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青少年吸毒的心理诱因是多方面的 ,诸如好奇、盲从、侥幸、无知、空虚、炫耀等心理因素都可能使他们陷入毒魔的纠缠。欲矫正青少年的吸毒行为 ,就必须注意发现其吸毒迹象而及时引导归正 ,根据吸毒行为的程度差异有针对性地开展帮教工作 ,在坚持药物脱瘾治疗的同时加强心理治疗 ,并加大禁毒宣传教育的力度 ,提高全社会的禁毒意识 ,强化青少年对毒品危害性的认识 ,加强戒毒所点建设而促使吸毒青少年改过自新 ,并严格依法追究吸毒者的法律责任  相似文献   

2.
80年代以来,由于受到国际贩毒集团的渗透和影响,我国沉寂了几十年的毒品犯罪死灰复燃,短短几年,它便波及全国,严重损害了我国人民的利益和健康,其中,青少年受害尤其严重,据某市统计,吸毒人员中青少年占72.6%以上。这些吸毒青少年呈现出文化程度低、犯罪倾向强的特征。加强青少年的精神文明教育,使其远离毒品,已是刻不容缓的大事,本文就青少年易染吸毒的原因及预防作一论述。  相似文献   

3.
在我国吸毒人数中青少年吸毒人数所占比重较大,给个人、家庭和社会带来严重危害."一日吸毒,终生戒毒",因此,对青少年进行毒品预防教育变得至关重要.本文分析了青少年吸毒的危害及其原因,指出毒品预防教育是青少年禁毒工作的"治本之策",并具体阐述了对青少年进行毒品预防教育的一些措施.  相似文献   

4.
近几年来,我国未成年人犯罪呈上升趋势.据公安部最近统计,在公安机关查获的刑事案件中,未成年人的犯罪数量占了较大比重,约占青少年犯罪总数的70%.少年犯罪涉及杀人、抢劫、吸毒等多种严重刑事犯罪,并出现了趋向暴力化、成人化、智能化、低龄化和团伙作案等特征.  相似文献   

5.
经调查,山东聊城市青少年犯罪人数占犯罪总人数已由1998年的30.7%上升到2000年的32.2%,青少年犯罪的特点主要表现为农村青少年居多,文化程度低,财产型犯罪居多,手段成人化等.解决的办法全社会要认识到预防和减少青少年犯罪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全社会齐抓共管,成人要率先垂范,为青少年做出榜样;在农村要加快农业各项事业,尤其是教育事业的发展,有效预防和减少青少年犯罪的发生.  相似文献   

6.
我国文化市场充斥暴力文化,暴力文化的刺激性迎合了青少年的好奇心理.青少年由于人格尚未定型,思维批判性差,模仿性强.特别是对暴力文化中的黑道人物、犯罪方式、人物矛盾的暴力解决方式等,进行有意或无意地模仿,酿成暴力犯罪行为.要重视暴力文化对青少年的危害,对暴力文化实行分级制,加强文化市场管理,净化文化环境,创造有利青少年成长的空间.  相似文献   

7.
我国曾经是举世公认的“无毒害国家” ,但近几年来吸毒、贩毒现象时有发生。在近几年来的禁毒实践中 ,我们分析众多吸毒者的心态 ,不难发现不少人对毒品持有好奇心 ,抱着“试一试”、“尝一尝”的心理而涉足其中 ,往往这一尝一试 ,使无数吸毒者一发不可收拾 ,导致“一日染毒、终生难戒” ,甚至干出“以贩养吸”等犯罪的勾当。因此 ,如何使广大公众深刻认识毒品的危害 ,自觉远离毒品、抵制毒品 ,并检举揭发毒品犯罪活动 ,这是遏制毒品犯罪的治本大计。要加大禁毒宣传教育的投资和力度。充分利用新闻媒介 ,以丰富多彩、喜闻乐见的形式 ,广泛、…  相似文献   

8.
青少年犯罪是当今社会关注的热点问题.青少年处于独特的身心发展阶段,容易受到外部不良环境因素的影响,这使他们成为犯罪的高发群体.深入分析犯罪青少年在认知、情绪情感、意志、动机和行为等方面的心理特征,有助于深入了解青少年犯罪高发的心理动因.在此基础上,通过推动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建立和谐的亲子关系及重视学校对青少年的人格教...  相似文献   

9.
一、涉毒违法犯罪的特点(1)从事涉毒违法犯罪的人员大多是居住本地的农民、个体经营者或无业人员,女性和青少年占多数。据统计,在抓获的涉毒违法犯罪人员中,农民、个体经营者或无业人员所占总数的比例分别为52%、22%和26%。女性和青少年分别占总数的29%和349%。文化程度以初中以下居多,对毒品犯罪认识不足、在好奇和高额利润驱使下走上涉毒违法犯罪道路。(2)非法种植罂粟屡禁不止。近几年,灵宝市公安机关加大铲除罂粟力度、每年麦收前后都要组织统一行动,进行铲除路菜专项斗争.但在好奇和侥幸心理支配下,部分农民仍然在农…  相似文献   

10.
目前,北京市吸毒人口和我国绝大多数地区类似,呈现逐年上升的趋势,与之相对应,北京市青少年毒品犯罪数量也在持续的增加中.如何有效地遏制北京市青少年毒品犯罪,以及做好青少年毒品犯罪预防工作,将会对北京市禁毒工作有着深远的意义.  相似文献   

11.
对大学生犯罪心理分析及预防对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近年来大学生犯罪呈上升趋势,且恶性程度越来越高。这主要是由于部分大学生价值观和社会认知存在着偏差,强烈的自卑心理、矛盾的失衡心理、冷漠心理及追求刺激的心理都是大学生犯罪的主要心理特征。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制度管理;建立心理咨询机制及重视心理素质的预防和减少大学生犯罪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2.
家庭是孩子的第一个学校,父母是子女的第一任老师.家庭关系的好坏,直接影响到青少年的健康成长.不正常的家庭关系容易诱发青少年犯罪.我们应当针对青少年的成长特点,对青年进行家庭教育、文化教育、心理教育、组织教育、法制教育,防止青少年犯罪.  相似文献   

13.
1 .加强对戒毒所劳教人员的心理矫治 ,并辅以开设心理门诊。据Kernberg调查得出结论 :吸毒的易感人群为从小有人格行为不良者。结合实际 ,我们也可以发现 ,吸毒易感人群未吸毒时大都存在心理问题或缺陷 ,吸毒后面对着毒品的诱惑、自己的悔恨、亲人的厌弃 ,又会产生各种心理障碍和缺陷 ,失去自由后则会变得更加焦虑和抑郁 ,如果不能有效矫治心理 ,就意味着她们没得到彻底的改造。戒毒所应当尽可能地配备一些精神病医生及心理专家 ,对她们进行心理测试 ,了解她们的心理特征 ,矫治她们不同程度的心理障碍和不良行为习惯 ,帮助她们解决…  相似文献   

14.
人民警察不履行职责的行为往往会带来严重的危害后果,不仅极大地损害公民的利益,而且给公安队伍的形象带来了严重的负面影响.人民警察职务不作为犯罪是指人民警察在能够履行警察义务的情况下不履行该义务,以至于发生严重危害后果的行为所构成的犯罪.人民警察职务不作为犯罪既有个别警察思想政治素质低下不能正确行使权力的因素,也有相关制度不健全监督不到位的因素,必须采取综合手段才能有效减少和遏制其发生.  相似文献   

15.
家庭暴力和青少年犯罪存在着一定的因果关系,家庭暴力容易导致青少年形成犯罪心理,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青少年犯罪的几率.家庭暴力给青少年造成的心理创伤、家庭教育缺陷和提供的不良示范促进了青少年不良心理意识的产生,家庭暴力对青少年造成的认知偏离、情感障碍和人格障碍妨碍青少年良好个性的形成.  相似文献   

16.
家庭暴力与青少年犯罪研究——以犯罪心理学为视角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家庭暴力和青少年犯罪存在着一定的因果关系,家庭暴力容易导致青少年形成犯罪心理,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青少年犯罪的几率.家庭暴力给青少年造成的心理创伤、家庭教育缺陷和提供的不良示范促进了青少年不良心理意识的产生;家庭暴力对青少年造成的认知偏离、情感障碍和人格障碍妨碍青少年良好个性的形成.  相似文献   

17.
暴力犯罪是不良社会成员在暴力文化的指导和推动下产生的严重危害社会的犯罪行为。暴力文化的传播直接刺激了社会成员的暴力犯罪欲望,降低了人们对暴力行为的抑制心理;暴力文化的传播成为社会成员模仿暴力行为,学习犯罪技能的示范教材,暴力文化的传播扭曲异化了社会成员的价值观念,使青少年养成残忍冷酷的性格特征。  相似文献   

18.
青少年犯罪原因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据统计,近年来青少年犯罪率一直处于上升之势,在刑事作案人员中,14周岁至25周岁的青少年占60%以上。这一时期的青少年,是一个人从幼稚走向成熟的时期,生理和心理的急剧变化和认识能力之间的矛盾,都表现的比较突出,有时不能控制自己的行为,在不良的外在条件影响下,容易走上犯罪道路。  相似文献   

19.
残疾青少年中很大一部分是未成年人,有的是刚成年的人。他们也是祖国的未来,是今后我国进一步建设社会主义国家的后备军。随着我国社会、经济、文化等各方面事业的发展,残疾青少年犯罪问题日益引起社会各界关注,而残疾青少年犯罪的司法现状中仍存在若干问题,因此必须针对这些问题提出相应对策,才能促进国家社会进步、法治文明程度再上一个新台阶。  相似文献   

20.
流动青少年犯罪的特点、原因及防治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流动青少年犯罪具有犯罪数量多,犯罪比例大;犯罪低龄化严重,文化程度普遍偏低;犯罪类型以侵财犯罪为主,暴力犯罪亦很突出;团伙性犯罪上升,地域性特征明显等特点。流动青少年犯罪大量增多,既有社会转型历史背景和城乡二元社会结构方面的原因,又有经济上相对贫困、流动人口管理上存在漏洞,家庭、学校教育不当和流动青少年自身心理异常等方面的原因。要遏制流动青少年犯罪多发的势头,必须采取大力改革户籍制度,取消城乡二元社会结构;保障九年义务教育,提高流动青少年的素质;大力发展经济,缩小贫富差距;优化社会环境,完善社区建设;加强普法教育,贯彻宽严相济的刑事政策等对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