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在世界文明交流、互鉴、共存的背景下,推进区域国别学学科发展和南亚东南亚研究人才培养中要注重语言、历史、理论和方法四个维度的整体推进。语言能力是基础,研究者需熟练掌握对象国的语言学能力、社会语言能力、话语能力和策略能力;历史意识是核心要素,研究者需了解南亚东南亚历史进程所塑造的文化多样性及其对当代现实问题的影响;理论思维是学科基石,引导区域国别研究人员从“通才”到“专才”的转变;研究方法是通往结果的路径和工具,区域国别学者应掌握传统的定性、定量等不同取向和大数据挖掘与智能数据分析等多种不同的研究方法。  相似文献   

2.
杨艳秋 《求索》2023,(2):55-61
新时代以来,中国史学理论研究在唯物史观指导下,朝着构建中国特色史学理论与史学史的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的方向不断前进,取得了一系列积极成果,但也面临着一些问题和挑战。新时代的中国史学理论研究应自觉肩负起推动构建中国特色历史学“三大体系”的重要任务,进一步加强对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研究,建设以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为指导的史学方法论,建立成体系的学科理论和概念;发扬中国史学优良传统,发掘中国史学的民族特色;坚守中国史学立场,构建中国历史学的自主知识体系。  相似文献   

3.
总体国家安全观是党治国理政遵循的重要原则,是构建中国国家安全学自主知识体系的指导思想。加强中国特色的国家安全学“三大体系”建设,从根本上说必须以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总体国家安全观”的重要论述为指导。把握独立性、综合性和交叉性特征,加强具有中国特色的国家安全学学科体系建设,构建国家安全学的知识体系;把握社会性、实践性和应用性特征,加强具有中国特色的国家安全学学术体系建设,构建国家安全学的活动体系;把握主体性、开放性和时代性特征,加强具有中国特色的国家安全学话语体系建设,构建国家安全学的言说体系。  相似文献   

4.
面对日益复杂严峻的台海局势,我们亟须以习近平总书记对台重要论述为指导,构建和创新“以我为主、对我有利、为我所用”的新时代两岸关系学术话语体系。必须思考如何打破西方的“话语垄断”和“话语霸权”,揭露台湾当局的“话语扭曲”和“话语抹黑”,体现新时代的“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新时代两岸关系学术话语体系应该具有时代性、政策性、理论性、开放性、包容性等特点,进行包括追求国家统一正当性、遏制“台独”分裂必要性、延续和平发展重要性、深化融合发展必然性、反对外部干涉合理性等内容的话语构建。新时代两岸关系话语体系建设路径,至少包括两岸关系的理论体系、学科体系和传播体系三个子系统的建设。厦门大学师生的台湾研究成果为两岸关系学术话语体系建设作出了积极努力,本文以他们的部分研究成果为例加以阐述,以纪念厦门大学百年校庆。  相似文献   

5.
<正>当前,构建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已经成为学界广泛探讨的重大理论与现实命题。为了践行新文科建设倡议,服务国家“三大体系”建设,打造“学术中国化”与“融会贯通”的特色学术领域,张宝明等学者联袂提出“人文语义学”交叉学科建设论题。人文语义学是以关键词为依托,以观念词为寻绎对象,阐释从概念到观念之起源、演绎、衍变之“史”的一门学问。它尝试打破近代以来学科固化的壁垒,关注语际书写中存在的“古今断裂”“中西误解”“圈层隔膜”等问题,通过探讨语义创生转义与思想启蒙、文明对话、社会转型、文化变迁之间的互动关系,服务中华优秀文化的传承、中外文明之间的对话交流以及中国学术话语体系建构。为此,河南大学人文社会科学高等研究院,于近日举办“人文语义学交叉学科建设”圆桌论坛,与会学者围绕人文社科研究领域中的关键概念梳理进行学科性思考,开展深入的学术交流与学术对话,以期以“人文语义学”的视野聚焦现实问题,建构重大理论,凝练学科特色,为构建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三大体系”探索方向。  相似文献   

6.
欧阳康 《探索与争鸣》2023,(10):33-37+177-178
<正>经过多年的不懈努力,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的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简称“三大体系”)建设取得了巨大成就,但同时也面临一系列新问题,因此需要继续努力。本文尝试探讨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的演进逻辑,梳理已经取得的成就,探析尚存在的问题,并就进一步加快构建“三大体系”提出若干建议。  相似文献   

7.
建设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学术话语体系的根本于扎实的学术研究、深厚的理论创造,提高我们的学术水平,而这需要尊重理论自主性。然而,在中国思想界不尊重理论自主性是一个长期存在的,不容忽视的问题,把一些理论教条化、学术泛政治化、把权力等同于真理等,这些都严重阻碍了中国的学术事业。在建设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学术话语体系中,我们必须打破思维定势,以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品质来对待马克思主义;打破思想的藩篱,保持学术自由的环境;打破学科壁垒,鼓励综合性研究创造;祛除西方话语神话。唯有如此,我们才能真正建成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学术话语体系,在世界上拥有学术话语权。  相似文献   

8.
黄峰  姚桓 《党建研究》2023,(6):52-55
<正>习近平总书记对全国党的建设研究会第七次会员代表大会作出重要指示,提出要“加强对全面从严治党的研究,在理论上拓展新视野、作出新概括,加深对新时代党的建设规律的认识,不断完善党的建设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继续为推进新时代党的建设贡献智慧和力量”。在“中共党史党建学”成为一级学科的背景下,积极梳理和规范党建概念,是不断完善党的建设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的基础性工作,对于打造具有中国特色和中国气派的党建学科、不断推进新时代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9.
机关事务管理研究是公共管理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党的十八大以来,在政策实践和学术创新共同驱动下,我国机关事务管理研究取得了长足的进步。面对蓬勃发展的改革实践和学科演进的自身逻辑,未来研究应聚焦于知识生产、实践应用和学术共同体建设三重任务,不断加强本土化理论构建,开展改革路径前瞻性探索,关注基层部门治理创新,推动机关事务管理话语体系和学科/专业建设。  相似文献   

10.
马克思主义宗教学建设是中国宗教学学科体系、学术体系和话语体系建设的基础工程,必须准确定位宗教在中国的实际功能,处理好马克思主义宗教观与中国传统宗教观、马克思主义宗教观经典论述与中国宗教工作实践经验、尊重群众宗教信仰和依法治理宗教事务三组关系。荀子的“君子以为文,百姓以为神”可以概括中国传统宗教观的“人文立本”特点,儒家主要是将祭祀纳入崇德报功的礼教范畴、教化目的;这种以“文”统“神”与马克思主义宗教观无神论相契合,都是立足人和社会现实来理解宗教。儒家允许民间以信神的方式祭祀,借以推行礼教;当前宗教工作也要以群众工作为本质,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引导信教群众融入社会主流生活。  相似文献   

11.
人类命运共同体是中国特色区域国别学的基础本体论。共生是人类命运共同体理论的一个核心概念,共生理论则是人类命运共同体理论的基础和支柱理论之一。作为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国际关系学界最重要的理论贡献之一,共生理论突破了西方主流国际关系理论占主导地位的求“异”路径,主张探求事物间关系的普遍性,即求“同”。共生理论的求同观念主要体现在四个向度,分别为时间“同”(连通过去、现在和未来)、空间“同”(适用于中国和非中国的事件解释)、物种“同”(贯穿人类世界和自然界)和国际关系学“同”(以共生来统合国际关系学的基本主题)。对四“同”的深入探究,拓展并深化了人类命运共同体理论,并为中国特色的区域国别学提供了至关重要的本体论。  相似文献   

12.
王记录 《求索》2023,(2):62-68
乾嘉考据学秉承“实事求是”的治学宗旨,讲求言必有据,无征不信,在传统学术史上具有重要地位,并且深刻影响了近代学术,是“新历史考证学”的基础。新中国成立后,考据学传统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得到了传承与发展。构建中国特色历史学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需要坚持以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为指导,借鉴乾嘉考据学的求实方法、求真精神和批判意识,以“实事求是”为准则、以史料考证为基础,详尽占有史料、严谨考辨史料,同时根据时代变化,吸纳相关学科的理论与方法,为具有悠久历史的中国史学注入新的生命力。  相似文献   

13.
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学术话语体系自建构伊始从概念术语到框架方法便不断受到外来话语的侵扰。当前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学术话语体系创新首先需要追踪溯源,厘清语义,剥离苏联话语与西方话语背后的思想与价值,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支撑下建构新的概念、范畴与术语,创建新的理论框架与逻辑体系。批判与清理"苏联话语"与"西方话语"是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学术话语体系创新的前提;中国语境中重新诠释马克思主义是当前中国化马克思主义话语体系创新的根基;提炼中国现代化的经验与规律是当前中国化马克思主义话语体系创新的核心。  相似文献   

14.
近年来,厦门市围绕建设美丽厦门目标,创新考评机制设计与创“城”创“市”紧密结合,提高考评效能;立法先行,树立厦门考评根基;优化组织架构,构建综合考评框架体系;采取三级考评网络运行模式,探索新技术应用;建设全流程、全要素、全过程新一代考评系统,打造厦门考评新模式,推动厦门市高素质、高颜值、现代化、国际化建设迈上新台阶。  相似文献   

15.
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要努力传播当代中国价值观念。要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精心构建对外话语体系,增强中国对外话语和价值观念的创造力、感召力、公信力和影响力。本文指出当代中国价值观念对外话语体系建构与传播的"必要性"在于展示中国的精神特质和价值追求,引领世界潮流的先进的价值观念,展示中国和平可亲文明的国家形象;并以社会主义自由价值观为例探讨了"可能性"的问题;其"可行能"路径主要有将中国道路的实践创新凝聚、升华为对外话语体系的新表述,实现世界眼光、中国特色、学术创新的辩证统一,打造对外话语体系的"全媒体"传播路径,实施对外话语体系的"分众性"传播方略。  相似文献   

16.
我国治安学存在的理论问题与学科发展的基本思路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当前治安学研究中存在的基础理论问题有三个方面:1.学科发展的历史局限性,包括理论体系的制约、部门办学的制约和学科体系的制约。2.学科基础理论建设不足:研究视角比较狭窄.研究对象模糊,研究内容和学科性质不确定,治安主体比较单一。3.理论建设严重脱离实际:没有随着社会环境的变化做出适当的调整;没有充分吸纳学术领域中的新理论。研究视角对于引导学科发展和社会实际治安工作都具有重要意义。治安学的研究视角应具有“大治安”的特点,即具有较大的理论包容性。从社会系统出发探讨社会秩序运行机制的发生、发展、影响及结果。在此视角之下,治安学学科体系应确立社会秩序概念在其研究对象中的核心地位;加强对“非政府组织”的研究;靠近社会学,呈现综合性和学科交叉的特点,走实证化的研究道路。  相似文献   

17.
围绕法律事务专业非诉讼法律事务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这一核心,探讨“非诉讼类”实践教学体系建构中存在的五大问题,并从宏观和微观的角度提出解决路径。  相似文献   

18.
方乐 《群众》2022,(4):48-49
<正>“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是教育的根本问题。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政治局第三十五次集体学习时强调:“要加强法治理论研究和宣传,加强中国特色法学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建设。要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思想落实到各法学学科的教材编写和教学工作中,努力培养造就更多具有坚定理想信念、强烈家国情怀、扎实法学根底的法治人才。”这对新时代加强法学基础理论研究创新与法学教育改革发展、切实做好高素质法治人才培养工作提出了明确要求。做好高等院校法学教育与法治人才培养工作,  相似文献   

19.
谭文旗 《求索》2013,(6):115-117
“道”是中国古代哲学的核心范畴。当前世界思想文化多元趋势不断强化,要重建中国思想文化、艺术审美话语,就必须明晰“道”之要义。本文试图在阐明“道”的传统哲学要义基础上,回溯中国古代哲学的思维路径.以此恰切把握中国思想文化、艺术审美的历史源流.进而克服中国思想文化、艺术审美的失语症,建立一套属于自身而非西方“拿来”的话语体系。  相似文献   

20.
由于当代和历史的共通性与共同性、内在联系、历史会影响当代以及当代也会变为历史等诸多原因,可以认为“当代即历史”或“任何当代都是历史”。为此,在当代行政学、扩展了的公共管理学研究中,有必要纳入历史研究路径,发展系统的历史行政学、历史公共管理学子学科。发展历史行政学等,既是发展中国特色公共管理学和世界意义上的中国公共管理学派的需要,是发展中国当代公共管理文明和治理文明的需要,也是建立和完善中国特色文明研究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等的需要。历史行政学等对历史的研究维度有作为资料的历史、方法的历史、透镜的历史、对照的历史、参考的历史、当代因素的历史、文明延续的历史和超越对象的历史等多个维度;并且需要从研究团队、教学教材和学生培养体系以及学术共同体等基本路径入手。但是,历史行政学等领域的研究和发展绝不能简单复古,必须实事求是、尊重历史且超越历史,必须坚持特殊性和普遍性相结合,必须坚持久久为功及切忌一哄而上等原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