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郑燕欣 《人民论坛》2010,(7):236-237
汉代是"黄老之学"兴盛时期。汉代时期的道家文化与祭祀乐文化发展道路如出一辙,都是源出于民间,被帝王、上层所采用而掀起高潮,然后又重新回归于社会,成为一种社会性的文化活动。方士在上层的活动中造就了祭祀天地的《郊祀乐》,这为汉代音乐文化的发展起到不可估量的作用。  相似文献   

2.
汉代是"黄老之学"兴盛时期。汉代时期的道家文化与祭祀乐文化发展道路如出一辙,都是源出于民间,被帝王、上层所采用而掀起高潮,然后又重新回归于社会,成为一种社会性的文化活动。方士在上层的活动中造就了祭祀天地的《郊祀乐》,这为汉代音乐文化的发展起到不可估量的作用。  相似文献   

3.
沈志权 《求索》2011,(3):118-119,71
作为上古巫文化的遗存,《周易》卦爻辞中保存了大量关于祭祀的史料,真实地记录了易辞时代祭祀的主体、对象、仪式及其目的意义,揭示了上古祭祀所蕴含的伦理教化功能,为春秋时期乃至整个中国传统祭祀文化开启了人文精神的源头。  相似文献   

4.
金点强 《小康》2006,(6):82-82
从从汉代起,历代的帝王为了长治久安,都崇尚儒学、尊孔重道,因而在登基之后,绝大多数都要亲自到孔庙拜谒祭祀。据历史记载,汉高祖、东汉光武帝、唐高宗、玄宗、宋真宗以及清圣祖康熙、高宗乾隆等都曾驾临曲阜,祭祀孔子。其中乾隆帝曾八次(一说九次)到曲阜祭祀孔子。更有甚者,他  相似文献   

5.
陈静 《求索》2012,(9):199-200,196
《乐记》是我国古代儒家音乐理论专著,它是先秦儒家乐教思想的总结和集大成,基本内容包括:乐的起源与本质;乐对人心理的影响;乐对人们的政治教育与教化功能等。本文以马克思辩证的历史唯物主义观对《乐记》进行解读,剖析先秦儒家乐教的思想精髓。阐述了乐教对民众的政治与道德教育思想,规范人们的社会人伦道德标准,以及人与宇宙自然的"天人和一"的和谐观,可以说《乐记》是谋划维护封建统治的思想巨著,许多内容都是为皇帝歌功颂德;《乐记》中的乐教思想集中体现了先秦儒家"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重要政治手段和政治谋略,也为当今构建和谐社会提供了证史论。  相似文献   

6.
朱建军 《湖湘论坛》2008,21(5):61-62,74
"炎帝陵祭祀"作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的一种特殊文化现象,党和政府及社会各方面越来越认同和重视。通过史料典籍及现代考古研究,了解炎帝陵祭祀的历史源流,并在历经数千载"炎帝陵祭祀"间,懂得其所蕴含的与时俱进的时代价值,懂得"炎帝陵祭祀"中值得注意的问题。  相似文献   

7.
近日,一本记述傈僳族世代口耳相传、进行祭祀活动的口碑古籍--《傈僳族祭祀经》由云南人民出版社出版,并在楚雄彝族自治州举行首发式暨座谈会,引起楚雄州有关部门、我省傈僳族文化人和学术界的关注。该书由张自强搜集整理、张自强和杨宗翻译,是他俩整理翻译的《傈僳族阿考诗经》的姊妹篇。座谈会上,有关专家、学者围绕《傈僳族祭祀经》,就民族口传文化的发掘、保护和传承展开了热烈的讨论。本刊刊发部分专家、学者的观点。  相似文献   

8.
礼,最初是祭祀天地神祗的仪典,表现为以数字等差为主体的"差序格局",借助器物、音乐、动作、辞令和程序,标明不同的等级身份,个人在仪节中所处的位置,就是其在社会结构中的位置。乐,是礼的重要构成环节,本质功能是表情达意、沟通人心,音乐表达的观念和意绪强化了礼仪的认同感和向心力。在礼仪的"差序格局"中,等级区隔形成的人伦秩序,内在地潜伏着隔阂与矛盾,而乐作为互动双方达成一致理解的媒介,使不同等级的人们形成心灵共鸣,在情感沟通的基础上实现理想的人际和谐。礼乐在商周时期已不再局限于祭祀,而是渗透到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祭祀的仪节和规范被移植到了其他互动过程中,形成各式各样的礼仪制度,并逐步抽象为社会生活的互动规范,保证日常生活在一种秩序化的程式安排下运行。  相似文献   

9.
刘旭青 《青年论坛》2004,(5):129-131
汉代郊庙歌有两组 ,即《安世房中歌》十七章与《郊祀歌》十九章。这两组歌诗的创作有其深刻的文化背景 ,它蕴含了两个重要的文化意义 :一、对伦理作用的反思 ;二、对生命意识的关怀。论文就其产生的文化背景和意义做了探讨  相似文献   

10.
祭祀公业作为台湾地区特有的民事习惯和制度构建,因其研究样本的唯一性和在复杂社会环境下的适应性,可谓是法制现代化过程中考察中国传统习惯变迁的"活化石"。其一波三折的法律化进程以及在法律化过程中所出现的主要争议,如存废之争、性质之争、继承资格之争,对于大陆现有因"祭祀文化"兴起而产生之相关法律问题的解决和今后民事习惯的立法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1.
西望太史祠     
四月中旬,我应邀到山西万荣县参加“全球华人公祭后土圣母大典”和土地文化笔会,参拜汾黄交汇处的后土祠,在登临秋风楼时,才知道黄河对岸有座纪念司马迁的太史祠。全球华人都是炎黄子孙,而炎黄则是皇天后土的子孙。据史书记载,最早到汾阴“扫地为坛”祭祀后土的就是轩辕黄帝。接下来,二帝(尧、舜)三王(夏、商、周)每年也都要来此举行一次祭祀后土仪式。到了汉武帝刘彻在位的元狩二年,他来此祭祀后土完毕,就感到没有祠庙祭祀,这祭典就有失完备。于是,便与太史令司马谈、祠官宽舒计议,在泽中圜丘建立一座后土祠。司马谈正是司马迁的父亲。司马…  相似文献   

12.
近日,一本记述傈僳族世代口耳相传、进行祭祀活动的口碑古籍——《傈僳族祭祀经》由云南人民出版社出版,并在楚雄彝族自治州举行首发式暨座谈会,引起楚雄州有关部门、我省傈僳族文化人和学术界的关注。该书由张自强搜集整理、张自强和杨宗翻译,是他俩整理翻译的《傈僳族阿考诗经》的姊妹篇。座谈会上,有关专家、学者围绕《傈僳族祭祀经》,就民族口传文化的发掘、保护和传承展开了热烈的讨论。本刊刊发部分专家、学者的观点。  相似文献   

13.
傅光宇 《思想战线》2001,27(2):50-53
阴阳五行思想对中国彝族农业神祭祀和日本农业神祭祀都产生了重大影响.所不同的是,日本农业神祭祀中的阴阳五行观念,除受中国汉族影响外,又与日本民俗相结合,形成"山神与田神--三合原理和农业神的轮回".而中国彝族农业神祭祀中的阴阳五行观念,则与上古氐羌文化、中原文化相关,它既受汉族文化的影响,又保持了其民族固有的文化成分,故显示出与日本农业神祭祀不同的特点.  相似文献   

14.
<正>蓝田普化水会音乐始于隋代、盛于唐代,迄今已有1300多年历史,主要分布在蓝田县普化镇全家岭村一带。水会音乐是唐代宫廷音乐传人民间并与民间音乐融合后形成的一种具有地方特色的民间乐种。其主要用于民间庙会、取水伐马角、大型祭祀活动、水陆道场等,每年春节也在村中神庙前吹奏。乐器分为吹奏和打击乐器两大类,旋律委婉、清雅细腻,悦耳动听,俗称细乐,具有明显的唐代传统民族音乐风格和浓厚的佛教文化色彩;演奏形式分为行乐  相似文献   

15.
近日,一本记述傈僳族世代口耳相传、进行祭祀活动的口碑古籍--《傈僳族祭祀经》由云南人民出版社出版,并在楚雄彝族自治州举行首发式暨座谈会,引起楚雄州有关部门、我省傈僳族文化人和学术界的关注。该书由张自强搜集整理、张自强和杨宗翻译,是他俩整理翻译的《傈僳族阿考诗经》的姊妹篇。座谈会上,有关专家、学者围绕《傈僳族祭祀经》,就民族口传文化的发掘、保护和传承展开了热烈的讨论。本刊刊发部分专家、学者的观点。  相似文献   

16.
西方评论家普遍认为,《维莱特》的思想本旨是反对罗马天主教在维多利亚英国的重新专权和垄断。但是,夏绿蒂·勃朗特并不是简单地批判罗马天主教,她对天主教的叱呵是长期被压抑在传统"房中天使"冠冕下,其愤怒和焦虑情绪的宣泄。通过刻画女主角露西在欧洲异国维莱特城的疏离,压迫和内心渴望社会身份的心理历程,反映了夏绿蒂对于"房中天使"冠冕的质疑和反抗。小说描述了两类"房中天使"的现实生活,反思了作为"房中天使"冠冕殉葬品的逝去修女的悲剧,维莱特之旅成为露西发现自我身份,找寻社会自我价值的成长之旅。  相似文献   

17.
上博简《鲁邦大旱》应形成于《晏子春秋·景公欲祠》之前,而绝非改写自后者,更不是因反驳《晏子春秋》中晏子的立场而形成的。《论语》《孟子》及郭店简《鲁穆公问子思》等文本特征、语词和思想观念证明,《鲁邦大旱》形成的时代应早于孟子,处于孔孟之间的战国中前期。《鲁邦大旱》的主旨并不在于突显祭祀鬼神之礼,其目的也不是以祭祀之礼来文饰政治或者以礼节庶人之情,而是借使用“珪璧币帛于山川”赢得庶人的信赖和拥护,以成上下相和的局面。《鲁邦大旱》的这一主旨是《国语》《左传》所呈现的庶民思想观念的延续和映照,所谓“弗躬弗亲,庶民弗信”即是这一庶民思想观念的典型表现。  相似文献   

18.
楚国尚卜隆祀之风,在同时代诸国中罕有其匹。凡重要的政治军事活动和出现疑问之时,楚人都要求占问卜。而与之相关的祭祀更是在楚人政治生活中有着十分突出的地位。随着楚国疆域的拓展和不同族群间文化的碰撞与交流,其不同地区的祭祀神谱也出现了明显差异:沅湘流域主要祭祀东皇太一、湘君、湘夫人诸神,江汉平原郢都一带注重祭祀大水、二太子等,淮汉上游地区则以北方、北公、北宗等神为重要祭祀对象。与之相应,各个地区对楚人祭祀的祖先"三楚先"的认知也不尽相同。  相似文献   

19.
天人感应思想与乐论结合的结果是天、乐、人三位一体,乐成为沟通天与人的媒介。“天人合一”成为乐所追求的至善至美的境界。《乐纬》中的节令式宇宙图式以及祭祀用乐等都体现了“天人合一”的美学理想。《乐纬》认为乐是调和阴阳和天地的,因此制乐须法天地。闻乐知政思想在《乐纬》中表现出细致化、预兆性、祥瑞化等特点。  相似文献   

20.
据统计,辛卯年清明节,全国累计已达4.6亿人前往墓园祭扫活动。可见"慎终追远"的传统文化习俗在国人心中是何等的被认同与重视!然而,伴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与发展,许多现实问题又突出地摆在了人们的面前;在倡导文明祭祀中,人们选择着不同的方式来表达着相同的追思;而更符合绿色、低碳、环保理念,尤其是网上祭奠方式,其前景无疑将会被愈加推崇与看好。网络祭奠方式的出现已经历了约有10个年头,但至今还并没有被人们普遍认可或接受。但网祭做为祭祀活动的一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