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群众》2017,(16)
正提起中国改革的历史,王安石变法不可不提。王安石变法旨在富国强兵,主要包括青苗法、均输法、保甲法、免役法、市易法、方田均税法、将兵法等。王安石变法涉及科举、农业、水利、军事、户籍、经济、交通等多个领域,因此可以说是带有系统改革性质的"顶层设计"。我们知道,王安石推行的全国性变法失败了,但是很少  相似文献   

2.
王安石(1021- 1086),字介甫,晚号半山,江西临川人.宋代著名政治家、文学家和思想家.他在北宋中期发起的“王安石变法”深深地影响了中国今后的历史,并在世界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王安石被列宁称为“中国十一世纪的改革家”,他推行的青苗法在二十世纪三十年代经济危机中为美国所仿效.  相似文献   

3.
王安石(1021—1086)字介甫,宋神宗时为相,力主变法,后因保守派的反对和变法派内部的勾心斗角而失败。他第二次罢相(1076)后,在金陵闲居,回顾变法的成败.归结出一句话:变法是对的.但败在用人不当。王安石一向重视人才,认为“徒法不能以自行”,须有  相似文献   

4.
王安石变法之前,宋朝经略西北边疆的态度经历了一个从积极到消极被动、再渐趋主动的过程。其成绩总体上不如王安石变法时期,但曹玮、范仲淹等少数人还是做出了值得肯定的成绩。个中原因,与北宋的前四代帝王及其作为有很大关系,也与北宋国情紧密联系。  相似文献   

5.
正商鞅变法,北魏孝文帝改革,王安石变法,张居正一条鞭法……翻开史书典籍,一次次改革犹如星光璀璨,闪烁在悠长的华夏文明史上。胡服骑射,是战国时代赵武灵王强势推行的一场军政改革,其思虑谋划之深远缜密,其善抓主要矛盾和关键少数的君王智慧,其排除万难誓将改革进行到底的坚定决心,足资两千多年后的今人镜鉴。问题倒逼,改革势在必行从战国地图上看,赵国很像一只被挤压变形的长柄水勺。弯曲的长柄直插西北部的匈奴领地,勺子  相似文献   

6.
田国强 《同舟共进》2010,(12):15-18
为什么中国几千年历史上一些大的变革,如商鞅变法、王安石变法乃至清末维新派变法,最终都以失败告终,甚至一些变法者本人的生命都无法得到保证,而只有邓小平领导的改革开放这一伟大变革取得了巨大成功?到底是制度创新重要,还是经济发展重要,哪一个应该先行?  相似文献   

7.
何晓苇 《求索》2013,(11):68-70
王安石变法以理财为中心,变革天下法度,旨在富国强兵。这与苏轼裕民的政治价值及其治国方略产生了尖锐冲突。苏轼认为,"裕民"理应成为变法之归旨,它是一个义蕴丰富而深广的概念范畴,与"富民"有别。"裕民"既涵盖了执政的举措在御民、抚民,于民以宽仁、宽缓,又统摄了治国"富民而措刑"的"民德归厚"之根本价值。苏轼认为,王安石变法"急於有功而贪富强",有病民、贫民之弊,乃至败坏天下之风俗。裕民作为苏轼政治理念的核心价值,贯串于熙宁前后苏轼的诸多思想言论和政治主张当中。裕民之道与富国之法也成为王安石变法的核心争论。  相似文献   

8.
王安石在变法过程中,重视革新人才的培养,并为此建立起了一整套从培养到选拔到任用再到监督的较完善的人才机制,使北宋人才辈出.由于反对派极尽阻挠,对人才疏于监管,变法失败.建立健全新时期人才机制,首先要解放思想,与时俱进,树立科学用人观,在变革中,要按照德才兼备、任人唯贤的原则,全面考查,认真培养,合理使用.  相似文献   

9.
冯新宇 《传承》2008,(24):88-89
王安石在变法过程中,重视革新人才的培养,并为此建立起了一整套从培养到选拔到任用再到监督的较完善的人才机制,使北宋人才辈出。由于反对派极尽阻挠,对人才疏于监管,变法失败。建立健全新时期人才机制,首先要解放思想,与时俱进,树立科学用人观,在变革中,要按照德才兼备、任人唯贤的原则,全面考查,认真培养,合理使用。  相似文献   

10.
北宋时,王安石曾说过“人言不足恤”,但其人却志大而量小,听不得谏诤之言,以致使他的变法受到许多本可避免的损害。在反对王安石变革的人中,除了司马光,苏轼也算得影响较大的一个。但苏轼也并非那种主张“一切不事事,守前所为而已”的保守派。他的本意也是主张改革...  相似文献   

11.
不要以为变法就好。有好的变法,也有不好的变法。一种改革究竟是好是坏,不能只看动机,要看效果。  相似文献   

12.
农村税费改革在减轻农民负担方面的成效是不容质疑的,然而,人们目前担心和忧虑最多的还是农村税费改革对县乡财力的影响,特别是由此导致的县乡财政的拮据,势必最终会影响农村基层政权的正常运行。许多人因此认为,如果不能从根本上解决县乡镇财政特别是乡镇财政的缺口和债务问题,乡镇政府将不得不再次向农民“伸手”,这样一来,农村税费改革就避免不了要走历史的老路,就像唐代杨炎的两税制改革、宋时王安石变法、明朝张居正推行的一条鞭法和清初雍正的摊丁入亩一样,初时“向来丛弊为之一清”,时间一久难免“积累莫返之害”而归于失败。每项改…  相似文献   

13.
王安石以"法先王之政"为核心的变法理论,就是在必须由朝廷统一掌控、管理天下财富资源之理念下,用"摧抑兼并"的手段与民争利;同时用自己重新注释的儒家经典来统一教育内容与思想意识,选拔专为君主国家所用的人才;用儒体法用的原则,以两者治国方略互补的方式来寻求君主专制下国家统治的理想状态,以挽救北宋的统治危机。王安石相信在这个君主国家体制之下,专制权力能够对私人利益为所欲为发号施令的同时,也能够满足人民的共同渴望和需求,相信朝廷与官员能够"为人民服务",丝毫认识不到官府权力膨胀的可怕性,最后使改革变成一场祸国殃民的大灾难。  相似文献   

14.
曾任宋代宰相的王安石,是我国历史上著名的改革家.他为了改变国家“积贫积弱“的窘境,走上国家大治的康庄大道,在经济、政治、军事和文化教育等方面实行一系列变法.他的改革之举遭到保守派的疯狂反对,说他胆大妄为,“天变不足畏,祖宗不足法,人言不足恤“.……  相似文献   

15.
熙宁七年(公元1074年),天久旱不雨,百姓颗粒无收,饥民流离失所,宋神宗为此忧心忡忡。一位看门小吏郑侠趁机进献《流民图》给神宗,冒死上奏:“都是王安石变法  相似文献   

16.
本文集中研讨“荆公新学”的实学性质,并从其核心部分《三经新义》及王安石特别注重的“道德之意”、“性命之理”,延伸至他的变法实践。认为王安石的学术活动与思想的创造几乎全部都贯之实践当中,这是他与中国历史上许多思想家的不同之处,也是与中国历史上许多改革家相异的地方,应该说,这正是王安石作为一个伟大的历史人物的特别之处。  相似文献   

17.
熙宁四年 ,《孟子》由子部升上经部 ,并成为科举必考科目 ,从而引起思想学术领域的尊孟和疑孟的争论。王安石的尊孟与他的变法和司马光等人的疑孟与他们反变法在精神上是契合的。尊孟与疑孟之争 ,并不单纯是学术之争 ,而是带有浓厚的政治色彩和深刻的思想分歧。从某种意义上说 ,学术争论也只不过是政治斗争的一种形式  相似文献   

18.
为政者如果随波逐流,毫不自律,社会就将陆沉,所以孔子提出为政以德,要求治人者自制。大变革时代是利益重组的时代,改革必然触及并切割各方利益,必然要向既得利益特权开刀,改革的对象其实首先就是政府自身  相似文献   

19.
然而作为新宰相的王安石似乎在苏轼参加制科考试“进策”时.就认为与其“学术素异”的苏轼一旦大用就会防碍变法。所以从苏轼还京伊始就没有丝毫争取他重用他的意思。相反地将这位有着制科三等并当过一任地方官光荣履历的苏轼。安置于直使馆判官告院闲职,并在后来屡次打消神宗起用苏轼的动议。从现有的史料来看.王、苏后来交恶、敌意首先发自王安石一方。可以说.王安石基于苏轼的资格声望和学术见解.为了自己的变法顺利进行而有意抑制苏轼在政治上的发展,按宋人钱世昭的说法,是忌“子赡为宰相耳”。倒是司马光在努力地为苏轼争回这份公道.在神宗面前多次推荐苏轼未果。相形之下.其秉性的公正显得更值得信赖。从另一个角度看司马光举荐苏轼未必出于拉拢之目的.王安石为自己制造政敌确是事实。  相似文献   

20.
李正洪 《福建乡土》2013,(6):26-26,39
中国赵宋王朝熙宁三年(1070年),轰动朝野的王安石变法正如火如荼地推行。同时,集聚朝堂的高官政要王安石、司马光以及苏轼等,关于政见及权势的斗争亦在如火如荼地进行。此外,朝廷三年一科的科考取仕,一样进行得如火如荼。时局敏感异常,思想与权谋剧烈碰撞,学识与见识紧密纠葛。在这肉眼看不见的血雨腥风当中,一位来自闽西北山区小县的学子,突然成为了站立在风口浪尖的人物,他就是叶祖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