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设疑式教学是以贯彻启发式原则为宗旨,着重解决学生认知领域问题的以设疑、激疑、质疑、解疑为课堂教学重要线索的教学方式。其实质是围绕问题组织教学,即将教学内容以问题的形式提出,围绕问题的解决组织教学,在引导学生研究问题中达到教学目的。思想政治课首先要解决“晓之以理”的问题,设疑式教学就是要讲好理、学好理,其特点在于它不直接呈现所要学习的定论性知识,而只呈现感性材料(事实、例证等),在学生了解具体现象及有关知识背景的基础上,以设疑、激疑、质疑的方式引导学生探究发现,寻求答案,使学生解疑,掌握结论性知识…  相似文献   

2.
“问题力”是问题设计对学科任务的驱动力度,好的问题设计能够点拨认知,启发思维,引发情意,提升学生核心素养。可以说,“问题力”是道德与法治课堂活力的重要标志之一。一、生发基点:解读教学情境情境是问题的生发基点,好的问题必有好的情境,教学情境设置要为问题生成做好必要铺陈。只有在结构化的教学情境中,才能编制出逻辑清晰的问题,从而为完成学科任务做好准备。  相似文献   

3.
在思想政治课教学中,概念教学占相当大的比重。概念讲解不清,学生就会一知半解,只能对一个个概念囫囵吞枣,死记硬背,以至产生厌烦心理。近年来,我围绕思想政治课概念教学如何创设情境这一课题进行了一些有益的尝试,效果良好,现概述如下。一、以疑启思,创设问题情境思想政治课要想拨动学生思维的琴弦,教师就应掌握知识的内在联系,于学生“无疑”处设疑,使其思维产生矛盾,从而创设一种问题情境。新教材对概念既有理论的阐释,又有事例的说明,似是无疑可循,貌若“一池死水,风平浪静”。此时,教师应投石击浪,巧设疑问,激起学…  相似文献   

4.
古希腊伟大的哲学家、教育家亚里士多德有句名言:"思维是从疑问和惊奇开始的,常有疑点,常有问题,才能常有思考,常有创新。""问题情境的创设"就是以问题情境创设为主的方法,以设疑、释疑和解疑为主要特征,没有问题的课堂教学是没有生命的课堂教学,问题是打开思  相似文献   

5.
张丽升 《前沿》2013,(19):121-123
问题情境的多元化的设置是问题解决教学模式中的重要环节,学生能否在情境与内容的交融开放中,体验知识的形成过程,感知知识的内在结构,进而掌握知识的体系,都取决于学生主动获取知识的动机及智能水平.本文在先行研究的基础上,根据美国教育研究院的心理发展学家霍华德·加德纳(Howard Gardner)在1983年提出的多元智能理论,结合问题解决教学策略,进一步阐述学生在掌握知识、形成能力、整合思维的过程中,说明加强操作活动的多元化情境设置的必要性,同时针对在操作活动的多元化情境设置中产生的多种思维方法如何进行整合提出具体的建议和措施.  相似文献   

6.
"问学"是在任务过程中培养学生问题解决素养的客观要求。基于教学目标或某一学习主题,遵循学生的认知经验和思维发展特点,按照一定的逻辑结构将学习内容设计为学科知识有效贯通、思维能力有序演进和价值情感有机渗透的链式问题,对促进学生理解学科核心知识,建构思维进阶图式、开辟深度学习路径和发展学科素养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7.
一、指导思想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教师创设教学情境,为学生进行自主性学习架设一个合适的平台,同时,学生根据已有的生活经验和知识充分挖掘潜在的教学资源,扩大自身认知空间,通过主动探索、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可以形成新的意义建构,最终实现以情境和问题为平台,师生  相似文献   

8.
国际经济法"情境体验式"教学是以建构主义理论为基础在"情境创设"的条件下通过"情境体验"使学生习得国际经济法知识的教学过程。该模式是一个系统化的建构过程,以互动合作式的师生关系和认知对象的有机组合为前提,通过案例或卷宗材料的收集、整理、参与者分组创设"虚拟情境",并运用案例情景讨论、程序情境体验、诊所式专业实践等手段使学习者在"体验"过程中将国际经济法知识转化为内在认知的一部分,以达到改善教学手段和提升学习效率的目的。  相似文献   

9.
心理学家认为:“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宋朝朱熹也说过:“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疑即问题,思维是从问题开始的。每一位优秀的教师都非常重视设疑,教师要在学生看似无疑处设疑,有疑处释疑。在无疑——有疑——无疑的过程中,使学生由未知到已知、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由此及彼地掌握知识,增强能力,把问题引入课堂。即以问题的不断出现与解决作为组织课堂教学的主线,作为推动学生对知识的认识内驱力,激发其探索与求知的欲望,调动其思维的积极性。以疑引思,以思解疑,促进学生能力的培养。“学案导学”中如何“设疑…  相似文献   

10.
赖敏 《传承》2007,(7):109-111
问题是思维的起点,创新的前提。加强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是创新教育的重要课题。教师障碍、环境障碍、心理障碍、思维障碍是学生问题意识培养的障碍。厚实的知识功底、良好的教学氛围、教师的创造个性巧妙的情境设置、科学而艺术的评价是学生问题意识的实现路径。  相似文献   

11.
创设问题情境,启迪学生思维,是搞好启发式教学的中心环节。一堂课,顺利开头之后,接下来更为重要的是为学生巧妙地创设问题情境。创设问题情境,也就是要把问题提得明、提得准、提得巧,使学生乐于在此情境中思考、乐于得到问题的答案。那么,如何创设问题情境,启迪学生思维呢?我从三方面入手。  相似文献   

12.
现行初中思想政治课教材可读性强而又通俗易懂,容易使学生初涉教材就自认为懂了,好像没有什么疑难的问题。其实,这种“无疑”并不是真正无疑,而是没有用心钻研教材,没有找到认知矛盾的表现。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善于设计疑点,鼓励学生发现疑点,启迪学生思维,激发求知欲,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达到知识、能力、觉悟的有机统一,提高思想政治课的教学实效。设疑是调动学生学习兴趣的重要手段。“学源于思,思源于疑”,有疑才能激发学生认识上的冲突,造成强烈的求知欲望,点燃思维的火花。教学中,教材的重点、难点,概念…  相似文献   

13.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的任务之一就是为学生的新旧知识经验搭建桥梁,引导学生在新旧知识经验的冲突中自主建构知识,这座桥梁就是创设情境、设置有价值的问题。在思想政治课堂教学中,科学设置问题要关注四个维度。一、诱思——把问题设置在"最近发展区"有价值的问题应具有诱思功能。问题设置在"最近发展区",才能发挥问题的诱思功能。把问题设置在现有水平,问题难度过低不具思考价值;把问题设置在潜在发展水平,问题难度过高而使其失去思考价值。在思想政治课堂教学中,要实现以诱达思,就应将问题设置在学生的"最近发展区"。例如,在"我国的基本经济制度"的教学过程中,"国有经济在国民经济的地位和作用"是重难点问题,笔者是这样来创设情境和设置问题的  相似文献   

14.
法律常识课探究型活动教学,是在教师的主导下,充分调动学生积极情绪追求,充分发挥学生主体作用,使学生主动运用有关教学资源(教科书、课外书、网络多媒体、社会生活等)进行探因究果式的学习与调研的活动,以达到法律知识内化成学生的心得并形成能力的活动教学过程。 探究型活动教学主要分两个课题或说是两个环节:第一,探究性学习,这是基础;第二,探究性调研,这是应用,是学习的深入。 一、探究性学习 主要是“以案学法”,指通过一定案例情境,设疑、引趣、启思,使学生自主学法,学会学法,初步有解决案例问题的能力。案例可以…  相似文献   

15.
问题意识是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特别是创造思维能力的重要方面。问题意识是指对事物好奇、敏感及善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就要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培养学生的质疑精神,教学要善于设疑,教给学生提出问题的方法,让学生在读书中质疑,加强思维能力的培养。  相似文献   

16.
情境问题是落实核心素养培育的关键因素之一,即通过新情境的创设呈现实际生活中的现实问题,通过情境问题引导学生运用生成性学科知识分析、解决实际生活中所存在问题的过程,就是学科核心素养培育在教学中的实现过程。这就要求教师更新教学理念,在教学中通过创设真实的生活情境并呈现出新问题,引导学生养成学科核心素养。  相似文献   

17.
建构主义理论认为,知识不是通过教师的传授得到,而是学习者在一定的情境下,借助学习,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而获得。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提倡的学习环境包含情境、协作、会话和意义建构等四大要素。由于信息技术所具有的多种特性,如创设情境、提供广阔的语言文字的协作交流空间、图文声视等信息资源的整合等,特别适合于实现建构主义学习环境。换句话说,信息技术可以作为建构主义学习环境下的理想认知工具,能有效地促进学生的认知发展,使课堂教学充满生机和活力。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将信息技术与政治课堂教学进行整合,通过信息…  相似文献   

18.
乔建 《公安教育》2003,(4):51-53
一、模拟治安案件查处情境教学的含义和特点(一)模拟治安案件查处情境教学的含义模拟治安案件查处情境教学,是指从实现特定的教学目的出发,运用现代科学知识和技术手段,创设与教学内容相对应的各类治安案件中的典型场景和氛围,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强烈的求知欲望,从而将学生的认知活动和情感交流有机融合在一起的一种教学模式。运用情境教学法,再现治安案件的情境,使学生有了进入治安案件查处活动中的各种角色,对当时的情境有了亲身的体验。学生不仅能更好地从整体中感知教学内容,并在对治安案件真实情境的实际体验中,进一步学习…  相似文献   

19.
<正>深度学习强调理解性学习,是一种关注社会生活现实、尊重学生主体自觉、重视“结构与关联”的高水平认知活动。教师要为学生搭建必要的学习支架,通过问题情境、内容整合、迁移应用、学科实践等策略,引导学生强化生活、知识、实践的有机联系。一、紧密结合:知识与生活相联结思政课程强调“回归生活”的德育理念,关注学科知识与学生生活经验的互动联结是教学的重点。我们要发挥知识与生活相结合的联动效应和情感效应,促进生活逻辑与知识逻辑的有机统一,  相似文献   

20.
巧借东风布春雨──多媒体在政治课教学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创设情境,激发学习兴趣  300多年前,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在《大教育论》中写道:“一切知识都是从感官开始的……在可能的范围内,一切事物应尽量地放到感官跟前,一切看得见的东西尽量放在视官跟前,一切听得见的东西尽量放在听官跟前……假如有一个东西能够同时在几个感官上面留下印象,它便应当和几个感官去接触。”这一论述实质上就是对今天情境教学的具体要求。在实际教学中,既没有纯粹的认知活动,也没有纯粹的情感活动,我们只有把问题融入一定的情境、气氛中,让学生身临其境,才能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才能把遥远的拉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