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 毫秒
1.
新冠肺炎疫情为大国竞争增添了新变量,并对国际体系转型、国际秩序重构产生重要影响。疫情导致欧盟治理能力赤字,欧盟主要成员国的政治不稳定性有所加剧,跨大西洋关系裂痕进一步拉大;中东地区的武装冲突并未停歇,美俄战略博弈进入新阶段。人们开始对当今时代国际关系作出新的审视和思考,大国竞争战略规划的难度和要求也将显著提升。各国要想在未来竞争中占据有利位置,必须超前谋划,做好顶层设计。  相似文献   

2.
随着全球经济重心向亚太转移,相对贫困和落后的太平洋群岛地区逐渐开始吸引域外大国的注意。特别是中国在太平洋群岛地区影响力的上升,使美国更加关注其在太平洋岛国的战略利益。新的猜测随之产生,太平洋群岛地区是否会产生新一轮的大国竞争?如若将中国在此地区的行动纳入地缘战略竞争的范畴,忽视中国在这些国家经济发展和转型过程中起到的积极作用,是不恰当的。中国在此地区的活动,是在南南合作框架下的商业性质活动,并没挑战其他国家的利益。为了太平洋岛国的福祉,美国及其他大国应与中国合作而不是构建任何旨在与中国竞争的安全和外交安排,应扩大中国在此地区的新角色所带来益处并降低大国的商业和经济投资竞争活动的负面影响。  相似文献   

3.
作为世界第二人口大国的印度,在全球舞台上的战略和经济地位越来越重要,促使它日渐成为其他大国博弈的中心。布什政府十分重视印度的经济潜力及其在地缘政治和亚太安全中的作用,称印度为美国的“天然盟友”,美印关系近年来不断升温,经济、政治、军事等领域的合作不断加深。美国出于自己的全球战略考虑,希望印度能够成为自己在亚洲有着“共同的价值理念”的新型伙伴,并成为保持亚洲“军事平衡”的一支重要力量。印度对密切同美国的关系有着深刻的战略考虑。印度希望尽快确认自己政治大国的地位,而与当今世界惟一的超级大国建立良好关系,对于…  相似文献   

4.
新冠肺炎疫情加速了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影响了国家间力量对比、国家治理以及人们的观念。受疫情影响,世界范围内在一定程度上出现了逆全球化与地区主义、民族主义与民粹主义交织等情况。这些变化增加了外部环境的不确定性,使中国外交在大国外交与周边外交等方面面临新的挑战。未来,全球治理体系变革与传统地缘政治的热点地区竞争加剧,将是无法改变的事实。对此,我们应做好充分准备。  相似文献   

5.
侯明明  李向阳 《创造》2001,(8):7-8,12
很少有学者把一个国家的国家安全和这个国家某一地区区域经济发展联系起来,但在全球化的进程中,某些敏感地区区域经济的发展,民族问题的解决,却深刻地影响着整个国家的安全。本文论述了云南建设绿色经济强省对维护中国国家安全的重要意义,同时提请国家有关方面注意敏感地区区域经济的发展。   亚州经济危机发生后,美国人认为他们政治上打垮了苏联模式,经济上打垮了以日本和“四小龙”为代表的亚州经济,“美国最优论”开始抬头。因此,冷战结束后,美国对世界各地区和国际事务的“参与”不是减少,而是更多更广更深。   美国在推…  相似文献   

6.
保建云 《人民论坛》2023,(21):82-87
随着多个国家在国际贸易和投资中加强本币结算,减少使用美元,“去美元化”成为热词,越来越多国家对美国经济霸权说“不”。作为世界第一大经济体的美国本应采取负责任的财政和货币政策促进世界经济增长,但其长期滥用美元霸权、肆意举债、采取无限量化宽松政策,严重阻碍全球经济复苏。美国将美元“武器化”,也加剧了国际社会对美元的信任危机。未来,国际金融体系多元化发展已成必然。中国将继续发挥负责任大国作用,维护国际经济金融稳定,促进世界经济复苏,不断贡献中国智慧和力量。  相似文献   

7.
"一带一路"战略是一项长期性、战略性工程,需要认真评估实施过程中的问题与风险,切实采取措施,提前运筹化解。结合"一带一路"沿线的地缘政治现状、有关国家国情以及中国近年对外投资遇到的困难分析,"一带一路"建设将面临地区安全形势、大国博弈、国家治理、市场和法律环境等方面的问题与潜在风险。为了有效应对,中国应从改善外部环境与强化内功两方面入手,加强大国协作,妥善应对现有地区力量格局,树立科学发展理念,加强战略力量建设。  相似文献   

8.
数字全球化成为当下主流发展趋势,数据、技术对于国家安全和发展至关重要,数字经济的迅速发展亦加剧了大国之间博弈态势,数字博弈成为地缘博弈新焦点。目前,中美欧呈三足鼎立之势,中小型国家亦积极构建次级数字伙伴关系。我国宜顺应亚太—印太经济合作大趋势,积极打造数字丝绸之路中国—东盟数字经济核心区,引领共建区域乃至全球数字治理格局。  相似文献   

9.
傅聪 《半月谈》2021,(2):88-90
印太地区覆盖从非洲东海岸到美国西海岸的印度洋和太平洋地区,人口约占全球总人口数的六成左右,贸易额约占全球三成,作为世界地缘政治的战略要地,地位不言而喻。近年来,各国加强在印太地区影响力的战略竞争也日益加剧。日本前首相安倍晋三最早提出印太战略,美国将“亚太再平衡战略”改为“印太战略”,东盟峰会亦通过《东盟印太展望》。  相似文献   

10.
当世界日渐瞩目中国之时,中国却正在经历成长的烦恼:经济可持续增长前景未明,大国治理框架尚未确定,法治国家建构步履蹒跚。与之相应,城乡差距、地区差距和贫富差距日渐扩大,环境污染和资源短缺日趋严重,社会利益冲突加剧,群体性事件多发。更令人担忧的是,1978年以来  相似文献   

11.
自2009年底奥巴马宣布他是美国“第一位太平洋总统”以来,美国目前已经逐步形成了融军事、外交、经济与意识形态等手段于一体的“重返”亚洲战略,尤其是自2011年下半年以来,美国部署和实施“重返亚洲”战略的步伐明显加快,强化对华战略制衡和防范力度进一步加大,从地区到双边全面加强对华竞争姿态。美国的“重返”给中国国家安全环境带来新元素,中国国家安全环境出现一些新变化。一、中国面临来自美国的竞争压力加大首先,美国着力打造同盟及伙伴关系网络,对华实施离岸制衡的后果是:亚洲国家在安全上进一步陷入选边站队的处境。尽管无需夸大由此可能给中国安全带来什么样的威胁,但它却是美国削弱中国地区影响力的有效手段,中国在外交上面临的竞争压力显著增大。  相似文献   

12.
决定当前国际气候政治博弈的是大国间的利益选择及由此衍生的气候政治博弈中的应然取向。欧盟在气候问题上拥有资金与技术上的优势,也希望在气候这个新领域打破过去近百年沦为美国附属国的困局,以重拾国际关系的话语权;美国在国际气候问题上既要掣肘欧盟气候外交领导者地位的形成,又坚持奉行单边主义,努力使气候政治博弈朝着自己期待的方向发展;中国在参与全球气候变化中表现积极,一直坚持"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原则,坚持自主减排。欧、美、中三国(国家集团)在未来气候政治博弈中有竞争,更多的应该是合作。各方在应对气候变化这个问题时都必须具备国际眼光或者国际视角。发达国家大幅增加发展性援助,这与欧美发达国家的长远利益并不相悖。中国发展低炭经济、承担起与本国实力相当的减排责任,责无旁贷,也符合历史发展潮流。  相似文献   

13.
杨懂 《同舟共进》2009,(8):6-10
随着中国经济的崛起及国际影响力与日俱增,国际间有关“中国道路”的讨论日益成为焦点。例如,“软实力”概念提出者、美国学者约瑟夫·奈就曾说:“中国的经济增长不仅让发展中国家获益巨大,中国特殊的发展模式和道路也被一些国家视为可效仿的榜样……更重要的是将来,中国倡导的政治价值观、社会发展模式和对外政策做法,会进一步在世界公众中产生共鸣和影响力。”  相似文献   

14.
李俊峰  常瑜 《时事报告》2010,(11):50-61
清洁能源寄托着美国领导21世纪世界经济的梦想,寄托着欧洲成为“新中东”的梦想,寄托着中国等发展中国家崛起的梦想,更寄托着人类拯救地球的梦想。未来世界,做‘绿色超级大国”是世界潮流,此间的博弈和斗争不可避免,新能源战略领域的竞争和合作将考验人类世界的智慧和决心。  相似文献   

15.
伴随中国的快速崛起,打着"美国第一"旗号执政的特朗普政府将中国定位为"战略竞争对手",以中美经贸问题为突破口,在安全、政治、航天航空等领域与华展开全面竞争,并不断以各种方式抹黑打压中国,为中国崛起制造障碍。中美间战略分歧加大、美国对华战略定位发生重大变化、两国关系发展的基础出现动摇,是当前中美竞争程度加深的重要原因,也使两国关系走到了一个新的"临界点"。作为对当今世界有着重要影响甚至是关键性影响的两个大国,中美竞争加深虽然有将世界经济格局推向两个平行市场的风险,但也会进一步促进世界政治格局的均衡化。  相似文献   

16.
知识经济时代,一个国家生产力的竞争能力更多地表现为城市群的综合竞争力,表现为对全球范围内信息和资源的集聚程度和配置能力。“十一五”时期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将面临重大变化,长三角地区生产力发展的总体环境也将随之发生变化。长三角地区生产力发展环境的变化主要体现在:一是国内市场的国际化特征日趋明显;二是资源环境对经济社会发展的约束日益凸现;三是国内外竞争进一步加剧;四是科学发展观和可持续发展国家战略,对城市群功能和竞争力提出了新的要求。21世纪长三角地区生产力发展将面临不少机遇:国际资本和技术的转移:全球城市体系的网络化;都市密集区的集聚效应;创新型国家战略与长三角的科技优势。同时,长三角地区生产力发展也具有许多独特的优势。  相似文献   

17.
21世纪初随着信息化浪潮深入发展,世界各国对互联网的依赖程度日臻加深,信息网络的国际政治效能在全球政治、经济、军事和文化领域日益凸显,争夺网络空间优势成为国际政治权力竞争的重要内容,国际政治权力博弈已经涉足"第五空间",网络空间"一超多强"的国际政治权力格局初见端倪。各国以国家利益为核心,以网络安全为目标,围绕网络空间国际政治权力展开了激烈的博弈,主要表现为控制、威慑、干涉和合作四种模式。研究网络空间国际政治权力博弈问题,探讨中国在网络空间权力博弈中的地位与处境,对提升我国网络空间国际竞争实力,具有重要理论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8.
曹华云 《群众》2022,(17):51-52
省委书记吴政隆在省自贸试验区工作领导小组第四次全体会议上指出:“数字经济已经成为大国战略竞争的焦点,数据跨境流动也成为全球数字治理博弈的核心。”依托数字技术和信息网络推动数据跨境流动,可带动各类资源要素快捷流动、各类市场主体加速融合,帮助企业重构组织模式实现跨界发展,促进数字经济做强做优做大。作为江苏改革开放新高地,江苏自贸试验区要以数据跨境流动为牵引,围绕关键环节和重点领域先行先试,率先构筑以数据为新型生产要素的数字经济发展新优势。  相似文献   

19.
<正>数字技术已逐渐扩展到与所有经济活动密不可分,围绕着数字技术不断加剧的战略竞争也正在取代意识形态成为大国竞争的主要动力。数字技术的发展和地缘政治的变迁使数字竞争力的重要性愈发突出。所谓数字竞争力,是指一个国家数字经济活动的体量规模、技术优势与安全程度。我国的数字经济活动虽然价值创造体量已经很高,但仍高度依赖进口的上游产品。  相似文献   

20.
刘得手 《人民论坛》2023,(21):76-81
近年来,美国以同盟体系、伙伴关系为依托,积极推行“小圈子”外交。“小圈子”外交是指美国推动下的三个及以上国家为赢得大国竞争而进行的合作。美国“小圈子”外交的实质是美国维护其全球领导地位的工具,服务于美国界定的国家利益。美国推行的“小圈子”外交,对内控制盟友,对外打压竞争对手,以合作之名行对抗之实,危害全球治理,导致地区安全局势紧张、动荡。“小圈子”解决不了全球面临的“大挑战”,“小集团”适应不了当今世界的“大变局”。只有避免大国竞争的陷阱,跳出“国强必霸”的惯性思维,才能打破“小圈子”外交的桎梏,切实加强多边合作,走合作共赢之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