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县域是国家经济社会系统中最基础的层次,是占全国70%以上人口的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核心实体,在解决“三农”问题、推进城镇化和区域协调发展方面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本文以河北省为例,就如何以县域的壮大发展推进农村的城镇化和本区域、相关区域的协调发展进行一些探讨。  相似文献   

2.
王计军 《人民论坛》2014,(4):232-234
随着城镇化加速和人口流动加快,中国农村人口老龄化问题突出,农村不断出现的“老年空巢化、空巢孤独化”等现象使传统家庭养老遇到前所未有的困境.改变和丰富传统家庭养老的形式和内容,充分发挥政府职能,完善社区养老服务网络,逐步建立以家庭养老为基础,以社区养老为依托,以社会养老为补充的综合养老模式将是解决中国农村养老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3.
农村高价彩礼是婚姻市场中男女双方家庭互动的结果,表现出空间上的相对性和时间上的差异性。既有研究注意到了空间层面的地方文化主体性,但对于时间维度上的价格增长原因解释不足。“文化—生活”的分析框架以高度分殊的地方文化和新型城镇化过程中农民生活方式的变革为自变量,回答了农村高价彩礼的生发机制和价格递增机制。以赣南T镇为例,宗族家长制文化下的畸高性别比使得女方家庭主导婚姻市场,勤劳节俭、团结本分的精神传承及家庭积累奠定了男方家庭给付彩礼的经济基础,高价彩礼由此成为乡村社会的非正式规范。而在新型城镇化过程中,生活成本的显著上升促成了女方家庭的抬价冲动,农村人际信任关系的变化加剧了婚姻物化趋势,导致彩礼价格进一步攀高。正是地方文化与生活变革的交错互动,使高价彩礼呈现出原生型与续生型的一体两面。  相似文献   

4.
以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是我国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创新的主要成果。30多年的实践证明,以“集体所有、均田承包、家庭经营”为特征的农业经营体系,对推动我国农业农村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但是,随着工业化与城镇化深入推进、农村土地与劳动力快速流动,我国农业经营格局正在发生重大变化,“弱者种地”“差地种粮”等问题越来越突出,农业发展面临日益严峻的挑战。主要表现在:  相似文献   

5.
王满富 《桂海论丛》2003,19(5):41-42
江泽民同志在党的十六大报告中明确指出 :“发展农产品加工业 ,壮大县域经济。”这个重要论断为我们全面繁荣农村经济、加快城镇化进程 ,解决“三农问题”指明了方向。文章就发展壮大我国县域经济问题谈几点认识  相似文献   

6.
随着城乡社会的快速变迁,农二代进入县城成为重要的生活主体,并开启了新的生活方式转型,通过聚焦县域农二代的生活实践可以透视中国社会转型的微观脉络。调查发现,县域农二代落脚县城后在生活方式上出现了“中产化”的转型,主要表现为:日常生活的品质升级、独生子代的优质教养以及个人与家庭的双重休闲。而这种跨阶层生活方式的转型,是农二代立足县城这一阶层化的表达空间,在阶层身份建构和阶层流动的强动力下,通过三代家庭的代际整合所实现的结果。然而,从客观结果来看,县域农二代的“中产化”生活缺乏职业阶层晋升和稳定可观的收入水平作为支撑,超前地、盲目地进行“中产化”的生活方式转型,导致农民家庭可能陷入过度透支的风险和家庭稳定的危机中。  相似文献   

7.
人口城镇化是乡村振兴战略的内在要求,当前,子女教育进城为先导的家庭城乡游移现象普遍,乡村青少年在城市接受教育年龄愈加提早,其城镇化理想的时代特征亟待研究。学校教育是整个社会系统的一个子系统,是促进城乡人口循环流动的主桥梁。在县域进行定向抽样问卷调查,对回收的618份有效问卷进行交叉列表、BP神经网络分析,乡村青少年城镇化相关结论有三:(1)主流倾向是大中城市,其次是县城,乡镇少人问津,且选择意向为农村、乡镇、县城和大中城市的比例呈蘑菇状分布;(2)学校教育是实现城镇化的主要路径,其中选择普高教育者大中城市生活倾向尤其明显,选择职业教育者县城生活意愿突出,但仍有一些人选择外出务工实现城镇化;(3)家庭中父亲的工作和学历,通过父母教育期望的中介作用,影响着子女的教育选择,进而对子女城镇化空间选择产生影响。在此基础上,从社会关系结构和地理空间角度探讨城镇化中“市”的认识误区,从乡村教育分流和规划布局的角度反思“县”教育行政的理解偏差。  相似文献   

8.
当前,山区农村进入快速推进城镇化建设和城乡统筹发展的关键阶段,解决好农村社会管理问题已成为县域中心工作的重中之重。为此,特建议如下: (一)提高干部素质,深化“五型理念”。服务农村的千部素质高低和能力强弱,决定着农村社会管理的质量和水平,必须尽快强化素质、深化“四型”理念。  相似文献   

9.
<正>当前县域经济治理面临人力资源匮乏、土地流转、基础设施与公共服务均等化、生态破坏和环境污染、特色产业发展五大难题。第一,在城镇化过程中青壮年流入大中城市,导致县域人口老龄化严重,养老任务繁重,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突出。农业从业人员素质与现代农业发展不适应。第二,受土地流转制度制约,农地规模化经营问题尚未得到有效解决。农村宅基地有效利用没有找到有效途径,"人在城里、户在农村,城里购房、乡里有  相似文献   

10.
农村城镇化除了通过从农村到城镇的人口迁移这种路径来实现之外,还有“就近城镇化”、“就地城镇化”的途径,将农业生产纳入现代产业体系,用具有经济合作性质的农民组织将农业与现代产业接轨、与市场接轨,  相似文献   

11.
李志刚 《中国民政》2023,(13):48-49
<正>在山东省淄博市桓台县唐山镇后诸村幸福院,吃完早饭的老人们三三两两地聚在一起,或闲聊着家长里短,或晒太阳,乐享其中。在厨房里,后诸村幸福院的工作人员正为老人们煮着中午要吃的八宝粥。这是桓台县民政局为了更好地满足老年人就餐、精神文化、娱乐等多样化需求而打造的互助养老“农村幸福圈”。桓台县立足农业县实际,按照“县域抓统筹,建网络;镇级抓配置,设站点;村级抓落实,优服务;家庭建床位,精照护”的思路,一体化、全链式推进“县—镇—村—家庭”县域养老服务体系,并通过推行“幸福院+长者食堂”,盘活村集体闲置资源,探索建立了养老费用可承受、  相似文献   

12.
农村城镇化:县域经济发展的突破口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农村城镇化是县域经济发展和现代化建设的必由之路和重要标志。无数事实表明 :城镇化是县域经济发展的突破口。本文运用一个县城镇建设发展的具体事例 ,对农村城镇化与县域经济发展的关系进行了较为全面的分析。在此基础上 ,就实现农村城镇化的思路与对策进行了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13.
正我国农村老年人数量庞大,农村人口老龄化发展非常迅速。在新型城镇化背景下农村的养老问题呈现新特点和新问题。农村青壮年劳动力转移、空心化、家庭空巢化以及社会经济转型大大加剧了以留守老人为主体的农村老年人对社会养老服务的需求,形成一个重大的家庭和社会现实问题,关系到我国新型城镇化能否实现缩小城乡差距和公共服务均等化的目标。一、农村人口老龄化和留守老人的现状2010年第六次人口普查结果显  相似文献   

14.
党的二十大明确将区域发展战略与新型城镇化战略相联系,为县域城镇化道路指明了方向。研究表明,我国超大空间与超大人口规模的城镇化天然具有区域特性,不同区域分化互补的关系使行政区划上统一的县域分化为不同类型,并内在地要求县域城镇化必须具备区域分工的包容性特征。具体而言,“城市型”县域主要处于东部沿海地区,其城镇化建设以强化城市群经济人口承载能力为目标;“乡村型”县域主要处于中西部地区,其城镇化建设以提高公共服务供给水平、提升城乡统筹能力为目标。两者以区域分工的形式分别深化东部沿海与中西部这两大区域的比较优势,从而优化中国的城市体系与城乡关系,提升城镇化的发展质量与社会包容度。这一城镇化发展道路能够有效协调发展与稳定的关系,是迈向以人为本的城镇化与实现共同富裕的重要路径。  相似文献   

15.
随着我国工业化、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速,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市转移的规模也在不断扩大,由此出现了大量的空巢家庭和农村留守青少年。这些青少年由于缺少家庭的亲情关怀和父母的有力监管,很容易走上违法犯罪之路。因此,增强对留守青少年的家庭保护功能对于遏制青少年犯罪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随着大量农村务工人员向城市的转移,农村家庭中普遍出现“空巢”现象,而由此带来的留守青少年犯罪现象也日益突出。本文以G市为例,对“空巢”家庭中留守青少年犯罪的家庭因素作些探讨。  相似文献   

16.
刘志宏 《前进》2004,(6):25-26
党的十六大提出,未来20年是我国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速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紧紧抓住这一机遇期,加快县域经济发展,必须坚定不移地推进新型工业化、农业产业化和农村城镇化进程。昔阳作为一个山区农业县,如何加快“三化”进程,实现县域经济的跨越发展,我们的具体措施就是“抓一环带三化”。“一环”就是紧紧抓住固定资产投资这个关键环节,突出抓好大工程、大项目、大投入。“抓一环带三化”就是通过大工程、大项目、大投入的带动,推进新型工业化、农业产业化和农村城镇化进程。一、思路的提出长期以来,昔阳地处内陆山区,观…  相似文献   

17.
尹秋玲 《中国青年研究》2022,(11):103-109+95
阶层分化背景下农村教育竞争现象兴起且日趋激烈化,在实践形式上表现为择校报班、母职陪读、父职配合与家校关系经营,可从教育责任伦理变迁视角来解释其兴起逻辑。教育责任伦理意旨政府、学校、家长和学生四类主体在教育服务资源供给、教育过程与学生学业成就上的责任归属秩序,可通俗理解为:谁应为学生教育发展负主要责任?在农村教育资源配置模式开放化、教育资源质量结构等级化的“推力”与家庭教育发展任务刚性化的“拉力”中,教育责任伦理朝着家庭化方向发生变迁,从传统“读书的料”变成了“不能输在起跑线上”。它为家长全面参与教育提供了价值合理性,并在县域开放的教育环境中不断刺激家长教育竞争实践,由此推动农村教育竞争兴起。教育责任伦理家庭化也意味着农民子女教育阶层流动模式日渐从学生个体奋斗转变为家庭组织化动员,家庭成了新时期教育不平等扩大和再生产的前沿阵地,亟须引起重视。  相似文献   

18.
如何解决“三农”问题,城镇化无疑是一个重要路径。但对于像中国这样一个农村地域广阔、农民占绝大多数的国家而言,只靠城镇化很难解决“三农”问题。不要说七八亿农村人口城镇化“化”不了,就是十三四亿人的吃饭问题也不能靠城镇化来解决。所以,要真正解决“三农”问题,实现农业现代化、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使农民真正富裕起来,在推进城镇化的同时,重点还是应该放在农村,关键还是要最大限度地激发广大农民的创造活力。  相似文献   

19.
县域绿色治理是国家绿色治理的重要内容和基础性工程。县域绿色治理可从“场域—结构—过程—政策”四个维度“激发—整合—凝聚—转换”绿色治理能量,并通过“四维”同频共振,趋向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绿色治理目标。县域绿色治理应以绿色能量场重塑绿色治理场域,基于合作关系重构绿色治理共同体,优化绿色话语实践流程以重塑绿色治理过程,完善绿色政策以重构绿色治理工具等四维路径,实现县域绿色治理运行场域、运行主体、运行过程和运行工具的创新,旨在优化县域绿色治理体系,提升县域绿色治理能力,助力绘就美丽中国新画卷。  相似文献   

20.
农村城镇化的思路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我国是具有显著二元结构的发展中国家,面临着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而其中城市化进程滞后严重地制约着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因此,在现阶段推进农村城镇化进程有着巨大的现实意义。本文分析了建国以来我国城镇化的历史进程及其现状特征,并从《“十五”计划纲要》中所提出的政策方针出发,深入探讨了农村城镇化的指导思想,以及实现农村城镇化应注意的突出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