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60 毫秒
1.
张克辉  黄丹 《台声》2004,(4):30-31
阿文的母亲是一个端庄贤惠的台湾女子,终日在家中相夫教子。父亲毕业于台北医专,在日本人八重的小医院当医生。阿公(祖公)是远近闻名的老中医。阿文家祖籍河南祖先乾隆三十八年渡海来到台湾。 这天晚上,阿文的母亲难产而接生婆无能为力,只好将孕妇送到八重医院。但八重医生却酒醉倒地,不能为孩子接生。在妻子和秀子的鼓励下,他终于拿起了手术刀,为自己的妻子接生大人、孩子都保住了。一脉单传的林家又有了一个传宗接代的男孩,这就是阿文。这一天是1928年4 月9 日。日本人占据台湾已经三十三年了。 阿文慢慢长大,是一个顽皮的 …  相似文献   

2.
连战是台湾一个极富传奇色彩的政治人物。他家世显赫,人脉深厚,祖父为著名历史学家连横,与国民党元老章炳麟、张继为至交;父亲为国民党要员,台湾首任台籍“行政院”院长连震东;母亲为经济学家赵兰坪之妹。连氏家族世代与台湾政治有千丝万缕的联系,与辜振甫等名人为世交。他被称  相似文献   

3.
刘晓华 《台声》2013,(3):81-83
台中雾峰乡,是我如诗如画的“外婆家”。我母亲李慧英在此出生、成长,并与受委派去到台湾工作的父亲相识相恋,1948年初随父亲回大陆。对我而言,从小“外婆家”只是个梦,直至1988年,我姨妈一家来常州看望我们,我母亲也随之实现了重返故乡的夙愿。后来,我多次因公因私到台湾,台湾的山山水水早已不陌生,与台湾的亲朋好友更是彼此牵挂。  相似文献   

4.
我于1927年的农历8月3O日出生在日本殖民统治下的台湾彰化西门町,本名郑鸿池.在我十岁前的童年里,只记得有个坐在缝纫机前日夜操劳的母亲,从未见到过父亲.母亲经常流着眼泪告诉我们姐弟三人:你们的老爸因为参加什么文化协会(注:台湾人民反对日本殖民统治的爱国团体),“日本仔” 要抓他,逃到“唐山”(指祖国大陆)去了.这么多年了,无音无讯.加上外婆,一家五口就靠母亲一双手替人缝制衣服苦度日子.日本警察还经常来家七盘八问父亲的下落.父亲是彰化县和美镇山犁村一个贫农的长子,因为家穷而到城里当了上门女婿.我七岁那年,祖父把我这个郑家的长孙带回乡下老  相似文献   

5.
媒体把台塑集团创办人王永庆年轻时用200元台币开米店形容为贫苦,当年的200元真的贫苦吗?日据时代,台湾的铁路便当什么样,有排骨吗?虽然不是学者,但是台湾媒体入陈柔缙在《人人身上都是一个时代》里,透过“地毯式”搜寻数据,旁征博引,穿针引线,嗅出日据时代的台湾气味,勾勒出一幅幅日据时代台湾庶民生活史。  相似文献   

6.
日据初期台湾稻米输日问题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台米生产和输日问题是日据时期台湾经济研究中的一个重要问题,日本学者和台湾学者在这方面都有深入的研究.战前日本学者川野重任在他的名著《日据时代台湾米谷经济论》中指出了日据时代台湾(和朝鲜)稻米问题的社会意义,即日本本土稻米供应不足时  相似文献   

7.
母亲放心了     
仲夏的一天,我从祖国的北京,来到香港.我和居住在台湾的母亲相约在那里见面. 我本来也生在台湾.当我六岁的时候,父亲为了谋求职业,和母亲一起带着我来到大陆.抗日战争胜利以后,我到共产党领导下的解放区参加了工作,第二年,父母又迁回台湾.我已是五十五岁的人,可是我和母亲分离却已有三十七年了. 一九八○年初,我头一次得到了在台湾的亲人的消息:父亲已经过世,母亲仍健在,五个妹妹均已成家;还有一个弟弟是母亲到台湾后生的.七十多岁的老母知道我还活在世上,自然也是喜出望外. 但母亲总担心我在大陆穷困,难以度日.老人家通过亲戚带来的头一个口信便是:“实在不好过的话,就想办法出来吧!”母亲  相似文献   

8.
周天柱 《台声》2024,(3):76-77
<正>那一年,受台湾文友阿文的诚邀,去台北过年。终于能见识到舌尖上的台湾除夕年夜菜了,令“馋猫”眉飞色舞。抵台的第二天即农历除夕。那天吃完午饭,阿文家里的女眷们纷纷身系围腰,忙碌起来。身为全家的总指挥,经常来往于两岸的阿文自喻为台湾版“家庭春晚总导演”。“总导演”一开腔,就语出惊人:年夜饭就是团圆饭。一年到头全球各地的台湾郎在外打拼,可除夕之夜必须赶回台湾,图的就是能吃一顿亲人烹煮、热气腾腾的年夜饭。这一顿饭无论如何必须在家里吃!  相似文献   

9.
一生亲情     
丁汀 《楚天主人》2010,(3):51-52
与偏僻农村几乎所有的家庭一样,幼时家境非常贫寒,父亲飘泊长江常常几月杳无音信,羸弱母亲拖着年近古稀的祖父祖母和一双不谙世事的儿女相依为命,朝不保夕。缺乏劳力,母亲披星戴月不辍劳作养  相似文献   

10.
祖父黄炎培的客厅里摆着一张父亲的遗像,旁边写道:“我们每一回走过北京天安门,望见高高的人民英雄纪念碑,想起千千万万为国家和人民的利益而牺牲生命者中间有一个是你。”父亲离开我们整整50年了。记得在我孩提时,父亲是那么慈祥。大概是中年得子的缘故,他从不对孩子发脾气。有时我们顽皮受到母亲责打时,父亲总是出来袒护我们。上海解放前不久的一个晚上,父亲没有回家。特务们闯进家搜查,母亲很紧张,说父亲被捕了。从此家里就得不到安宁,白天是特务的恫吓和调查,晚上听到的是上海周围的隆隆炮声。上海解放了!可是父亲却没有…  相似文献   

11.
中国近现代史上的台湾望族、现任的中国国民党主席连战和他的父亲连震东、祖父连横, 人称“台南三连”。连战的祖父连横(1878- 1936)字雅堂,号剑花。生于台湾安平县,祖籍福建省漳州府龙溪县万松关马崎社二十七都(今  相似文献   

12.
詹高越 《台声》2010,(8):46-48
<正> 3月7日至14日,我们兄妹三家8个人终于实现了父母亲的遗愿,返乡寻根、祭祖、探亲。小时候在北京.有老乡来家里串门或父母领我们去老乡家做客,母亲总是用闽南话教我们说,"哇不是台湾郎,哇是北京郎"。父亲是台湾彰化永靖人,母亲是彰化鹿港人。从小我们就知道自己是"台湾郎"、老家在台湾。后来,那个年代说自己是台湾人似乎总有无形的压力,平时对外人就尽量不提,但是父母亲有  相似文献   

13.
我的两岸情     
《台声》2019,(22)
<正>父亲随祖父在上个世纪三十年代,因不堪在台湾当"亡国奴",毅然跨过台湾海峡来到祖国大陆,为了谋生,在大陆东北辗转各地后,定居在呼伦贝尔市(现地名),父亲生在台湾,长在大陆,他热爱医疗卫生事业,把毕生精力奉献给祖国人民。我1968年出生在内蒙古呼伦贝尔大草原的中心城市——海拉尔,尽管父亲在我出生的那个年代,在当时政治环境影响下,父亲曾受到不公正的待遇,但是父母相信祖国、相信人民,仍教育我们要爱祖国爱人民,要为祖国建设做贡献!  相似文献   

14.
庆祝建党85周年之际,也是我入党30周年之时,也许是历史的巧合,我的父亲、母亲、姐姐还有我都是20岁加入中国共产党。在我孩提时代,父亲总是出差下乡,为解除父亲的后顾之忧,母亲放弃了自己的优越工作,含辛茹苦教育我们姐妹三人成长。  相似文献   

15.
提起气壮山河的革命烈士诗篇——“砍头不要紧,只要主义真”,人们便会想到它的作者夏明翰。这位只有短短28岁生命的烈士,留下的不仅是那首光照千秋的就义诗,也以自己的奋斗经历在党的历史上写下了重要篇章。夏明翰,字桂根,祖籍湖南衡阳县,190年出生于父亲居官的湖北秭归县。祖父为前清进士,任过户部主事。父亲赴日本考察后主张维新,辛亥革命后又投附革命。可惜父亲早逝,夏明翰由祖父抚养,被强迫每日读《四书》、《五经》。思想开明的母亲则主张儿子接受新式教育。祖父和父母两种思想的冲突,使幼年夏明翰养成了喜欢思索和勇于探寻真理的精神…  相似文献   

16.
游子心声     
1988年4月,父亲以探亲名义回到山东老家,圆了做了40年的梦。遗憾的是,他朝思暮想的父母皆已过世。父亲出身胶东莱阳贫农家庭,1947年,国共在胶东不时冲突,父亲被国民党抓壮丁当了兵。父亲离家当天,奶奶送至村口,不舍地问他何时返家?父亲说待石榴成熟时就会回来。没想到那次分手竟成了永别。后来国共内战日炽,父亲在战火中结识了同乡的母亲——一个地主之女,两人成亲后于1949年辗转去了台湾。到了台湾,父亲即脱下军服,受了一年的警察训练,从此担任起人民的“保姆”。由于生活不再颠沛,母亲于1950年生下姊姊,后一年生下了我,随后9年又生下了3个…  相似文献   

17.
儿时,每逢春节,父母总是带我们去庄希泉爷爷(时任全国政协副主席、全国侨联名誉主席)家拜年。母亲讲,庄爷爷年轻时在厦门从事抗日活动,被日本人抓起来押解至台湾,正好与祖父同关在台北的监狱中。两人互相鼓励,成了挚友。记得每次去拜年,庄爷爷都会对我们讲,你们的先祖父很了不起,一年中有好几个月被日本人关起来。他是抗日英雄,是台湾的“圣雄甘地”……那时我年幼不谙历史,感觉像听一个离我似近又远的英烈传奇。长大后,我知道了圣雄甘地是领导印度人民以非暴力方式反抗英国殖民统治而赢得独立的民族英雄;也知道了先祖父在日…  相似文献   

18.
孙立极 《两岸关系》2010,(11):46-47
<正>作为新文化运动中最有影响力的人物之一,胡适一生颠沛起伏。台湾是他的初始,也是他的结束——1893年,两岁的胡适随母亲探望到台湾任职的父亲胡传,短暂两年的团聚日子,父亲教他识字、为他启蒙;1958年,胡适从美抵台,就任"中央研究院"(简称"中研院")院长,4年后,心脏病猝发离世,安葬在"中研院"对面的山坡上。  相似文献   

19.
人生实在难料,我怎么也想不到我的一生会是这样的。解放前,我父亲母亲受台湾地下党的委派回大陆,因为众所周知的原因回不了台湾了。所以,我就生在了北京。  相似文献   

20.
雪白的向往     
我没见过我的祖父。但父亲经常向子女们讲起他。父亲告诉我们,祖父是个医生。但祖父生活在一个动荡的时代,他并没能静下心来行医。祖父在1925年到广州参加了国民革命,后来他以军医身份随北伐军一直打到武汉。可惜他在1932年便去世了。祖父留下遗嘱,要孙辈学医,成为治病救人的白衣天使。父亲曾以优异的成绩考进过协和医学院,但是由于后来与祖父失去联系,没有了经济来源,只好辍学,去谋求一个马上能养家糊口的职业;他当然更为迫切地企盼子女们至少有一位能终于成为医生。遗憾的是,由于种种主观与客观的原因,不仅我和哥哥、姐姐们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