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世博会不仅是现代科技展示的盛会,也是现代文明交流与沟通的国际舞台.2010年世博会将成为上海城市社会发展的重要契机,集中表现为城市服务和管理水平的促进,区域经济、社会融合度的提高,更体现在社会动员的推动以及市民素质的提升.  相似文献   

2.
2010年上海世博会的意义可以从经济、社会、文化、政治等多角度进行综合评价,而且在现阶段,其深层次的整体效应和潜在影响远未显示和被感知。本文从城市新文化运动的角度,评析2010年世博会对上海城市品牌形象传播的拐点性意义。一城市意象:上海现代新传奇将始于世博会上海是中国最大的城市之一,也是世界知名的大都市。作为中国传统文化与西方文化交流的前沿,东方文明与西方文明在这里汇聚、融合,形成了上海海纳百川的城市特点,具有巨大的亲和力和吸引力。近年来,有关国际政治、经济和文化交流的活动在上海举办得愈来愈频繁。如2001年APEC…  相似文献   

3.
期刊选粹     
三联生活周刊2007年第12期世博会重新定义城市20年前,上海和“世博会”第一次相遇,当时将这座城市中的江滩和农田开发成金融区的冲动是上海积极筹办世博会的真正原因。20年后的世博会,正处于这一轮上海历史上最大规模的城市化进程的尾声,上海世博会总策划师吴志强称之为“回归”——既是对城市化进程的反思,也是对城市的新一轮更新。世博会让人们重新思考城市,梳理城市中现有的遗产,修补并衔接城市历史和现实之间的断裂成为可能。  相似文献   

4.
上海作为一个国际大都市、作为中国现代化程度最高的城市,它的现代法治文明程度也应与国际接轨。4年后,世博会将在上海召开,市民综合素质的提升,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相似文献   

5.
世博会上出现的种种不文明现象已引起社会的广泛关注,成为街谈巷议的热门话题。有人深恶痛绝,认为是给上海人、中国人丢了脸;也有人认为每天有这么多游客,不文明的总是少数,无伤大雅。有时还争得面红耳赤,难下结论。《观博之辩》,以正反两方的形式各抒其见,既综合了普通百姓的心声又做到有理有节有深度。我们在密切关注“国民素质”这个世博会最大的展品,  相似文献   

6.
城市通过举办重大活动,可以进一步强化城市定位,完善城市的设施和社会人文环境,促进城市营销。上海和广州在分别成功举办世博会和亚运会的过程中,把事件营销与城市营销结合起来,把城市发展落实到人与环境的和谐发展上,进一步夯实了可持续发展的城市文明发展之路。  相似文献   

7.
对上海各级党组织来说,世博会筹办过程中体现出来的党员干部的状态和作风,是骄傲、是自豪,更是一笔未来发展弥足珍贵的精神财富。  相似文献   

8.
本刊5月号出刊日,恰逢上海世博会开幕。世博会是人类文明的驿站,正日益成为全球经济、科技和文化领域的盛会,成为各国人民总结历史经验、交流聪明才智、体现合作精神、展望未来发展的重要舞台。作为首届以“城市”为主题的世界博览会,上海鲜明地提出了“城市,让生活更美好”这一实在而人文的主旨,具有非常强的亲和力和时代感,世界各参展城市必将紧紧围绕“城市”这个主题,去挖掘城市的文明,探讨城市的发展,传播城市的进步,为建设文明和谐的社会展开想象,促进人类的可持续发展。于是,什么样的城市让生活更美好,城市如何让生活更美好等话题也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广泛关注。  相似文献   

9.
举办世博会既是对上海现行城市管理能力的检验和挑战,也对上海创新城市管理带来了一系列重要启示,尤其是世博会城市最佳实践区的一个个生动案例充分表明,当代城市管理的发展趋势必须注重法制化、信息化、系统化、社会化和人性化。围绕如何在上海未来城市管理中很好地延续和深化这些世博经验,民进成员、上海城市发展信息研究中心高级经济师施蔷生,民盟成员、民盟市委参政议政部部长喻森海等结合当前上海实际,提出了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0.
2010年在上海举办的世博会,为展示上海城市空间和城市文明带来了巨大的机遇,当然也带来了许多有待认识的新课题.从上海民俗文化的现状而言,民俗文化研究和文化发展的明显缺位和无序,是亟待引起重视的问题.如何彰显上海本地的民俗文化,凸显上海民俗文化产业的原创性内涵与特色,成为当下最为紧迫的任务.  相似文献   

11.
城市是现代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也是现代文明的集中体现。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文明的水平,主要便体现在城市文明的水平上。应当说,二十多年来,在我国精神文明建设中.各大中城市都非常重视城市文明的建设和文明市民的培养。并开展了以此为目标的各种“创建”活动.制定了相应的城市文明公约或“几要”、“几不准”的市民文明守则.推出了全国文明城市测评体系。我们在看到城市面貌日新月异、市民文明素质不断提升的同时.也要看到还有一些不尽如人意的地方。  相似文献   

12.
《前进论坛》2010,(5):22-23
<正>世博会对举办城市、举办国家的国际地位的提升和社会经济发展将产生极其重要的影响,这已成为一种普遍的共识。2010年世博会在中国上海召开,这对于改革  相似文献   

13.
2010年中国上海世博会日益临近。如何处理世博会面临的各种复杂的民族宗教事务,民族宗教工作如何更好地为世博会服务、进一步凸现“城市,让生活更美好”的主题,全方位展示上海城市形象乃至中国国家形象,是当前世博会筹备中的一项重要工作。对此,代表们有些什么思考?又有何高招?  相似文献   

14.
在上海这个繁荣蓬勃的城市里,活跃着一支欣欣向荣的力量,这就是60多万家的新经济组织和新社会组织。世博会运行期间,入驻园区各类“两新”组织580家,员工2万多人,党员2300多名,成为世博会“成功、精彩、难忘”一支不可或缺的力量。  相似文献   

15.
2010年上海世博会不仅是场馆建设、城市环境等硬件设施的一次展示.更是一次城市人员素质、文明程度的集中展示。世博会考验的不仅是展会服务人员和普通市民的素质,更将集中考验上海党组织的执政水平、领导能力和干部的素质、作风。从这个意义上讲,世博无疑是上海干部面临的一次“大考”。  相似文献   

16.
现代都市,是从人类社会的村落、集镇一路走来的,它是人类文化发展、文明进步的结晶.纵观上海的历史发展,它并不像人们通常所说的是一个由小渔村迅速崛起的城市,其悠久的崧泽古文化、福泉山文化、青龙港文化等是上海这座城市的灵魂和根基.古上海的文化高地与世博会的主题实践,是一脉相承的."城市,让生活更美好",为崧泽文化的弘扬、海派文化的创新,带来了难得的发展机遇.  相似文献   

17.
世博会对举办城市的旅游业发展影响巨大.本文以旅游业中具有代表性、为世博会配套服务的重要行业--宾馆业为例,分析当下上海宾馆业发展的现实基础和存在的薄弱环节,并对世博会前后上海宾馆业的发展定位进行理性思考,以期找准应对之策.  相似文献   

18.
记者:市九次党代会提出,办好一届成功,精彩,难忘的世博会,让我们这座城市更加美丽,让上海人民的生活更加美好!世博会是怎么选定“城市,让生活更美好”这个主题的?  相似文献   

19.
徐娜 《中国减灾》2011,(12):22-25
上海是一座国际化的大都市,特定的地理环境和城市结构特征,使上海在尽享渔耕舟楫之利的同时也受到暴雨、台风等自然灾害的困扰;城市的快速发展和城市建设的大规模开展,使上海人民尽享城市生活便捷的同时也受到各类隐患和事故的威胁。随着上海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和2010年世博会筹备工作的深入,上海的防灾减灾工作获得了较好的发展机遇,  相似文献   

20.
张树泉 《群众》2008,(12):81-83
文化从广义上说是人类在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即包括了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从狭义上说,特指精神财富,如文学、艺术、教育、科学等。大学文化是高等学校在社会影响下,通过自身努力,在对知识的传承、交流和创新的过程中。在培养人才的办学活动中,不断进行总结、提炼而拥有的一种校园文化的精神表现,是高等教育发展的文明成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