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水书是水族社会一项重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其独特的秘传制度,使水书文化形成了水书文本、水书先生和水书习俗三者有机结合的活态传承体系。千百年来,水书一直是水族社会族群认同和凝聚民族精神的重要标识。当"文化遗产"概念出现时,水书文化作用于水族民俗事项的事实,使我们获得"水书习俗"的文化新理念,去重新审视和理解水族社会的神本文化现象。  相似文献   

2.
李明 《贵州民族研究》2007,26(1):102-107
水族中存在着一种特殊的古文字——“水书”,这种文字的特殊性之一是它主要不用于人们之间的书面交流,而是用于人与“神”之间的沟通。本文从水书文献、水族古文字义类、水族古文字的形成与发展三个方面论述了水族古文字的这一社会文化属性。  相似文献   

3.
水书是一种特殊的汉字系文字,其书写符号系统的主体在汉字基础上发展而成。水书的使用和发展与水族宗教关系密切,是一种较为典型的巫术文字。这一文化属性对水书书写系统的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  相似文献   

4.
《三都水族自治县水书文化保护条例》经过广泛征求意见几易其稿,5月30日终于获得贵州省人大常委会审议通过并正式实施了。这是水书及其文化莫大的幸事,是三都水族人民的大喜事,同时这也是中华民族文化甚至是世界民族文化领域的一件大喜事。  相似文献   

5.
蒙景村 《人民论坛》2012,(11):116-117
水书习俗、水族端节、水族马尾绣是水族最具代表性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由于现代化进程的推进,水族非物质文化遗产面临失传的危险。该文在分析水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现状的基础上,探讨其传承机制,为水族地区制定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措施提供具有可操作性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6.
《水书》古文字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水书》及其古文字的研究问题,早在40年代初,我国民族学者就进行了广泛的调查与研究。如岑家梧先生在《西南民族文化论丛》发表了“水书与水家来源”和张为纲先生在《社会研究》第36期,发表了“水家来源试探”等论著。80年代以来,许多有关水族族源的论著、水族历史和地方志书均涉及水书及其古文字的问题。1986年《贵州文史丛刊》也发表了坦龙的“贵州少数民族的宗教信仰”亦论及此问题。在这些论著中,岑家梧先生的结论是:  相似文献   

7.
水族是中国南方古代百越民族的后裔,依山傍水而居,从事农耕,有悠久的稻作历史。云南省有水族6000余人,主要生活在曲靖地区富源县。水族有自己的历法,据《水书》记载,水族历法一年分为十二个月和春夏秋冬四季。阴历的九月为岁首,八月为岁尾。每年水历十二月下旬至翌年二月上旬,水族人民在丰收之后,就要择亥日隆重举行一年一度的“端”节。“端”节又称过“端”,是水族最盛大的传统节日,相当于汉族的春节,水语叫做“借端”。节日前一天,人们将铜鼓悬于房梁上,由两人尽情合敲,宣告“端”节即将来临。鼓声抑扬顿挫,几乎彻夜…  相似文献   

8.
在多彩贵州的南部,有一个被誉为"喀斯特岩溶地貌王国"的宫殿,那是高山流水搭建起的梦幻世界,是流淌在大地上的轻音乐,它的名字叫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如果说"夜郎"这个戛然的休止符,显出这片土地上古历史凄美朦胧的个性,那么抗日战争中,日寇进攻大陆内地的最后一战,在黔南的独山以失败告终,则是中国历史上最鲜活美丽的篇章,站在旧战场上,感到长风一直挟裹着民族魂在这片天地间呼啸。最让人捉摸不透的是水族的水书,"水书"被专家认为是"象形文字的最  相似文献   

9.
黔南州现有十二个县(市),总人口为二百九十九万六千多人,少数民族占百分之五十点一,其中布依族为九十二万七千多人,苗族为三十二万八千多人,水族为二十一万多人。水族有古老文字,称为“水书”,又称“反书”,目前尚未考虑试点推行,仅做整理研究工作。我们正在试点推行的是全州两个主体民族的文字,即布依文和苗文。  相似文献   

10.
“水书”探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水族文字多载于迷信巫术的“水书”之中,社会生活中尚未广泛使用。这种文字,除鬼师外,本族群众亦多不认识,但其应用范围极广,水家日常生活,均受其影响。“水书”就其用途,又分为普通水书和黑书两类。普通水书,用于占卜吉凶祸福,如出行、丧葬、婚娶、动土等,当事者事前均请鬼师卜问,然后按水书所示以决定行止。这类占卜活动,一般鬼师均可掌握,藏有此类抄本者亦多。据解放前岑家梧先生调查,已达560余种,其中用于丧葬者尤多。按水家习俗,人死后,举凡入殓、出殡、安葬,均需由鬼师根据水书择定时日方向。  相似文献   

11.
戴建国 《前沿》2011,(3):158-160
仪式、口承和文字作为社会记忆的三种基本载体,三者虽然并存和相互影响,但文字以其特殊的优势居于主导地位。然而水族的民族文字由于文字自身的发展不充分而丧失了这种主导地位,仪式等非文字形式在社会记忆的承载方式中始终居于主导地位。  相似文献   

12.
水族审美意识探源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水族在长期的历史、社会生活实践和生存环境中 ,形成了独特的文化观和审美意识。它集中体现了水族人民完善的、美好的、合乎理想的生活观念 ,是水族文化的深层构成。  相似文献   

13.
水族双歌是水族文学园地里一种别具特色的民间说唱文学,它以言语象征符号记述了水族人民的生活情景、思想感情和性格特征.文章在分析水族双歌主要内容的基础上,着重研究、挖掘水族双歌深刻的文化内涵和独特的艺术特征,对进一步理解水族文化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4.
水族,是中华民族大家庭中的一个成员。她具有悠久的历史。大约在唐代以前,水族人民就劳动、生息、繁衍卒苗岭山脉以南的龙江和都柳江上游的狭长地带。在漫长的人类历史长河中,水族人民用自己的劳动和智慧创造自己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在此同时,水旗人民与各族人民友好交往,彼此合作,共同劳动,形成了经济上和文化上的紧密联系和互相依存,实现了社会历史上的飞跃。但由于水旗人口少,又僻处边陲,历  相似文献   

15.
水族是祖国大家庭中一个古老的成员,全国共有322,562人(据1990年第四次全国人口普查统计),分布在贵州省的三都、荔波、都匀、独山、榕江、丹寨、雷山、剑河、福泉、平塘和广西壮族自治区的南丹、宜山、融水、环江、都安、来宾、河池等县、市.其中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的三都水族自治县是水族聚居的中心,有164,987人,占全国水族总人口的51.15%.水族有自己的语言,自称ai~(33)sui~(33),属汉藏语系壮侗语族侗水语支.根据语音、词汇、语法的异同并参照水族的居住地区和生活情况,水语可划分为三个方言:三洞(三都水族自治县内)为第一方言;阳安(三都水族自治县内)为第二方言;潘洞(都匀市内)为第三方言.水族人民在日常生活、劳动生产、亲友交谈、开会、赶集等各个方面,都用水语作为唯一的或主要的交际工具.在农村中,除干部以及读过书的青年外,水族人民会说汉语的还不甚  相似文献   

16.
水族的铜鼓及社会功能浅论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本文分析了水族现存铜鼓的分布特征、来源、型制、纹饰,文章认为铜鼓作为水族人民崇敬的器物,在现实生活中具有重器和财富的象征等作用。文章还对水族铜鼓的演奏方法、铜鼓舞蹈的演变、表现形式等进行了详细的分析。  相似文献   

17.
水族马尾绣于2006年进入国家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马尾绣背带是马尾绣技法的集中体现,反映了水族人民的勤劳与智慧。水族马尾绣背带有着"奢华"的外在美与"朴素"的内在美,对其进行文化解读与探讨,旨在为传承马尾绣这一民间绝技尽微薄之力。  相似文献   

18.
水族传统文化心理思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顺应自然,刻苦耐劳,自强不屈是水族的传统民族性格。本文分析了水族传统文化心理形成的影响因素及其在当代社会的作用。指出对民族文化的改造创新,是一个长时期的过程,同时需要本民族人民的自觉参与。  相似文献   

19.
吴扬 《今日民族》2008,(9):42-43
民间歌谣在水族的生活中占有重要地位,这里的人们都以会唱歌、唱好歌为荣。它作为口头文学流传千年,最能反映其民族特色,是水族人民生活中不可缺少的部分。人们爱用唱歌来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在水族的民歌中,就常用“像凤凰羽毛一样美丽”来形容自己的家乡以及对家乡的热爱。  相似文献   

20.
水族,是中华民族大家庭中的一员,具有悠久的历史。大约在唐代以前,水族先民就生息。繁衍在苗岭山脉以南的龙江和都柳江上游的狭长地带。在漫长的人类历史长河中,水族人民用自己的劳动和智慧创造了丰富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其中,水族婚姻文化就是人类共同财富之一。由于水族人口少,又僻处边陲,大多处于崇山峻岭之中,历来受尽反动统治者的压迫和歧视。查尽中国正典的千百万卷,都没有找到“水族”二字。明清以后,虽在一些著作中偶有记载,但概以“亦獠类”、“苗”、“蛮”、家“等字样出现。字里行间,充斥着鄙夷的色彩。直到本世纪30年代以后。才有几位学者如吴泽霖、陈国均、张为纲等用较为正确的民族史观对水族社会进行实地调查,并发表论著。抗日战争初期,著名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