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06 毫秒
1.
礼,起源于原始宗教,并由原始宗教的祭祀礼仪发展而来,在长期古代社会发展中,它形成了以血缘为纽带,以等级分配为核心,以伦理道德为本位的思想体系和制度,它既是规定天人关系、人伦关系、统治秩序的法规,也是制约生活方式、伦理道德、生活行为、思想情操的规范,渗透到中国古代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礼,作为儒家人伦思想的外在表现,深刻影响和制约着中国传统建筑活动的诸多方面。文中试图通过对传统院落轴线在表达建筑及其环境要素的空间对位关系时所形成的位置、递进、并列、活变等形态特征进行分析,以探讨在传统礼制影响下,院落轴线所具有的人伦特征。  相似文献   

2.
送礼是一个普遍存在的社会现象,婚庆送礼不仅是一种经济行为,也是维持婚姻稳定的重要因素,送礼情况还能反映出社会结构。差序格局概念自70多年前由费孝通先生提出后,一直影响至今,成为研究中国人社会结构的基本范式。通过对湖南中部孙村一场婚礼的参与式观察,以及对"婚礼礼簿"进行分析,发现农村婚庆送礼行为总体上仍受中国传统社会差序格局结构影响,呈现出礼金大小依关系亲疏远近而不同的规律;然而,地缘群体、亲缘群体与业缘群体中同一"团体"的人们礼金趋于一致则体现了"团体格局"的影响。因此,文章认为,当今中国乡土社会并不是一个纯粹差序格局的社会,而是呈现"差序格局新态势":总体仍然是一个受亲缘与地缘影响深厚的差序格局社会,然而,业缘群体逐渐兴起,团体格局对人们生活的影响不容忽视,呈现出差序格局为主、团体格局为辅的新态势。  相似文献   

3.
蓝希瑜 《思想战线》2012,38(1):21-25
"认表亲"是赣南畲族的一种民俗事象。从亲属称谓来看,认表亲既综合了姻亲的"表"又结合了血亲的"亲",它所建构的是一种拟制亲属关系,"认而不亲"是其特点。通过认表亲,"生人"变"亲属",个体间的关系仅"家人"、"熟人",没有"陌生人"。而作为畲族"大帮好事"的人群分类,屋下人、内亲、家庭、百客的划分并非社会等级结构的区辨。这样的分类客观上会影响、规范、引导、调整人们之间的生活交往和社会交换,最终形成结构意义上的"差序格局"。不过,这里的"差序"是指通过寻横向分类之"差",立纵向等级之"序",由此建构"差而有序"的社会,以安天下。  相似文献   

4.
韩作珍 《理论月刊》2012,(10):146-149
中国传统乡土社会是熟人社会、礼治社会,重人伦、讲人情,有其独特的生活方式与人际交往模式,从而形成的社会关系结构是一种差序格局。在差序格局中,维持社会秩序的不是法律,而是伦理道德及风俗习惯。生活在乡土社会中的人们以血缘为基础,依靠传统经验,选择生活方案,满足各自的欲望,并依靠长老统治,服膺传统规则,遵守礼治秩序,从而形成独特的乡土社会伦理特色。  相似文献   

5.
西周食馂礼是指天子、诸侯在举行宗教祭祀活动过程中向臣属赏赐祭肉的宗教仪式,周代社会的赐胙礼是对这种礼仪的继续和补充。从人类文化的发展历程来看,食馂礼源于早期先民共食制的原始习俗。从社会功能上来说,食馂礼是统治者在政治生活当中实施亲亲之道的宗教手段。  相似文献   

6.
杨小草 《前进》2017,(4):52-53
<正>中国自古就是文明古国、礼仪之邦,古代君子要求具备"礼、乐、射、御、书、数"六艺。作为社会主义事业的组织者、推动者和实践者,领导干部更应该从"君子六艺"中感悟领导艺术。领导干部应具备"礼"所要求的高贵品格和礼仪修养。礼,古有五礼:"吉礼,凶礼,军礼,宾礼,嘉礼",是古人对君子文明礼仪方面的要求。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礼"属于社会道德范畴,后经儒家宣扬和教化受到统治阶层关注和利用,形成典章制度和社会规范。  相似文献   

7.
微信的出现构成了一个现代中国的"圈层社会",将原来差序格局的"圈"和社会等级的"层"纳入一体。"好友"越多、"好友"的交际越多,越难以调和。点赞在某种程度上已经成为一个不能轻易出手,需要拿捏分寸的举动。更加荒谬的是,在功利世界中人们常常遇到让人烦恼和厌恶的索赞行为。微信世界体现出的社会心态需加以关注。  相似文献   

8.
"德"成于中,"礼"形于外,礼仪与道德关系密切,礼仪是道德的外显,道德是礼仪的内在。在长期的社会历史生活中,云南少数民族对礼仪和道德的关系有深刻的感知,各民族通过不同的礼仪来展现其道德内涵,并通过礼节形式来实施民族道德思想的教化和传承。虽然云南诸民族的道德水平与社会主义道德要求还有一定差距,但是通过各民族人生礼仪、待客礼仪、家庭礼仪等不同礼节礼仪的归纳分析可知,云南少数民族的礼节礼仪维层在公共道德、家庭道德和个人修身自律的品德教育等方面已经形成了了基本健全的礼仪道德体系,是少数民族道德教育的重要载体。  相似文献   

9.
在中国,以儒家文化为代表的传统文化,崇尚中庸之道,讲究亲情、家族、等级和尊卑,也就此在社会生活中衍生出了许多适应道德观念和风俗习惯的仪节。比如:春节、端午节、中秋节、重阳节、婚礼、丧礼等等。随着民族、地域、风俗、时代、信仰等方面的不同而有不同的区别,或不同的内容,或不同的形式,但大都以和谐、和睦、亲情、友善为主。自古以来,中国就非常重礼节、重人际关系。儒家文化就倡导仁、义、礼、智、信,即所谓的“五常”,此乃中国传统道德文化之“母德”、“基德”。千百年来,通过教育、风俗、仪节、典故、寓言等文化的传承方式和文化…  相似文献   

10.
在以血缘关系、地缘关系、自我为中心的"差序格局"中,我国的社会信用结构是一种特殊主义信用结构,人与人之间的信任具有"差序格局"特点。"差序格局"导致我国地方政府公信力流失,出现公共利益"私人化"、利益关系"圈子化"、公共权力"特权化"、国家法律"人情化"等失信行为。  相似文献   

11.
"差序格局"的文化心理产生了"圈子"现象,圈子既可为善也可为恶。问题不在关系本身,而在于一个没有底线的社会中,任何治理手段,关系也罢、法律也罢,都会被滥用。  相似文献   

12.
中国传统社会是以自然经济为基础的典型身份社会。它有4个基本特征:①社会结构呈现"差序格局";②身份是人们获取特权的主要途径;③身份社会是典型的人治社会;④以自然经济为基础的身份社会是一个"熟人社会"。而市民社会是以市场经济为基础的契约社会,体现了与传统社会不同的根本特征和价值追求:  相似文献   

13.
空间问题是20世纪50年代以来西方社会理论界关注的一个焦点话题。空间概念在日渐被社会理论界所关注时,其内涵逐渐由自然属性转向社会属性。与"时间"在社会理论中被广泛重视不同,"空间"则是在不断地"拯救"之中才"浮出历史的地表",进而形成了以探讨世界体系与空间结构差异格局为主导的宏观空间政治研究和以分析权力支配与互动为特征的微观空间政治研究。而空间研究具有展现生活世界实践的有效性,当对空间问题的关注转至对日常生活的理解时,其又将可能推动生活政治的研究拓展。  相似文献   

14.
礼仪文化作为中华传统文化的核心部分,能有效地规范公民的行为举止、提高公民的道德理性、彰显中国风格和中国气派,是公共秩序建构过程中不可或缺的重要文化力量。然而,当今社会公共秩序构建面临人民群众礼仪文明理念弱化、法礼相协功能日趋消解和礼仪文化教化存在偏差等困窘。必须深入挖掘礼仪文化的价值、思想和意蕴,通过提高民众德性素质、加快法礼统合、建设礼仪教化新体系,以实现弘扬礼仪文化与建构公共秩序的良性互动,构建和谐稳定、良性运转的公共秩序。  相似文献   

15.
郑燕欣 《人民论坛》2010,(7):236-237
汉代是"黄老之学"兴盛时期。汉代时期的道家文化与祭祀乐文化发展道路如出一辙,都是源出于民间,被帝王、上层所采用而掀起高潮,然后又重新回归于社会,成为一种社会性的文化活动。方士在上层的活动中造就了祭祀天地的《郊祀乐》,这为汉代音乐文化的发展起到不可估量的作用。  相似文献   

16.
汉代是"黄老之学"兴盛时期。汉代时期的道家文化与祭祀乐文化发展道路如出一辙,都是源出于民间,被帝王、上层所采用而掀起高潮,然后又重新回归于社会,成为一种社会性的文化活动。方士在上层的活动中造就了祭祀天地的《郊祀乐》,这为汉代音乐文化的发展起到不可估量的作用。  相似文献   

17.
鲁立智 《求索》2012,(3):169-171
"房中祠乐"最早见于《汉书》,为汉高祖唐山夫人的作品,至迟在汉末,世人对其来龙去脉以及应用场合等问题已不甚了解。本文通过详审的考辩,解决了以下几个内容:第一,创作时间,房中祠乐创作于汉高祖六年前后。第二,施用地点及应用场合,房中祠乐最初是宫中举行"杂祭祀"时使用的音乐,所祀之神种类繁多;其后成了朝贺置酒之时使用的音乐,属于宴飨音乐;至东汉时,随着西汉礼乐的凌迟,房中祠乐方成为宗庙上的祭祀音乐。第三,房中祠乐与周之《房中乐》并无关联,作为其源头的古乐,应该是周代的《大武》。  相似文献   

18.
木曰 《两岸关系》2014,(11):52-54
<正>每年9月28日是台湾教师节,也是孔子诞辰日。这一天,台湾各地孔庙都会循古礼举行祭孔典礼。典礼包括三献古礼,八佾舞,拔智慧毛,切智慧蛋糕,"过聪门"、"摸葱"等环节,吸引岛内以及海内外民众前来观礼。祭孔,古称释奠礼,源于上古时期学生敬拜老师的礼仪。两汉以后,逐渐专指祭祀孔子的礼仪,是中华民族一项传承2000余年的重要传统礼仪活动。今年适逢孔子诞辰2565周年,台  相似文献   

19.
"志愿礼"应2010年广州亚运会而生、承中国礼仪传统文化而立,成为志愿者专属的标志性礼节。"志愿礼"体现的是中国公民社会的积极发展,是国家与社会的良性互动,是时代精神与时代气息的浓缩,也是中国文化品格的体现。"志愿礼"重视志愿者的精神收益和心理感受,符合了现代志愿服务事业发展的需要。"志愿礼"的使用与推广,将会使社会对志愿服务有更多的理解与认同,同时也会激发志愿者的荣誉感与认同感,必将为推动广州亚运会志愿服务工作的深入开展做出独特贡献。同时,"志愿礼"作为广州亚运会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必将载入志愿服务发展的史册,成为广州志愿服务事业上的里程碑。  相似文献   

20.
社会冲突的多发,与当今的社会类型和结构的变迁有着本源上的关联。社会类型由"熟人社会"转向"生人社会",而社会结构在差序格局淡化的同时,社会分层的显化促使了"层序格局"的形成。正是在这个时代背景下,社会阶层的对抗出现了几个新的动向:一是阶层对抗向虚拟空间转移,网络对抗形式已悄然生成;二是现实社会里的弱势群体常常借助网络平台这个"阿基米德支点"逆袭成功;三是文化断裂危机的浮现与加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