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许艳民 《传承》2011,(24):18-19
1924年1月,以国民党改组为标志,第一次国共合作实现。国共合作推动了工农运动的兴起,使国民党获得了新生,促进了共产党的发展,建立一支革命武装,统一了广东革命根据地并赢得了北伐战争的胜利。求同存异、合则两利是这次合作的重要经验,对于今天海峡两岸交流有着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2.
李明照 《传承》2010,(18):14-15
在中国革命进入大革命时期以后,维经斯基对中国革命的统一战线、无产阶级领导权、反对国民党右派、发展工农运动等中国革命的诸方面进行了探索,促进了中国民主革命理论的发展。根据新公布的档案资料,对维经斯基有关国共合作统一战线的思想进行粗浅的归纳,客观评价共产国际代表维经斯基对中国革命发展的重要贡献,这对共产国际与中国大革命关系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3.
在中国革命进入大革命时期以后,维经斯基对中国革命的统一战线、无产阶级领导权、反对国民党右派、发展工农运动等中国革命的诸方面进行了探索,促进了中国民主革命理论的发展.根据新公布的档案资料,对维经斯基有关国共合作统一战线的思想进行粗浅的归纳,客观评价共产国际代表维经斯基对中国革命发展的重要贡献,这对共产国际与中国大革命关系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4.
我们党在抗日战争时期,为了战胜强大的日本帝国主义,实现了同国民党的第二次合作。第二次国共合作的形成,推动了抗日战争的胜利发展,促进了中华民族的解放。今天,在我们党提出同国民党建立第三次国共合作的时候,我们探讨第二次国共合作的形成,对认识第三次国共合作的意义,深刻理解党的“一国两制”的方针,坚定信心,努力促成第三次国共合作的实现是有重要意义的。  相似文献   

5.
《突击》与《灯塔》的创办(上)1927年,由于代表大地主、大资产阶级利益的国民党右派蒋介石和汪精卫相继背叛革命,实行反共政策,上国共合作为基础的轰轰烈烈的大革命运动遂告失败。鉴于革命队伍内部的严重分化,革命形势的严重危机,国民党左派宋庆龄、邓演达、彭...  相似文献   

6.
正1923年6月,中国共产党第三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广州举行。出席大会的代表30多人,代表全国420名党员。党的三大正确估计了孙中山的革命立场和国民党进行改组的可能性,决定共产党员以个人身份加入国民党,以实现国共合作。明确规定共产党员加入国民党时,党必须在政治上、思想上、组织上保持自己的独立性。  相似文献   

7.
刘明 《传承》2014,(6):34-36
第一次全国劳动大会前,工人运动得到了孙中山领导的国民党及广州政府的支持。阐述国民党对工人运动的同情与支持,国际代表与共产党联合革命,结成联合战线的提出,孙中山对共同合作的态度等,有助于进一步理解第一次全国劳动大会的召开对国共合作的初步酝酿起到的承前启后的作用。  相似文献   

8.
黄海英 《传承》2013,(10):32-34
廖仲恺和周恩来在国共合作中真诚共事、舍生忘死、积极配合,留下了感人至深的故事,为黄埔军校政治工作开创新局面起到了重要作用,使广州大革命运动得以继续发展。二人在国共合作事务中共同努力开展的革命活动及其革命友谊具有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9.
大革命时期,国共合作在湖南是很成功的,在全国都有着很大的影响。湖南国共合作的具体组织形式就是湖南的国民党组织。本文拟就国民党在湖南的建立做一初步的探讨。 一 1922年8月下旬,中共中央召开了西湖特别会议,确定了先以少数负责人加入国民党,帮助国民党改组,进行国共合作的方针。这一方针为孙中山所接受。随即中共中央主要负责人陈独  相似文献   

10.
黄海英 《传承》2013,(12):32-34
廖仲恺和周恩来在国共合作中真诚共事、舍生忘死、积极配合,留下了感人至深的故事,为黄埔军校政治工作开创新局面起到了重要作用,使广州大革命运动得以继续发展。二人在国共合作事务中共同努力开展的革命活动及其革命友谊具有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11.
“第三次国共合作”解读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现在有不少人希望能够通过“第三次国共合作”实现祖国和平统一,这种可能性是否存在?本文从国民党对“国共合作”的历史记忆、台湾现行的政治体制、国民党的政治转型、民进党以及台湾社会对国民党的看法、共产党的态度等五个方面进行分析,得出结论:通过“第三次国共合作”实现祖国统一的可能性已经不存在,但以两岸关系和平发展为目标的国共合作则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12.
70年前,在中国大地爆发了一场席卷全国的革命运动。当时国民党和共产党形成第一次国共合作,正以广东为基地,针对帝国主义支持的北洋军阀,胜利地进行着北伐进军。广东,成为已被日本帝国主义霸占了30多年的台  相似文献   

13.
毛泽东发表《国共合作成立后的迫切任务》1937年9月29日,针对第二次国共合作后,国民党对共产党领导人民起来抗日进行种种限制,为敦促国民党彻底改变片面抗战路线,实现全面、全民族抗战,毛泽东发表了《国共合作成立后的迫切任务》。文章肯定了国共两党合作产生...  相似文献   

14.
欧丽娜 《传承》2011,(11):10-11
1925年以前,宋庆龄作为孙中山的秘书、助手、夫人在幕后全力支持着孙中山国共合作事业的进行。孙中山逝世以后,她独立登上政治舞台,积极地与国民党新老右派抗争,维护着国共合作。第一次国共合作破裂后,她继续高举孙中山三大政策的旗帜,与国民党右派彻底决裂,此后也始终为着孙中山未尽的国共合作事业而奋斗。  相似文献   

15.
国共合作是在国民党统治区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先决条件。我党与国民党在湖南的合作关系,经历了一个大的起伏,人民群众的抗日救亡运动也随着这个起伏而迅速地高涨和急剧地低落。从抗日战争的全局来看,湖南虽然只是局部,但国共合作在湖南的历程,却在国民党统治区具有典型性。  相似文献   

16.
李大钊同志是中国最早的马克思主义者和共产主义者,是中国共产党的主要创始人之一。李大钊同志还是中国共产党统一战线政策的重要决策者、积极宣传者和执行者。 1923年6月,中国共产党根据共产国际《关于中国共产党和国民党的关系问题的决议》及中国革命当时的实际情况,为进一步统一全党思想,妥善解决与国民党合作的问题,正式制定统一战线方针,在广州召开了第三次全国代表大会。这次会议正确制定了与孙中山领导的国民党建立革命统一战线的方针、政策。之后,李大钊同志根据中国共产党的决定,担负起联络孙中山的重任,在1922—1923年内,不辞劳苦,四跨长江,三赴上海,两下广州,为推动和帮助孙中山确立三大政策,改组国民党,促成国共合作而奔波。在领导全国革命斗争的同时,以李大钊同志为主要负责人的中国共产党北方局,为解决内蒙古的民族问题,开辟内蒙古地区的革命运动,以当时北洋军阀政府蒙藏院开办的  相似文献   

17.
完成祖国和平统一,实现第三次国共合作,是摆在爱国统一战线面前的重大政治课题,因此,研究国民党大陆政策的演变与第三次国共合作的关系,不仅有重要的理论意义,而且有重大的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18.
陈媛 《传承》2011,(23):74-75
国民党改组,"以俄为师",在基层组织、政党制度、群众基础、军队建设等多方面进行了突破性的全面改组,并开启了中国的党治时代。作为第一次国共合作的重要表现,国民党改组具有极其深远的影响,对中国共产党的建设也提供了历史的借鉴。  相似文献   

19.
今年一月,适逢中国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召开六十周年,也是实现第一次国共合作的六十周年.这是值得我们纪念的.因为这次大会制定了一个反帝反封建的纲领,确立了孙中山先生提出的联俄、联共、扶助农工的三大革命政策,承认共产党员和社会主义青年团员以个人资格加入国民党,改组国民党为工人、农民、小资产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四个阶级联盟的统一战线的组织  相似文献   

20.
第一次国共合作从形成到破裂,虽然只有短短的三年多时间,然而它对中国革命的巨大作用,却充分说明了这种合作不仅是必要的,而且是必然的。这种必然性包括两层含意:首先,革命必须联合;其次,要联合必须是国民党与共产党的联合,在当时不如此便不能团结一切真正的革命派,也就无法完成革命的任务。这是由中国革命的性质和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