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掇刀石街道是荆门经济技术开发区和掇刀区人民政府驻地。由于地处城乡结合部,社会治安情况历来比较复杂。2006年以来,街道党委按照“发展是第一要务,稳定是第一责任”的要求,创新综治维稳工作的组织模式,建立了街道维稳中心,村(场)、社区综治维稳T作站,综治维稳协调员(中心户)三级综治维稳网络。  相似文献   

2.
乡镇的综治、维稳工作是全市综治、维稳工作的重要基础,其工作成效直接关系农村治安稳定,关系农村经济社会发展。今年初,市委、市政府提出实施创建"平安贵阳"工程,用3年的时间,把贵阳建设成为全国最安全的省会城市之一,而实现这一目标的重点和难点都在农村,关键在夯实基层基础,提高基层开展"平安"创建活动的水平。最近,和市委政法委的同志到乌当区东风镇,就新形势下如何加强农村综治、维稳工作进行了调研,启示不少,对加强农村综治、维稳工作有了一些想法和思考。  相似文献   

3.
嘉鱼县委以“保稳定、创平安、建和谐、促发展”为目标,大力开展“平安嘉鱼”创建活动,维护稳定能力不断增强,人民群众对社会治安的满意率有了很大提高。今年5月,嘉鱼荣获“全国平安建设先进县”荣誉称号。1.加强综治队伍建设。整合乡镇综治办、信访办、司法所等单位资源,成立乡镇综治维稳中心,  相似文献   

4.
近年来,黄石市西塞山区连续4年被评为省、市综治先进单位和平安城区,连续3年被评为省、市信访维稳工作先进单位。《人民日报》、《湖北日报》等多家媒体报道了我区综治信访维稳工作经验。2010年,我区又被中央综治委授予“2005—2008年度全国综治工作先进集体”荣誉称号。  相似文献   

5.
对基层官员维稳问责力度的不断强化与民众日益凸显的利益诉求的双重交织,导致基层维稳运行朝着非理性的方向发展。我国基层维稳运行面临着运行成本高昂化、运行行为暴戾化及运行目标短期化困境。建构我国基层维稳运行机制理性化的有效路径,首先需要改变目前基层政府直管的维稳模式,通过建立小政府的维稳模式实现维稳运行成本的理性化;其次改变基层维稳中的压力型模式,形成有效的激励型维稳运行机制,以此实现维稳运行行为的理性化;最后将基层维稳目标从静态稳定转变为动态稳定,以此实现维稳运行目标的理性化。  相似文献   

6.
2011年以来,华坪县紧紧围绕和谐社会建设抓矛盾纠纷大调解和群众信访维稳工作,积极探索构建了县委、县政府统一领导,政法综治维稳和信访机构综合协调,司法行政、政府法制部门和人民法院分别牵头,有关部门各司其职,全社会广泛参与,各类调解主体、各种调解手段相互联动配合的大调解、大信访格局,有效发挥了矛盾纠纷综合化解作用,促进了社会和谐稳定。  相似文献   

7.
3月9日,宜城市举行了乡镇综治维稳联动中心工作用车发放仪式。宜城市各镇(办、区)党委书记、党委分管政法综治工作副书记(综治办主任)、综治办专职副主任、派出所所长.市直各部门分管综治工作的领导和安保科长.政法战线中层正职以上干部参加了发车仪式。  相似文献   

8.
维稳是中国一项重大执政与施政任务和考验,基层政府作为"维稳第一线"与"第一主体",投入了大量的心力、人力、物力用于维稳,但实际上已经陷入"维稳怪圈";基层"维稳怪圈"的生成主要是由于基层政府"现有维稳思路和模式的缺陷",其主要体现为以刚性稳定为维稳目标和以压力型维稳为运行机制,具体表现为基层政府以"不出事"为中心的"不出事逻辑"和基层民众以"谋利"为中心的"谋利逻辑",这两种逻辑在一定程度上都能解释基层"维稳怪圈"的生成。  相似文献   

9.
作为公众与政府良性互动的集中体现,政治信任是国家政治体系存续和发展的重要保障,它为我们提供了观察治理实践以及国家与社会间关系的洞察力。农村稳定是农村发展和社会稳定的基础。因而传统政治文化的改造,基层政府绩效的评估,村级治理主体主人翁意识的培育、农村制度建设的加强以及基层政治腐败的防治,均是农村维稳中必然的路径选择。当前我国农村维稳主要存在着参与危机、信任危机、相对剥夺感和群聚性事件等困境。  相似文献   

10.
当前,我区总体社会治安形势稳定,但还存在着一些不稳定的因素。如,群体性事件、"三股势力"活动、西方敌对势力涉疆活动、非法宗教活动等。各种因素相互交织,使矛盾的不确定风险增大,"维稳"更为艰巨。因此,正确分析社会存在的各种矛盾,遏制和消除"维稳"的不利因素,建立纠纷排查和"维稳"风险评估、完善法制建设、继续长久地保持"高压态势"、加大社区"维稳"建设、强化"综治"工作等全方位的、立体式的"维稳"应对机制,对维护新疆社会稳定,加快社会经济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1.
处于权力意志与民意张力最直接连接点的基层维稳行动,被视为国家有效治理的前提和基础。当前基层维稳运行机制的缺陷主要表现为:维稳参与主体的单一性,维稳应对手段的单一性,维稳评价方式的单一性。这种非理性的维稳机制形成的原因在于社会组织与民众参与维稳的渠道不畅通、政府维稳与民众维权的力量不均衡及权力意志与民意的整合不到位。要有效解决目前基层维稳机制存在的非理性化问题,应当在基层社会治理过程中构建多元共治的维稳新机制,即:构建多元化的基层维稳参与机制、构建多元化的基层维稳应对机制及构建多元化的基层维稳评价机制。  相似文献   

12.
当前我国社会治理面临着复杂的新问题、新矛盾和新风险,而当前我国的社会矛盾中,相当数量是发生在基层,直接关系到群众的基本利益,对基层稳定提出了新的挑战。如何在社会治理创新的背景下提高基层维稳科学化水平和法治化水平显得尤为迫切。要以多元治理方式来处理基层维稳问题,构建多元化的基层维稳机制,加强法治保障,推动并服务社会治理创新。  相似文献   

13.
新冠肺炎疫情的暴发既是对国家治理能力和治理体系的一次大考,也是对基层维稳工作的一次检验,战"疫"背景下基层维稳面临着全局稳定与局部隐患并存,思想上高度重视与认识不准确、不到位并存,手段上严厉有余与规范不足并存。基层维稳法治化也面临着专门法律制度缺失,基层维稳无法可依;部分领导干部法律责任弱化,形式主义、官僚主义盛行;基层群众法治意识淡薄,守法上存在障碍。因此,建构法治思想宣传机制、法治思维养成机制、法治方式监督机制、法治维稳推进机制、法治信息化交流机制、违法行为严惩机制成为战"疫"背景下基层维稳的法治化路径选择。  相似文献   

14.
维护社会稳定是公安机关的首要任务和重要职责。公安维稳的职责体现在社会稳定问题的发现、控制与处置三个方面。目前,公安维稳已形成人力、情报和技术三种基本路径。在大数据环境下,公安维稳领域由现实空间向虚拟空间拓展,维稳方式由发现向预测转变,维稳功能由模糊向精确改进,实现了维稳领域、方式、功能等方面的不断优化与发展。但是,应该理性认识大数据在维稳方面存在的不足与缺陷,综合运用多种维稳手段,充分发挥大数据在维稳中的积极功效,促成维稳转向治本之道。  相似文献   

15.
我国当前处于社会转型期,公安机关尤其是基层公安机关背负的维护社会政治稳定工作日益艰巨,社会的发展和变化对基层公安机关的维稳能力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研究基层公安机关维护社会政治稳定能力创新,需要在理论方面打牢根基,从法治政府、风险社会、依法行政和执法文明建设等不同的方面来综合加以考查。  相似文献   

16.
提高基层维护社会稳定科学化水平,要以解决影响基层社会稳定工作的难点为突破口。深入研究和剖析当前基层维稳工作中的重点与难点问题,是进一步推进基层维护社会稳定工作科学化的关键。破解当前基层维护社会稳定工作存在的疑难问题,必须通过提升能力、科学决策、法制建设、体制改革的途径来实现。  相似文献   

17.
基层维稳是关乎全社会稳定的一项基础性工作,也是各街道、社区所面临的一项重要任务.近年来,济南市历下区燕山街道办事处在充分发挥自身的职能和主导作用的基础上,注重多元共治,充分发挥居民、社区党员、驻地单位、社团组织等的积极性,采取多种措施,积极构建多元、共建的基层维稳长效机制,为维护辖区内的社会稳定发挥了应有的作用.  相似文献   

18.
当前群体性事件的解决从维稳到矛盾化解思维转变,综治成为必然选择。应立足中国特色的社会控制理论,剖析预防和减少群体性事件需要破解的难题:依靠领导批示解决问题;基层信访在政绩考核中异化;法制维权在实践中被群众延宕或放弃。以有针对性地提出解决策略,探讨如何才能实现群体性事件的综合治理。  相似文献   

19.
基层工会组织直接联系和服务职工群众,是工会全部工作和凝聚力、战斗力和创造力的基础。近年来,兰坪白族普米族自治县总工会积极探索新形势下做好基层工会工作的有效途径,团结动员全县广大职工在推动兰坪科学发展、和谐发展、跨越发展中发挥主力军作用,主动把工会工作纳入全县改革发展稳定的大局中去谋划,不断增强工会组织的吸引力和凝聚力,全县工会工作在组织体系建设、履行维权维稳职责、深化职工帮扶、推进建功立业上着力,取得了固本强基、发挥作用、凝聚民心、促进发展的良好效果,有力提升了全县工会工作的水平。  相似文献   

20.
德钦县地处滇、川、藏三省(区)结合部,地理区位特殊,是云南通往西藏的北大门,境内民族众多.是东部藏区维稳工作的桥头堡,素有藏东地区社会稳定的“晴雨表”之称。近年来,德钦县按照党要管党、从严治党的方针,自觉把党建工作放在经济社会发展的大局中来谋划.通过抓思想政治教育、强基固本工程、班子队伍建设、创先争优活动等工作,努力把基层党建工作的成效更好的体现在领导科学发展、巩固民族团结、推动民生工程、促进社会和谐上,有力地推动了全县经济社会的跨越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