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在中国古典文化典籍中,就目前所知,"信"字最早见于<尚书>.<尚书>中的"信"思想主要包括两方面的内容:第一,重视"信"是上古帝王以来的普遍做法,他们把"信"看做是国之大事,关乎国家兴亡,人民康乐.第二,"信"思想与"天"、"帝"思想紧密相连.<尚书>中的信思想产生于人神交通的遗存,带有早期宗教的神秘光环,存留有神灵崇拜的影子,为研究中国古代"信"思想的起源提供了直接证据.  相似文献   

2.
高校与学生之间的纠纷是当前高校法治工作中的重要方面.解决校生纠纷可以有多种途径,从高校内部即大学章程入手,可以探索一条有利于校生纠纷解决的途径.以<黑龙江大学章程>和<佳木斯大学章程>为研究样本,大学章程是高校内部的根本行为准则,具有内部纠纷解决机制的价值功能.  相似文献   

3.
新西兰国立大学章程文本的要素分析及启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教育法>、<高等教育法>、<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明确规定大学制定章程,依据章程加强和规范学校管理.但由于多方面原因,我国大学章程建设工作仍相当薄弱,没有引起有关方面应有的重视.为推动我国大学章程建设,本文对新西兰大学章程的要素、特点等进行了研究和分析,并对加强我国大学章程建设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4.
《庄子》养生思想对道教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庄子>的养生思想构成后世道教炼养术的重要源头."缘督以为经"影响了道教致虚守静的炼养原则和周天炼养理论,<庄子>具有哲学意蕴的"守一"被道教实证化为具体的养生手段,<庄子>"唯神是守"的养神思想影响了道教"养神"、"炼神"原则的形成和存思术的产生,"吹呴呼吸"、"熊经鸟申"的养形思想则构成后世道教导引术的先导.  相似文献   

5.
夏丐尊自称"平民",建造的院落叫"平屋",还说文章也只是写给"一般人"看的,显得再平凡不过了.什么叫"平凡",他在<读书与冥想>一文中说:"高山不如平地大.平的东西都有大的涵义.或者可以竟说平的就是大的."文如其人,夏丐尊散文这种读其文如闻其声如晤其人的叙写,乃文章的至高境界.  相似文献   

6.
案情介绍: 2008年8月下旬的一天,有位女大学毕业生来到南宁市劳动争议仲裁院,她手中拿着两份材料,分别是她与某单位签订的<大学生就业意向协议书>和<劳动合同>.女大学毕业生说:"我于今年5月在学校举办的双选会上与某单位签订了<大学生就业意向协议书>,今年7月底毕业后到该单位与之签订了<劳动合同>,按照双方签订的 <劳动合同>约定,8月20日前到单位报到上班,合同期限为1年.  相似文献   

7.
<易传>作为解释<易经>之书,以"观其德义"为纲领,以"本天道以立人道"为原则,效法"天道"发明"人道"之"德义".<易传>人道思想的核心是君子思想:首先,认为君子具有四点基本品质印"明于忧患与故"、慎言、自强、知时;其次,通过"天地设位,圣人成能",圣人创易,代天行道,完成天道与人道(君子)的贯通;最后,强调君子应"进德侈业",以"安身立命",实现君子的理想人格,"乐天知命",达至圣人境界.  相似文献   

8.
<易传>作为解释<易经>之书,以"观其德义"为纲领,以"本天道以立人道"为原则,效法"天道"发明"人道"之"德义".<易传>人道思想的核心是君子思想:首先,认为君子具有四点基本品质印"明于忧患与故"、慎言、自强、知时;其次,通过"天地设位,圣人成能",圣人创易,代天行道,完成天道与人道(君子)的贯通;最后,强调君子应"进德侈业",以"安身立命",实现君子的理想人格,"乐天知命",达至圣人境界.  相似文献   

9.
从《东盟宪章》看"东盟方式"的变革与延续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第13届东盟首脑会议正式通过了<东盟宪章>,宣告东盟组织具有法律人格地位,正式赋予东盟作为国际谈判和处理国际事务主体的法律地位."东盟方式"是影响<东盟宪章>制定的重要因素.一方面,随着地区一体化进程的深入,"东盟方式"越来越限制东盟的发展,东盟日益显得效率低下,行动迟缓,无力应对地区问题,在民主、人权等国际社会关注的事项上也难以发挥积极作用,区域社会经济一体化的进程也是举步维艰.这些都要求东盟对其"东盟方式"进行变革.另一方面,东盟成员国之间存在巨大差异,任何激进的超国家机构建设都有可能招致成员国的抵制,造成东盟的分裂,因此,为了维护东盟内部的政治团结,"东盟方式"仍将是东盟运作的基本模式.<东盟宪章>就是在对"东盟方式"变革的张力与延续的惯性下制订出来的.  相似文献   

10.
2004年1月1日实施的<工伤保险条例>第14条第(6)项规定,"职工在上下班途中,受到机动车事故伤害的"属于工伤.但实务部门对"上下班途中"、"机动车"等法律解释存在分歧,导致法律适用混乱.  相似文献   

11.
江泽民同志在2000年1月召开的全国宣传部长会议上提出"以德治国",并明确要把它作为一项重要工作来抓.此后<人民日报>、<光明日报>分别发表社论,号召全党全国人民"认真学习".党的十五届五中全会,则进一步强调要把"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结合起来,作为党和国家今后的重要治国方略."以德治国"在我国具有悠久的历史传统、系统化的理论体系和丰富的实践经验.从根本上说,"以德治国"是几千年来儒家治国思想的理论精髓,中国古代各种思想中尤以儒家对此论述最详也最深入.本文试从<易经>的有关论述中,揭示儒家"德治"思想理论的最初来源.  相似文献   

12.
<正>德育在中国教育历史中源远流长,"大学之道在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这句《大学》中的名言一直被我国大学教育界奉为圭臬。《礼记》中"师也者,教之以事而喻诸德也",也成为师者操守的准则。从古至今,德育始终都处在教育的优先位置,被视为教育的核心和根本。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是我国高等教育的根本任务,也是高校德育工作永恒主题。"才者,德之资也;德者,才之帅也"。德育处在学校教育工作的  相似文献   

13.
<正>去岁发生在河南的"平坟"事件,曾令社会广泛关注。在我国,"挖人祖坟"自古以来是悖反敬畏祖先的伦理传统的,只有伦理下作者才会掘人祖坟。倘若你到过韶山,军阀何健对毛氏家族祖坟的挖掘,无论如何也激不起人们对他的赞美;倘若你到过溪口,无论当下人们如何讽议时局、月旦人物,但就共和国成立以来对将氏祖先墓园的保护都会心存敬意。可曾几何时,借着移风易俗、破旧立新等美妙口号,掘坟挖墓竟成一时之尚。尤记得在懵懂无知之年,我等少年儿童响应号召,在老师们带领下,奔赴学校周围各个乡村,不问青红皂白,参与平坟的行为。好在当地有识者出面协调,划定了平坟范围:凡新坟皆不能平,只能平那些老坟,我们  相似文献   

14.
<史记>篇目问题较多,而又以"八书"为甚.学界虽然对"八书"总体的看法没有什么分歧,但有三点需要注意:其一是<史记>缺少<礼书>、<乐书>和<兵书>,八篇中就有三篇有问题;其二是对<太史公自序>的几句话该怎么理解,<律书>和<兵书>的关系应是怎样的;其三是在司马迁创作"八书"的大前提下,上述三篇中是否还有后人搀入的部分.  相似文献   

15.
最高人民法院颁布的<关于民事诉讼证据的若干规定>第一次明确规定了我国民事诉讼证明要求为"法律真实",从而实现了从"客观真实"到"法律真实"的演进.但是,"法律真实"的证明要求绝不是对"客观真实"全然否定,"法律真实"和"客观真实"是辩证统一的关系,"客观真实"是民事诉讼证明活动所要达到的终极目标,"法律真实"是实现"客观真实",从而实现法律的程序正义乃至实体正义的手段.而要通过以"法律真实"的证明要求去实现"客观真实",则要求证据采信制度有相应的制度保障,即高度盖然性的证明标准和现代自由心证原则.  相似文献   

16.
一、新世纪以来名著改编之争的透视 进入新世纪以来,文学名著改编之风一年比一年猛烈,而由此所引起的争议也在逐渐升级.2000年,现代剧作家曹禺三部名剧<雷雨>、<日出>和<原野>被北京人艺搬上舞台,因后两部作品改编幅度较大,剧评界一片哗然.以此为代表,中国现代文学名著纷纷跌入"新编"的巨轮,鲁迅的<孔乙己>,老舍的<茶馆>、<骆驼祥子>,巴金的<家>、<春>、<秋>,萧红的<生死场>,张爱玲的<半生缘>、<色·戒>,张恨水的<金粉世家>,等等,动作之整齐划一,令人咋舌.  相似文献   

17.
老子的<道德经>蕴涵着丰富的重民思想.<道德经>中的重民思想包括平等待民、处民之下、反对战争、慎刑薄赋等,既表达了广大民众的愿望,又兼顾统治者的利益和要求,起到了调和治国者和民众之间矛盾的作用.  相似文献   

18.
为纪念科学社会主义的奠基之作<共产党宣言>发表160周年,2008年11月3-4日,中共上海市委党校、上海行政学院举办了"<共产党宣言>及马克思主义的当代意义"国际学术研讨会.中共上海市委常委、组织部部长沈红光出席会议并致辞.这次国际学术研讨会特邀一批国内外研究<共产党宣言>和马克思主义研究的60多位著名专家与会,围绕<共产党宣言>(以下正文简称<宣言>)的基本思想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全球化视野中的<宣言>研究、关于"两个不可避免"思想的再认识、"人的全面自由发展"与"自由人的联合体"等主题展开了研讨.  相似文献   

19.
在<荀子>出现之前,儒家典籍中无"教化"一词,"教"与"化"连用,在儒家典籍中首次出现在<荀子>中."教化"作为一个双音词,既有"教"的涵义,又有"化"的涵义.可是现在流行的许多辞典中,把"教化"之"化"解释为"感化",此解不合于荀子的原意.荀子所讲的"化"是指人长期生活在某种环境中,他原有的思想道德面貌就逐渐会被环境所改变,"化"是环境对人的道德思想所产生影响的过程.而这个过程是缓慢的,人是感觉不到的.荀子提出的既"教"又"化"思想,是对先秦思想道德教育理论的重大发展与完善.他纠正了只重视"教诲"而忽视"教化"的倾向.理解荀子的这一思想,对于改进我们今天的思想道德教育工作非常重要.  相似文献   

20.
<周易>的言象意思想凸显中国古代辩证的逻辑观与语言观,具有类比和联想、逻辑推论和判断的特征."言"指语言使用的符号,"象"是指用来模拟、象征自然和社会现象的"卦象","意"是通过卦爻辞传达出的理念和规律.<周易>中言-象-意的推理过程其实是一个语用推理的过程,主要通过取象的方式来解释易卦,涉及古域、问卦者、时势、背景、易者等诸多语境因素,以推断出结果;它体现认知推理、含意、顺应选择等当代语用的推理思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