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31 毫秒
1.
林语堂是现代著名的学者、文学家、翻译家.他提出翻译是一门艺术,翻译的标准为忠实、通顺和美,并在此基础上对译者提出了三项要求及责任,开辟了从心理学角度研究翻译的崭新视角.林语堂以其学贯中西的底蕴, 熟谙中西文化的功底,从事了大量的翻译活动,为中西文化的沟通和交流作出了巨大的贡献.林语堂的翻译思想在中国翻译史上具有重要的历史地位,在翻译实践中有积极的指导和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2.
人(作家、译者、读者)永远是翻译研究的中心,而译者又处于重中之重,他既对作者负责,又对读者负责,并系读者与作者的责任与一身。对原作者而言,他是读者,而对读者而言,他又是作者。在任何情况下,译者不能自行扭曲、误解、绕过、略去任何实际意义,但是在翻译实践中,译者却随时随地发挥着主观能动性。对译者的矛盾处境的正确理解有助于提高翻译教学质量。  相似文献   

3.
英汉互译"零翻译"研究--兼谈"政法职业学院"校名英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无论是英译汉还是汉译英,既要考虑译文忠实于原文,又必须避免译文与原文出现语义错位而产生误译,这就要求译者在翻译实践中学会从语言学等级体系里找准原文的“翻译单位”,即找到合适的语言层面作为翻译单位来对原文进行正确的、不引起误解的翻译。如果出现语义错位现象,可作“零翻译”处理。本文试图从“翻译单位”和“零翻译”的视角探讨“政法职业学院”的校名英译问题。  相似文献   

4.
张培基先生“忠实、通顺”的翻译标准体现在他英译的散文中。通过对《英译中国现代散文选》词汇、句法、修辞三个层面的分析,总结出译者主体性主要体现在译者的翻译标准、翻译策略和译语表达习惯等方面。  相似文献   

5.
关联-顺应模式是一个跨文化的、以译者为中心的理论。在该理论框架中,翻译是译者在原文认知语境中寻找关联的明示推理、在译文认知语境中做出动态顺应的双向交际过程,这就决定了译者在此过程中必须承担读者与作者的双重使命,通过顺应不同的文化语境中读者的审美期待和接受水平来获得最大的关联。此模式为词语联想意义翻译提供了有效的理论指导,更加清晰地呈现出词语联想意义翻译过程中译者认知机制的运行过程,从而使作者能够最终提出有效的翻译策略来指导词语联想意义的翻译。  相似文献   

6.
王东风在“归化与异化:矛与盾的交锋?”(2 0 0 2 )一文中指出,归化和异化作为直译和意译的概念延伸,并不完全等同于直译和意译。直译和意译主要讨论的是语言层面的问题,而归化和异化则是从语言层面升格到文化、文学和政治层面。LawrenceVenuti对异化的定义是:“偏离本土主流价值观,保留原文的语言和文化差异”。随着时代的不断进步,从发展的眼光来看,异化在翻译中的地位也越来越重要。下面主要从两个方面来探讨异化在翻译中的重要性。1 .从忠实于原作看异化在翻译中的重要性译者首要的责任就是“对原作或原著者的责任,换言之,……就是忠实…  相似文献   

7.
典籍小说的翻译研究常常忽视叙事角度、叙事结构等问题。而作者的态度以及作者的言外之意,如何在译文中重建,都由译者的叙事认知决定,译者在译文中重新建构心理空间,再现原文意义。本文从小说叙事的"外视点"与"内视点"阐述在英译小说时,译者构建相应的心理空间,对原文叙事角度进行传达与再现。  相似文献   

8.
本文根据关联理论的明示——推理交际模式,提出了语用翻译实际上是双明示——推理的交际过程,是涉及到原文作者、译者、译文读者三个交际主体的动态的三元等效翻译,并探讨了认知语用学的关联理论对语用翻译的启发和指导意义,指出翻译的本质就是寻找原文与语境间的最佳关联,从而取得理解原文的语境效果。  相似文献   

9.
诗歌翻译的模糊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诗歌具有模糊性 ,其模糊语言创造美。它必然给诗歌翻译带来许多问题 ,包括翻译标准与方法。本文试图对汉诗英译翻译标准的模糊把握和翻译方法的灵活运用进行探讨 ,为译者进行艺术再创造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0.
跨文化翻译中,文化信息的传达是翻译的本质。在文化翻译中,译者要结合语用学知识,立足原文语境,充分把握原语作者的语用用意,通过推理,寻找原文与语境的最佳关联,并深刻把握原文文化底蕴,从而达到准确传达文化信息的的目的。  相似文献   

11.
美国作家斯托夫人所著《汤姆叔叔的小屋》以其反抗奴隶制的主题而闻名于世。它被译为多国文字,在当代中国非常著名的版本是张培均译本和黄继忠译本。文章运用直译和意译的翻译理论在词汇的翻译方面对比分析两个译本。经过分析得出结论:为了忠实地传递原作信息,译者应该采取直译和意译相结合的翻译方法。  相似文献   

12.
由于原语形态的无意识影响,译语的语气、色彩、重点、风格对原语意义的忠实以及隐藏在这些原因后面的文化含 义,直译在翻译中占有较大的比重,但意译之功也不可低估,重要的是译者要灵活处理,准确把握。  相似文献   

13.
景区资料翻译中译者主体性的体现和底线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年来翻译学者们运用不同的理论视角对翻译中译者的主观能动性进行过阐述。本文首先回顾和总结了几大主要翻译理论视角下旅游资料翻译中译者主体性的相关探讨,接着分析现实环境里译者主观能动作用如何,强调了译者主体性在体现的同时也应考虑到读者的接受程度。论文认为译者主体性也更多地受到其他受动因素的影响,是有一定的底线和限制。  相似文献   

14.
语义成分分析理论是现代语义学中最重要的理论之一。语义成分分析为译者提供了一个深刻探究词语意义的独特视角和一种研究意义相关联的词与词之间关系的方法。作者在文中结合实例探讨了语义成分分析理论在翻译中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15.
本文从风格、意境、意象、语言等诗歌艺术分析的角度,探讨古诗英译的不可译性.诗歌分析的层面使我们得出这样启示传达诗歌的风格是诗歌翻译的最高标准;意境和意向是古诗翻译过程中必须忠实的、不可缺失的,是可以翻译的;古诗的不可译-诗歌的建行形式和音乐性应以传达古诗的风格和意境为目的.如果古诗翻译的目的是跨文化交际,让更多异域文化背景下的人们了解中国古诗的魅力,那么译者不应该跨过语言的异质,也不能因追求形式和韵律破坏原诗的意境,这样才能达到最佳翻译效果.  相似文献   

16.
互文性强调特定文本与其它文本之间的相互影响,翻译实际上是各种互文本问错综复杂的语言转换活动。本文初步探讨互文性理论对的文学翻译过程中理解与表达的影响,切实提高译者的翻译能力。  相似文献   

17.
随着翻译研究的文化转向,译者主体性研究已成为译学领域的一个重要课题。翻译中的文化误读是译者对原语文化的重写和操纵,集中体现了译者的文化身份和主体性。对翻译中的文化误读现象进行分析,可以考察译者主体性对翻译实践所产生的实质性影响,从而拓展翻译研究的层面。  相似文献   

18.
翻译动机对异化与归化策略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异化翻译是以原语文化为归宿的翻译方法,是基于人类文化和语言的共性而发展的;归化翻译是以目的语文化为归宿的翻译方法,是基于人类文化和语言的个性而发展的。众多因素影响异化与归化策略的选择,而译者的翻译动机是关键因素。译者的目的如果是为了保持原语文化的风格,实现文化的传播与渗透,会采用异化策略;译者的目的如果是为了取悦于目的与读者,保持目的语的文化风格,则会采用归化策略。异化与归化各有利弊,应辩证地运用。  相似文献   

19.
文化负载词是旅游资料翻译中的难点,文中以《昭通旅游导游词》为例,探讨了景点文化负载词的英译策略,并分析了翻译方法及其利用中应注意的问题,指出译者在采取翻译策略时要考虑信息传达的有效性和照顾目的语读者的接受能力。  相似文献   

20.
本文以英汉语言文化差异为基点,借助彼特.纽马克的语义翻译与交际翻译的理论,来探讨译者在处理原作与译文读者之间关系时面临的进退两难的矛盾心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