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在中国史学史上,历代史家对于中国史学之理论的认识积累了丰厚的遗产.中国史学的理论遗产包含两大部分:一个部分是人们对于历史学自身发展的理论性认识,我们称之为史学理论;另一个部分是人们对于客观历史发展的理论性认识,我们称之为历史理论.清代史学不仅在史学理论方面取得了突出的成就,而且在历史理论方面也呈现出逐步深化和不断发展的趋势.  相似文献   

2.
杨华 《求索》2011,(6):116-118
作为唯心主义史学代表人物的柯林武德,认为一切历史都是思想史,强调历史学家对历史的"重演",但这与历史研究中对必需"证据"的把握是存在缺失的。柯氏虽然认识到了这一点,但在其理论中,对于两者之间的分寸把握,却没有给出更详细的说明。如果对柯林武德历史哲学思想进行更进一步地分析,就会发现两者之间分寸的缺失有其内在思想根源。对柯林武德史学观"分寸"缺失的探源,对历史哲学研究有着重要的启示。  相似文献   

3.
清代的乾嘉史学内涵丰富,不仅在历史考证方面取得了辉煌成就,而且其理性诉求意识极为鲜明,主要表现为"实事求是"的治史理念、"护古惠后"的治史品格、"辟持风气"的治史精神。这不仅对中国古代史学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而且对当代中国史学建设也具有明显的启示、借鉴意义与现代价值。  相似文献   

4.
张帅 《传承》2010,(30):108-109
心理史学是利用现代西方心理学的相关理论、方法对各种历史现象做出心理学解释的一种新史学方法。心理史学为我们提供了一种新的观察视野,有利于将历史研究回归到以人为本的出发点。充分地认识心理史学这种研究方法的特点及其发展历程,有助于我们更好地把握心理史学的研究重点和方向。  相似文献   

5.
新中国的口述历史取得了丰硕成果,产生了广泛影响,但学术界对口述历史在历史研究中的作用和地位仍有两种不同的倾向.由于史学研究方法的改变和研究领域的不断拓展、档案开放和公布的滞后与当代史研究的日益深入、"资政育人"的社会功能和认识历史的迫切需求等原因,使我国的口述历史发展有着广阔的前景.口述历史发展中必须注意提高认识和改变观念、加强队伍和学科建设两个问题.新的史学革命终将由口述历史的充分发展而引发.  相似文献   

6.
历史叙事功能的退化与史学危机--兼论历史评价问题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叙事本位"是中国史学的优良传统,然而近代以来的新史学,尤其是1949年以后的史学却日趋与中国固有的历史叙事传统渐行渐远,由此导致了史学的空框化.当代的史学危机实质上是叙事功能退化所引发的传播性危机,而所谓历史评价也往往表现为非叙事的当下意识形态评判或价值评判,故真正的历史评价也有赖于历史叙事本位观的确立.  相似文献   

7.
赵少峰 《前沿》2013,(17):181-185
史学属于历史范畴,是社会存在的折射和反映,是人类思维之具体的凝固。史学在晚清士人、学者心中占据着重要地位,使其成为西方改变中国人观念的选择对象。西方史著在华译介产生了强烈的反响与回应,对中国的政治变革、思想转变以及史学转型都产生了重要影响。晚清西方史著在华译介和反响充分证实了历史、史学和社会发展的密切关系。通过对西方史著在华译介的原因、内容以及反响等诸要素的分析,能够为当代通俗历史读物的编撰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8.
以往中国历史研究常常忽视对转型期历史的研究.其实转型期的历史是历史发展全过程中最富内涵,最值得着眼的重点.研究和编写转型期历史,为史学研究与编写开辟了一条新的宽阔大道.  相似文献   

9.
后现代史学语境中的“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马驰 《学习与实践》2006,(4):135-138
本文从“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的认识出发,对后现代史学进行了简要评析,潜介与认识的同时,意在消除后现代史学与传统史学的分歧,肯定后现代史学中对历史现实价值的重视。  相似文献   

10.
"一个人,一个村庄,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一段不可回避的历史,贾平凹首次直逼20世纪60年代中国最大历史运动。"作家贾平凹新作《古炉》封面显得有些严肃和凝重。除此之外,在封面的英文"CHINA"也十分显眼。贾平凹解释说:  相似文献   

11.
陈磊 《学习与实践》2012,(7):128-133
冯天瑜先生是湖北地区著名的文化史学家,他勤于治学,笔耕不辍,著作等身。冯先生在史学上的成功很大程度上归因于他不拘一格的治学方法。在治史实践中,冯先生善于以小见大,通过"历史文化语义学"来以"概念"解释历史。于史料,冯先生能以采铜于山之精神发掘原始史料和口述史料,在精密的考辨中凸显史学重实录的学格特征;于史学,又能以宏大之气魄融通义理、考据与辞章,赋予史学以新的气象。在冯先生的论著中,"学术性"与"思想性"得到了有机的统一。  相似文献   

12.
文本·时间·阐释——新历史主义叙事阐释理论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侯春慧 《求索》2008,(11):170-172
新历史主义历史叙事理论,以怀特《后现代历史叙事学》为掌门大橐,是新历史主义历史叙事理论的集大成。本文通过对新历史主义尤其是海登·怀特后现代历史叙事理论的研究,对历史叙事中历史阐释的可能性、阐释层面和阐释模式进行解析,试图为史学和文学批评尤其是历史文学方面以叙事为主导的文学样式(如历史小说,咏史诗,叙事散文等)的历史解释寻找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3.
历史类蒙学读物的编纂与普及在中国古代历史教育中占有重要地位。以此作为个案分析、思考当时条件下中国古代历史教育的特有价值,无疑是在某种程度上对当今史学教育的一种反思。基于这样的论断,蒙学读物与中国古代历史教育之关系值得重视。  相似文献   

14.
李玉诚 《求索》2013,(7):58-60
韩非认为"先王以道为常,以法为本",故而主张"因道全法"。而韩非所论之"道"是兼合认识论与本体论,统合宇宙、社会与自然的综合范畴,"法"承继了"道"的品性,是其在人类社会的唯一代理。因此,以韩非的法治学说为根据,循着"据法论史"的理路探究韩非对历史变动的认识,恰可以"治乱交替"的二元框架,统合韩非古今观中法古、变古、反古、不变古等论点;亦可解决韩非在历史发展方向上进化、退化等方面的"矛盾"。  相似文献   

15.
赵少峰  陈德正 《前沿》2012,(9):188-191
晚清中外文化交汇过程中,西方传教士出版的历史期刊中出现了大量关于古典史学的内容。荷马、希罗多德、修昔底德等一批史学家及其著作被介绍过来,对宋恕、康有为、梁启超等晚清学者产生了重要影响。传教士将古典史学译介过来,是为了证明西方也有可以和中国相媲美的历史和文化,具有一定的政治目的。探讨古典史学译介的原因和内容,是认识中外史学交流的重要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16.
安静 《群众》2011,(5):67-67
在当下对历史的"消费"可以说是变本加厉,读历史的目的更多的是为了分享一些私密的经验。"小事时代"的演绎既能丰富历史的肌理,但也会在不经意中导致对历史认识的格式化,因为对历史的重构和演绎往往会遮蔽真实的历史,会改写进入历史的姿态和路径。  相似文献   

17.
<正> 近几年,中国传统的历史学研究受到了强大的反思浪潮的冲击,越来越多的史学工作者为史学所处的危机而感到焦虑和不安。事实上这里所说的危机,其实是指中国史学方向面临着新的转机。我国不乏在危难中扭转乾坤的英豪,更不乏关心史学前途的前辈和后来者。他们撰文呼吁,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他们的讨论给沉闷的史学注入了新鲜空气,从而焕发了史学的青春,笔者也愿就建立我国历史评论学谈几点认识。历史评论学的功能在于沟通作者与读者,在于指出史学成果的优劣,在于督察史学工作者的研究得失,在于提高史学工作者和爱好者的认识水平、鉴  相似文献   

18.
海登·怀特是当代知名的历史哲学家,他在上个世纪70年代出版的《元史学》推动了西方历史哲学的第二次转向,又称历史哲学的"语言学转向"(或"修辞学转向")。怀特在文章中或访谈中多次提到维柯的历史理论对他的影响。《元史学》中所采用的修辞学的概念和比喻理论实际上都来源于维柯的话语科学,而作为怀特理论的核心部分的"诗性预构"实际与维柯在《新科学》中所阐述的第一原则——"认识即创造"密切相关,这种诗性预构突破了传统认识论的主客二分的模式,而在诗性预构基础之上建立的历史叙事并且打破了文学和史学之间的藩篱,引发了学界的争论,但也为整个历史哲学界开辟了一个崭新的平台。  相似文献   

19.
西门小刀 《乡音》2014,(11):47-47
歌里唱道:"流言传来传去,说不停,不知何时能平息……"谣言,在《现代汉语词典》中的解释是:"没有事实根据的消息。"翻阅中国历史,可以发现谣言在历史中扎根已经很久远了。秦始皇在位期间,就始终被"亡秦者胡也"这句谣言所闲扰。在秦始皇眼中,"胡"就是北方的匈奴,因此,他修筑了万里长城以抵御匈奴,结果呢,匈奴没亡大秦,他儿子胡亥亡了大秦,此胡非彼胡也,  相似文献   

20.
李苗 《前沿》2012,(24)
美国学者柯文《在中国发现历史——中国中心观在美国的兴起》一书中提出“中国中心观”一词后,学界纷纷对此书展开论证,众说纷纭,很难断言柯文史学思想代表当时美国史学思想的主流,但该书在相当程度上反映了部分美国史学家实际上的学术思想.不可否认的是,该观点已经引起学界的广泛关注.此书对指导和反思史学研究具有一定的学术价值.本文笔者对该书的内容和影响稍作简要剖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