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决策中的不同意见或反对意见,是对决策的帮助还是对决策的阻挠?这一判断,是实现决策科学化的前提。商鞅变法的故事众人皆知,然而,变法前的那段争论,更值得引起领导者在决策时注意。为了保证变法进行,坚定变法信念,商鞅向秦孝公反复强  相似文献   

2.
正商鞅主导的变法运动可以说是战国时期唯一一次成功的变法。变法过程中确立的一些制度,也基本上为后世所继承,构成了中国两千多年政治法律制度的核心内容。那么,是什么保证了商鞅变法的成果呢?秦孝公听从商鞅的建议,决定变法改革。如何保证得到贯彻执行,是商鞅首要考虑的问题。一天,他在国都南门立了一根三丈高的木头,下令说:谁能将这根木头搬到北门,就赏十金。结果看热闹的多,  相似文献   

3.
关于商鞅变法的研究为数众多,但基于科技与社会互动背景的考察甚少。商鞅变法中蕴含着丰富的科技思想,对社会生产力的解放并反作用于科技进步具有重大的影响。从科技与社会互动视角对商鞅变法进行审视,有助于加深我们对秦统一中国的原因、对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作用以及科技在当今构建和谐社会中的地位等的认识。  相似文献   

4.
从“南门立木”看政府诚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政府应当讲求诚信,取信于民,这不只是对现代政府的要求,而且是一个自古就有的施政理念。战国时期,秦国在政治、经济、文化各方面都比中原各诸侯国落后,秦孝公继位后,下决心励精图治,任用商鞅变法图强。商鞅从改善秦国的诚信状况开始着手变法。为树立秦政府的威信,他叫人在都城的南门立了一根三丈高的木头,并发布消息说,谁把这根木头从都城的南门移到北门就奖赏十两黄金。当时的秦国社会,诚信匮乏,老百姓都认为这不过是戏言,没有当真。于是商鞅把奖赏提高到了五十两黄金,这时有人抱着试试看的心理把这根木头移到了北门,此人果然得到了赏金。…  相似文献   

5.
商鞅变法是我国历史上最为彻底的改革之一,它适应了时代发展的潮流,使秦国迅速实现富国强兵,秦始皇在统一六国之后,仍然坚定地执行商鞅变法的思想路线。秦亡之后,汉承秦制,商鞅变法的政治思想一直沿用,并发展为中华法律政治文化的主流,对中华民族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从商鞅变法的社会背景、理论渊源、主要内容着手,科学评价并结合当前法治建设的实际进行反思,扬弃并举,传承超越,对于建构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法治理论与法律制度仍具有的一定的价值和意义。  相似文献   

6.
政无信不威     
春秋战国时,秦国的商鞅在秦孝公的支持下主持变法。为了树立威信,推进改革,商鞅下令在都城南门外立一根三丈长的木头,并当众许下诺言:谁能把这根木头搬到北门,赏金十两。围观的人不相信如此轻而易举的事能得到如此高的赏赐,结果没人肯出手一试。于是,商鞅将赏金提高到50金。重赏之下必有勇夫,终于有人站出来将木头扛到了北门。于是这个人当场就领到赏他的五十金。商鞅的一言九鼎,在百姓心中树立起了威信,而接下来的变法就很快在秦国推开了。新法使秦国很快强盛,最终统一了中国。人无信不立,政无信不威。中国古代的德治思想就是以信义作为连…  相似文献   

7.
《党员干部之友》2012,(11):47-47
商鞅商鞅变法名垂史册,商鞅姓什么?姓公孙。《辞海》载:“商鞅,战国时政治家。卫国人。公孙氏,名鞅亦称卫鞅。”  相似文献   

8.
商鞅     
商鞅(公元前390——338年)战国时著名的政治家、改革家。商鞅出身没落贵族,精通法家学说。先在魏相公叔座门下任中庶子。公叔识才爱贤,认为公孙鞅“年虽小,有奇才”,死前建议惠王“举国而听之”。但惠王嫌商鞅出身贫寒,官职卑微而没加重用。前361年,23岁的秦孝公即位。他痛感“诸侯卑秦,其丑莫大焉”,决心励精图治,并以高官厚禄招贤纳士。于是在魏受到冷落的商鞅就携带着李悝的“法经”离魏入秦,并因其“强国之术”得到孝公的赏识和重用。当时秦国新旧势力间的斗争很激烈,商鞅代表新兴的地主阶级,提出了变  相似文献   

9.
肖铁 《廉政瞭望》2008,(10):55-55
公元前356年,商鞅主持秦国变法,颁布了一系列的变法措施。为了取信于民,商鞅让人在咸阳南门放了一根木头,木头旁边贴了张告示,说谁能把该木头扛到北门,就可以拿走50金。终于有一个人鼓起勇气站出来,扛起木头飞也似地跑到北门。结果,商鞅当众把50金赏给了这个人。商鞅导演的这出“木头秀”给自己赢得了口碑,一个说到做到的改革家形象在秦国人心目中树立起来,接下来,他的变法措施在民间就实施得非常顺利。  相似文献   

10.
商鞅变法是我国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转变时期一次最全面而深刻的伟大变革。本文结合商鞅变法主要内容,剖析其对我国当前依法治国的启示,即树立法律至上权威,确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维护公平正义,确保法律面前人人平等;有效开展法律宣传,促使现代法制观念深入人心;注重制度创新,同时保障新制度法制化;坚持法德相济,促使法治与德治有机统一。  相似文献   

11.
商鞅之死     
公元前338年(秦惠文王元年),一个深秋的傍晚,一老一少两个男子来到函关(今河南灵宝县南)前的“悦来客栈”打店住宿。掌柜拔亮油灯,请二人出示“路引”(“路引”就是由秦国政府发给百姓的通行证)。“走得太匆忙,未带路引。我们只住一宿,请通融通融吧!”两人推诿道。掌柜扫了二人一眼,“哼”了一声,绷着脸说:“你们既是秦国人,为何不懂得秦国的规矩?早在18年前‘大良造’商鞅大人下令变法,其中重要的一条就是户籍法。  相似文献   

12.
<正>商鞅怀揣不羁之才,西行相秦变法,以大无畏的勇气树立法律的权威,因太子犯法将太傅公子虔劓鼻、太师公孙贾黥面。秦国沿用商鞅之法一统天下,商鞅却因得罪储君埋下祸根,最后被新立秦王下令车裂示众。商鞅功勋之大令后人赞佩不已,身死之惨令后人扼腕叹息,探究商鞅谋国不谋身的深层缘由,作为法家代表人物,其在《商君书》中早有洞见,"国皆有法,而无使法必行之法"。统治者权力凌驾于法律之上,是商鞅没办法解决的难题,商鞅之法保护不了  相似文献   

13.
承诺贵在﹃诚诺﹄李吉庆我国历史上曾有个著名的“南门立木”的故事。说的是秦孝公时,商鞅担任左庶长,负责推行新法。开始,他担心百姓不信任,不按照新法令去做,就派人在都城南门竖起一根三丈高的木杆,贴出告示宣称:谁把这根木杆扛到城北门,就赏谁10两黄金。百姓...  相似文献   

14.
商鞅是我国历史上著名的改革家,他主持了秦国的变法,对社会进步产生了较大的影响。他的变法与人才思想紧密相连,在先秦诸子百家中独树一帜,靠立法解决选拔人才,是他人才思想的独到之处。商鞅提出假贤问题,他认为不少已获得“贤”的名望和地位的人,并不是真正的人才,而是靠花言巧计迎合君主骗取得来的名望。他说:“凡人臣之事君也,多以主所好事君。君好法,则臣以法事君;君好言,臣则以言事君。君好法则端直之士在前,君好言则毁誉之臣在侧。”做臣子的是按君主的喜好来为君主服务的。君主重视法治,那些端直的贤才就靠近他,君主…  相似文献   

15.
正改革开放再出发,是积淀深层精神追求、传承优秀文化基因,有着坚定文化自信的中华民族的又一次"厚积薄发"。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自古以来,中国大地上发生了无数变法变革图强运动,留下了‘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等豪迈宣言。"中国历史上著名的变法变革事件有:魏国的李悝变法、楚国的吴起变法、齐国邹忌的改革、韩国的申不害变法、秦国的商鞅变法、宋朝的王安石变法、清朝的戊戌变法等。两个甲子前的戊戌变法,就是中国近代史上一次重要的政治改革,也是  相似文献   

16.
李悝变法     
"布新猷、除旧政",在中华民族五千年源远流长的历史长河中,每到新旧时代交替、国家图强振兴,总是伴随着深刻的变法运动,如李悝变法、商鞅变法、王安石变法、戊戌变法……这些变法推动了当时的经济社会发展、时代进步乃至整个历史进程,对今天仍有借鉴意义。今年是全面深化改革关键之年、依法治国开局之年,改革攻坚任务更加繁重。鉴古启今,本刊从第5期开始推出系列文章,对中国古代几次著名变法进行梳理,以飨读者。  相似文献   

17.
<正>“实切社会立论,目光如炬,落墨大方,恰似报笔,而义法亦骎骎入古”;“精理名言,故未曾有”;“历观生作,练成一色文字,自是伟大之器,再加功候,吾不知其所至”;……这些精妙文字,出自1912年一位国文老师对一位19岁青年撰写的作文的高度评价。这篇作文题为《商鞅徙木立信论》,这位青年便是毛泽东。这篇距今已有110多年的文章,今天读来依然如雏凤振羽、清越初鸣。毛泽东在这篇文章中不仅直接表达了他对于商鞅及其变法的态度与评价,同时也借商鞅变法间接表达了他对于良法的初步思考、对于国民性的初步认知。这篇文章,是读懂毛泽东早年思想的一扇重要窗口。  相似文献   

18.
鸟鼠同穴     
鸟鼠同穴,是史书上一座山的名字。这名字很古怪,又古又怪。那一阵子,我夜读史书,想弄清秦与六国间一些翻天覆地的军争大事。首先注意到秦与六国间的那条分界线,实际上是一条军事对峙线。书中说,秦孝公时“河山以东强国六”。战国七雄,六个在河山以东,只有秦国一个孤零零在  相似文献   

19.
2300多年前,卫人商鞅入秦,以强国之术说孝公,实行改革,“十年,秦国大治”。商鞅的观点是:“苟可以强国,不法其故。苟可以利民,不循其礼。”用现在的话说,就是只要能够今国家富强,过去的框框可以突破;只要老百姓能够受益,礼教之类也可以废除。  相似文献   

20.
<正>诚信,自古就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商鞅作为法家之巨子,为了让百姓知法、信法、守法,用赏金移木的方式树立法律权威,推动了秦立法改革的开展。从此,秦国国力显著增强,位列六国之首,最终实现"振长策而御宇内,吞二周而亡诸侯"。本文简单介绍商鞅的成长经历以及他徙木立信的过程,以期对今天的社会发展有所助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