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31 毫秒
1.
《学理论》2014,(25)
现代社会,网络已成为思想文化信息的集散地和社会舆论的放大器,成为大学生表达情绪、意愿、态度和意见的首选平台,成为高校网络舆情形成和传播的重要载体。作为大学生群体思想状况的晴雨表与思想动向的方向标,高校网络舆情的影响力不断扩大,成为网络时代影响大学生思想倾向和行为方式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2.
《学理论》2020,(12)
网络环境的开放多元,网络传播的信息海量性和快速高效,极大地降低了信息获取的难度,改变了人们的工作、学习和生活方式。大学生与网络的联系越来越密切,网络上的信息多且复杂,很多大学生浏览的网络信息娱乐性、随意性较强,逐渐形成了不良的上网和生活习惯。了解大学生网络信息选择的倾向性,有利于提升网络育人效果和水平。  相似文献   

3.
《学理论》2015,(29)
随着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的迅猛发展,互联网已经成为人们日常生活和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互联网为人们提供了丰富的资讯,在给人们生活带来便利的同时,由于网络环境的开放化,一些不健康的网络内容也在网上大肆传播,给当代大学生的身心发展造成了严重的影响。在网络信息社会环境下,培养当代大学生健康网络的生活方式便凸显得尤为重要。当代大学生健康网络生活方式的养成教育具体方法如下:加强对当代大学生思想观念的教育;加强网络知识和网络技术的教育;加强网络法规和公德的教育;加强网络硬软件的建设。  相似文献   

4.
《学理论》2017,(9)
网络环境具有双重属性。一方面,网络的开放性、互动性使得网络信息传播高效快捷,改变了大学生学习、社交、娱乐的生活方式;另一方面,网络的虚拟性也使得网络信息更加复杂,真假难辨。大学生群体以其自身的知识储备、学习能力、认知范围等特点成为网络环境的特殊主体,极易受到网络各种各样的信息的干扰,进而影响其健康成长。基于此,我们必须要开展红色校园网站建设、制定网络道德规范、完善网络法律条例、建立网络心理咨询平台、强化大学生网络行为自律。最终达到优化网络环境,提升大学生思想道德素养的目的。  相似文献   

5.
闵茂丽 《学理论》2015,(6):92-93
高校大学生党员是党和国家的重要财富,做好他们的理想信念教育,特别是做好新媒体环境下的党员理想信念教育已经成为当下高校各级党组织面临的重大现实问题。新媒体普及所带来的信息传播环境、传播手段、传播方式等的巨大变化,亟须创新大学生党员教育的模式和手段。试图在理想信念教育理念、教育主导者与被教育者联动配合,以及净化网络新媒体传播环境等方面对大学生党员理想信念教育提供一些有益的建议和意见。  相似文献   

6.
张少山 《学理论》2013,(21):30-31
政治社会化对社会成员的成长、政治的稳定和政治文化的传承与发展都有着重要影响。互联网因自身特性而对中国大学生的政治社会化有着一定的负面影响,主要有:导致一些大学生现实政治参与技能不足、政治价值偏差、政治思想混乱、政治行为失范。笔者有针对性地提出如下规避对策:丰富大学生的政治实践活动;提高大学生的政治分析和政治鉴别能力;加强互联网管理,为大学生政治社会化营造良好的网络环境。  相似文献   

7.
翟建华 《学理论》2012,(35):340-341
网络文化的普及和网络信息的传播给大学生意识形态带来了很大的冲击,网络时代背景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面临多种困境。既要充分利用互联网这一具有时代特征的传播工具,主动引导大学生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激发学生健康向上的精神境界,又要规避网络风险,让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与现实思想政治教育形成共振,不断开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新局面。  相似文献   

8.
王永华 《学理论》2013,(30):382-383
随着互联网的普及,网络所传播的各类政治信息对大学生政治观的形成和发展的影响已经越来越明显。通过对北京五所大学近五百名在校大学生进行实证调研,分析当前网络对于大学生政治观影响的实际状况,进而提出相应对策。  相似文献   

9.
"校园网络亚传播圈"现象实证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校园网络亚传播圈现象,是指在网络建设和应用比较成熟的高校社区,大学生在信息获取、网际交往以及休闲娱乐等行为上逐渐对校园网络形成依赖.本文对校园网络亚传播圈的存在性进行了实证分析,并初步探讨了这一网络传播现象的成因及其理论意义.  相似文献   

10.
安舒怡 《学理论》2014,(9):268-270
人类进入了"微时代","微信"具有如下特征:信息发布简短化;信息渠道多样化,信息发布快捷化,交互功能强大化,信息平台平民化,信息传播时尚化。同时,"微信"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在实施平台、管理门槛、教育方式、教育环境、教育原则等方面提出了新的挑战。密切关注互联网特别是移动互联网的新现象,对于把握网络舆情的主动权,增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时代性、实效性和针对性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1.
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过程也是马克思主义理论观点、相关知识和思想被大众共享与传播的过程。人与人的交往会形成不同类型的社会网络,这些不同类型的社会网络是人们之间知识、信息、情感乃至思想传递的途径。大学生的社会网络构成了高校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重要路径和机制。基于大学生社会交往的特点,大学生有两种基本类型的交往网络,即"内聚性网络"和"桥接性网络"。实证研究发现,大学生基于交往形成的两种社会网络对高校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有显著影响,其中"内聚性网络"比"桥接性网络"对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影响更为强烈。应针对不同社会网络类型制定推进大学生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具体对策。  相似文献   

12.
《学理论》2015,(13)
网络自媒体已经成为大学生获取信息、传播信息的主要媒介。由于网络媒介素养的缺失、泛娱乐化现象的影响、传统校园媒体的弱化、自媒体舆论场的失序,大学生在使用网络自媒体的过程中出现信息能力不足、手机依赖症、泛娱乐化倾向等问题,给大学生带来了思想道德层面的冲击。针对大学生使用网络自媒体的现状及其影响因素,应从教育、环境、阵地三个维度,构建以媒介素养教育为核心,网络文明建设、媒体阵地建设为支撑的三维机制,以引导大学生正确使用网络自媒体,增强高校宣传教育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相似文献   

13.
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新媒体以其独特优势备受大学生群体的青睐,并对大学生群体的生活、学习、交往、思维方式以及价值观的形成产生了重要影响。新媒体发展、信息传播特点与当代大学生群体的成长、性格特征的形成具有高度的契合性,借助新媒体信息传播载体,加强对青年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对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4.
微信作为当下一款流行的网络社交工具,受到大学生们的青睐。微信在大学生与他人的信息交流、沟通方面扮演着重要角色,对他们的思想观念、政治态度、社会看法等产生深刻的影响。其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载体,使内容更加丰富、传播方式更加多元化,加速思想政治教育的生活化。使用微信这一网络载体加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建议如下:积极响应中央的号召,监督和引导网络舆论;提高运用新媒体的能力,探讨新媒体信息传播的规律;做好"把关人",营造良好的校园网络环境;以微信公众平台作为校园文化建设的新平台。  相似文献   

15.
陈兵 《学理论》2015,(7):209-210
自媒体时代的到来,给大众提供了一个信息交流的平台,但网络谣言也随之出现,大学生作为网络群体的主力军在虚拟的网络中随时随地交流着自己的心得体会和自己的观点。与此同时,网络传播快捷、匿名、互动和任意性的特点是谣言泛滥成灾的主要原因。社会、学校及大学生自身应该三管齐下共同监管网络谣言,共同营造一个清新、健康、积极向上的互联网共有家园。  相似文献   

16.
李强  李学锋 《学理论》2013,(2):263-264
随着互联网的普及和发展,网络政治参与越来越成为大学生政治参与的重要手段。大学生网络政治参与有利于增强大学生的政治责任感,提高大学生参与政治的热情,塑造大学生独立的政治品格。但也存在着网络政治参与信息来源不可靠、容易形成非理性参与的负面影响。正确引导大学生利用网络进行政治参与是当下面临的重要课题。  相似文献   

17.
苑世芬 《学理论》2010,(17):187-188
随着网络对人们日常生活的渗透,越来越多的社会"热点"问题借网络世界而迅速地产生、传播,这些社会"热点"问题中蕴含着丰富的价值信息与人格教育信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应当紧扣时代脉搏,准确把握社会"热点",探索思想政治教育的新途径,充分利用社会"热点"问题的教育价值,使教育更加贴近生活,实现大学生健全人格的培养。  相似文献   

18.
加强网络舆论引导,形成网上正面声音的强势,是网络真正成为思想教育新平台的重要保证。如何针对网络信息传播的特点,加强网络舆论引导?首先,要凸显引导信息的重要性。对一些重要的导向信息,应及  相似文献   

19.
《学理论》2013,(36)
大学生知识产权意识状况直接影响我国知识产权战略的实施,知识产权文化认同与信仰是大学生崇尚创新、遵守知识产权法的先决前提。传播在文化认同起着重要作用,知识产权文化的推进需要综合运用各种传播载体和方式塑造具体、有效、合理、现实的信息传播路径。  相似文献   

20.
《学理论》2013,(35)
随着网络的发展,网络舆论行为是大学生当下一种新的交际方式。大学生网络舆论以理性表达为主,但由于网络舆论内容广泛性,网络舆论形成的信息来源良莠不齐,从而出现众多大学生网络舆论从众现象。由此对大学生提出有建设性的指导意见:提高大学生对网络信息的判断力和抵制力;正本清源,努力净化信息环境;关注网络道德,正确引导学生心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