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母亲的梦想     
年轻时候,谁没有梦?在我中学最爱 做梦的时候,我很想知道母亲年轻时候的 梦想是什么? "她想当一个工程师。"姨妈说。 姨妈给我看母亲中学时买的那把工程 尺,还有好多三好学生的奖章。 哦,母亲,那个每天总是为柴米油盐 忙碌的母亲,在我的记忆中,母亲的话题总 是非常实际非常具体的,除了希望我能够  相似文献   

2.
盼年的母亲     
这段时间母亲有点异常,时不时问我:今天几号了?其实,客厅的挂钟上明明白白显示着日历。终于有一次我被她问得不耐烦,朝挂钟努努嘴说:今天几号,您自己看一下不就知道了吗?母亲叹一口气:我怎么感觉上面的钟坏了,日期慢了?我把手机给她看,日期一致。母亲又说:没准儿你这个日期是跟着家里的钟调的吧?  相似文献   

3.
感谢母亲     
母亲离开我整整18年了。18年来,我无时无刻不想念着早逝的母亲,并从心底感谢她,是她给了我生命;没有她的关爱与呵护,我不会有今天。难忘1983年那个烟雨濛濛的12月19日,生养我关爱我呵护我的母亲,就那样匆匆地走了,那年母亲才52岁!在我生命中留下的记忆太悲凉,太惨痛。  相似文献   

4.
父亲、母亲已经是六十多岁的人了,我们姐弟五人都各自奔忙,不在他们身边。去年的这个时候,母亲生病了,尽管她一直对这件事轻描淡写,装作若无其事的样子,但我还是渐渐知道了事情的真相:母亲血压高时已经超过了200,曾长时间地不省人事,离死亡只有一线之隔了。大夫心里也没有一点把握,只能不停地输液降压,连动一下都不敢。我反复思量着母亲的病,料定母亲病前的日子心里一定想我们想得厉害,心神不宁,加上田里的农活,猪牛鸡鸭的牵累,母亲的精神和身体才招架不住,病倒了。事后,母亲安慰我说:“其实,我能想得开,只是那几天梦见你们都不大好,心里就…  相似文献   

5.
《台声》2016,(17)
正很多朋友常会说,改天到金门,如果你恰好在,烦你当向导?我答应,但应得非常不安。因为,我常在金门迷路。很小的年纪离开故乡,故乡是难以深入的细节。彼年代,"玩"是奢侈的,在金门住了十二个年头,连金城镇都难得去。总觉得城里的人,有种优越感,他们不住三合院而住透天厝或平房,少数低洼地盖足了两层楼,在一片扁糊糊的平房中,更显得贵气。及长,方知金门以前限制楼高,一是厦门炮击时,目标明显;再是,容易被间谍利用,成为打讯号的"据  相似文献   

6.
我一直想看看重庆渣滓洞,早年在看了《红岩》小说以后,特别是又读了《我的弟弟小萝卜头》一文后更是希望亲眼目睹这个著名的“魔窟”。这一愿望直到新世纪才得以实现。江姐、小萝卜头的故事几乎家喻户晓了,我这里要感叹的是一个烈士和他的母亲所做的事、所说的话,我想,知道的人可能不多。  相似文献   

7.
“母亲,我离开你太久了!母亲……母亲!”一曲彼岸游子的深情吟唱,震醒了我沉睡的梦幻噢,母亲?母亲!我离开你不是也很久了吗?半个世纪前那个漆黑的夜晚,我被拖出你温暖的怀抱,一艘败走的军舰占据了我的庭院回望母亲我只看见你褴褛的衣衫磷峋的双手。从此,我与母亲咫尺天涯……我像一片迷航的孤舟飘在没有码头的海角。再也听不见母亲喃喃的摇篮曲,看不到母亲慈祥的一双眼;再也听不见塞北朔风的呼啸,看不到江南胜火的红花;只看见落日夜夜沉入水中,只听见孤雁日日哀啼天边。从此,我与母亲杳无信音……我是一只断线的风筝,荡在不见归路的天涯。我…  相似文献   

8.
先救母亲     
<正> 记得十多年前,社会上流传着这么一个假设说法:在一条河中,如果你的老母亲、妻子、儿子同时不慎落水,你究竟下水先救哪一个?当时我不到二十岁,没谈恋爱,我说先救老母亲。因为没有母亲就不会有我,没有我就不会有妻子,没有妻子就不会有孩子。我母亲当时听了,满眼泪涟涟。二年后,我谈恋爱结婚了。妻子有一天也把这一个假设的说法说给我听,她一眼不眨地盯着我,言而之意我很明白,可我却不知怎么回答她了,我的母亲也坐在旁边呵!良久,我违背良心地改变了当初的说法——先救妻子。妻子笑逐颜开,母亲黯然神伤。  相似文献   

9.
母亲放心了     
仲夏的一天,我从祖国的北京,来到香港.我和居住在台湾的母亲相约在那里见面. 我本来也生在台湾.当我六岁的时候,父亲为了谋求职业,和母亲一起带着我来到大陆.抗日战争胜利以后,我到共产党领导下的解放区参加了工作,第二年,父母又迁回台湾.我已是五十五岁的人,可是我和母亲分离却已有三十七年了. 一九八○年初,我头一次得到了在台湾的亲人的消息:父亲已经过世,母亲仍健在,五个妹妹均已成家;还有一个弟弟是母亲到台湾后生的.七十多岁的老母知道我还活在世上,自然也是喜出望外. 但母亲总担心我在大陆穷困,难以度日.老人家通过亲戚带来的头一个口信便是:“实在不好过的话,就想办法出来吧!”母亲  相似文献   

10.
母亲     
<正> 母亲,你想我吗?我好想你啊!我们相隔已经一年了。一年中你卧于家乡的墓地,终与父亲遥遥相对,凄凄相守。想来四季已过,你墓地上青草渐已长成了吧?但愿萋萋青草能为你遮身。每每想你的时候。我都会禁不住潸然泪下……母亲,当你怀我时,奶奶和父亲期待的我是个壮硕如牛的男丁。可是,我是个女儿。从此,父亲很失望。我哭个不停,父  相似文献   

11.
西北人爱吃面 ,不管走到哪里 ,几天不吃面 ,即便顿顿珍馐佳肴 ,也不舒服 ,特别是从小吃惯了母亲揪面片的我。揪面片说起来也挺简单 ,但母亲做揪面片从不马虎每一道工序。单就炖羊肉臊子母亲就挺讲究 ,先把羊肉切成丁状 ,葱、姜、蒜切成碎末。锅里的油开始冒烟时 ,把佐料和肉丁放进去。羊肉丁的血水炒干时 ,放点辣面子在锅底的油里炸一下 ,再沏水。母亲说 ,这样做出来的臊子没有羊肉的膻味。这时母亲开始和面 ,和好的面扣在盆里。等到羊肉炖出味来 ,母亲把用开水氽过的青萝卜 ,或黄花菜 ,或蘑菇放进去 ,再放一点葱花 ,这时母亲又开始揉面 ,为…  相似文献   

12.
布鞋·母亲     
我的童年是一段美丽的回忆,布鞋点辍其间;我的人生是一首充满母爱的歌谣,永远唱响心间……母亲是做针线活的好手。童年看母亲做鞋,是我记忆里最鲜明的风景。夜深人静,一盏昏黄的油灯拉下母亲瘦长的身影。母亲坐一小方凳,弯腰弓背,左手紧握鞋身,右手不停顿地来回穿针引线。每当这时,我总是站在母亲身旁,问这问那。有时,母亲叫我去睡觉,我不愿意,母亲便会假装生气地说我是“小傻瓜”,又点点我的小鼻子。上了小学,母亲做的布鞋便伴我成长。母亲总是对我说:“咱不和人家比吃穿,咱只和人家比学习。”穷人家的孩子懂事早。我白天上学,放学了便一路…  相似文献   

13.
母亲的土地     
三十年前的那个春天,母亲把我带到全家仅有的那块三分大小的自留地上,指着旁边的那块同样是三分大小的地,高兴地对我说:"你弟弟命真好,去年刚生了他,今年咱家就添了自留地……"一位中年农妇渴望土地,渴望耕耘的喜悦之情溢于言表.当然,母亲不知道那个春天是积年的坚冰已被敲碎了的春天,更是整个中国开启了一个新时代的春天.她六岁的长子,也不知道那块新划拔的自留地意味着什么,当年的懵懂顽童只明显地感觉到,他幼小孱弱的肠胃从那一年起告别了饥饿的滋味,因为添了三分自留地而欣喜不已的母亲的笑脸,是那年春天开放在他心中最美丽的花.  相似文献   

14.
接到母亲的电话。母亲问,今天是什么日子?我想了半天。母亲说,今天是你的生日啊。三十几年了,母亲不怎么看日历,儿子的生日却一次不落地记得。小时候,日子过得再怎么艰难,母亲到了这时总给我煮两个鸡蛋。而且,母亲会把手从繁忙的家务中解放出来,长时间放在我的头顶,让我周身流遍慈爱。儿子回家了,我问儿子,今天是什么日子,儿子说,今天星期五,明天不用上学了。妻子回家我问妻子,妻子说,今天18号,好像还是星期五,有《同一首歌》。连我自己都不记得,他们怎会记得?儿子的生日只有母亲记得。因为几十年前的那个寻常日子,一个生命的诞生,对其他人…  相似文献   

15.
感受母亲     
人有多早懂事,就有多早感受母亲。 我最早对母亲的感受大概也就只有五六岁吧,那时候我常常问姥姥:“我妈妈是不是后妈呀?” 记忆中的母亲很少有笑脸,说话声音不大,语调也很平和,但是却有威严,凡是母亲说过的话,我们孩子是一定要照办的,没有商量的余地。我和哥哥都以为,大人和孩子的关系就是这样,张三李四家也一定是这样。突然有一天,我们家来了一对母女,是我母亲的远房表弟媳妇,她女儿和我差不多年纪,但是她不仅不听她妈妈的话,而且每天都粘在她妈妈身上,她母亲不是拉着她就是背着她。我和哥哥都傻了,  相似文献   

16.
母亲的微笑     
正今晨乘高铁南下淮河边,下午返京,日三千六百里。回思四十年前,探望母亲,一昼夜力行千里,始得见,何其艰难。而如今,想即见,唉,母亲已驾鹤西去,不复返!每每想起深叹惋,美好记忆仍犹在,母亲微笑浮现在前。母亲撒手人寰,离别我兄弟姊妹已十五年矣!想悄悄问一声:娘,还好吗?爹爹也好吧!您的  相似文献   

17.
母亲的溪流     
每个人的往事中,都蜿蜒着一条有关母亲的溪流。对母亲,谁都有最基本的爱,母亲给了我们生命。但这就够了吗?我想,对母亲该有深刻的爱,这其中既有母亲拥你在怀的熨帖,又有岳母刺字般的良苦用心。我始终认为,母亲那一代人的情感硬于我这一代。这与我们灾难深重的民族有着深厚的关系。母亲蹒跚涉世的脚步不幸踏上了被日本帝国主义烧焦了的土地,中国的历史充斥着悲哀,民族的百年忧患不能不强硬那一代人的骨骼。知道母亲的童年,是“文革”降临时,母亲因为是“地主的狗崽子”,失去了工作的权利。一天,我发现母亲坐在床沿上落泪。这是…  相似文献   

18.
母亲     
很久以来就想为母亲写点儿什么,但每每提笔劫难以落下,或许是因为母亲在我的心中太完美了,面对她,我的笔显得格外苍白笨拙。母亲是个医生,这是我一直引以为自豪的事。母亲凭着自己的学识以及热情的服务态度为病人精心治疗,不仅让偏瘫已久的老人能持杖而行,也使因中风面部抽搐的年轻人有了甜畅的笑容。有时随母亲到商店买东西,经常遇到病人或熟人与她打招呼或亲热攀谈,母亲也极耐心地倾听他们的话,解答病人提出的问题。母亲这一辈子很苦很累。听说我出生的,因为妇产医院距家车需两个小时,而我两个哥哥需要照顾,父亲又每天加班至…  相似文献   

19.
母亲的眼泪     
陈文海 《中国保安》2006,(10):46-48
童年的记忆中,母亲是个极好强的人。她虽然不识字,但很识大体,是典型的贤妻良母。父亲一直缺少家庭的责任感,他那时是村里的会计,官不大,架子却不小。在家什么事不做,整天在外吃喝赌。是母亲一个人把家里家外料理得那么好。我小的时候,身体不太好。那时,村里的医疗水平很差,每次犯病,母亲总要背着我走上10几里路到乡里的医院去看病,父亲总以工作忙为借口,没有陪过我一次。记得有一年夏天,我发高烧并不停地呕吐,而不巧的是那天母亲也卧病在床。可是体弱的母亲硬是挣扎着起来背上我向医院赶去。一路上,母亲走得好艰难。在村口,我们遇见了喝得…  相似文献   

20.
母亲的奖章     
母亲去县里参加劳动模范表彰大会的时间,是1957年的春天.几十年过去了,母亲也已经下世十多年.时间如流水,这个时间我们兄弟姐妹之所以记得确凿无疑,因为它有一个标记,或者说有一个帮助我们找回记忆的参照点.母亲生前不止一次跟我们说过,她是抱着我弟弟去参加劳模大会的.弟弟那年还不满一周岁,正在吃奶,还不会走路.我们家离县城五六十里路,那时没有汽车可坐,母亲一路把弟弟抱到县城,开完劳模会后又把弟弟抱回.我说的参照点就是弟弟的生日,弟弟是1956年7月出生,母亲去参加劳模会可不就是1957年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