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马开广 《学理论》2010,(25):254-255
性心理健康理念教育是大学生自我发展的需要,是素质教育和人格培养的需要,理应得到重视。和谐建构当代大学生健康的性心理理念有助于其形成正确的性观念,促进其性心理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2.
范洪涛 《学理论》2012,(21):285-286
性心理状态对个人精神状况及个人行为有极为重要的影响,大学生对于自身在青春期所面临的性心理、性行为、恋爱等问题感到困惑,这些情绪会影响他们的健康与成长。但是在我国性教育的研究和普及有一定的阻力。性心理健康教育,尤其是性的道德教育理应成为高校思想教育的一个重要内容[1]。要抓好这项繁重而艰巨的任务,必须有科学可行的途径与方法。  相似文献   

3.
大学生正处于性生理发育成熟、性心理逐渐趋向成熟的吋期。性生理成熟与性心理尚未完全成熟的矛盾,性生理需求与性社会规范之间的矛盾,以及传统性观念影响与西方性观念影响之间的冲突,构成了当代大学生性心理发展的重要背景因素,也是引起大学生不安、困  相似文献   

4.
高杉 《学理论》2014,(5):181-182
随着社会的发展,进入21世纪,80、90后的年轻大学生们的思想更加开放,对婚前性行为更加随意。在校大学生婚前性行为的发生率大大提高,因为草率的婚前性行为导致的伤害个案也在不断地增加。尽管大学生在性生理上已经成熟,但他们的性心理并不成熟。当前大学生们大胆开放的性行为与高校滞后的性知识、性文化教育导致了他们身心健康受到极大的威胁,为此高校开展广泛有效的性文化教育尤为重要,我国高校不仅要加强性知识教育,以解决大学生存在的性生理与性心理因素,更要加强性文化道德教育,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性观念,以开启大学生的美好人生。  相似文献   

5.
2000年中国大学生性心理健康调查对比分析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本文课题组通过 2 0 0 0年 5~ 1 0月对全国 1 4个省市的 2 6所全日制普通高校大学生进行的“2 0 0 0年中国大学生性文明现状调查” ,从异性化倾向、性成熟带来的情绪波动、性幻想与性梦、与异性交往的心理、性行为带来的困扰、失恋的打击、性补偿的刺激等方面 ,对当代大学生的性心理健康现状做了较全面的分析。  相似文献   

6.
通过对"90后"高职大学生性行为的调查,了解大学生的性心理现状,为高校对"90后"高职大学生进行性健康教育提供行之有效的科学方法和措施:应做到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自身教育有机结合。  相似文献   

7.
《学理论》2020,(12)
网络环境的开放多元,网络传播的信息海量性和快速高效,极大地降低了信息获取的难度,改变了人们的工作、学习和生活方式。大学生与网络的联系越来越密切,网络上的信息多且复杂,很多大学生浏览的网络信息娱乐性、随意性较强,逐渐形成了不良的上网和生活习惯。了解大学生网络信息选择的倾向性,有利于提升网络育人效果和水平。  相似文献   

8.
大学生正处于性成熟时期,大学生性心理的发展总体上说是健康的、正常的。多数大学生具有正确的道德观和价值观,能够较好地调节好性欲、性冲动,表现出符合社会规范的行为。但是也有一些大学生的性知识非常缺乏,性观念发生了重大的转变以及个人性修养的缺乏,出现了不正当的性行为,性心理的扭曲已敲响了高校及家长对性健康教育的警钟。通过对在校大学生的问卷调查,得出大学生性教育知识缺乏的主要原因是社会、家庭、学校等在这方面的教育不足。为了加强学生的性知识,这需要社会、家庭、学校、学生自身共同努力。  相似文献   

9.
《学理论》2015,(29)
随着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的迅猛发展,互联网已经成为人们日常生活和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互联网为人们提供了丰富的资讯,在给人们生活带来便利的同时,由于网络环境的开放化,一些不健康的网络内容也在网上大肆传播,给当代大学生的身心发展造成了严重的影响。在网络信息社会环境下,培养当代大学生健康网络的生活方式便凸显得尤为重要。当代大学生健康网络生活方式的养成教育具体方法如下:加强对当代大学生思想观念的教育;加强网络知识和网络技术的教育;加强网络法规和公德的教育;加强网络硬软件的建设。  相似文献   

10.
人格就是一个人身心统一、内外统一的整体,是各种心理特征、道德质量、价值取向和行为方式的综合体现。网络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对与网络联系最紧密的大学生群体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主要以网络信息时代为背景,分析网络信息环境对大学生人格形成的积极影响和消极影响,并提出几点关于塑造健康人格的对策。  相似文献   

11.
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过程也是马克思主义理论观点、相关知识和思想被大众共享与传播的过程。人与人的交往会形成不同类型的社会网络,这些不同类型的社会网络是人们之间知识、信息、情感乃至思想传递的途径。大学生的社会网络构成了高校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重要路径和机制。基于大学生社会交往的特点,大学生有两种基本类型的交往网络,即"内聚性网络"和"桥接性网络"。实证研究发现,大学生基于交往形成的两种社会网络对高校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有显著影响,其中"内聚性网络"比"桥接性网络"对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影响更为强烈。应针对不同社会网络类型制定推进大学生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具体对策。  相似文献   

12.
陈兵 《学理论》2015,(7):209-210
自媒体时代的到来,给大众提供了一个信息交流的平台,但网络谣言也随之出现,大学生作为网络群体的主力军在虚拟的网络中随时随地交流着自己的心得体会和自己的观点。与此同时,网络传播快捷、匿名、互动和任意性的特点是谣言泛滥成灾的主要原因。社会、学校及大学生自身应该三管齐下共同监管网络谣言,共同营造一个清新、健康、积极向上的互联网共有家园。  相似文献   

13.
翟建华 《学理论》2012,(35):340-341
网络文化的普及和网络信息的传播给大学生意识形态带来了很大的冲击,网络时代背景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面临多种困境。既要充分利用互联网这一具有时代特征的传播工具,主动引导大学生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激发学生健康向上的精神境界,又要规避网络风险,让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与现实思想政治教育形成共振,不断开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新局面。  相似文献   

14.
代小丹 《学理论》2014,(2):279-280
中国在校大学生已经成为中国互联网使用者中最大的职业群体,网络也成为学生获取信息的首选方式。然而网络信息庞杂,网络空间充斥着诸多的网络热点问题尤其吸引大学生的关注,对大学生的思想观念、价值取向产生较大影响。通过实证的研究方法,针对网络热点问题这条主线,通过对调查材料及数据的分析提炼得出网络热点问题对大学生思想行为的积极、消极影响并提出相应对策如下:高校应建立长效严控机制,警惕不良网络热点问题散播;加强网络健康教育,成立专门教育研究中心;将网络热点问题融入政治理论课教学体系中;加强大学生自律意识的培养。  相似文献   

15.
周玫 《学理论》2012,(23):188-189
高校网络舆论环境是提高大学生分析判断能力、形成正确价值取向的重要阵地。因此,必须把握高校网络舆论环境发展的方向,建立完善的信息监控机制,创新思想政治教育,从而促进形成健康向上的高校网络舆论环境。  相似文献   

16.
《学理论》2013,(35)
随着网络的发展,网络舆论行为是大学生当下一种新的交际方式。大学生网络舆论以理性表达为主,但由于网络舆论内容广泛性,网络舆论形成的信息来源良莠不齐,从而出现众多大学生网络舆论从众现象。由此对大学生提出有建设性的指导意见:提高大学生对网络信息的判断力和抵制力;正本清源,努力净化信息环境;关注网络道德,正确引导学生心理。  相似文献   

17.
《学理论》2017,(9)
网络环境具有双重属性。一方面,网络的开放性、互动性使得网络信息传播高效快捷,改变了大学生学习、社交、娱乐的生活方式;另一方面,网络的虚拟性也使得网络信息更加复杂,真假难辨。大学生群体以其自身的知识储备、学习能力、认知范围等特点成为网络环境的特殊主体,极易受到网络各种各样的信息的干扰,进而影响其健康成长。基于此,我们必须要开展红色校园网站建设、制定网络道德规范、完善网络法律条例、建立网络心理咨询平台、强化大学生网络行为自律。最终达到优化网络环境,提升大学生思想道德素养的目的。  相似文献   

18.
大学生以其自身的特点成为网络信息传播过程中的重要参与者和辐射群体之一,所以大学生对信息的鉴别能力对于网络信息的规范传播具有重要意义。现阶段大学生的信息素养的缺乏,以及责任意识的缺失都加剧网络信息传播乱象。因而提高大学生的信息鉴别能力,强化官方媒体的舆论主战线的地位,规制网络信息传播刻不容缓。  相似文献   

19.
微博、微信等新兴网络交工具已成为当代大学生网络交流和信息传递的主要载体。它以操作简单、传递快、互动性强等特征深受大学生的喜爱,并对大学生的学习和生活产生了一定影响。针对重庆市部分高校在校学生以问卷和访谈形式对微博、微信等使用情况进行了调研,对使用现状、动机、态度、及对其生活的影响等因素进行了分析,探索了大学生健康使用新兴网络交流工具的对策和路径。为新媒体环境下做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供一些参考性意见和建议。  相似文献   

20.
刘文丰 《学理论》2009,(15):266-267
网络技术的高速发展,迅速地改变着人类传统的认知渠道,对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生活方式等领域都产生越来越大的影响。但是网络并不是一个纯洁、健康的虚拟天地,它所传输的信息、一些网络主体的不良行为都会对青年大学生产生负面的影响。探索积极有效的指导大学生网络道德的长效机制是时代赋予我们的一项义不容辞的责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