相似文献   

8.
刘启营 《前沿》2007,25(4):204-206
作为一种认识论,儒家的中庸之道具有丰富的内涵,它在于“持中”,不走极端。其实质内核是指事物存在和发展的一种平衡、稳定、和谐的状态。中庸之道的功能是多方面的,它在调和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关系方面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充分理解和把握中庸思想的丰富内涵和功能,对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具有重要的借鉴和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9.
中国古代社会占统治地位的儒家思想滋生的传统诉讼文化已经成为历史。但是,其对现代社会诉讼制度建设和司法改革的影响却无处不在。在当前司法改革的背景下,有必要对传统的诉讼文化进行梳理和解读,因为任何一种文化包括诉讼文化都具有强大的传承性。传统诉讼文化的和谐和无诉的价值追求是如何建立的?建立在什么样的基础之上?传统诉讼文化对现代司法活动究竟有着怎样的影响?其研究的现实意义是不可否认的。  相似文献   

10.
李文军 《思想战线》2013,39(1):103-106
民国时期,中国法律所面临的内外环境使社会本位司法理念具有中国化的可能性。政治领域的"党国体制",使国家主义与司法党化成为中国式社会本位司法理念的重要特征。在中国特殊的社会情境下,妥善处理与传统司法的关系及注重发扬"法治"内涵,是社会本位司法理念中国化的重要问题。  相似文献   

11.
胡伟 《求索》2010,(8):233-235
西汉初年,针对"有罪者久而不决,无罪者久系不决"的司法状况,在"慎刑"原则的指导下,推行"疑狱奏谳"制度。"疑狱奏谳"制度是中国古代司法实践中的复审制度的又一重大发展。它的产生和运用不仅对汉代法制具有重要意义,而且,也对汉代以后的司法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相似文献   

12.
汪荣 《求索》2007,(11):144-146
儒家所倡导的中庸思想,作为一种世界观和伦理道德标准,不仅指导人们为人处世不偏激,不保守、持中而立、中道而行。坚持“中”的价值取向,而且它还成为我国传统法的认识论与方法论,是一种解决各种社会矛盾的有效手段。它为我国传统法文化中的无讼思想、礼法结合、刑罚用中、抑强扶弱、追求和谐的精神贯注了新的活力和方法论视阈,使传统法文化充满了浓厚的伦理色彩与和谐精神,在古代的立法、司法中形成了仁道与中道的和合,促进了儒家法思想与我国传统法文化的新发展。  相似文献   

13.
杂谈 中庸     
杂谈 中庸启真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中庸之道可谓名头高大,影响深远。这当然因为孔老夫子的推崇。他说道:"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按说中庸不过是一种对待人与事的方法,却被称为"德",而且是"至德",真可谓推崇之至矣!然而近代以来,中庸却是流年不利。在"打...  相似文献   

14.
传统文化中的礼法合治思想及其当代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国家治理角度来看,礼法合治思想和治理模式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一个重要内容。在古代中国,各种治世主张相互碰撞、相互借鉴,逐步形成了礼法合治的治国思想。它是一种治国理念,也是中国古代社会长期实行的一种治国方式,对于保持古代社会的稳定和发展起了重要作用,是一份珍贵的历史遗产。在全面深化改革,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历史背景下,礼法合治这一古代的治国理政思想对当下有重要启示,可以为建设文明中国和法治中国提供文化涵养和有益借鉴。  相似文献   

15.
论全球化对中国传统伦理精神的消解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真正现代性意义的全球化是在近30年勃兴的,它成为中国现代化中的特殊际遇。全球化对中国现代化的影响具有深刻性、内蕴性,它不仅停留在器物层面,而且深入到精神价值理念中,带来了中西价值的冲突,使栖身于宗法血缘关系中的传统伦理价值式微;全球化赋予现代人开放性的视野和现代性的道德价值理念,促动传统伦理的裂变。  相似文献   

16.
胡瀚 《前沿》2010,(22):44-46
韦伯"中国法"问题是他在建构宏大的社会理论过程中对中国与西方加以比较而形成的.韦伯认为中国法是家产制法律结构,其司法审判是家父长制的,并在私法、自然法观念、法学教育、法律家阶层等方面存在缺陷.后世学者关于韦伯"中国法"理论的争论其实质是对中国传统法律和司法的态度问题和中国法律变革的方向和路径选择的问题.而韦伯"中国法"理论的意义就在于为中国突破当下社会转型和法律变革的瓶颈,在传统与现代之间寻求一条可行路径提供了一种方法论.  相似文献   

17.
殷玮 《求索》2013,(1):55-57
无论是在古代中国还在西方,人性问题是各家各派都比较集中关注的问题。中西人性观分殊的内在基石主要是体现在对人性善恶的认识上,主要包括:中西人性的出发点不同;中西人性的思维方式不同;中西人性的实现方法不同及中西人性的发展目标不同等方面。中西人性复归才符合社会发展的主流,而这种过程中具有强烈的价值旨向,其价值向度体现在社会发展与个体发展的各个层面。  相似文献   

18.
《公安研究》2009,(6):96-96
龙大轩、孙启福在《政法论坛》2009年第1期撰文认为,古往今来,法与理、公正与效率、援弱济困与法律平等保护、诉讼至上与多元解纷之间的文化冲突,从未断绝,和谐司法正是化解其间矛盾的价值统率。在中国古代法律实践中,对和谐的追求一以贯之,形成独特的司法文化传统,至清末法制改革而终结。当代社会明确提出和谐司法,不仅是对曾经中断的传统进行继承和发扬,对现实司法理念的提升和司法状况的改善,更有着不可或缺的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19.
中国传统诉讼中的“情判”现象及其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刘军平 《求索》2007,(7):204-208
“情判”是中国传统诉讼中极具特色的一项重要制度,它是司法官根据情来进行判决的一种审判方式。它的形成和发展与中国传统的情理社会密切相关。历代统治者及司法官员都对此给予高度重视。情判的实质在于维护“礼”,它在传统司法中是一种常态,司法官依情而判往往能受到普遍的赞誉。  相似文献   

20.
史德新 《求索》2010,(5):112-114
老子的守中思想和儒家的中庸之道在哲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对中国历史精神和文化思想的形成发展产生深远影响。对于中庸之道,学界过去多认为是儒家的思想理论,但也有人认为中庸之道脱胎于老子的守中思想。老子的守中思想及孔子为代表的儒家中庸之道都是在前代思想文化积淀的基础上完成的哲学成果。它们在哲学基础和方法论、本质内涵、标准和主张等方面都有很大的相似性,在此意义上,中庸之道并非像普遍认为的那样,为儒家所独创。但从本质上说,守中思想和中庸之道是中和观念在中国哲学史上的不同发展阶段,它们拥有很大共性的同时也具有不同之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