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实践》2016,(12)
正《刑法修正案(九)》加强了对网络犯罪的关注,增加了3个罪名,即"拒不履行信息网络安全管理义务罪""非法利用信息网络罪""编造、故意传播虚假信息罪",完善了惩治网络犯罪的法律规定,形成了惩治网络犯罪的高压态势。刑法第二百八十六条之一对"拒不履行信息网络安全管理义务罪"明确规定,网络服务提供者不履行法律、行政法规规定的信息网络安全管理义务,经监管部门责令采取改正措施而拒不改正,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并处或者单处罚金:致使违法信息大量传播的;致使用户信息泄露,造成严重后果的;致使刑事案件证据灭失,情节严重的;有其他严重情节的。  相似文献   

2.
在信息化时代,网络传播在社会生活中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但也带来了不少社会问题,如:虚假信息泛滥,侵权现象严重,犯罪现象难以杜绝等。当前,应从强化网络新闻媒体的职业操守、完善网络传播法律法规体系、构建网络传播行业自律治理模式等方面对网络传播进行规范。  相似文献   

3.
正最近,北京市海淀法院开庭审理的快播公司及相关被告人涉嫌传播淫秽物品牟利案(以下简称"快播案"),在网上引起激烈讨论。透视舆论热点背后,民意与司法、技术与法律的关系,足可为网络时代的司法实践提供一个生动的样本。从一开始,快播案就呈现出鲜明的网络色彩。首先,被告方快播公司是一家互联网企业,其开发的播放器软件被称为"宅男神器",拥有海量网络用户,从"出事"时起就引起众多网友关心。另一方面,北京海淀法院通过互联网主动进行司法公开,运  相似文献   

4.
思想政治工作的新课题——网络道德   总被引:20,自引:0,他引:20  
网络正以神奇的速度向世界各个角落蔓延,日益渗透到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随着网络的建设和发展,有关网络的一些道德问题也日渐凸现。本文就网络道德的相关问题作一些探讨。一、网络对传统道德的巨大冲击1.网络信息传播的超地域性加剧了全球道德冲突网络信息技术的导入,使得信息传播打破了国家、地域界限,但是信息的内容仍带有地域特征,它反映的是一定国家的文化传统、社会价值观和社会制度。这样,在人们交换信息的过程中,不同国家间的文化与道德冲突也就达到前所未有的程度。主要表现在:一是信息垄断。建设信息调整公路的目标是实…  相似文献   

5.
传统赌博犯罪与互联网相互融合异化出一种新的网络犯罪形式,即网络赌博犯罪。它产生的时间虽然不长,但发展的速度很快,成为破坏网络空间秩序、影响市场经济发展、干扰和谐社会建设的一颗"毒瘤"。网络赌博犯罪的隐形社会危害已逐渐显现,对其加强治理已势在必行。而罪刑不相适应、赌博行为不为罪、网络公司变向纵容、虚拟货币处境尴尬、公众缺乏正确的认知等制约了对网络赌博犯罪的治理,必须从明确网络赌博的法律性质、赌博行为入罪、统一虚拟货币认定标准、完善治安处罚内容、规范网络公司商业行为、引导公众树立正确认知等方面加强公共治理。  相似文献   

6.
霍晋涛 《理论导报》2014,(10):15-15
正随着以微博、微信为代表的微传播逐渐兴起,人们的信息获取方式和思维取向也在悄然改变,这对中国梦共识的形成和凝结有着不可忽视的现实影响。这种传播特质是一柄双刃剑。从积极层面看,人们通过微博微信的转发评论实现参与和互动,这种平等交流改变了人们的感知模式,较好地促进了公众对中国梦的理解和认同。然而,微传播在提高  相似文献   

7.
张建 《奋斗》2008,(2):62-62
互联网已经变成人们日常生活不可缺少的一个重要传播载体.中外在互联网文化发展样态上有哪些不同?应对中文网络文化的现状.要以什么样的措施构建我们的网络文化?  相似文献   

8.
前不久.全国道德模范何涛被抓的消息引发舆论骚动。这位先后被评为六安市、安徽省及全国道德模范的“中国好人”,利用护士工作之便,从单位非法获取《出生医学证明》,交由其夫通过网络贩卖牟利。二人均涉嫌买卖国家机关证件罪,被公安机关刑拘。  相似文献   

9.
红色文化网络传播是适应新时期思想政治教育网络化的一条重要途径。这是由红色文化网络传播具有传播信息展示多样性、红色网络信息多样化、信息传播快捷及时性等特点所决定的。当前,各种制约红色文化网络传播的因素还大量存在,应依靠多渠道筹集资金、增强红色网络吸引力等途径来推广和完善红色文化的网络传播。  相似文献   

10.
徐芳  杨扬 《党史文苑》2009,(5):66-67
红色文化网络传播是适应新时期思想政治教育网络化的一条重要途径.这是由红色文化网络传播具有传播信息展示多样性、红色网络信息多样化、信息传播快捷及时性等特点所决定的.当前,各种制约红色文化网络传播的因素还大量存在,应依靠多渠道筹集资金、增强红色网络吸引力等途径来推广和完善红色文化的网络传播.  相似文献   

11.
当今时代被称为“网络时代”。一切信息,现金、支票、照片、文章、视频、会议等等.都可以转化为0和1的不同数字组合.在无数台电脑、手机等各种形态的服务器、终端所形成的网络中以光速流动。新闻是礼会最新的信息.因而网络从产生之日起就与新闻传播紧紧联系在一起,并迅速成为最强势的新闻媒体。  相似文献   

12.
段胜军 《学习月刊》2014,(14):90-91
在信息技术迅猛发展的今天.互联网已覆盖世界的许多地方.成为信息传播的重要载体.产生一种新型的文化形态——网络文化。所谓网络文化.是一种全新的文化表达形态.它以人类最新科技成果的互联网和手机为载体.依托发达而迅捷的信息传输系统,运用一定的语言符号、声响符号和视觉符号等,传播思想、文化、风俗民情,表达看法观点,宣泄情绪意识.垒筑起一种崭新的思想与文化的表达方式.形成一道崭新的文化风景。  相似文献   

13.
净化未成年人成长的媒体信息环境既要靠传媒业的自律,更要靠法律的规范。现行的媒体管理法规效力层次较低.责任方式单一,责任形态较轻。缺乏配套的系统对策.报刊、音像、网络等各媒体分别立法.既浪费法律资源也不利于消除各法规在执法、适法方面的冲突.更容易出现法律调整上的死角和某些制度上的遗漏.无法担当保护未成年人健康成长的重任。有必要制定一部调整所有媒体信息的《媒体信息监管法》,着重时媒体的不良信息过滤措施.媒体经营者的法定义务与法律责任作出详细规定。建议《刑法》新增“媒体传播有害信息罪”。  相似文献   

14.
拍案惊奇     
《廉政瞭望》2012,(8):50-51
1退休前享受权力近日,江苏南通破获一起特大网络传播淫秽物品案件。其中有个网站副管理员正是当地一名59岁的公务员刘某,他称加入这个团队的动机是为了在退休前过把"权力瘾"。在他成为网站副管理员的第二天,便出台了关于打击灌水、招聘版主、发  相似文献   

15.
《党课》2014,(2):16-17
随着网络的发展,信息已经从单向传播变为双向传播,从链条式传播变为圆规式传播。在网络浩瀚海洋中,技术驱动着传播模式的深刻变革,信息流向很难被控制。从实际情况看,网络已经成为现实社会的一面镜子,成为各种利益诉求汇聚的平台,成为思想文化的集散地和社会舆论的放大器。这导致新闻舆论场正在发生一场历史性变革。网络从“边缘媒体”变身为新闻传播主阵地,后来居上。  相似文献   

16.
贿赂外国公职人员、国际公共组织官员罪是《联合国反腐败公约》所确立的国际犯罪,为打击这种具有广泛危害性的商业腐败犯罪,我国《刑法修正案(八)》增设对外国公职人员、国际公共组织官员行贿罪,从国外相关的立法经验和《公约》相关规定来看,本罪在立法上还有很多不足和应当完善之处。  相似文献   

17.
朱庆 《唯实》2001,(10):46-49
信息政治的概念与实践是通过各种传播过程的相互作用及其所引起的理念发展而形成的.本文从系统的角度出发,探讨网络传播所带来的崭新的信息政治学意义.由于网络传播所带来的"后把关人"时代,面对网络传播所特有的泛受众群体,信息市场供求形成新的不均衡.通过对网络传播所带来的各种新的机遇与挑战的分析,文章从正反两个方面考察了网络传播的政治功能及其政治学意义,为信息政治的对策课题探讨的进一步深入,作了一些草创性的研究.  相似文献   

18.
作为新时代网络社会构成主体的青年网民,在重大疫情信息传播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但受信息传播意愿不足、线上及线下法治联动等因素的影响,"部分青年网民"在重大疫情信息传播过程中存在缺位现象。这不但会导致"部分青年网民"与现实生活脱离,更会对整体青年网民的社会化带来消极影响。因此,有必要从价值观层面加强引导,激发"部分青年网民"的社会意识;发挥"疫情话题领袖"的引领作用,建立正能量的网络社群;依法强化"部分青年网民"的主体意识,促进网络社会良性运行;激发青年学生网民的责任感,唤醒"部分青年网民"的理性回归。  相似文献   

19.
作为传统媒体与电信增值服务跨平台合作孕育出的信息传播新方式.手机报可随时、随地传播信息.超越了地域、时间和电脑终端设备等限制,具有传播快速便捷、交互性强、个性化、成本低廉等传统媒介不可比拟的优势。  相似文献   

20.
谢俊 《探索》2022,(6):173-184
随着信息技术的更迭,以5G为基石的智能时代迎风启幕,信息传播领域的深刻变革带来网络意识形态传播主体智能化、传播内容视频化、传播方式多维化、传播受众类型化等新特征。智能化带来网络主流意识形态传播权脱域、评价权转移、把关权弱化,导致传播主导力式微;视频化削弱网络主流意识形态话语权的导向功能和教育功能,导致传播话语权式微;多维化带来虚拟和立体互动的信息传播监管困难,导致传播管控力式微;类型化带来“信息茧房”效应和“群体极化”现象,导致传播认同度式微。防范和化解当前网络意识形态传播过程中的新风险,需要顺应信息技术变革的趋势,构建“5G+”赋能全程、全息、全员、全效的传播体系,守牢主流意识形态传播主导权;提升话语表达的亲和力、感染力和影响力,促使主流意识形态传播不失语、不失声、不失踪,掌握主流意识形态传播话语权;统筹技术与制度,构建安全、有序、健康的信息传播环境,提升网络意识形态传播的管控力;防范算法偏见,破解传播的信息窄化和价值迷失难题,提升网络主流意识形态传播的认同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