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
对"以人为本"中的"人"的主体性解读是当前深入研究马克思主义人学的需要,也是进一步学习和理解科学发展观的需要。对"以人为本"中人的理解需要立足于历史唯物主义,从"现实的人"出发。人的现实性和具体性是通过它的实践性体现出来的,在它的阶级性和社会历史性中得以显现。作为阶级主体的现实的具体的人,既是实践的主体,也是社会历史的主体、价值的主体,更是解放的主体。  相似文献   

2.
人的发展问题始终是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旨趣。在全球化时代背景下,应从时代化了的"现实的人"出发,来观察和认识当代中国社会发展的主体,通过分析"现实的人"的发展的时代条件,提出"现实的人"的发展目标以及马克思主义人的发展理论时代化的路径选择。  相似文献   

3.
马克思和恩格斯十分重视对"需要"范畴的研究。在他们的理论体系中,"需要"不仅仅是政治经济学的重要范畴,而且还是唯物史观的重要范畴。马克思和恩格斯坚持"从现实的人出发"的唯物史观的基本原则,从三种不同视阈深刻揭示了"需要"范畴的本真意蕴:从本体论上看,人的需要是现实人的需要,是人的本性的彰显,是人的社会活动的内在尺度;从认识论上看,人的需要是自然、历史、社会三者的有机结合过程;从价值论上看,人的需要的满足是化解特定现实矛盾的价值实现过程,需要能否得到满足必须通过主观目的和实现的客观过程二重标准来判定。  相似文献   

4.
对马克思关于人的三重本性思想的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马克思那里,人在实践中将自身展现为三重本性的存在,即"人直接地是自然存在物"、"个人是社会存在物"、人是"自由的有意识的生命活动"的存在物。他从人的本性需要以及求得满足的方式两方面,把个人看作是一个生命成长的过程、把社会看作是一个随着人的需要和生产方式不断发展而由低级阶段向高级阶段无限趋升的过程,这样,就由人的本性伸达到对人的实践本质的深层觉解。人之谜、历史之谜在更深层本质上得到了澄明。  相似文献   

5.
"人是什么"一直是哲学家们不懈追问而未解的"斯芬克司之谜".马克思从历史唯物主义的立场和方法出发才破译了这一千古之谜,达到了对人的本质的科学认识.而马克思科学回答人的本质的关键在于实现了一场方法论革命,即从唯心史观为基础的方法转变到历史唯物主义方法.这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从感性存在转变到感性活动;从既定本质上升到生成本质;从单一本质过渡到多重本质;从纯粹理想回归到现实生活;从自我确证跨越到对象互释.  相似文献   

6.
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思想贯穿其分工理论的全过程之中。在《资本论》中,马克思主要从资本生产逻辑的角度出发探求资本主义运行规律,分别从社会内部分工和生产机构内部分工两个层面考察人的发展状况,揭示了分工对人的影响,并具体指明了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现实路径。探究《资本论》中的分工理论,对于发展处于转型时期的当代中国经济,重申"以人为本"的价值理念,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7.
于帅 《学理论》2012,(29):41-42
马克思主义哲学关于人的本质学说,从人的类本质和个体本质两个层面,客观地揭示了人的本质。所谓类本质,也就是"自由自觉的活动";而个体本质,就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人的类本质和个体本质是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人的本质就是个体本质和类本质的辩证统一。在此基础上,马克思主义人学是对以往人学理论的超越,包括对抽象人性论和以往人的本质论的超越,并对人性的善恶作出了科学的解释。  相似文献   

8.
《学理论》2013,(29)
马克思从资本主义社会的现实状况出发,将其当下的经济事实概括为"异化劳动"。他认为异化劳动是对象化劳动在资本主义私有制条件下的特殊蜕变。人的真正本质的积极肯定形式本应该是普遍而自由的类存在物,劳动是人本质力量的确证。然而在资本主义社会中的劳动是异化劳动,其根本上源于人本质的异化和扭曲,这种异化世界必然归宿是它的自我扬弃即共产主义,在共产主义社会中实现了人本质的复归。  相似文献   

9.
正确把握历史唯物主义,不仅需要把社会史与自然史有机统一起来,而且需要实现从本体价值向主体价值的转型,从主体维度确立历史唯物主义的生态价值基座。实际上,生态价值不是预成的,而是生成的。正确的历史观必然是正确的自然观:人与自然交相利、自然史与人类史彼此和谐同步可持续。历史唯物主义中的"物",并非指外在于人的客观物质、纯粹客体或物质财富、"物质生产力",而是"从事实际活动的人"——人的实践,人的活动,人的生活、人的生命意义。从主体出发去看待"物",它们都只能是人的活动过程或活动结果,是人的对象性存在。现实生活中一旦自然生命体和人类生命体同时受到威胁,遭受摧残,历史唯物主义将名存实亡。  相似文献   

10.
在以往的斯宾诺莎政治哲学研究中,人们通常把焦点放在斯宾诺莎政治哲学对后世的影响上,在某种程度上,这类研究割裂了斯宾诺莎的政治哲学思想与其哲学体系的关系。就斯宾诺莎政治哲学理论本身而言,其论证思路是以人的"自然状态"为基础,通过人保持自身的"努力"概念来揭示人的本质,进而从心灵的主动情感出发推及人的主动行为,社会成为遵循理性的共同体。人基于这种共同的情感力量,遵循自然法则去塑造国家,国家成为人的幸福和自由的现实。斯宾诺莎的政治逻辑正是其哲学观点"身心平行论"的必然结论,是人在"努力"保存个人存在的必然结果。斯宾诺莎的政治哲学是其哲学体系的有机组成部分,而且构成了其哲学目标的可行性路径,其思想价值在当代仍有迹可循。  相似文献   

11.
杨慧 《学理论》2014,(9):41-42
《约伯记》以义人约伯无辜受苦为叙述线索,探究了上帝的公义和人为何信神这两个问题,实则确立了人与神的差距,揭示了"智慧"究竟为何、"智慧"如何沟通神与人。"智慧"作为沟通神和人的媒介,内涵丰富,包含了"信神"与"善"两个方向。从《约伯记》文本入手,区分并解释其中"智慧"、"神性的智慧"、"属人的智慧"及其界线。  相似文献   

12.
从宏观视角看,"人的发展"的哲学视域包括人的自然属性、社会属性及人的个性自由的发展,社会经济学视阈包括人的生存选择自由,人的政治、经济、社会、文化自由,个人自我价值实现需求等三个层次。从微观角度看,基于人的发展的三个层次与对应的具体人权诸如生存权、政治权、经济权、社会权、文化权以及人的尊严是相互联系又相互区别的。  相似文献   

13.
《学理论》2015,(22)
现代化是从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转变,实现现代化是当前各国关注的重点,现代化理论则是二战后全球化高潮背景下形成的关于社会变迁的理论框架。人类社会的所有活动都要归结于人这个主体。可见,现代化也不仅仅是单方面社会、政治、经济或文化等方面的变化,要真正实现社会现代化,必须实现人的现代化。本文在分析人的现代化理论的基础上,从我国的传统文化和当前社会发展状况出发,指出在我国加快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背景下,实现人的现代化的重要性,并从建构原则、目标选择和基本途径等方面提出如何建构我国人的现代化体系,实现人的全面发展。  相似文献   

14.
沈健 《学理论》2010,(5):39-40
马克思以前的哲学家对人自身的研究只是停留在抽象的层面,以抽象的先天人性来规定人的本质,脱离了社会关系、社会实践和社会历史条件。马克思对人的理解经历了从抽象的人向具体的人的转变,这使马克思深化了对人的认识,把“人”“从天国拉到人世”,从而阐述其与众不同的对人的本质的界定。  相似文献   

15.
《学理论》2017,(6)
马克思主义是一个有机整体,其核心思想是实现人的解放。马克思对人的解放的探索经历了一个从理性自由中抽象出人的本质到从感性直观中考察人的类本质,继而从生产劳动出发并同现实的物质基础相联系在社会关系中确立人的本质,最终找到在实践中实现人的解放道路的演进过程。正是在对人的本质的确证中,唯物史观随之形成和确立。通过对马克思人的解放思想的逻辑进路的梳理和解读,更深刻理解马克思主义的理论真谛,坚持推进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时代化发展。  相似文献   

16.
《学理论》2020,(1)
《德意志意识形态》从历史唯物主义的角度提出了人的全面发展理论的内涵和实现条件,形成了完整的人的全面发展思想。中国共产党在中国革命建设、发展改革中不断将其理论中国化,使其具有中国特色。新时代习近平总书记"以人民为中心"思想的发展具有深刻的理论根源和实践根源。站在新时代的起点上,研究人的全面发展理论和习近平总书记"以人民为中心"思想的契合性,对于解决新时代的主要矛盾,实现两个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7.
冯友兰赋予西方理念"人是理性的动物"以中国化的表达方式,由此提出了具有深厚中国传统文化底蕴的人生四境界观点.但是,他的逻辑起点仍然是对人的符号化定义,没有包含人的价值规定性的全面性.他的人生四境界带有非历史的缺陷,有道德理想主义的缺陷,也带有人类早期文化的自然崇拜的缺陷.从人的价值规定性及其实现程度出发可以看到人生三境界,即个人自我实现的审美意境、与社会同在的审美意境和与历史同在的审美意境.  相似文献   

18.
本文主要从人的全面发展的视角出发论证现阶段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内涵及其必要性。首先对马克思主义创始人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理论做了简单的回顾,然后根据这一理论联系我国改革开放的现实,论证了当前社会不和谐的基本根源,指出,大力发展生产力、完善市场经济体制、着力避免市场经济的负面效应,是构建和谐社会、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必要条件。  相似文献   

19.
本文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人-人类的生存-生产实践"这一逻辑起点出发,从"人"的基础是自然人;"人"的本质是社会人;"人"的最终目的是自由人等三个方面入手,通过对不同层面"人"的人性分析来认识"三个代表",论证了"三个代表"的朴实性、信服力和普世性.  相似文献   

20.
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中蕴涵着极为丰富的人学思想,马克思站在世界历史的高度,从批判黑格尔等人的抽象的人出发,提出了现实的人是一切历史的前提与基点,人的解放与自由个性全面发展同历史发展阶段的程度是一致的。追求自由个性是马克思主义的重要尺度,在马克思的思想中占有较大的比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